微瑕固有
难免略去
芳香路上
你追我逐
抛低头颅
只听你述
其中滋味
我心难悟
即便心酸
抑或付出
你方再言
我方吞入
放下心尘
才算付出
夜深人静,未曾入眠。思绪回到30年前。那时,我还是一个小女孩。母亲的离世,本就是幼小脆弱的我,除了承受突如其来、莫然怅失的痛苦,其他别无选择。
时间悄悄流逝,我也在长大。转眼间又过了一年。在一个午后,上厕所的时,猛然发现内衣里有点点赤色。回想起一年多前母亲在时,曾经说过的点滴,我突然间明白了。于是匆匆垫上厚厚的纸巾,想着接下来如何是好?
母亲在世时有一个同事,我亲切的管她叫吴姨。母亲与她关系甚好,我跟母亲时常到她家去玩。吴姨也有个女儿,比我大一岁。母亲去世后,吴姨时常帮助我,经常叫我到她家吃饭。
后来在无可奈何之下我只有求助于吴姨。放学后,我来到她家,对她细述了下午的经过。吴姨对我表示祝贺,并告诉我,没关系,我来帮你。她递给我厚厚的专用纸巾说,先用着,她来想办法。让我几天后去她家里。
三日后,我来到她家。吴姨递给我两条缝制好的深红色长垫。我接过来,不知是何?她耐心教会了我如何使用。后来……正因为如此,我避免了许多的尴尬。这两张换洗的垫子,伴我度过了几年光景。
后来的替代品多种多样,我们也无需这样的老
从梦中走来
亦从梦中走过
忽明忽暗之间
闪烁其词
扑朔迷离
我已放心不下
悠悠的
躲闪片刻
恍惚里
怔然一声
把它当作
午后的佳话
喜欢你,在落雨的黄昏;喜欢你,在湖边的柳下;喜欢你,在启程的路途……
无数个漫长的夜晚,因为你,我不能入眠。
无数个独处的时光,因为你,我心乱如麻。
无数个思念的企盼,因为你,我焦灼不安。
在那个温暖的午后,我俩相遇,与同事们相谈甚欢。但彼此心照不宣。你与大家喧谈,时不时吹起Beyond的《喜欢你》。我低头不语,内心的狂澜此起彼伏。偷瞄你的瞬间,你若无其事。匆匆挪开视线的同时,你的目光又望向我。眼里的余光没有骗自己。就这样,一遍又一遍。我早已无法释怀,沦陷在你口哨声中。
再一次相遇,我不敢与你同行。格外的与你分开一段距离。怕与你的气息相融,怕你再一次的表白和深入。就这样,锥心的煎熬折磨着自己。你似乎不在乎,排队打饭,故意站在我身后。我无法呼吸,身体颤抖。全身心让自己平静,却拗不过内心的抓狂。匆匆离开后,一时间忘却了吃饭。发呆的同时,企盼你的再次出现。
耳边再次响起《喜欢你》。喜欢你,那双眼动人;喜欢你,笑声更迷人……这不是在说自己嘛?为什么他要这样说?这是表白吗,又或是我真的如歌中所述?
刺绣描摹、文火慢炖、铁杵磨针……这无不都是慢工出细活具体而真实的体现。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小到蚂蚁搬家,大到愚公移山。
可见无论做什么,一步一脚印彰显多么大的力量。厚积薄发乃日积月累后蓄势待发的呼之欲出。势如破竹般的翻山倒海亦归为静待花开的沉寂。
不论作为小孩子初学某项技能,还是耄耋之年的老者在书画雕刻方面有所建树,无不充斥着坚毅、恒心与耐力。三两天的突发兴致绝不可为之,否则难成气候。
一个学生,7岁之余来学书法——铅笔字。起初,在书写一首完整的古诗时,我认为美中不足。究其原因:结构不合理、笔画不到位、占格不准确。于是,经过一年半的调教与辅导,加上她本人的悟性和坚持不懈,终于做到了:字有笔锋、有顿笔。笔画之间真正做到了“抑扬顿挫”。其字优雅大气、娟秀正楷。8岁多的孩子能写出如此这般的水平,实属不易。
做任何事情,需要保有一颗平和的心态和沉的下去的决心。对于学生和学习某种知识的人来说,尤为重要
小小盆栽
时隔多日
再见时
你已垂落
你已低头
仿佛向下
就有支撑
新苗郁翠
看见希望
呼唤间
我心狂喜
我心开放
无可言语
只有怅然
我对你说
欲言又止
恍惚中
除了敬佩
别无他言
再次沉默
熏香迷雾
人之初性本善,亘古流传。人们总以为这是真理。然而,在人与人之间遵循相处之道时,不乏缺失证明。我们信奉为善、友善待人、慈悲为怀……却不明好心无好报的又一真相。
事物总是存在两面性,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说教,对于某些人除了感伤、无奈、无助、迷茫……之外,让他们刻骨铭心的只剩下悲催、无量……所以,审时度势的酝酿、消化和沉默倒是最恰当的选择。
这个世界众说纷纭。不考虑、不理解他人所想;不站在他人的立场和角度思考问题,便无从知晓他人内心的创伤。或许你并无恶意,或许你真心对待,但也只是你自己这么认为。对于对方,他只能感受到嘲笑、挖苦还有贬低……
所谓沉默是最好的表达方式。对于某些人而言,你的不语就是对他最好的尊重。人都是要颜面的,你的无心之语重伤了他,对方只能是心的崩溃,情的戛然乃至关系的告终。
即便如此,对于帮助过、启迪过、忠告过自己的人,要心存感激和感恩。对于诋毁、诽谤、排斥过自己的话语要报以无可厚非的大度。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思想,有意识。思想上海纳百川、意识上褒贬泛盖,我们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