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学校几乎每个学期都要进行开学典礼,举行的程序大同小异。基本包括学生代表讲话、教师代表讲话、校长讲话、师生宣誓、升国旗.......
但是,开学典礼的目的是什么?没有人去追问,没有人去探究,似乎本应如此,大家都在照本宣科,遵循程序,例行公事。
其实开学典礼不仅仅是一个仪式,而是非常关键的一门课程。师生经过假期的调整,他们从周围获取了很多的信息,有益的、无益的、正确的、错误的等等,如何在最短的时间让他们筛选信息,要靠开学典礼的讲话;假期的生活会让师生思维懈怠,如何快速调整精神状态,要靠开学典礼的渲染;新学期学校有哪些具体活动,有哪些新的制度,要通过这个时候转达给每人;新学期师生抱着怎样的激情开始新生活,也要靠这样的仪式来表达......
既然开学典礼是一门课程,就应从它的对象——学生的需求着手研究、设计。当我们把设计权交到学生手中的时候,会
关于学校文化有不同的内涵界定。我更倾向于这个观点:“由全体师生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未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挂、精神、行为准则及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等的一种整合和结晶,”由此可见,学校文化更多的是隐性的,那么怎样挖掘和传承呢?我们除了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让它“显山露水”外,更加关注精神文化的传承,它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 挖掘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发展的灵魂,它影响着学校管理和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其核心是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无论你承认与否,有种精神都客观存在于师生中,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及校园的每个角落中,绝不是行政开个会或是校长拍拍脑门想出来的。它生于学校自身并得到全体师生的认同和维护,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精神源泉。挖掘学校精神要从学
第一条:教师进入课堂要衣冠整洁、仪表端正,言行文明,应带齐基本的教学要件,做到“四有”:有教材、有教学设计、有教学备件、有所教班级学生名单。
第二条:课前候课。预备铃响后,教师应到教室门口面向学生站立,目视学生候课情况,督促未进教室的学生迅速进教室做好上课准备。
第三条:上课铃响后,教师立即进入课堂走上讲台,巡视全体学生,说:“上课”,班长喊“起立!”,全体学生起立,学生齐说“老师好”后,教师鞠躬后说:“同学们好”,学生在班长“坐下”中入座。(行礼过程中,气氛应庄重,态度要亲切。)
第四条:课程第一堂课,任课教师要以适当方式作自我介绍。
第五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每个同学的站姿、坐姿、看书姿势和听课状态。提问时要照顾到好、中、差。问题要有梯度,不能只提问几个尖子生。
第六条:教师必须既管教又管导,严格管理课堂纪律,做好组织教学工作,对任教课内的常规纪律负全责。对学生违犯课堂常规要求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及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