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
文化
体育
教育
历史
|
分类:
评论感记
|
前几天,有幸读到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著的《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这是一本详细记录和分析世界上金融危机暴发历史及其规律的书籍。他将金融危机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从不动产和证券价格的过快上涨,到价格到达顶点,再到随后的价格崩盘。正如罗伯特·M·索洛在序言里说得那样:本书总结的一个普遍性的、最具适用性的教训是:非理性可能会胜过精确的计算。金德尔伯格教授一直认为,置基本事实于不顾,而盲目依附于刻板的信仰,正是非理性的一种更加危险的表现。
一、由于资本逐利的嗜血本性,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几乎不可避免
由于企业全球化的不断扩张,资本可取道经常账户轻松穿越国境,使危机传导至其他国家。作者重点提到,有一条结论是毋庸置疑的,即在过去三十期间、金融危机发生的规模和程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本书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同一时期发生在不同国家的信贷泡沫事件有着相同的起因,尤其是房价泡沫与信贷扩张如影随形,绝少是孤立事件。20世纪80年代早期,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将泡沫推向日本,推升了80年代中后期日本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价格。90年代初,日本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大量游资撤离日本
标签:
读后感
读书
教育
历史
文化
|
分类:
评论感记
|
《瞬变》这本书中告诉我们:瞬变就是从理智、情感、情境三个维度去解决问题。将我们人身上情绪化的、感觉的一面称为“大象”,而将我们身上理性化的、意志的一面称为“骑象人”。书中具体通过三个要素、九种方法告诉资源缺乏,作为普通的我们依然可以成功改变自我,养成行动力。
其中瞬变的三要素:给骑象人提供方向(即:理性认知);让大象动起来(即:情感冲动);形成具体的路径(即:改变情境)。瞬变的九种方法:1、找重点;2、明确目标;3、制定举措;4、找到感觉;5、减小幅度;6、影响他人;7、调整环境使之容易上手;8、培养习惯使之更加适应;9、召集同伴使之增强认同。
瞬变的方式其实就是解决“说起来很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问题。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想要改变一件事、一种习惯等就必须借助大象和骑象人的力量,由骑象人提供计划和方向,由大象提供驱动力,两者兼并才能发挥巨大的力量。
我觉得坊间名言“争做情感的主人,不要情绪的奴隶”在《瞬变》中得到了很好解读。正是因为情感和理智的不统一,才让我们很难做到“天人合一”,实现自己的目标。
工作中如何改变:
(一)、
标签:
读后感
读书
教育
历史
文化
|
分类:
评论感记
|
贾平凹的小说创作中呈现的现代性特征比较复杂,较之民间性和传统性,似乎更有探讨的空间。文学的现代性不等同于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而是指人类社会在摆脱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生产关系以后,人们在现代生产方式中感受到的人性异化与精神困惑,并且把这种强烈感受熔铸于文学创作中,以求美学上的震撼效应。现代性包含了自身内在的分裂,与古代田园风味和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形成的和谐关系不同,它是以内部尖锐冲突的不和谐性构成时代特点。
中国现代文学初期,现代性就是通过作家描绘出一系列的分裂和不安的画面,传递出时代特征。最明显的是郁达夫的《春风沉醉的晚上》。他笔下的烟厂女工陈二妹,依靠出卖劳力换取薪酬,维持着低端生活标准。她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不爱惜,反而特别憎恨。她劝小说中的叙事者,为爱惜身体计,最好不要抽烟,如果一定要抽,那就不要抽她所在工厂生产的烟——并不是这家厂生产的烟质量特别差,而是她痛恨自己所在的厂,连带痛恨自己生产的产品。这就形成了早期现代工人阶级的精神特征。郁达夫也许并不自觉,但十分传神地表现出劳动使人性异化的现代生产规律,这与传统农民对土地、对庄稼的深厚感情完全不一样。
再讨论
标签:
读后感
读书
教育
历史
文化
|
分类:
评论感记
|
读者即将翻开的这本书,其实是一本教学札记。换言之,本书更像普通高校教务处要求老师提供的教学反馈,我不过用另一种语言、另一种形式,表达了对多年从教经历的审视。
1995年,我毕业于湖南一所地方院校,按今天的划分,也算是二本院校的学生。2005年,我博士毕业,进入广东F学院当了一名教师,见证了八零后、九零后两批年轻人的成长。我的人生经验,包含了双重视域下的自我成长和见证他者成长的参差图景,这种亲历,伴随对现实的体察和感慨,让我直观地感受到一个问题:短短二十多年,那些起点像我一样的二本学生,到底面临了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又承担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压力?通过念大学,他们在立足社会的过程中,在就业、深造、定居等具体的人生节点,是否如我一样,总能倚仗高等教育提供的屏障,越过一个个在今天看来无法逾越的暗礁?
我的教育工作,为我提供了审视这一问题的机会。从保留的学生名单看,我教过的学生多达四千五百多名,无数课堂课后的近距离、不间断的师生交流,让我充分接触到一个群体,并真正看见他们。细数我的从教日常工作,也无非就是教公共课、当班主任、以导师制的形式私下里带学生,参与日常的教学、教研活动,辅
标签:
读后感
读书
教育
历史
文化
|
分类:
评论感记
|
作者:熙和。花了两周的时间看完《大卫·科波菲尔》这本巨匠之作,心潮随之起伏,按捺不住想提笔写读后感。其实在看完其他的一些书时(例如最近的几本,他们分别是阿加莎的《无人生还》、伊坂幸太郎的《金色梦乡》和那本让我不能忘怀的《虞美人草》)时,我也想写读书笔记。然而一懈怠、或者有什么其他的事情出现,我便轻易地放弃了这个想法,再过一会儿便不记得刚看完时的感受,反而是急匆匆地开下一本了。
于是这本看完以后,我下定决心,一定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读完一本佳作后的即时感受是宝贵的,值得记录下来。如果由于开了另一本佳作,而将这本很快地抛诸脑后,那不可以不说是一种亵渎了。对于“背黑锅”的另一本佳作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大卫·科波菲尔》是被一部分读者评价为“絮絮叨叨”的作品,但这种详细交代的文风却十分对我的胃口。一方面,我能跟着细节感受到作者的心绪起伏,从而更加地代入。另一方面,我认为这些细节对于情节和人物性格的交代,是必不可少的。而人物性格,在我看来更是一部小说最最重要的地方,如果说非要选一个最最重要的地方的话。
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从软弱到坚毅,到最后成长为稳重的
标签:
读后感
读书
读书笔记
感悟
教育
|
分类:
评论感记
|
《活着》的优秀读后感范文3000字:
“活着是自己去感受活着的幸福和辛苦,无聊和平庸;幸存,不过是旁人的评价罢了”
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能够抓住我内心的书,能让我有感触的书。在看完黄金时代之后,我去看了《边城》以及《小城三月》的一小部分,都觉得不能吸引我。于是就问同学有没有好书推荐,于是有不少人推荐了余华的《活着》。其实对这本书我早有耳闻,一直都听别人说很好看、很有意义。但是因为我害怕看完之后很悲伤、压抑所以一直迟迟没有读。但是,当我最终选择看它的时候,我觉得我的选择是正确的。《活着》这本书不仅告诉了我如何看待生死,还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
这本书看完之后,我非常喜欢。首先,因为文章内容很有故事性,并且故事情节紧凑、扣人心弦。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想一直看下去,并不想间断。其次是,故事内容非常贴近那个年代的真实生活,在感叹主人公遭遇的同时,也让人们有深刻的反思。究竟活着是为了什么?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活着并不是为了什么。活着是生存的本能,是对生命的尊重。就算你失去了一切,但是你还拥有你的生命,这是最宝贵的东西。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
标签:
读后感
读书
读书笔记
感悟
教育
|
分类:
评论感记
|
《最后的皇朝——革命前夜的大清王朝》的优秀读后感范文2700字:
这本书,是近几年看的书里面,写得最有画面感的一部,可以说,非常棒。想想吧,一本书,能让你的脑海里面显现出一幅一幅场景,而且宛如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穿插其中、并行不悖,以时间轴的同一个节点的前后、左右进行泼墨,让你知道前因、后果,其他的场景正在发生些什么。最真实、最小说的记录片式手法,用书本和文字,帮助我们还原了整个历史事件的部分,就像看电影一样。
没错,这么玩的这位作家,其实是位纪录片导演——现任故宫博物院影视研究所所长、北京作协理事的任勇。
任老师的这部《最后的皇朝——革命前夜的大清王朝》,其实早在2011年就已经由三联书店出版过,当时的名字叫做《辛亥年》,随后,他总撰稿的同名电视纪录片《辛亥年》也同步播出了。但随着近几年的回味以后,他花了几年的时间,对那本书进行了更有意思的重写,随即诞生了这一本——《最后的皇朝》。
与《明朝那些事儿》之类的快速历史科普有点不一样,《最后的皇朝》有些类似《万历十五年》,它就写了一年——辛亥年,严格一些来讲,那一个甲子的辛
标签:
读后感
读书
读书笔记
感悟
教育
|
分类:
评论感记
|
《非暴力沟通》的优秀读后感3800字:
又是一本买了挺久但一直没有读的书,当初为什么会买这本书呢?认真回忆,一方面是看到身边有人读过,说还不错,另一方面是当时刚好因为沟通问题而苦恼,希望寻求专业书籍的帮助。
今天看完这本书,有点遗憾为什么自己不早点看呢。没关系,此时此刻,还是很庆幸自己遇到了这样一本对人生很有帮助的书,也迫不及待的想把我的收获分享给你。
1非暴力沟通的价值观
我一直相信,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非暴力沟通》作为一本方法论的书籍,肯定是由作者的价值观作为支撑的。
作为读者的我们,如果想要学习这本书里面的沟通方式,最先要搞清楚的其实不是具体的做法,而是发自内心的认可作者对沟通这件事的价值观。否则,不论你对其中的方法多么烂熟于心,在实际操作中你依然学不会非暴力沟通。
那么,作者对沟通的价值观是怎样的呢?
马歇尔在开篇就写到,人天生是热爱生命,乐于互助的。这句话意味着,他是人之初性本善的支持者。他认为每个人的初心都是有爱的,美好的。基于此,非暴力沟通只是打开了爱和理解的密码,而不是创造了爱
《阿里铁军》的读后感范文3700字:
说实话,最近10年关于创业、团队管理、工作方法论的书籍看得还是蛮多的。所以看了《铁军》这本书后略有感慨,本读后感不局限与《铁军》这本书,更多是谈谈我的理想团队观。
1.团队目标
但现实中,80%的企业赚钱成了目标,主营业务和客户成了手段,就容易因果倒置,舍本逐末,导致运营杂乱无章,业务东张西扩,一团糟。创业,目标一定要大,必须立足于客户群体的基本需求。哪怕一个小团队,也应该树立自己正确的目标,有目标才有方向,有方向才不会迷失。很多企业追逐热点,东捞一笔,西捞一笔,注定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因为没有核心用户群,就没有价值积累,只有用户的持续认可才能形成实在的品牌价值。
对于铁军来说是幸福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把产品卖出去,多少人还徘徊在寻找人生目标过程中。但
(2019-03-28 21:17)
标签:
读后感
读书
读书笔记
感悟
教育
|
分类:
评论感记
|
《金字塔原理》的读后感作文2500字:
这篇读书心得是上个星期前辈给我留的作业,起因是一次会议上我的表现令人不够满意。具体表现为:思考问题不够深入,也不能从多角度去看待问题;表达意思时不够条理清晰准确,有时候甚至词不达意;准备数据和汇报时结构不够严谨;等。这篇书说实话挺难读的,很多地方反复读了,没读明白,难受的很。后面事儿忙起来估计flag又要倒下,有点希望有个考试啥的,能把这部分内容重新捡起来再看。
以下是当时的正文部分。
序言:我是用了三个下班以后的时间、一个上班的公交车时间加上今天一个白天看完一遍的这本书。我还记得当时第一次打开这本书,看到前言部分,用金字塔结构组织的思想,举例说明了关于规划会议时间的金字塔结构图时的震撼,这种清晰、明确、思路完备的表达方式,让我当时忍不住写下了一句由衷的感慨:
但是说实话,《金字塔原理》这本书对我来说还是有点难读的。虽然整本书的结构、逻辑等非常清晰,但是在需要读懂具体的句子和举例时,我还是需要反复的读好几遍。对于本书中最干货的内容,可能一遍的通读对于我的完全掌握只能起到40%的作用。所以,后面的工作,甚至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