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文化

《闽南俗语》(原〈九峰俗语〉)

0791会、卖,看后代

 

早晨,给一个老同学拜早年。问他要在那个女儿家过年。他说二个女儿都买一套房子给他二老住,都争着接他俩过去过年。出门又都有小车接送,很方便。

看到他俩晚年那么幸福,联想起家乡一句俗语:“会、卖,看后代。”

或说:“会富,卖富,看后堵。”“家要兴,看后丁。”

这句俗语中的“卖”,与“会”相对应,指不会、不好、不行等意思。

这句俗语中的“后堵”、“后丁”,指后代、子孙、下一代、接班人等。

在过去,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士农工商,乃至无业游民,都祈求自己的家庭,代代子孙满堂;都祈求子孙后代,能“学而优则仕”;都祈求子孙,能光宗耀祖;都祈求子孙,能一代比一代强。一句话,都祈求子孙能“代代隆昌”,“五福临门”。

用一句家乡话说,就是:“自己的‘脚后肚’能多生肉最要紧!”

“脚后肚”,狭义指人的小腿,泛指人的身体、人品、事业,也指自己的子孙后代,家庭事业都成功,而且能一代比一代强。用现代的话叫

标签:

文化

 

    福建省平和县第二中学,原名是平和县立中学,创建于民国8年,即公元1919年。是平和县最早创立的一所初级中学。校址设在原九和书院。秋季招生,学制四年,学生16名。

    1920年改为师范讲习所。

    1921年改为县立初级中学。

    1928年改为平和县九和初级中学。学制三年,学生38人,班级三班,教职工8 名。

    1931年,九和中学改为平和县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学生从小学毕业录取,学生160名,教职工13名,学制四年。原九和中学未毕业的学生继续在其附设初中班上学至毕业。校址由义学迁往三官堂。1937年停办,改为初中班,校名不变。

    1941年,复办平和县初级中学。招新生126名,后学生增至206名,教职工也增至21名。校址先在大洋陂的中湖宗祠,后迁至文庙。

    1944年,县立初中析出一部份,另建平和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校址设在奎文小学,后迁至三官堂。1947年11月,简师并归平和县立初级中学。

    1953年,学校改称为福建省平和县初级中学。学生456名,教师40名,

(2011-05-24 22:22)
标签:

文化

 

    福建省平和县九峰小学,创办于1907年(即清光绪33年)。初名为“平和县两等学堂”,后经4次易名,6次搬迁,沿续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是平和县创办最早、历史最长的一所公办小学。

    1907年,平和县的知县在县衙门毗邻的义学(现平和茶厂食堂宿舍)创办“平和县两等学堂”,由清贡生朱昌学任校长。

    1911年,校名改为“平和县立第一小学”。曾梧任校长。

    1916年,在县城(九峰)又创办二所私立小学。即雍睦小学、奎文小学。

    1924年2月,平和县立第一小学迁址于九峰曾氏的中湖宗祠。

    1926年平和县立第一小学改名为“平和县立县城小学”。

    1933年秋,因中湖宗祠重修,校址迁至九峰火楼的曾氏宗祠。

    1935年,平和县立县城小学又更名为“平和县九峰中心小学”。

    1937年,校址再度迁至中湖宗祠。因学生增加,还借用民房为教室上课。

    1941年,中湖宗祠复办平和中学

(2011-05-23 20:19)
标签:

文化

平和县九峰曾氏家廟

——雍睦堂

 

    平和曾氏家廟,堂号“雍睦堂”,平和曾氏之大宗,地处省级文化古镇——福建省平和县九峰镇城内中心。前对城墙(现为西大街),背倚文廟,左界武营(现……),右邻陈氏宗祠(现平和县第二中学大门),面向大尖山,坐南向北。又有“左题雁塔,右插髻妆,一字前列,九峰后苍”之句。

平和曾氏在兴建曾氏祖词“雍睦堂”之前,早在苏洋村兴建“雍顺堂”。据崎岭谱(手抄本)载:按旧谱……澄七传茂松,又名捷,生六十四郎义,复由宁化县莲花石壁村徙上杭县胜运里际头。又传千一郎童煊,徙上杭蓝家渡,徙漳州府海澄县三都白礁。童煊公生四十三郎启杰公,号“素庵”。

个人资料
老柴槽
老柴槽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52
  • 关注人气:1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