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卷六十六,志第十九,记载了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据说,这就是中国的第一副对联。
它的作者,是五代后蜀的君主,孟昶。
书中记载:“每岁除日,命翰林为词题桃符,正旦置寝门左右。”末年,翰林学士辛寅逊撰词,孟昶以其非工,自己写了这副对联。
如果此前书写春联是一种民俗常态,史书中的记录应该不会这样郑重其事。只有新鲜有趣的时髦,不常见的文化事项,脱脱等宋史撰者才会有兴趣记录下来。
因此,说五代有了中国第一副对联,大约是对的。
对联的前身就是桃符。这个由来已久。桃木上刻画符号,谓之桃符。为什么是桃符?大约是桃木红色,是中国人喜欢的吉庆色彩吧。这个红色的喜庆意义,从桃符延伸到对联上。一般春联及喜庆如结婚、开业、乔迁等场合,所写对联皆用红纸。丧事则用白纸。古代中国礼仪,一年白纸,两年绿纸,三年黄纸,第四年的春联才能换做红纸。
这些仪式礼仪的规定和民间自发的遵行,是一个族群最为深厚的文化行为。
文化赋予不同的人群以意义。
文化,就是我们本身。
说到桃符,还有一个典故。就是
兰州话说一个人不懂规矩,不懂行情,就说,来是个夯客曼。
夯客一个,朋友之间也这样开玩笑。可以省去客,直接说,夯这呢吗,啊,呢夯这呢吗?
《西游记》里孙悟空经常呵斥八戒的话就是,夯货。后来第二十六回中,寿星被八戒调戏,也气得大骂夯货。
这里的夯发笨音,意思也是笨蛋。
兰州人却发明了夯客这个词,用夯实的夯音,去声的声调,达夯货的的笨意,意思就是一个人脑子不对劲,智商有问题,傻瓜。
西天取经的师徒四人,八戒的行为举止,确实属于夯者呢的类型。
问题是,从夯货到夯客,兰州人是如何跨越笨的语音,保留笨的意思,从货夯实到客上的?
新龙门客栈里,对张曼玉说兰州话的店小二,除了兰州莎莎和尕小伙,地球上再没有人能听懂那佛地是撒
夯客源自夯货,来自江苏,始于明代,流变金城,终于从夯货经武汉变迁,而文化适应,成为今天兰州的夯客
近日重读《西游记》,发现不少词语与我的家乡,甘肃景泰的方言一模一样。如
第一回“灵根孕育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中,“邷么儿”,就是景泰话的“抓子儿”。捡拾光滑匀称或多或少拇指大小石子,抛起一子,抓取地上一子或数子,复接空中之子。多为女孩子童年游戏。
孙猴子跳进水帘洞后发现,桥那边是一个天造地设的“家当”。景泰人说,家当置全了,就是说桌椅板凳,锅碗瓢盆等家什齐全。
第二回“彻悟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中,菩提老祖问孙猴子学什么,用了壁里安柱,窑头土坯等市语,孙猴子就笑道,师父果有些滴㳠,一行说我不会打市语。这个“一行”其实读做一向,就是一直、已经的意思。景泰话说,一向如此。
菩提打了猴子三下,背手走后,众人埋怨,猴子却“不与众人争竞”。景泰人将辩论、争吵就叫争竞,常说,那们争竞起来了;
争竞撒尼啥。
悟空午夜受道后“当日起来打混,暗暗维持”。景泰话也说打混,就是混合,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菩提戏谑猴子是孤拐面,这个孤拐,意思是形状凸出下尖。后面的猴子让八戒伸出孤拐挨打,就是景泰人说的孤拐,脚脖子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