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礼记·礼运》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据《周礼·大宗伯》嘉礼之顺序,饮食之礼为嘉礼第一。
飨、燕、食三者,若以规格等制言之,飨礼最重,食礼次之,燕礼又次之。燕以饮为主,食以饭为主,飨则二者兼而有之。其举行地点则是飨、食在庙,燕在寝。《仪礼》有《公食大夫礼》篇,主要说的是诸侯以食礼款待小聘之使,兼及大夫相食之礼。
古天子或诸侯对于异姓有飨有食、有燕饮有稍事之饮;对于同姓本宗则又有族饫族食族燕饮、以及私饮酒之别。《周礼·大宗伯》:“以嘉礼亲万民,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所以,《周礼》中单独把“饮食之礼”和“飨燕之礼”分开,并言明“亲宗族兄弟”。饮食之礼和飨燕之礼所不同者,“燕有乐而食常无乐”,并且饮食之礼通常专指天子或诸侯宗室之内的“宴饫”,而并非日常家居所说的饮食之意。所谓“饫”,即家庭私宴,这是天子或诸侯宗室内部的合族宴饮。这类情况大抵有二:一种是“族燕族食”,族燕族食皆属于燕礼。宗族间若平居无事,有时燕以申好,《礼记·大传》所说的合族以食,就属于这种情况。如上文所言还有一种因祭而燕,《中庸》所云“燕毛,所以序齿也”,祭毕而燕,以毛发之
标签:
杂谈 |
唐杜佑《通典》云:
古者封土建侯,并为列国,是以周制朝宗聘覜之礼,协天下之事,以结诸侯之好。而非朝之岁,久无事焉,则聘。(《通典·卷七十四》)
郑玄《三礼目录》云:“大问曰聘。诸侯相于久无事,使卿相问之礼。”《周礼·大行人》职:“时聘以结诸侯之好,殷覜以除邦国之慝,闲问以谕诸侯之志,归脤以交诸侯之福,贺庆以赞诸侯之喜,致禬以补诸侯之灾。”《周礼·衔枚氏》亦云:“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以亲诸侯。”聘礼,实则外交(邦交)之礼。故《聘礼》于五礼之中属宾礼。
其实非但诸侯之间,根据古文献所载,先秦时期聘礼约有三:
一、诸侯之卿朝见天子。《礼记·王制》云:“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1]。定期聘问曰“殷覜”[2],即诸侯按时遣使朝见于天子;诸侯之卿不定期之朝见天子谓之“时聘”;诸侯亲自朝见于天子则曰“朝”。
二、天子聘问诸侯。第一年天子遣卿大夫到各诸侯国聘问,曰:“存”;第三年再至各诸侯国聘问,曰:“覜”;第五年再至各诸侯国聘问,谓之“省”;第七年派遣象胥到各诸侯国晓谕言语,协合辞命;第九年再遣
标签:
杂谈 |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昏冠之礼,亲成男女。”《礼记·冠义》云:“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重也。”《仪礼》上《士冠礼·记》则说:“无大夫冠礼,而有其昏礼。”“公侯之有冠礼也夏之末造也。”这说明,《仪礼》原有“公冠礼”、“大夫昏礼”两篇,今已亡。
《冠义》云:“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将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欤!”古天子诸侯十二而冠,士则二十而冠,由此而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宣告冠者从此由一个懵懂的少年正式步入社会,担当起成人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社会义务,以期使之具备完美的人性品德。《
标签:
杂谈 |
《大戴礼·明堂》曰:“明堂者,古有之也,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户八牖,三十六户,七十二牖。以茅盖屋,上圆下方。明堂者,
标签:
杂谈 |
标签:
杂谈 |
钩稽文献,夏商之时的救灾赈灾难得其详,但在《周礼·地官·大司徒》里,
标签:
杂谈 |
理气先后
理学的核心就是拈出这个“理”字。
标签:
杂谈 |
标签:
杂谈 |
释菜,亦作舍采、祭菜。古代凡始入学,须向先师行释菜之礼,以苹蘩之属奠祭之,而不用牲牢币帛。这是一种从简的祭礼,更是自古两大祭祀先师仪典之一。《周礼·春官·
标签:
杂谈 |
稽首,《荀子》说“平衡曰拜,下衡曰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