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这里所说的经典,就是由史官来记载那些掌权天下,统治人民的君主的言行的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因此可以这样说“君主的任何举动都会被记载下来。”包括惩罚,劝谏,全部都有记载。考证以前的史官的记载,《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些都是。到殷、周时期,史官的记载更是完备,记下君主的言行,没有丝毫的遗漏,因此《周礼》十分称颂这种做法。
太史掌管建国的六典,八法,八则,颁布君主治理国家的命令,小史记载国家发生的事情,规定世系,辨别辈分,内史掌管统治者驾驭臣下的八种手段,接受命令并且辅佐君主。外史掌握君主颁布城中之外的命令和四方发生的事情三皇五帝之书。御史掌握国家颁布管理百姓的命令,以便于辅佐君主的继承人。因此,君主之史共有五种。各诸侯国也各有国史,有各自的职责。《春秋传》中,晋国的赵穿弑灵公,太史董狐就写:“赵盾杀他的君主。”在朝廷中给别人看。宣子说:“不是这样的。”董狐说:“你是正卿,逃亡了,却不跨越国家的边境,返回来又不抓人,不是你,又是谁呢?”齐国崔杼弑庄公,太史公记载说:“崔杼以下犯上,杀了他的君主。”崔杼一怒之下,把太史公杀了,然而太史公的弟弟接着写,也被杀
标签:
杂谈 |
标签:
杂谈 |
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言:所校中《战国策》书,中书余卷,错乱相糅莒。又有国别者八篇,少不足。臣向因国别者,略以时次之,分别不以序者以相补,除复重,得三十三篇。本字多误脱为半字,以“赵”为“肖”,以“齐”为“立”,如此字者多。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其事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间之事,皆定以杀青,书可缮写。
译文:
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刘向说:我所校勘的宫中的《战国策》一书,其中的剩余的书卷,错乱相杂。而且不同国家的共八篇,很少,不足。臣刘向根据国家的不同,时代的不同给予区分,不替每个国家作序,去掉重复,得到三十三篇,本字有很多误脱为半个字的,把赵看成是肖,把齐看成了立,像这样的错字有很多。宫中书的本名,有的称《国策》,有的称《国事》,有的称《短长》,有的称《事语》,有的称《长书》,有的称《修书》。臣刘向认为,战国时期游士辅佐他的国家,为国家出谋划策,就称战国策,这样的事情开始于春秋之后,一直到楚汉相争的二百
标签:
杂谈 |
夫经籍者,开物成物,垂教作程圣哲之能事。帝王之达典,而去圣已久,开凿遂多,苟不剖判条源,甄明科部,则先贤遗事有卒代而不闻。大国经书遂终年而泯,使学者孤舟泳海弱羽凭天衔石,溟倚杖追日,莫闻名目,岂详家代,不亦劳乎?不亦弊乎?将使书千帙于掌眸,披万函于年祀,览录而知旨,观目而悉词,经坟之精术尽探,贤哲之睿思咸识。不见古人之面而见古人之心,以传后来不其愈已。
译文:
这里所说的经典,是教化后人,做先哲的事情。帝王的经典书籍,距离现在已经很久了,因此有很多这样的书籍,如果不给它们分门别类,那么先哲们遗留下来的事情以后就不会流传下去,大的国家的书籍也终究会毁灭的,学者们研究此类书籍就会如同大海中的一叶孤舟,就像用石头填海,夸父逐日,什么都不知道,想要详细了解朝代的流传,不是是件很劳累的事情吗?不是有很多弊端吗。如果做好了书录,将使你在一眼中看到很多书,看到目录,就知道书中的主要内容,看到书中要表达的东西。如此一来,经文的精要之处便可尽数获取,圣哲的睿思就会让人看得到,做到没有看见古人的面貌,便可知道古人的心思,这样传到以后不是更加的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