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三百年左右,中国有位大诗人,名叫屈原,他使用民间祭歌的形式,人神恋爱的内容,写作《九歌》,寄寓流放中的自己对楚王的眷恋;公元后一千九百二十五年,中国又有位大文豪,他使用小说的形式,青年恋爱悲剧的故事,写作《伤逝》,蕴藏自己对兄弟失和的悔恨。此两篇作品,虽在形式、内容等诸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但在采用的表现手法上却是惊人的一致,这种表现手法就是本文要专门讨论的美人象征手法。
一、美人象征手法的起源
中国文学出现“美人”,大概在《诗三百》(汉代起被称作《诗经》)出现的时代,其时为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其中最早的诗歌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
《诗经》中的《邶风·简兮》,其最后一章为:“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彼泽之陂,有蒲与蕑
2006年11月18日10:54 常州日报
笔者日前从毗陵庄氏族谱续修筹委会获悉,国际宇航科学院近期在北京宣布了2006年新当选的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名单,4名中国科学家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常州庄氏后裔庄逢源先生榜上有名。至此,庄氏一门四兄弟中,有三人当选院士。据悉,“一门三院士”现象,在中国科学界尚属罕见。
“新科”院士庄逢源
在刚刚结束的第36届世界空间科学大会上,国际宇航科学院(IAA)在北京宣布了2006年新当选的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名单,国际上共有52位科学家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其中中国科学家中有4人当选。新当选院士分属四个学部,他们是从世界宇航领域中成绩斐然、贡献突出的科学家中评选出来的。截至目前,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共1284位,其中中国科学家78位。
庄逢源1939年生于常州池塘沿,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在北大物理系任教多年,后在美国加州大学应用力学和工程科学系求学,师从“生物力学之父”、美国三院院士冯元桢教授,回国后在中日友好医院从事血液流变学、血液动力学、生物力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工作。现任北京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