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杂谈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必先苦其心志                    2)入则无法家拂士(       

3)仆闻之                          4)官大者,主恶之(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不知木兰是女郎

B.舜发于畎亩之中                    此之谓也

C.所以动心忍性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孙叔敖曰:不然。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可以免于患乎?

                                      

15.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4分)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参考答案:

12.(4分)(1)使……痛苦(2)通,辅佐(3)听说(4)讨厌,厌恶(每小题1分)

13.(3分)D

14.(4分)(1)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2分,”“1分)

2)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害吗?(2分,”1分,语句通顺1分)

15.(4分)(1)成就大业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2分,意对即可)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分)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颜氏家训》比较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8分,每小题2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 拂 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 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②长者,轻慢同列③;人疾之④如雠敌,恶之如鸱枭⑤。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释:①求益:求得长进。②凌忽:凌,欺侮;忽,轻视。③同列:同辈。④疾之:怨恨他。⑤鸱枭(chīxiāo):古人认为这是两种恶鸟。

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孙叔敖举于海             (举:被举用,被选拔)

B.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劳:劳动)

C. 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D. 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慢:怠慢)

10.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

A. 恶之如鸱枭

B.辍耕之垄上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醉翁之意不在酒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孟子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B. 【甲】文中,孟子通过历史人物的事例阐述了人才要在逆境中造就的道理。

C. 【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没有法家拂士,没有敌国外患,国家就兴盛了。

D. 【乙】文中,作者批评了那些有一点学问就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求学着。

2.对【乙】文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

B.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没有学问。

C.既然自己把学问给损害了,还不如没有学问。

D.既然这样用学习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96分)

13.把“文言文阅读” 【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答案:b   d    c       b

 

 

 

 

阅读    收藏 
(2011-06-05 14:42)
标签:

杂谈

         据说老妈怀我的时候,成天抱着刘猫。肚皮里面是我,外面是猫。

   所以,我的“胎教”是“猫叫”。

  妈妈抱刘猫,我吃醋。

  老爸和老妈,在生我之前,其实已经有了一个小孩。只是从我出生后,那小孩就失宠了。

  那小孩,就是“刘猫”。

  刘猫是隔壁读小学的小阿姨捡来的,回家挨骂,就送给了我新婚的老妈。

  老爸想,取什么名字好呢?叫“咪咪”?太俗了!既然它是猫,又到刘家来,就叫“刘猫”

  吧! (感谢上帝,老爸没给我取名叫“刘人”。)他们疼爱猫,跟疼小孩一样。刘猫吃的是番茄沙丁鱼罐头,睡的是老爸老妈的被窝,据说老妈怀我的时候,成天抱着刘猫。肚皮里面是我,外面是猫。

  所以,我的“胎教”是“猫叫”。

  我真同情刘猫,因为自有了我,刘猫就被打入冷宫,而且总是为我挨揍。

  当然这也要怪刘猫,它自己不知趣。每当我哭,大人还没赶到,刘猫已经冲至小床边,往里面趴着看。

  啪!“看什么?”老妈每次都给它一巴掌,“你吃醋啊?不怀好心!”

  其实,刘猫对我很好。它是我惟一的玩伴,我也是它惟一的玩伴。而且,我们是“平起平坐”的平辈。

  刚学会走路的我,据说跟刘猫两只后脚站着,正好一样高。

  刘猫很喜欢把两只前腿,搭在我肩膀上,跟我一块儿走。

  这种情况真是令人难以相信,但是全家人,包括我奶奶,都说“刘猫确实有这个毛病”

  。而且,只要刘猫一这样做,大人就会打它。

  他们总认为刘猫会使坏、会欺负我。其实,心里不对劲的,大概是人,不是猫。

  他们亏待了刘猫,又用人的报复心理去设想。

  虽然因为太小,我对刘猫没什么记忆,但是一直到今天,我都感激它,而且感激得一塌糊涂。我敢说: “刘猫可能影响我半生!”

  原因是这样的: 当我两岁多,小刘猫已经长成英俊的大刘猫,有着黄黄的虎纹和壮硕的身子。

  它开始喜欢晚上鬼叫,像婴儿哭一样,哇啦哇啦,不停地叫。

  每次半夜鬼叫,隔壁戴爷爷就会骂他女儿: “谁要你抱只死猫回来,送给刘家,自己倒霉!”

  老爸实在受不了,打骂不管用,只好把袜子罩在刘猫的头上。一层不够,就套两层。

  据说刘猫头上套了袜子,会不断地后退,倒着在屋子里走———边走边叫。

  刘猫叫,是有道理的,它要找女朋友,它有生理的需求,可是老爸不准它出门。

  刘猫一辈子没逃出过几次,每次逃家,都害老爸老妈担心。据说几天之后,浪子回头,刘猫都瘦得像个鬼。

  于是老爸用了各种方法防范。他甚至把日式房子的地板下面跟院子相通的地方,钉上木条。

  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常看见刘猫从木条之间向外伸着爪子哭,好像集中营里的犯人,请我伸出援手。

  终于,有一天,刘猫趁奶奶开门不注意的时候,又溜了出去。几天之后,它回来了,身上开始溃烂,挤出来的不是脓,是水。

  最后不得不送到兽医院。

  “医生把皮掀起一个口,用钳子夹着棉花,掏进去擦。”老爸后来对我回忆,“好像刘猫的皮和肉都分开了。”

  第二天,刘猫夜里哀号了几声,不见了。

  第三天,爸爸撬开地板,发现刘猫死在他床铺的正下方。

  刘猫被埋在后院,令人伤心了好一阵子。

  渐渐,一家人似乎都把它忘了。

  直到我十几岁,开始追女生。

  每次奶奶和老妈不准我出门,老爸都会简简单单地说四个字: “想想刘猫!”

  居然,我就得到了自由。

  年轻人,到了青春期,自然会爱慕异性,这是洪水猛兽都挡不住的。他不寻偶,怎么成家、生孩子?没有孩子,生命又怎么延续?”老爸说,“这是天性,也是天道。围堵,不如引导。让他从开始就有正确的观念,反而不容易出大麻烦。”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2008济宁市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子曰:“吾与回(颜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谈笑有鸿儒       鸿儒                                    

    ②人不堪其忧       不堪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10 [甲〕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                 ;〔乙)文颜回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课上                    ,课下巩固、发挥;他安心于尊师悟道,将学问做好做透。(4分)

11.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

答案:8.①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②无法忍受。9.答案:①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课余(我)考查颜回私下里的言行,(发现他)也算得上能够充分发挥(我课上讲的内容),他并不愚钝。10答案:托物言志   倾听、思考、记忆  11.答案:刘禹锡:陋室不陋;颜回:不改其乐。安贫乐道。

2008年泉州

阅读《陋室铭》,完成6-10题。(15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6.选文的作者是                                     。(2分)

7.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有仙则名(    ) ②斯是陋室(        ) ③谈笑有鸿儒(       ) ④)无丝竹之乱耳(    

8.下列各组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斯是陋室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B. 无案牍之劳形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 有龙则灵      学而不思则罔        D.可以调素琴   皆以美于徐公         

9.翻译句子。(4分)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孔子云:“何陋之有?                                                        

10.请你引述典型例子,谈谈你对“唯吾德馨”一句的理解和感悟。(2分)

答案:6.唐     刘禹锡  (2分)7.出名  这  学识渊博的人  奏乐的声音(4分,每空1分)8. C(3分)9. ①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②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2008年厦门

三.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4—17题(14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④处,赐好说⑤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⑥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⑦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⑧,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选自王肃《孔子家语》)

[注释]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②益:长进。③损:减损。④贤己者:比自己贤良的人。⑤说:谈论。⑥视:看,比照。⑦化:融和。⑧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14.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3分)

     ①谈笑有鸿儒        ②无案牍之劳形         ③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15.在《古汉语词典》中,“日”字有以下几个义项。请根据语境判断哪一个义项最适合[乙]段“则商也日益”一句中的“日”字。(只需填序号)(2分)

日:  A.太阳     B.白天     C.日子     D.每天,一天天地

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

17.简答题:(5分)

(1)[乙]段中的“芝兰之室”,后人常用来喻指贤士居所。[甲]段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             ”和“            ”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2分)

(2)[甲]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段“不知其人,视其友”、“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等,涉及的都是“交朋友”的话题。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文段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3分)

答案:14.(3分)每个解释1分。①博学的人    ②使身体劳累    ③所以,因此

15.(2分)  D 16.(4分)每句2分。酌情给分。

①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显得简陋了。

②商喜欢和比自己贤良的人相处,赐喜欢评论不如自己的人。

17(1)(2分)各1分。出现错别字不得分。

诸葛庐(南阳诸葛庐)    子云亭(西蜀子云亭)

(2)(3分)答题要求:内容上扣住“交朋友”的话题,从正、反面谈皆可,要结合文段内容;语言表达清楚流畅。内容2分,语言1分。脱离文段泛泛而谈者最多得2分。

例一:我认为对象的选择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选择那些可以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例二:交朋友应交有品位、有追求的人,与这样的人相处自己便能不断受到好的影响而不断提高。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就如商一定会在贤于自己的朋友的影响下成长一样。

例三:要保持君子本色,除了自身的修养之外,朋友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所谓“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多与“善人”、“鸿儒”交往,有助于修身养性。

2008年重庆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文后9—12题。  (15分)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别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4分)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无丝竹之乱耳(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1.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1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4分)

答案:9.(1)名:有名(或“出名”“著名”“成了名山”)(2)鸿:大(3)调:调弄,这里指弹奏(4)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泛指奏乐的声音
10.(1)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或“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或“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 11. D(“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屋主人品德高尚)12.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2008年河南非课改区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6—19题。(共8分)

(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二)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选自《论语》)

注:1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2不堪:无法忍受。

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1)有仙则名名:

(2)惟吾德馨德馨: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2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8.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1分)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19.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案:16.(1)出名(或:著名)(1分)(2)品德高尚(1分)

17.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答出句子大意1分,两个加点词语解释正确1分。共2分)

18.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1分)

19.刘禹锡:陋室不陋颜回:不改其乐(1分)安贫乐道(意思对即可。2分)

 

 

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10~12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陆游筑书巢》)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10.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1)有仙则(         )       (2)妻子不觌(        )

11.翻译下面句子。(4分)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12.用原文句子填空。(4分)

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陋室的主人自评 “                ”,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                     ”;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                          ”来表达。

 

【答案】10.(2分。每题1分)(1)出名(著名)(2)妻子和儿女(子女)11.(4分。每题2分)(1)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2)(陆游)就自己笑自己(自我解嘲)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书窝吗!”  12.(4分)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1分) 信乎其似巢也(1分)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             B.可爱者甚(多)

   C.陶后有闻(少)                     D.乎众矣(适宜)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文言句子的大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1.简要回答问题。

  (1) 甲文中统领全文、表明作者品德的语句是                          

  (2) (2)乙文中多次提到菊和牡丹.这样写的作用是                     

  12.甲文先说“斯是陋室”,结尾又说“何陋之有”,是否自相矛盾?请简要分析。(3分)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文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乙文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B.甲乙两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

   C.“铭”和“说”都是古代文体,“铭”侧重于议论,“说”侧重于叙事。

   D.甲文句式整齐,对仗工整;乙文语言精练,骈散相间。

 

【答案】9.D[解析]宜:应当。  10.没有嘈杂的音乐来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我的身体劳累。  11.(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衬托莲之高沽。(如果答“对比”或“衬托”也给分)  12.不矛盾,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  13.C[解析]‘‘说”侧重于议论。

                                                                    (2006年湖南长沙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初中语文三大文体阅读整和复习

要求:掌握三大文体,能根据特征正确区分文体,用相关文体词汇分析,做到不会混淆

一、记叙文阅读

技巧:把自己当作主人公,便于分析主人公的特点,分析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1、词语注音、释义要根据上下文义在语境中推敲。

2、写人的文章抓人物描写方法;写物的文章抓蕴含的哲理性,写动物的抓与人品格的相似点,植物也是这样。

3找出文中某句话前后照应一类题目的答题技巧:注意语言前后联系及内容上前后关联、有因果关系的句子。

4、赏析类的题型,可以抓修辞,从修辞上来赏析;可以抓写色彩的词语,看它表现了什么画面;可以抓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可以抓人物的描写手法;还可以通过句子本身的哲理性从内容上来赏析。

5、描写的种类及作用: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场景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6、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7、记叙的线索及作用。线索:核心人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感情。线索的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记叙的顺序及作用。顺叙(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楚,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倒叙(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插叙(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二、说明文阅读

  1、说明对象和特征。

  方法:说明对象往往在文章题目或开头就已交代清楚,因此,要注意题目与开头;说明对象特征,要注意给说明对象下定义的句子,或者通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注意表示先后次序的词语。

  2、概括说明文的内容:方法:注意抓住中心句;抓住关键词语,对有关内容加以浓缩。答题方式: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事理说明文:关于…… ……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程序说明文:…… ……的操作或实验或制作的过程。

  3、说明方法及作用。

  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列数据、下定义、分类别、摹状貌、作诠释、列图表、引用资料

  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服务的。因此说明方法的作用必须和说明对象及特征联系起来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本句用了   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           (说明内容),使读者         答题技巧:(打比方、摹状貌:生动形象)(举例子、作比较、列数据、下定义:准确具体)(分类别:准确具体、条理清楚)

    4、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程序。(注意逻辑顺序,说明对象内部的因果关系)

  5、说明文结构方式的划分。

  一般结构方式有: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

  6、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方法:说明文语言有生动、平实两类。生动的语言,常用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方法;没有运用这两种修辞方法的,一般就是平实的语言。如果题目要求举例分析文章语言生动的特点,就应举出运用比喻或拟人修辞方法的句子加以分析;否则,就应举出那些运用限制性词语或数字加以说明的句子加以分析。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加点词语在文中的作用(能否删去、能否替换、有何作用等)这类题的答题技巧:①不能删或不能替换。解释该词在文中的意思,如约、左右表示不确定;仅、只为副词,表示限于某个范围或少数范围;几乎表示将近于、接近于;大概表示大致的内容或情况;大体表示多数情形或主要方面;可能、也许表示猜测、推测、估计的情况;一般指通常情况,不包括特殊情况等等。②删去就成为 去掉该词后的原句 不符合原文意思。③语言就不准确严密了。

  7、判断说明文内容正误或选择内容符合(或不符合)原文的项。这类题的答题技巧:找出ABCD四个句子在原文中的位置,仔细核对原文,对比出它们与原文细微的差别,采用排除法尽量选准。

对句子意思的理解,如某句话在文中指什么一类问题的答题技巧:到该句附近(句前或句后)找答案。

三、议论文阅读

  1、正确把握论点。

  论点的表述:论点一般是一个肯定的判断。要旗帜鲜明,不能模棱两可。 方法:在没有要求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选用文段中的句子作答。找中心论点的技巧(题目为一句话则题目本身就是中心论点;如果题目由偏正短语、并列短语构成,则要到文中寻找中心论点。方式:并列短语如敬业与乐业,论点是二者的关系;偏正短语如成功的秘诀,则在题目上加是什么,论点是文中回答的句子。)留意题目、开头,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清论点和结论。

  2、正确理解论据的作用。

  方法: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因此论据必须和论点一致。分析论据的作用当然要和论点联系起来。

  注意:(1)文章如果列举多个事实作论据,那么这些事实论据之间还应注意排列的顺序。因此论据的顺序往往也会作为考查的内容。(2)补充论据,也应注意。补充论据,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如果是事实论据,必须使用概述的方法,将笔墨集中在能够证明观点的主要情节上。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3)概括论据,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3、论证方法的使用。

  方法:分清四种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要和论点联系起来。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4、分析文段在文中的作用:(第一段、中间某段、结尾一段)答题技巧:第一段(开头)开门见山引出论点;总起,点明论点;或用比喻、设问、反问、引用名人名言、某某事例引出下文或论点。便于读者理解等等。中间某段:承上启下、过渡照应。结尾一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中心,与开头照应等等。

小结:熟悉三大文体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绝对不能在议论文阅读中出现说明了等词汇。

提示:要训练自己的答题语言

建议在复习时,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系统、条理地表达观点。同时,注意练习使用一些答题技巧,比如答题时,尽量不脱离文本,利用、转换文本中的语言表达观点。可以有这些基本要求:无语病;重视语言优美,有文采;有条理;另外熟记答题词汇,学会根据情况选择答题词汇;最后用数学方法,代入题干对照原文检验答案。

分享

0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