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童庆炳
童庆炳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67
  • 关注人气:44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标签:

通感

诗意

钱钟书

李渔

杜甫

文化

    谈到“通感”,大家都会想到钱钟书的《通感》一文。钱钟书不但从中国古代诗文里面找了众多例子,特别是围绕李渔不理解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寻找到了许多例子来说明“通感”,这不但增加了我们的知识,而且也让读者理解无论中外,在诗人、作家那里,“通感“是产生诗意的一种心理机制和书写手段。钱钟书简洁地总结说:“在日常生活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短短几句话,把“通感”说得很到位。但是钱文所举的诗句很多,似乎缺少通过整首诗来解析“通感”如何产生诗意。我在这里想通过对杜甫的《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一诗,来具体说明,“通感”是如何产生诗意的:

             依沙宿可船,水濑月涓涓。
          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
     
标签:

杜甫

八阵图

蜀相

刘禹锡

刘宾客佳话录

文化

    杜甫一直是诸葛亮的推崇者。他的《蜀相》一诗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无限赞美之情。这篇《八阵图》诗是吟咏诸葛亮留下来八阵图遗迹的。根据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刘宾客佳话录》,夔州八阵图在水大时尽没水底,但再水小到露出陆地时,万物尽失故态,唯有八阵图小石之堆,标聚行列依旧清晰可见。杜甫《八阵图》全诗共二十字: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首诗第一、二句概括了诸葛亮的功绩和成名的原因,第三句是说八阵图的积石数百年后不为水流而转动,真了不起,可这样的一位军师只能留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剧。歧义在最后一句“遗恨失吞吴”。有两种不同的解释:第一种,认为这句诗里的“失”是之过失,即诗意是指诸葛亮本来就制定了联吴抗魏的战略,但

标签:

文化

画框、距离与《红楼梦》的开头

 

一幅画有没有画框是不一样的。如果一幅画里面虽然画了花鸟、山水之类,那么看起来就觉得与周围的生活场景混为一体,觉得不醒目,觉得不与真实的生活相差无几,以至于在一幅很好的画前面掉头不顾。但要是用一个画框把它装起来,那给你的感觉立刻发生神奇的变化,你可能会被它吸引,会凝神去欣赏它,甚至赞美它。同是一幅画,为什么有画框和没有画框给的感觉如此不同呢?原因就是画框所造成的“距离”。画框虽然不过是一个框框,但它把画内世界与画外世界隔开。你在看这幅带有画框的画时,你的感觉就自动会把画外的世界的一切暂时“摈弃”,而

(2010-01-21 10:06)
标签:

左传

苏轼

读书

熟读

深思

文化

读书是我们所有的人所面临的一个问题。我这里说“我们”是指儿童、少年、成年、老年,所谓活一辈子,读一辈子。要是做学问的人,就更应该研究一下如何读书了。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是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一诗中的句子。安惇是一个秀才,他考举人不中,准备回家,苏轼写了这首诗送给他。“失解”,就是参加贡举考试未中。苏轼劝慰他,不要以是否中举为念,重要的是回去读书既要“熟读”又要“深思”,务必把其中的道理弄明白。 

一般人理解这两句诗,都会把重点放在第一句上,那就是“旧书不厌百回读”,即反复读,读的遍数多了,自然会理解其中的意义和价值。这种理解当然是不错的。“旧书”或理解为好书、经典著作,一定要读多遍,甚至背诵下来,那么才能逐渐的用自己人生的体验去理解。对于读中国书的人来说,自然也要一定的阅读面,但不要一味追求阅读的量与面,与其读十本书,不如熟读其中一本书。我在读大学的时候,我们的古汉语老师是陆宗达教授,他是章黄学派(章太炎、黄侃)的传人。他一生把《孟子》和《说文解字》两

标签:

《蜗居》

城市生活

毕业生

压力

文化

    看过电视连续剧《蜗居》,当时一个突出的感受是,这些年轻人来到大城市生活不容易。官场腐败,房产商哄抬房价,单位之间人与人钩心斗争,在表面的平静中似乎处处是陷阱,一不小心就会陷进去而不能自拔,不适合郭海藻这类单纯的年轻人生存。 
    新年前后,一些已经毕业或还没有毕业的学生(都是博士或博士生)来看我。他们询问我的健康状况,我则询问他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状态。 
    谈话中,我了解到,还没有毕业的学生为能不能找到工作忧心忡忡,简历递出去了,却如同石沉大海,毫无反馈的信息。他们细想到此,感到前途不寒而栗。他们向我求助,我也感到束手无策。因为大城市的高校各个学科人员已经很满,一个萝卜一个坑。空缺的位置很少。而且随着国家、社会和教育的发展,现在各大学人事处要人,都有很多条件。如要有国外学习背景的人才(就是“海龟”),不要本校毕业的博士,要外校毕业的博士。外校毕业的博士还要看是男是女,本科是不是985和211学校,硕士在哪儿毕业,毕业前发了几篇论文,是不是发在核心期刊……我建议他们到二线城市去,不要死守北京、上海,但
标签:

狂欢

巴赫金

红楼梦

文化

    人类虽然分为许多民族,有不同的民族特点。但同时,不同民族的人,由于人性总是相通的,又会有许多共同的社会的、审美的取向。巴赫金通过对拉伯雷《巨人传》的阅读,提炼出了一个“狂欢化”理论,对我们很有启示意义。曹雪芹的《红楼梦》似乎与巴赫金离得很远,但我们仔细阅读他们的著作,发现他们的“文心”是相同的。如果说曹雪芹用感性的艺术场面诠释了“狂欢化”的话,那么巴赫金则用他的理性的智慧论证“狂欢化”。 
    巴赫金是前苏联学者,著名文艺理论家,他在研究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作家拉伯雷的时候,从民俗文化的视野,提出了文学理论中“狂欢化”这个理论。主要的著作是《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这个理论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兴趣。认为它也是一种解构主义。实际上这样的解释是不够的。“狂欢化”理论是一种典型的文化诗学,是由于巴赫金丰富的西方中世纪民俗知识积累所形成的理论创造。 
    拉伯雷是可以与莎士比亚比肩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作家,他的小说《巨人传》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但是过去的拉伯雷总是不能

标签:

张艺谋

三枪

电影

文化

    前几天的一个晚上,随便打开电视。发现北京台所做的节目是张艺谋在“侃”他最近完成的一部电影,好像就是《三枪拍案惊奇》。为了推销他的影片,他和他的团队免不了推销自己的电影如何如何好,希望大家一定要去看,这都无可厚非,这是商业片,都想招揽顾客,赚钱。一会儿,在某位女演员(还是不说她的名字)登台以后,张艺谋就一个劲儿说她演得好。好在哪儿?好在她会哭。张艺谋说,自他从影以来,所接触的演员中,一个女演员能哭二、三次就是优秀演员了(是在一部电影中,还是在拍一个场次中,张艺谋未说清楚)。因为一边哭,还要一边看镜头,看自己的位置。能哭5、6次的,就很不错了。有的演员不行,就要抹点什么的。可她说哭就哭(指这位他欣赏的演员),竟然哭了17次,哭的时候鼻涕眼泪一起来,哗哗的,就像拧开了水管一样。哭完了,又立刻能笑。言外之意是,这样的演员很难得很优秀。张艺谋如此捧演员,完全是在误导演员和观众。似乎哪位演员会哭就是好演员。 
    错,错,完全地错,而且是低级错误。张艺谋作为中国名导演,电影大师,就这番话而言,连一点艺术理论的素养都没有。一个演员能不能

(2010-01-19 14:56)
标签:

童庆炳

故乡

柴路

文化

    小时候我家里很穷,但是我很喜欢读书。在小学的时候,我在班里总是把着第一名,老师和同学也很喜欢我。小学毕业的时候,父亲觉得我是一个读书的料子,在乡亲们的撺掇下,决定送我到县城去考中学。那年考中学竞争得很厉害,在全县400多名考生中,只录取40名。哪里想到,我这个来自穷乡僻壤的学生竟考了全县第三名。我的小学老师们很高兴,乡亲们也很高兴,我的高兴自不必说。来祝贺的人一拨又一拨。唯有我父亲的反应是复杂的,他表面称赞我有出息,说读书能光宗耀祖,可心里却发了愁。他原想让我去试试,以为我不过在小山村里称王称霸,在县城那大地方人才济济,不可能有什么作为,哪想到我的成绩竟如此出众,这是他完全没有料到的。他陷人了两难境地,送我去学习呢,要花一大笔钱,那就非借债不可;不送我去学习呢,又怕伤了我的心,对学校的老师和亲戚、朋友也不好交代。我先是高兴,后来也发起愁来,真怕父亲变卦,上不成中学。 
    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父亲痛痛快快送我上中学,而且还给我做了一件新衣服。当我去县城上中学那天穿上新衣服的时候,我高兴得有些手足无措。那情景至今想起来还觉得挺可笑。当然
(2010-01-19 14:52)
标签:

童庆炳

钟嵘

陆机

悲剧

文化

    长期以来,人们常常认为悲剧意识是西方的专利,中国古代没有悲剧意识。在诗歌创作中,在小说和戏剧的故事中,中国人喜欢“大团圆”,心理脆弱,承受不了以悲剧结尾的情景和故事。不论是诗歌的情景,也不论是小说、戏剧的故事,中间可能有灾难、苦涩、悲哀、悲惨、凄凉、凄怆、不幸、冤屈、甚至死亡,可最终还是大欢喜、大圆满、大幸福,那结束不是金榜题名,就是洞房花烛。毋容讳言,这样的情况的确是有的。但是据此认为中国古人就完全没有悲剧意识,就认为中国古代诗人只善写田园花鸟,不善于写悲伤哀怨,那就不够客观了。梁代的钟嵘(公元468-518)在他的《诗品序》中说: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戌,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 。

    钟嵘

(2010-01-19 14:10)
标签:

童庆炳

境界

文化

   《五灯会元》一书中有一段话,常被人提到: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  得个休歇处,依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五灯会元》1135页,中华书局,1984年) 

    这里讲的是老僧参禅的心理变化过程。人们对着这段话的解读是各种各样的。这里我想借用它来解释诗的境界。诗也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物理世界,即“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事物以其本然的形态呈现在诗人面前。诗人面对这景物并不动情,他所写的山水景物是纯粹写物理性的景物。尽管诗人可能把景物写得很逼真,但仍然是一种无诗意铺陈。例如汉代一些“赋”,一味“铺采 文”、“直书其事”,以夸张的手法,板滞的形式直接描写宫苑的富丽、都城的繁华、物产的丰饶、田猎的乐事等,虽词语丰富,却缺乏感情,见宫殿是宫殿,见都城是都城。 
    第二重,主观世界,经过诗人主观世界的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