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文物修复】【如履薄冰】【匠心独具】【起死回生】

Originality

匠  心


http://s16/mw690/001OsE1Qzy7gl95Ctmn1f&690

▲图为文物修复师梁文彬老师在悉心修复清代古画。梁文彬:河北藁城人。中国文物修复委员会委员,可移动文物修复师,馆藏纸质文物修复师,高级手工装裱师、专业古旧字画揭裱修复师、古籍修复师、拓片传拓技艺传承人。从事古画修复近20年,省市两级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特约修复师。新华茶城建立之初便与邢艳景老师一起被邀入驻墨尚缘书画装裱修复中心,成为新华茶城传统技艺,神奇绝活和品牌亮点。墨尚缘手工装裱中心是省市两级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的协作机构,是省城书画名家和收藏大家们信得过的定点装裱修复单位,连年被评为“十佳商户”。多年来,客户通过口口相传和网上业务等慕名而来,梁老师为四川、湖南、广东、湖北、云南、浙江、台商等全国各地客户修复古旧书画千余幅。深受同行认可和客户称赞!被大家誉为“书画郎中”!


匠心多用于手工技艺高超的手艺者们,但是我想用“匠心”形容他们,我所熟知的“专业古旧字画揭裱修复师”梁文彬邢艳景两位老师。通过这次深入的交谈和学习,让我对他们有了深刻意义上的敬佩,我想到了“匠心”这个词,他们对“书画修复、古画揭裱修复、手工装裱”中国技艺的传承和坚守,对每一幅作品严谨细致的态度,使我看到了他们传统的手工装裱技艺,高超的古籍修复技法、精湛的古画修复绝活和“保护文物,淡泊名利;不辱使命,抢救第一,”的良好人文理念和职业道德,使我从他们身上学会了立言立行和立身做人的道理......

http://s12/mw690/001OsE1Qzy7gl9jpIyn8b&690

▲邢艳景:中国文物修复委员会委员,可移动文物修复师,馆藏纸质文物书画修复师,高级手工装裱师、专业古旧字画揭裱修复师、古籍修复师。近20年的装裱修复经验,高超的手工装裱技艺,神奇的古画修复绝活,精湛的古籍修复手艺,为省内外收藏家及客户修复明清等古旧字画、古旧书籍、档案、地契近千幅。“如履薄冰”的匠心,'科学严谨'的态度,"起死回生"的本领,“妙手回春”的绝技,使邢老师名声远扬,为人称颂!

梁文彬和邢艳景是师兄妹,年轻时曾经系统化、理论化、专业化的学习深造过传统手工装裱技艺和古旧字画修复专业。至今,已经有近20年的工作经验,修复古旧书画等纸质藏品不计其数。他们视顾客如亲人,待作品如己出,以医患而自诩,以抢救拯救为目的。对待顾客需要修复的残破古画,就象对待病危患者一般,努力抢救抢救,理性悉心呵护。他们以一颗潜心坚守传统的“匠心”,他们以一种特别专业、特别专注的敬畏精神、并以科学而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常怀紧迫感和使命感,在传统文化领域和文物修复之路上,抢救古物,对话古人,殚精竭虑,疾步前行!

http://mmbiz.qpic.cn/mmbiz/yqVAqoZvDibEmUmjw1g1ln7tK24z5BNE23JPIn70IDNlU7pK9Cz5Uib22ibwGp60RLAyR8bl7ksTRJoQ15dbRib4QQ/0?wx_fmt=jpeg三分画七分裱


 明周嘉胄装潢志》中写道:“装潢者,书画之司命也。”一句话道破了装裱与书画之间的关系。中国书画一经高手装裱,笔情墨趣,呼之欲出,神采境界,跃然生动,且易于展挂,更便于收藏。据史料可查“手工装裱已有1700多年历史,一直是师徒传道,口手相授,代代相传,对外不宣。然而,当今科技,突飞猛进,机器时代,工艺革新。机器装裱源于日本,不可逆的化学产品热塑胶膜替代了传统的可逆的纯植物浆糊,机器装裱虽方便快捷,实为应展、速成急就之举,多用于普通商品画、初学者作品或应急速展等作品的快捷装裱。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粘结剂的不可逆,因此,行内人都知道:”机器装裱,修复不了”。所以,懂行者对名贵字画绝不会拿去机器装裱。日本本土的机器装裱,利害关系无需言表。但凡技术传入我国以后,青红不分,皂白不问,你来我裱,赚钱就好.......但塑胶粘合之害,据日本资料显示,目前无法降解这种热塑胶膜,无法揭展机器胶膜。热塑胶膜的使用和不可逆性,使传统的揭裱修复断掉了“根系”。古人说的好“无知者无畏"!机器装裱的不可逆性,揭不开,修不好,修不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由于传统手工装裱和机器装裱利害关系的宣传不到位,再加上客户不知情,店主不告知等诸多原因,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机器装裱曾祸害了一大批名人字画和珍品字画,因此机器装裱又被称为”短命裱“或”一命裱“。真正的手工浆糊装裱能多次揭裱修复,才是真正的、原生态的“健康裱”“收藏裱”和“长寿裱”、“多命裱”!

"传统手工装裱和书画修复技术是我国特有的一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可以说是一种“独门绝技”。中华绝技,需要传承,传统技艺,需要发扬光大。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还需要政府重视,还需要文化使者的支持和社会有志之士的参与以及下一代的传播接力。只有重视,只有通过不断努力,才会进一步做好传承和发展的文章,才能保障华夏文明和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魅力永存......."梁老师由衷的讲到.http://s2/mw690/001OsE1Qzy7hSd6eb1Tf1&690


▲装裱工具



▲手工装裱之韵


装裱艺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书画墨妙必须经过装裱才便于收藏、流传和欣赏,因而装裱技术的高低,绫绢色彩的选择与装裱形式的设计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艺术效果;无论是装裱还是揭裱,梁l老师他们都是采用高档的纯手工宣纸和纯蚕丝耿绢、花绫、等材料,严格秉承祖训,绝不偷工减料,以精装细裱的工艺,妙手装就每一幅作品。

http://s15/mw690/001OsE1Qzy7fVIpDmW2fe&690

http://s12/mw690/001OsE1Qzy7fVIrl1CHab&690


http://mmbiz.qpic.cn/mmbiz/yqVAqoZvDibEmUmjw1g1ln7tK24z5BNE23JPIn70IDNlU7pK9Cz5Uib22ibwGp60RLAyR8bl7ksTRJoQ15dbRib4QQ/0?wx_fmt=jpeg不遇良工宁存故物


不遇良工,宁存故物” 指的便是古旧字画修复揭裱装裱技艺高超的重要性,古旧画揭裱修复是一项特殊技艺,由来已久。http://s14/mw690/001OsE1Qzy7fVA1gPHn1d&690


http://s12/mw690/001OsE1Qzy7fVzXFbL55b&690


《装潢志》中还言道:“前代书画,传历至今,未有不残脱者。苟欲改装,如病笃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剂而毙。“遇到技艺高超的装裱师,便可起死回生,邢艳景师傅说:“修复的书画有虫蠹、龟裂、褶皱......对古字画、古籍而言是最大的威胁。修补时往往要经过揭裱、修补破页/面、裱糊、喷水、衬纸、捶平等十几道工序,一招一式都极为考究。”


 

Ingenuity of the

匠  心 之 作


古旧书画流传至今,已不止一次被揭裱,所以装裱者的角色不只是手艺人,他们就像是一名“画医”,画医不仅需裱还要医心(画心),他们除了要掌握基本的装裱技巧外,耐心、细致是必须具备的。面对这些面目全非,甚至是呈“粉身碎骨”状的古旧画,看似无法还原的事,一经梁师傅和邢师傅之手,便能“起死回生,重放光彩。

修复前

 

http://s11/mw690/001OsE1Qzy7fVA8d7K29a&690
修复后
http://s16/mw690/001OsE1Qzy7fVA8hTs3df&690
修复前
http://s12/mw690/001OsE1Qzy7fVAapANBab&690
修复后
http://s13/mw690/001OsE1Qzy7fVAakt6k3c&690

▲修复前


http://s14/mw690/001OsE1Qzy7fVAiqSwR5d&690
▲修复后
http://s16/mw690/001OsE1Qzy7fVAivCN1df&690

揭裱是困扰古书画修复、重裱的“千年难题”。其最大的困难在于裱褙浆糊粘连画心、命纸等,很难完整揭裱。他们在揭裱时不容打扰,需要极高的耐心,极其缜密的部署,不能有一丝马虎,之后还有一系列的修复步骤,修复一幅古画少则一个多月,多则半年乃至一年之久。

▲修复前

http://s5/mw690/001OsE1Qzy7fVAqatkof4&690

▲修复后
http://s15/mw690/001OsE1Qzy7fVAq4ONE8e&690

▲修复前

http://s14/mw690/001OsE1Qzy7fVAwjjAxcd&690
▲修复后
http://s8/mw690/001OsE1Qzy7fVAwo9Jd97&690
修复前

http://s1/mw690/001OsE1Qzy7fVICFwnSa0&690

http://s4/mw690/001OsE1Qzy7fVICK7Wb63&690

 


中国古画因保存不当而损坏价值便大打折扣,经过修复师的专业修复之后,便实现了它的真正价值,很多在墨尚缘修复好的古画出手之后的价格不菲,可见梁文彬师傅与邢艳景师傅的技艺高超,匠心之作,非同凡响。


 

Chinese tradition

中国传承




想要成为高级修复师,涉及到美工学、色彩学、书画学、物理学、化学、历史学和考古学和鉴定知识的学习和文化修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炼成的,故现今古旧画揭裱修复师可以说比文物还“稀缺”。


说起收徒,梁老师有自己的收徒标准,“品德好,有耐心!”同时要求对这门手艺感兴趣,耐得住寂寞,甘愿吃苦,甘愿奉献。古旧书画修复作为中国传统的技艺,流传千年,不能失传!”,梁老师语重心长道:“这行一直以来都是师承制,师傅带徒弟,徒弟再成为师傅,一代接着一代恪守规制传续下来的”,作为传承人,梁老师心怀使命感、责任感、和危机感。希望有更多的文博系统人员、社会同仁,书画爱好者等加入进来,学起来,传下去。

文/钟小秀

古旧字画揭裱修复装裱位置

墨尚缘手工装裱店:15831164170

石家庄市新华区友谊北大街钟旺路19号

新华茶城3楼3-41号墨尚缘装裱店

阅读    收藏 
标签:

转载


       中国书画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其中以立轴为主,立轴的意思是可立挂而也可卷轴之意,中国书画的装裱形式以作品的大小又分条幅和中堂,中堂又衍生出小中堂、大中堂。
以下是常见的裱画品式:

(1)一色裱:整幅作品只用一种单色。分镶边和挖嵌两种形态出现。衍生出两边出通天旗杆边的做法。

(2)二色裱:以作品绕一圈为一种颜色,再使用另一种颜色增加长度。通常是作品较为短,用一色裱天地又显得过长而设计的。

(3)三色裱:由二色裱衍生出来的。

(4)纸本绫边裱:以纸本为面,中间镶嵌作品,两边出通天旗杆绫边。

(5)半绫裱:绫圈作品,天地为纸本,两边出通天绫边旗杆。

(6)宣和宋式裱:又称罗汉式。传闻始于宋朝宋徽宗宣和年间。其用料、用色均有具体要求,画心以米色绫隔水、古铜色绢圈、湖色绫天地头装饰,隔水高33厘米至40厘米(按天占6,地占4分为上下隔水),绢圈宽2厘米至3厘米,天头高66厘米,地头高40厘米。惊燕的配比方法同二色裱。此种裱式适用于扁而宽、方正的画心。

(7)诗堂裱:作品以短形的为主加以一段宣纸作题字,又名诗堂。此种裱式明清较为盛行,也有人言之为俗气。

余者不述。

立轴的装裱过程:

备料:托底和复背用的宣纸十张,裁切好衬绫的宣纸长度。绫数米,浆糊,天杆地轴一套,画绳,铜眼圈四只。

       首先开好托绫的浆糊浆水,细心查看绫的正反面,把反面向上横放,右边的绫头抽丝几根,顺着抽丝空了的痕迹剪齐,然后用浆扫扫浆水二十公分左右抻挣绫料,上下拉直,绫右边绫头挣齐边,余者扫浆水抻挣平绫料,上边和下边绫料边都要拉直成直线,经纬线基本成直角。浆水扫平扫均匀,计算你要衬绫的长度后剪口抽丝,顺着抽丝空了的痕迹剪断,最后扫浆水扫平抻挣平绫边。左手挑起衬绫用的宣纸对齐右边绫边突出废边约1公分,压扫宣纸落绫身,走N形向左移,直至第一张宣纸完全落到绫身上,用浆扫拖浆到宣纸纸口上2毫米,再挑第二张宣纸对着第一张宣纸纸口上2毫米的位置重叠1毫米,用右手拉纸角轻放下,用棕扫压扫宣纸落绫身上走N形向左移,直至第二张宣纸完全落到绫身上。重新压扫全部宣纸一次。要求:不能有皱褶,不准有气泡。左右突出的1cm废边涂上浆糊,上下两长边因绫与宣纸同宽无废边,但绫边有5mm是无图案的,此作废边涂抹上浆糊,即可以上壁。我是衬绫长240cm的,上壁时又如何举起它呢?我通常在右边拿起绫尾的两个角,将尾部拿起来离台折叠成N形并留出绫尾来,右边拿起绫来总长才不过是180cm左右,再加上一张橙子,是足可把240cm的绫上壁,次日干透后下壁。托画心在【初学裱画者的明灯】一文较为详细讲述过,在此不述。

       画心托好干透下壁后,裁好画心,镶上局条,局条是用托过的双层宣纸来开料,长度不限,宽是4mm,以绕画心一圈为准,贴叠口是1 mm。将画心正面向天,横放在裱画台面上,裁好绫边宽6cm,绫边长度是画心的长度多出5mm。镶贴在画心局条上留空1.8mm,裁齐绫边6cm的绫边多余的绫,再贴上天地头绫幅。天地头绫的长度是总长减去画心的长度,然后天头绫占百分之六十,地头绫占百分之四十,宽是画心宽加12cm。镶贴好绫边和天地绫后,贴口未干勿移动过多,用宣纸复盖镶贴口,让镶贴口慢些干,使其平直一些。然后开好纸串口, 纸串口的用法是用来上天地杆的,怎样开好纸串口呢?方法是:把镶好的作品长形对叠(例如镶好的作品是长度是220cm,宽是45cm,即叠成长度是220cm宽是22cm),天头绫的上边留2cm,用针划一直线,折好涂抹上浆糊3 mm,贴上一条6cm宽的宣纸,地头绫是留出6cm, 涂抹上浆糊3 mm,贴上一条20cm宽的宣纸,天地串口接口处再贴上白色绫条天串8 cm乘以2cm,地串是10cm乘以2cm上下各两条,位置在天串口和地串口的两边。完成后的裱件被称之为画壳。

       经过以上的过程后就可以预备复背了,配好复背纸,复背纸是用两层宣纸贴好上壁干后,裁方好预留四周围的废边2cm, 扫上浆水,用小木杆挑起,用棕扫压扫在画壳上,一般是从天头开始压扫,复背纸的接口在1.5mm以内,一直到完成。在背面天头右上角离串口纸夹口3mm位置贴上一条长是裱件宽的三分之一,宽2.2cm的安徽有色宣纸做签条。然后反过来查看有没有问题,涂抹浆水在废边位置,再贴上壁干燥数天或数月。

       裱件干燥后用牛骨起纸捅开下壁,背面向天,磨上川蜡,用砑石砑磨一次或数次,剪去废边。配上天地杆。

       天地杆形状是:天杆是方形1.3 cm乘以1.3 cm刨圆两角。地轴是直径3.5cm。天杆齐裱件串口的宽度,包上同色的绫(有棋杆绫边的裱件以棋杆绫边的色相同),天杆钻铜眼洞四个,有均钻,有三分一钻两种方法,均钻是:天杆的长度分五份每份钻一洞,刚好四个小洞。三分一钻是:天杆的长度分三份每份钻一洞,有了两个小洞后,再将两边的两份各再分成三小份,木杆边起第一份钻一小洞,另一边相同。插入四个小铜眼圈,弯曲铜眼圈的脚入木。
 

       地杆的形状是圆形直径是3.5cm。长度大于裱件的宽度3cm,3cm用来安装轴头。购买好轴头后依轴头的内孔锯好地杆的凸出榫头。榫头的封头包上同色的绫(有棋杆绫边的裱件以棋杆绫边的色相同)。用白乳胶粘合轴头。

安装天杆地轴是先上天杆还是先上地轴?

       我通常是先上天杆。把裱件正面向台面,天头串口的绫比天杆阔些,把六公分的宣纸掀起,天杆的圆面向上,另一平面压着托绫宣纸那面,用针锥划线,再以线为界线突出2mm用裁纸刀裁去多余的绫面。涂抹上浆糊转贴2mm。 再把裱件反过来竖放,串口位置近自己的身边,把六公分的宣纸纸串同裱件成水平状态,刚才转过边的绫料与六公分的宣纸纸串同裱件成90度角。天杆的圆面向着自己,平面向着转过边的绫料,双手按着木杆转动,最后让平面压着六公分的宣纸纸串,把多余的宣纸用刀裁去。天杆插入四个小铜眼圈,弯曲铜眼圈的脚入木内。天杆的圆面向着自己,平面向着转过边的绫料,把宣纸压着四个小铜眼圈突出过宣纸,用食指挑些浆糊涂抹在天杆的平面上,把宣纸压贴在木杆上粘牢固,再把裱件反过来,再次用食指挑些浆糊涂抹在干杆的平面上贴着宣纸的面上,压贴在转过边的绫料上。再把裱件反过来用手压扫天杆的绫面。

       天杆干透后就可穿圆形的画绳了,画绳如何穿过四个小铜眼圈呢?画绳的长度是四个小铜眼圈的距离加14cm。穿法:四个小铜眼圈就如同四个门洞从左起是笫一个接着是二、三、四个门洞,先将画绳折成合成n形两脚一长一短,短的6cm。右手执折着的画绳由一、二两铜眼向左边第一个小铜眼圈穿过,弯形的画绳让一长一短的绳穿过,短的绳头靠近自己的身边,右手执长的画绳头穿过笫二、笫三、笫四个门洞绕到绫面的那一边穿笫三、笫四个门洞之间的圆画绳底下过绕出笫四个门洞从洞外向门洞穿入,最后把画绳拉紧。一、四两小铜眼圈的绳的绕法是相同的,那代表你穿对了。剪与绫面同色的绫条宽8mm涂抹上浆糊封扎画绳,先扎近铜眼圈的位置,然后扎画绳头,再在两扎口之中间加上第三扎口,另一边相同。最后扎扁画带一条在中间,以便用来卷起后绑扎画轴。

       地轴的安装是:首先是较棍,即是把轴较准为卷起作品是两边都一齐如刀裁一样。把裱件正面向上竖放,地串口位置近自己的身边,打开夹口,放上夹口接口处,眼晴俯视地杆的边是否与接口平行,左右对齐,双手压卷地轴后退到夹口宣纸尾上,左手按着,右手用食指挑些浆糊涂抹在夹口宣纸尾上,右手挑起宣纸贴在地杆上,先贴中间再贴左右。双手压卷地轴向前卷裱件一半,察看裱件边是否有走向一边,如果有,就是轴是一边直径大过另一边,双手压卷地轴后退到夹口宣纸尾上,剪一张形似船形的夹宣纸,放入轴的一边(即刚才卷试时突出的一边)再试,如果是轮到另一边突出,那是船形的夹宣纸太大,剪去些再试,直到左右都是齐的,将作品反放,突出绫串口6cm, 右手用食指挑些浆糊涂抹在夹口绫上宽5mm。再将作品反放正面向上,左手压着地轴,右手右手挑起绫串口6cm贴在地轴上先贴中间再贴左右。平放一天待干。

立轴的装裱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  在大复背后,画心与绫的镶接口较易拉冽。
2  另一处的地方是天串接口和地串口接口都有机会拉冽。
3  还有四周的废边都有可能因浆糊欠缺而在壁扳上贴不牢固。

笫一点,复背后喷水在绫的位置让镶接口水份少于四周。

笫二点,复背后喷水在天串接口和地串口接口之外处,让接口先乾。

第三点,上壁前加多些浆糊在废边,压扫牢固。

阅读    收藏 
(2015-03-15 23:48)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沙棘国画作者:世界无双

沙棘铁骨胜红梅----国家一级美术师巩毛牛国画作品介绍

巩毛牛先生:生于山西阳泉,师从著名山水画大师李可染 中国当代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国学研究会终身会长 中国民族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书画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书画艺术研究会终身会员。

沙棘为北方植物,与喜马拉雅山同龄,今以青藏高原为故乡,无论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中,它都能通过自身的光合作用,从大自然中充分汲取营养,这种神奇的植物富含200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和营养成分,有不可替代的药用价值,被誉为“大自然最神奇的馈赠”。

国画大师巩毛牛被沙棘这种神奇植物的精神、品质所震撼,灵感油然而生,用手中的画笔开国画沙棘之先河,神韵淋漓尽致的表现在宣纸泼墨中,被同行誉为“国画沙棘第一人”,作品被多家博物馆及社会各界人士收藏。

画室联系0353-4061478

   

 

阅读    收藏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