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阿弥

臣民

得失

蔡礼旭

老师

文化

分类: 菩提文库
作为臣子、属下,有件很重要的工作一定要尽心尽力地去做,就是当领导人有过失的时候,要懂得劝诫他。而劝谏的前提是领导者对我们有足够的信任才可以,千万不能到一个公司才三天,就跟老板直言不讳。

《孝经》说“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当时的天子只要有七个肯劝他的大臣,纵使他没有很好的道德学问,天下还可以维持。“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诸侯是一个国家,比如鲁国、齐国,一个国家的国君虽然无道,但是他若有“诤臣”五人,不会失去国家。“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大夫以前算是很大的一个官职,只要他身边有三个肯劝他的下属,虽然自己道德学问不好,也不至于把他的家族败掉。

身旁有向自己进谏的下属,这对自己一生事业的成败至关重要。古代很多良臣、忠臣都很守本分,只要君王有过失,马上劝诫,最有名的莫过于唐朝的魏征。当然劝别人不能直言不讳,要察言观色,审时度势。魏征很有智慧,他一开始就跟唐太宗说:“我要做良臣,绝对不做忠臣。”唐太宗很好奇:“为什么你要做良臣
标签:

孔子

中国

曹彬

李后主

聪明人

文化

分类: 南怀瑾先生解经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可以看出,这一篇书的确是子思著的,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就是著《大学》的曾子的学生,他引用他祖父孔子的话。孔子号叫“仲尼”,在古人写文章写到自己的父亲、祖父时,不能称名字,但是应该称“号”。现在人就是“爸爸说、爷爷讲”就可以了;古人不可以,古礼必须称“号”。

他引用孔子说,中庸这个境界,就是“道”,体、用俱全的,定个名字叫中庸。而君子的中庸等于佛家讲“菩提”,或叫“般若”等等名称。什么名称都没有关系,这都是代号。君子之道——中庸,随时都在道中行。小人与君子相反的——普通人,佛家叫做凡夫——反中庸,违背了道,一切行为、修养同道相违背。

那么,他下面解释理由,怎么叫“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他说,“

标签:

南怀瑾

天心

刍狗

万物

仁义

分类: 南怀瑾先生解经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圣人与刍狗

从《老

标签:

郭子仪

肃宗

李泌

代宗

德宗

文化

分类: 南怀瑾先生解经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与存在不存在间

紧接上章“为无为,则无不治”的用而勿用,勿用而用之后,便提出“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作为“用道而不为道所用”的更进一层说明。在这里首先要了解“冲”字与“盈”字是对等性的。“冲”字在《老子》这一章句中的意思,应该作为冲和谦虚的“谦冲”解释。换言之,冲,便是虚而不满,同时有源远流长、绵绵不绝的涵义。如果解释“冲”便是用中而不执一端或不执一边的意思,也可以相通。总之,知道道的妙用在于谦冲不已,犹如来自山长水远处的流泉,涓涓汩汩而流注不休,终而汇聚成无底的深渊,不拒倾注,永远没有满盈而无止境。如果了解道的冲而不盈的妙用,它便如生生不已,永无休止,能生万物的那个想象中的宗主功能一样,就可应用无方,量同太虚。

 

(2012-02-09 11:57)
标签:

尼詩道

香港

素食

尖沙咀

照片

美食

分类: 素食护生

香港素食店名錄

8/2/2012更新

香 港 區

— 西 環 —
環保素食 西營盤第三街 178-180 號地下C舖(外賣) 25598096
素食坊 皇后大道西 216 號A地下 21510680
寶蓮苑素食 大道西308號 25171178
— 上 環 —
寶蓮苑素食 上環蘇杭街 69 號地下 25438981
标签:

孔子

《大学》

生死

生命之流

修养

文化

分类: 南怀瑾先生解经

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庄子借用孔子的嘴说,当水流动的时候,不能反照到我们自己,当水静止澄清时,才可以做镜子用。人的心理状况永远像一股流水一样,自己的心波识浪不能停止,永远不能悟道,永远不能得道。要认识自己,必须要把心中的杂念、妄想静止,才可以明心见性。
唯止能止众止。”只有真达到了止的境界,定的境界,才能够停止一切的动相所以人不能得定,心念不能像止水一样澄清,就永远没有智能,永远不能悟道,而生命之流永远不能属于你自己,你就永远无法自主,无法了脱生死。所以我们修道要了生死,要生来死去由自己把握,如禅宗许多祖师,明朝好几个理学家,都有这个本事,要走就走了,学生们跪着一哭,就回来了,过了半个月又走了,这就是生死自在。
这一篇以无腿王骀的学

标签:

王骀

鲁国

孔子

仲尼

不言之教

文化

分类: 南怀瑾先生解经

鲁有兀者王骀(dài),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常季问于仲尼曰:“王骀,兀者也,从之游者与夫子中分鲁。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固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
“兀者”,没有两腿的人
鲁国有一个没有两腿的人名叫“王骀”,他的学生比孔子还多,至少跟孔子差不多。“常季”

标签:

孔子

中国

孟懿子

孟武伯

《孝经》

文化

分类: 南怀瑾先生解经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如此一节,我们不要看宋儒这样的一圈,就把它圈断了;这是后人圈的,是不对的,上加一圈,下加一圈,结果就变成了教条。其实它是连贯的,也就是前面“为政以德”的引伸发挥,把中国文化里面的孝道精神,扩充到待人处世上面,中国自古以来、大政治家的出入不苟的胸襟,就是根据这一点培养出来的。
现在我们先对文字作一了解,孟懿子不一定是孔子的学生,而是介于学生与朋友之间的关系,他是鲁国的大夫。当时的“大夫”,当然不是现代的医生,而是一个相当高的官位。勉强比,有如现在的内阁官员之流,通称作“大夫”。“大夫”是官阶,不是官职。中国这些官阶职务,历代都有变动的。我们要了解中国历代政治形态的变迁,必须读“十通”或“三通”——通志、通献、通考。里面不仅包括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官职的演变、一切的演变,乃至现代

标签:

印度

方生之

《庄子》

方生方

佛学

文化

分类: 南怀瑾先生解经

方生之说
彼是,方生之说也
这是个纲领,下面庄子就论辩这个东西。
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这一段完全是逻辑的论辩。庄子为什么写这一段文字?在战国时代,我们文化里头,称为名家,亦称名理之学,现在西方译为逻辑、论辩。逻辑是怎么发生的?我们必须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人类世界最初的文化,都是从宗教来的,世界上任何一个人生下来都是哲学家,每个人都怀疑地我是怎么生下来的?天地间第一个人是怎么来的?我的生命在没有我之前是怎么样的?死之后又到哪里去?这些问题,凡是人都想过。是不是其它的一些众生,例如动物有没有想过?我们不敢判断,因为我们不能断定动物绝对没有思想,你非动物,你怎么知道动物没有思想?你不是动物,你怎么知道动物有思想?这就是论辩的问题。
世界上一切的学问都是由宗教而来,后来演变成

标签:

《金刚经》

《庄子》

言语

墨子

真理

文化

分类: 南怀瑾先生解经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
庄子先提出两个原则:“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无时不在,“恶乎隐”,没有哪个地方遮起来看不见。实际上道普遍存在,应该让任何人都有所暸解,是真理,永远都不会变的,道是天下的公道,没有秘密。世上有人认为,我是真道,他是邪道;我这个是正道,你那个是歪道,为什么有这类是非呢?等于说,言语本来讲话给你听,就是要你懂,但是人类很可怜,不论用哪一种言语文字说出来,没有辨法表达其真正的思想。
所以人与人之间永远有误会。言语它没有办法完全表达人类真正的思想与情感,人通过言语反而不懂言语的真实思想,这很有趣。
释迦牟尼讲释迦牟尼的道,孔子说孔子的道,墨子说墨子的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盗也有道,哪个是真道?应该到哪里去找道?“道恶乎往而不存?”道也没有到哪个地方去呀?它本来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