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永健紫藤山
黄永健紫藤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215
  • 关注人气:1,33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标签:

365

教育

十三行松竹体新汉诗

时评

时尚

分类: 学术研究

 五、松竹体十三行汉诗

 

 


1、缘起与诗体结构

 

(1)缘起

20131227日的一个晚上,为安慰病痛中的小学同学突发灵感,在手机上创发而成。时过午夜,少年时代女同学微信传来信息,病房只她一人打吊瓶,过敏症的恐惧悬挂在女同学的心头,也刺痛了远在几千里之外的老同学的心,佯装镇定,同学发来一图:冰天雪地,四野昏暗,一女子持圩灯于荒郊断亭苦等远方归人,因有所感,黄永健于手机屏上首得两句:

 



怎么写

愁死鬼

 

 

在手机屏上,又出现了两行四言诗,接着两行五言、两行六言、两行七言、诗是两行两行发给同学的,最后又回归两行三言,最后一行回归七言,作者把刚刚发出去的七段诗句,通过复制粘贴变成了下面的形状:



怎么写

愁死鬼

手执圩灯

伊人等谁

终南积雪后

人比清风美

古今聚少离多

长恨望穿秋水

知音一去几渺杳

暗香黄昏浮云堆

不如归

不如归

 

好梦君来伴蝶飞


 


这种诗体具有鲜明的图像识别性,它就像长松披竹,又如一把“手枪”,因此网名叫“手枪诗”,学名称“松竹体十三行汉诗”,由微信平台催生出来的这种诗体经过网络传播,迅速得到网络大众的欢迎和追踪,网络上出现了大批的“跟写者”和“跟随者”。八年多来,每天网络上都有作者以这种新诗体进行诗歌写作,仅江苏徐杉一人写作十三行汉诗就有数千首,周阳生、徐杉分别出版诗集,北京刘永国通过网络众筹出版了《2016年松竹体新汉诗年鉴》,收录全国数十位诗人300多首作品。网络诗人接龙写作《水浒传一百零八将》、《瑰丽中国一百年》、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等。全国各地及海外华人发表了大量十三行汉诗佳作。网上“十三行汉诗”作品总数在一万首以上。


十三行汉诗这种诗体,有力地与现代诗拉开了距离,确立了汉诗的当代新形体,同时它与古代汉诗的形魂相与一气,有力地拓展了现代汉诗的表现视域,可与当下生活实现快捷准确生动的对接,如最近出现的《改革开放四十年》十首连写十三行体,在130行的篇幅内,鲜明生动地展现了深圳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内涵,作品所书写出来的书法长卷,已为深圳博物馆永久收藏。

 

创立者深圳大学黄永健教授于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个人的十三行新汉诗诗集,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相关评论,因此获得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汉诗创新诗体研究”立项,目前研究团队已经完成了项目研究报告的写作,并申请结项。


2)诗体结构


A、采用普通话(国语)新韵,协调平仄,平(阴平、阳平),仄(上声、去声)


 


平平仄

仄仄平(韵)

仄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仄仄

仄平平(可押可不押韵)

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B、根据基本格式,可加以变通,具体如:

a、格式。统一使用十三行(可双写,连写,倒写等)

b、对仗。除最后一行单行外,其它双出句采取对偶形式,可全对仗,可部分对仗,可用流水对等。

c、全篇结构:起承转合 



起:12

  承:345678910

  转:1112

  合:13 

d、押平声韵,亦可押仄声韵,亦可平声仄声韵互押。

e、换韵。全诗可随语势语调换韵,换韵止于三转。

f、不韵。情感直切真挚,可不韵,但整体情境周全,气格完整。

g、雅不避俗,俗而能雅,雅俗共赏。

h、语感当下,速传现实,美善真祥。

 

 

2、创新特色与社会价值


 


(1)创新特色

中国诗歌史上主要以三言、四言、五言、七言诗歌为主流,六言诗不及三言、四言、五言、七言诗广泛,但是骈赋,词曲中六言诗句比比皆是,中国诗歌一直以格律形式代代相传,那是汉语、汉字、汉诗本身的内在逻辑使然,更是中国文化要义中诸如“阴阳”、“流变”、“轮回”、“和谐”、“中庸”等价值观念的形态化身。松竹体十三行汉诗将中国数千年主流诗体的形式进行整合、重组,遵循“起承转合”的结构逻辑,创立新形式,适当恢复汉诗押韵、对仗、调平仄的诗歌传统,并可以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快速灵动反映现实生活,以典型的汉诗形态重铸汉诗诗魂,汉诗的文化传承通过形式创新找到了一条可以辨识的轨迹和道路。


2)社会价值

“松竹体十三行汉诗”的多方面理论阐释,可以以点带面提示当代汉诗研究者对于汉诗文化基因的充分关注,并从文化变迁和文化博弈视角,对现代新诗(自由诗)进行全面反思。近年来各种“新体诗歌”及“诗人”应运而生,社会上兴起的“梨花体”、“羊羔体”、“乌青体”、“咆哮体”、“口水体”等“新体”诗歌在大众引起的巨大反响,无不说明了现代社会对于诗歌这一文化传播载体在新形势下的演变已经越来越为重视,但是,盲目跟风模仿西方现代派和后现代派诗歌必然没有出路,当代中国诗人必须从自由诗的惯性思维中走出来,逐步确立契合汉字、汉语和中华文化内在演化逻辑的汉诗新形式,才可以逐步摆脱过于“泛形式”的西方自由诗的负面影响,创作出更高维度的“美善真”合一的当代诗歌。




3)社会影响

 

近年出现的“十三行手枪体”借助新媒体实施创作、传播、评论、互动及文化创意联动,诞生八年多来,作为话题和现象在当代诗坛引起了一场关于诗体创新的辩论,新诗评论家陈仲义教授在《河南社会科学》杂志(2019年第5期)发表专论,认为“十三行手枪体”把中国古典诗歌的所有重要形式进行了整合创化,把中国的文化之根——易道、阴阳、轮回等哲学理念进行了诗体的表现和美学的传播,可谓是半格律对自由体式一次用心良苦的规劝与规划。

“十三行手枪体”定言、定行、定韵,是高度自我约束的“律化”新格律诗,具有能够供大众共同效仿的格律形式,由于朗朗上口、明快简洁、雅俗共赏、风格多变,能够有效激活国人的文化记忆和汉诗基因转化,诞生以来借助互联网的传播优势为广大诗人和读者喜闻乐见。


 


4)文化创意

l将十三行汉诗与传统书画艺术进行融合创新,推出十三行汉诗书法和十三行汉诗“诗书画”作品,让十三行汉诗“诗书画”艺术走进千家万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民文化自信。以松竹体十三行汉诗为创意内核,通过创意设计开发文化产品,积极打造当代汉诗创新诗体的文化创意产业链,开发了汉诗文化衫、汉诗文房四宝、汉诗艺术丝巾、汉诗乐器、汉诗书签等,本诗体文创周边产品还在进一步的开发之中。

 

3、学术基础与文化视野

 

陈仲义先生指出纵观百年诗体,能够成型成熟的,大抵需要三个条件:一、稳定的规范性;二、区别于他者的可重复性;三、特定的操作性。(陈仲义:《现代诗:外形式的表征与体式——兼论“手枪体”与“截句体”》,《河南社会科学》,2019年第5期。)这三个条件还是过于宽泛,不利于当代汉诗定型诗体的形式凝定。我们认为当“律化”的新格律形式足够丰富时,一定会有一种或多种诗人和读者喜闻乐见的,节奏、旋律、结构等完美融合的精美诗体产生,我们认为“十三行手枪体”通过实践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当代汉诗定型诗体,与上述各种当代汉诗定型诗体相比,具有明显的汉诗基因集成传承优势,行数适中,每行从二言到六言或从三言到七言,从定言角度看没有逾越七言上限,其格律体定韵、调平仄、讲究每一首作品的内在循环——起、承、转、合,第一首“十三行手枪体”允称“自律体”,在网屏发表后得到海内外诗人的跟写,经过数年的创作积累和诗学论证,它就成为了现代汉诗外形式突变的一个象征。

 

1)汉诗的“汉语性”


 


 


没有复辅音、元音占优势、音节整齐简洁、有声调、单音节语素多,双音节词占优势(古代汉语单音词占优势)、同音语素多。


 


汉语的这些特点可以总结为:音乐性强(元音占优势)、音节对称(语流中时长相仿的单音节语素阴阳调和)、声调突出、同声相协普遍(同音语素多)。这几个特点都有利于汉语诗歌的形式化——押韵、二分对称、平仄错落,押韵易于记忆,二分对称是中国先民的智慧结晶,太极两渔形象地说明了宇宙生成、存在、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对称和非对称不仅是诗歌音组的基本形态,也是宇宙万物形式形势变化的基本形态,是事物形式发展的所遵循的基本法则。在中国诗歌史上,非对称的三言诗、六言诗不如对称的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流行,说明汉语诗歌追求对称美,非对称的三言音组被整合到五言诗和七言诗的机体,变成了五言诗行和七言诗行的“对称性”部件时,它的作用就是无可替代的,当代第一首十三行汉诗押韵、二分对称、平仄错落,与中华诗词一样,是以汉语本身的“汉诗性”进行形式建构的创新诗体。



十三行汉诗前面六个对句是两两对称,最后一行七言诗句行内对称,与前面六个对句构成“对称+非对称”的广义对称关系,这一行又与前面两个三言诗句构成广义对称关系,为全诗的“转”、“合”要津。


2)汉诗的“汉字性”


 


在外部事物的存在形式、人的视知觉组织活动和人的情感以及视觉艺术形式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一旦这几种不同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一致时,就有可能激起审美经验,这就是“异质同构”。

汉语、汉字、汉诗作为“外部事物的存在形式”,与我们中华民族及其它民族人民的“视知觉组织活动、情感以及视觉艺术形式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一旦这几种不同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一致时,就有可能激起审美经验,这就是“异质同构”,所以在汉语、汉字、汉诗之间,存在着“异质同构性”,正是在这种“异质同构性”的作用下,我们才在汉语、汉字、汉诗和它们的形式中直接感受到“活力”、“生命”、“运动”、“平衡”等。

B、汉诗是一种“力的样式”

就汉诗而言,汉诗依赖中华民族的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心理的“力的样式”,不断演化为具有高度形式感的汉诗之“场”——二、三、四、五、六、七言诗体,感应着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社会的“物理力场”,中国人的生理立场和心理立场发生了变化,随之汉语诗歌的“力的样式”发生了变化,汉诗诗体从格律体样式变为自由体样式,但是,随着二十一世纪的来临及国际社会分化重组,国际社会中国社会“物理力场”又发生了变化,引发中国人的生理立场和心理立场随之变化,当物理力场中力的式样以力触发了知觉就破坏了大脑电化学力场的原有平衡,引起知觉对力的重新组合,构成一个新的力的式样,汉语、汉字、汉诗与国际社会和中国社会“物理力场”之间的“新的力的样式”又会引发汉诗作为“外部事物的存在形式”的微妙变化。


4)当代汉诗的美学潮向


 


2015年台湾联经出版社出版了小西甚一著,郑清茂翻译之《日本文学史》,这本书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即以“雅”、“俗”这两个内在于文艺本身而能制约文艺发展的本质,来考察分辨日本文学史(文艺史),小西甚一十分雄辩地将日本文学史划分为三个世代——古代为日本式的俗,中世为中华式的雅,近代是西洋式的俗。中华文学史甚至世界文学史一样,中华诗歌经历了“俗”-“雅”-“俗”的的历史流变,当代汉诗虽然是用汉语传诵、汉字书写,但是汉诗的创作运思和接受期待已经发生革命性变化,创作者失去了求雅求美的内在思维模式,接受者被现代西洋式的诗风诗格诗体所“规训”(福柯语),以俗为雅,反而不太习惯形式化、音韵化、意象化及意境化的汉诗固有之美,难以认知,难以认同,甚或由反应不适起而攻诘嘲弄,长期崇洋心理驱使,当代中国有诗人诗歌理论家一味以洋为雅为美,外国诗人搞杂碎、拼贴、戏仿、离散、边缘、暴力、阴暗写作,他们不惜步其后尘,即使语境变了一一全球文明格局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群众的生存生活状态也发生了求美趋雅的现实改变,他们依然在诗的自由化轨道上自言自语,自演自唱,放任无边,认为只要分行就是诗,以至于诗无有美感,无有尊严,无有标准。当代中国所谓主流诗派的论调,如以吴思敬、叶橹为代表的无限自由论者,就是典型的例证。

 

 

六、建设与文化博弈

 

1、自由诗体难以放之四海而皆准。中国式现代化对于“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时而欢迎接纳,时而警惕反思、时而施加压力,到了二十一世纪的当下,自由诗的命根子——自由主义在中国人民的审美期待中,又变成了必须实施反思甚至批判的对象,自由诗赖以存在的自由主义理念与后现代主义不谋而合,意欲再来一次对于人类现代文明的颠覆,自由诗驾驭着新人类的“野性的思维”,企图让诗歌再回到野蛮时代,再一次体验野性的狂欢的快乐,而且越是昏暗暧昧语词颠倒越是给人以“代神说话”的错觉。


 


在新世纪诗坛内部,诗歌创作与批评都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但又似乎难以抑制诗歌“边缘化”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种“冷”与“热”的混沌状态实际上表现了诗人与诗歌创作的尴尬处境,这也给新世纪的诗歌批评与研究带来了某种困惑,表现在对于新诗的评价标准上,仍然莫衷一是,对同一诗歌现象、同一诗人、同一作品的两极化评价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九叶派”诗人郑敏和“九叶派”其它诗人一样,注重对内心的探索,表现出内宇宙的神秘、辩证的思维、清丽而繁复的意象,可以说郑敏是将汉语自由诗推向现代主义高峰的代表性诗人,在其晚年痛定思痛,曾对自由体新诗发出了语言学和文化学意义上的“世纪之问”。

季羡林在《季羡林生命沉思录》一书中指出:“在文学范围内,改文言为白话,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七十多年以来,中国文化创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据我个人的看法,各种体裁间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小说,包括长篇、中篇和短篇,以及戏剧,在形式上完全西化了,这是福是祸,我还没见到有专家讨论过,我个人的看法是,现在的长篇小说的形式,很难说较之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有什么优越之处,戏剧亦然,不必具论。至于新诗,我则认为是一个失败,“纯诗主张废弃韵律,我则主张诗歌必须有韵律,否则叫任何什么名称都行,只是不必叫诗。”种种迹象表明,曾经被中国现代诗人奉为“女神”的汉语自由诗,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中具备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尊严,时过境迁,在更加宏大的历史时空中,它就有可能成为被再次颠覆超越的诗歌样式。


2、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在文化上的自信心更加坚定,在抗疫取得实质性成果的事实面前,中国政治价值观不得不令西方世界回首反思,令国内的自由知识分子精英回首反省,同时也让目前仍然处于疫情之中的中国普通老百姓看到了希望所在,中国适时调整外交政策,用西方人听得懂的语言直接告诉西方,时代变了,西方所崇尚的价值观包括其政治体制和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人类面临的新问题,西方应该考虑放弃其文化优越的价值立场,在某些方面向中国学习,人类文明对话、文明共建的时代真正来来临。

伴随疫情而来的大国博弈使人们认清了一个事实,即表面上看来西方与中国的较量发生在经济、军事等国家硬实力领域,实际上双方真正的博弈或者说双方最深层的较量是文化领域,中国抗击新冠取得胜利的根本力量不是日益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而是当代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自觉或不自觉凝聚起来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底气。全球化促进经济一体化的同时,造成文化的多元化,同时在新的时代命题面前,人们不得不对以前信守的价值立场进行反思并进而重新选择未来的发展道路。


 


3、文化博弈是必然的,在文化博弈的过程中,“外部事物的存在形式”,与我们中华民族的“视知觉组织活动、情感以及视觉艺术形式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一旦这几种不同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一致时,就有可能激起审美经验的调适。因此,汉诗诗体再造、审美再造、精神再造在中国文化的造山运动中,必然是其中的推动力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大国崛起并引领世界奔向更高文化维度的文化成果。




阅读    收藏 
标签:

365

教育

十三行松竹体新汉诗

时评

时尚

分类: 学术研究

六、建设与文化博弈

 

1、自由诗体难以放之四海而皆准。中国式现代化对于“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时而欢迎接纳,时而警惕反思、时而施加压力,到了二十一世纪的当下,自由诗的命根子——自由主义在中国人民的审美期待中,又变成了必须实施反思甚至批判的对象,自由诗赖以存在的自由主义理念与后现代主义不谋而合,意欲再来一次对于人类现代文明的颠覆,自由诗驾驭着新人类的“野性的思维”,企图让诗歌再回到野蛮时代,再一次体验野性的狂欢的快乐,而且越是昏暗暧昧语词颠倒越是给人以“代神说话”的错觉。


 


在新世纪诗坛内部,诗歌创作与批评都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但又似乎难以抑制诗歌“边缘化”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种“冷”与“热”的混沌状态实际上表现了诗人与诗歌创作的尴尬处境,这也给新世纪的诗歌批评与研究带来了某种困惑,表现在对于新诗的评价标准上,仍然莫衷一是,对同一诗歌现象、同一诗人、同一作品的两极化评价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九叶派”诗人郑敏和“九叶派”其它诗人一样,注重对内心的探索,表现出内宇宙的神秘、辩证的思维、清丽而繁复的意象,可以说郑敏是将汉语自由诗推向现代主义高峰的代表性诗人,在其晚年痛定思痛,曾对自由体新诗发出了语言学和文化学意义上的“世纪之问”。

季羡林在《季羡林生命沉思录》一书中指出:“在文学范围内,改文言为白话,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七十多年以来,中国文化创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据我个人的看法,各种体裁间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小说,包括长篇、中篇和短篇,以及戏剧,在形式上完全西化了,这是福是祸,我还没见到有专家讨论过,我个人的看法是,现在的长篇小说的形式,很难说较之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有什么优越之处,戏剧亦然,不必具论。至于新诗,我则认为是一个失败,“纯诗主张废弃韵律,我则主张诗歌必须有韵律,否则叫任何什么名称都行,只是不必叫诗。”种种迹象表明,曾经被中国现代诗人奉为“女神”的汉语自由诗,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中具备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尊严,时过境迁,在更加宏大的历史时空中,它就有可能成为被再次颠覆超越的诗歌样式。


2、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在文化上的自信心更加坚定,在抗疫取得实质性成果的事实面前,中国政治价值观不得不令西方世界回首反思,令国内的自由知识分子精英回首反省,同时也让目前仍然处于疫情之中的中国普通老百姓看到了希望所在,中国适时调整外交政策,用西方人听得懂的语言直接告诉西方,时代变了,西方所崇尚的价值观包括其政治体制和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人类面临的新问题,西方应该考虑放弃其文化优越的价值立场,在某些方面向中国学习,人类文明对话、文明共建的时代真正来来临。

伴随疫情而来的大国博弈使人们认清了一个事实,即表面上看来西方与中国的较量发生在经济、军事等国家硬实力领域,实际上双方真正的博弈或者说双方最深层的较量是文化领域,中国抗击新冠取得胜利的根本力量不是日益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而是当代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自觉或不自觉凝聚起来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底气。全球化促进经济一体化的同时,造成文化的多元化,同时在新的时代命题面前,人们不得不对以前信守的价值立场进行反思并进而重新选择未来的发展道路。


 


3、文化博弈是必然的,在文化博弈的过程中,“外部事物的存在形式”,与我们中华民族的“视知觉组织活动、情感以及视觉艺术形式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一旦这几种不同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一致时,就有可能激起审美经验的调适。因此,汉诗诗体再造、审美再造、精神再造在中国文化的造山运动中,必然是其中的推动力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大国崛起并引领世界奔向更高文化维度的文化成果。




阅读    收藏 
标签:

365

教育

十三行松竹体新汉诗

时评

时尚

分类: 最新资讯

叶耳写作,日久有功一一参加作家写作经验分享会


文/子纯


 

评论家

歌唱家

湾区一碧

红树千花

远眺妈湾港

近阅双子塔

文心有似华润

运笔锦上添花

携手双赢几振奋

你来我在不虚夸

歌声远

越广厦

深圳人本是一家!



6月4日下午,出席由南山区文联指导,南山区文艺评论家协会、南山区音乐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叶耳写作经验分享会”,到场三十多人,气氛也很融洽,每个人对写作都有不同的见解,各抒己见,也相互学习。


叶耳是一名执着的写作者,分享会上坦然讲述了自己有趣的经历与写作激情,自己的写作一是为了平衡情感,一是为了寻找人生成功之路。写作需要坚持,哪怕误解误读丛生。


http://www.zitengshan.com/zb_users/upload/2022/06/202206051654416663524514.jpg


http://www.zitengshan.com/zb_users/upload/2022/06/202206051654416693195958.jpg


http://www.zitengshan.com/zb_users/upload/2022/06/202206051654416745846780.jpg


分享会将近结束时,紫藤山给了叶耳两个意见,一是写作要得到三个认可,即市场(群众)认可、专家(大多数)认可、时间(历史是有情的)认可,书能卖得出去,也是重要的衡量标准。其次,我们要在守正基础上创新写作,对模仿西式现代主义的写作态度和文艺文本进行文化学的反思。


http://www.zitengshan.com/zb_users/upload/2022/06/202206051654416779840262.jpg


http://www.zitengshan.com/zb_users/upload/2022/06/202206051654416865361863.jpg

阅读    收藏 
标签:

365

教育

十三行松竹体新汉诗

时评

时尚

分类: 学术研究

 黄永健答王珂国家课题“新诗现实功能及现代性建设研究”问卷表

 

亲爱的诗友:

我正在做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新诗现实功能及现代性建设研究”,需要了解诗坛现状,急需您雪里送炭!若方便,请您在百忙中填写此表!谢谢啦!!

王珂,2022512日于南京东南大学现代汉诗研究所

 

填表人姓名:黄永健

填表时间:2022514

同意使用姓名:黄永健

同意引用观点:同意

(是否同意王珂在《新诗现实功能及现代性建设研究》一书及公开发表相关文章时提到您的姓名或引用您的观点。)



http://www.zitengshan.com/zb_users/upload/2022/05/202205141652520369344171.jpg

 

填表方式:每个问题有多项选择,请在您选择的答案后面打勾,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一个或多个答案,也可以跳过一些问题。如果有兴趣,请您针对某些问题写出您的答题理由及您的观点(诗观)。

                      

1.您认为当下整个新诗界应该倡导的主要功能是:

启蒙功能  宣传功能  审美功能  抒情功能   治疗功能

2.您个人写诗主要是为了实现以下哪种功能:

启蒙功能  宣传功能  审美功能  抒情功能   治疗功能

3.您认为当下整个新诗界应该采用的方法(主义)是: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现代主义   古典主义   超现实主义

您个人写诗主要采用哪种方法(主义):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现代主义   古典主义  超现实主义

5.您认为当下整个新诗界应该倡导的哪类题材(按空间分)的诗:

乡土诗  都市诗  工矿诗  校园诗  


http://www.zitengshan.com/zb_users/upload/2022/05/202205141652520407553244.jpg


6.您个人喜欢写哪类题材(按空间分)的诗

乡土诗  都市诗  工矿诗  校园诗

7.您个人喜欢写哪类题材(按常规功能分)的诗

爱情诗  亲情诗  友情诗  旅游诗 

8.近年您写过以下哪类题材(按特殊功能分)的诗

时事政策诗  新闻事件诗  历史题材诗  生态诗  爱国诗

9.近年您写过以下哪些因为新闻事件引发的诗

震灾诗(汶川地震)  防疫诗(新冠病毒)  铁链女诗(徐州被拐卖女) 

10.您认为当下整个新诗界应该倡导哪些社会化写作:

红色写作  人民性写作  公共性写作  启蒙性写作  宣传性写作


http://www.zitengshan.com/zb_users/upload/2022/05/202205141652520508749477.jpg



11.您个人喜欢哪种社会化写作:

红色写作  人民性写作  公共性写作  启蒙性写作  宣传性写作

12.您认为当下整个新诗界应该承认哪些个体化写作:

私语性写作(日记诗)  身体性写作(情色诗)  游戏性写作(打油诗)  唯美性写作(图像诗)  艺术性写作(抽象诗)

13.您个人喜欢哪种个体化的诗歌写作:

私语性写作(日记诗)  身体性写作(情色诗)  游戏性写作(打油诗)  唯美性写作(图像诗)  艺术性写作(抽象诗)


http://www.zitengshan.com/zb_users/upload/2022/05/202205141652520596751919.jpg


14.您喜欢写的哪种类型(按手法分)的诗:

哲理诗  抒情诗  叙事诗  讽刺诗  打油诗

15.您写过哪种定型诗体的诗:

古代格律诗  现代格律诗  外国翻译体诗(如十四行诗、汉俳)

16.您写过哪种不定型诗体的诗:

口语诗  方言诗  民族语诗  抽象诗 

17您喜欢用哪种称谓来指称当下(新时代)这种有百年历史的抒情文体

新诗  现代诗  现代汉诗  汉语新诗


http://www.zitengshan.com/zb_users/upload/2022/05/202205141652520637724520.jpg


18近年您主要通过哪种方式来传播您的诗

出版诗集  官刊发表  民刊发表   诗歌网站(公众号)  微信朋友圈公开  微信好友转发  诗歌节  诗歌比赛

19 近年您写诗,尤其是出版诗集的经费来源

政府资助(官方课题)  民间资助(商业资助)  自费

20.如果给新时代(当下)的现代汉诗下定义:“现代汉诗是采用现代语体和现代诗体,记录现代生活和抒发现代感情,倡导现代意识和张扬现代精神的语言艺术”,在六大元素中,您认为对整个诗歌界,哪些最重要:现代语体、现代诗体、现代生活、现代感情、语言艺术

21 如果给新时代(当下)的现代汉诗下定义:“现代汉诗是采用现代语体和现代诗体,记录现代生活和抒发现代感情,倡导现代意识和张扬现代精神的语言艺术”,在六大元素中,您在个人的写作中,最关注哪些元素:现代诗体、现代语体、现代生活、现代感情、语言艺术

22 从个人角度总结,写诗给您带来了哪些好处(您为什么要写诗):


http://www.zitengshan.com/zb_users/upload/2022/05/202205141652520815301375.jpg


以诗抒情、以诗励志、以诗启蒙民众兼济天下 


阅读    收藏 
标签:

365

教育

十三行松竹体新汉诗

时评

时尚

分类: 最新资讯
市政协文史委、光明区委领导考察十三行汉诗艺术创作基地

    文/紫藤山

五四青年节,光明好时光。适值五四青年节73周年之际,市、区领导尹昌龙、吴志伟同志率队考察了位于光明区北岗村的“松竹体十三行汉诗艺术创作基地”。尹昌龙先生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原深圳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现为深圳市政协文史委主任,著名文化学者,尹昌龙主任与光明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吴志伟同志详细询问了创作基地的文化定位及目标愿景等情况,基地负责人深圳大学黄永健教授全面介绍本基地研究、创作进展等。高校艺术文化品牌参考新型城镇化建设,方兴未艾,十三行汉诗艺术品牌进驻深圳北片文创科学新高地,促进国家文旅发展和乡村振兴,在光明区北岗村进行了有益的成功实践,得到光明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吴志伟、光明区文体旅游局局长包小红等宣传文化口领导的一致肯定。






两位领导还参观了北岗村的墙绘,十三行汉诗艺术创作团队以越侨田园生活题材创作的艺术墙绘,以栩栩如生的生活画面,留住历史,留住记忆,记住乡情,美化了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领导的高度赞赏。
吴志伟部长表示:“对深圳大学新汉诗艺术创新中心落户光明区表示热忱欢迎,“松竹体十三行汉诗艺术”在北岗村成功实践,吻合习总书记提出的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培育文明乡风,建设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的社会主义美丽新乡村。填补了北岗村的短板,扬及之长处,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值得推广。”
     中国画学会理事、深圳著名人物画家尹晶华,深圳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深圳著名书画家收藏家张道新、深圳市龙光书画院执行院长、书法篆刻家戴全等艺术家参与了本次活动。








阅读    收藏 
标签:

365

教育

十三行松竹体新汉诗

时评

时尚

分类: 学术研究

松竹体十三行汉诗研究推广

一、背景

(一)缘起

网络写作的大众化、草根化和混杂化,使得当代自由新诗的话语霸权遭到了削弱,进入新世纪以来,网络上质疑、批评自由诗声音此起彼伏,加之从主流到民间,传统文化的重新认定和创新激活也变成了时髦话语,80后、90后、00后新生代通过学校教育、社会耳闻目濡及出国留学、旅游、考察等途径,逐渐去除“后殖民时代”的文化自我矮化心态,各种新古典主义式的音乐、舞蹈、绘画、时装、影视、动漫等,又被纳入当代的审美视域。微信等短平快传播媒介改变了文学的写作习惯、阅读习惯、评价习惯和交流习惯,在这种情形之下,根深蒂固的汉语格律诗及其创新形式以其强大的文化惯性,呼应互联网时代的审美时尚,并呈现出“借屏书写”、“创新式样”和“传统回潮”等诗学风向。深圳大学黄永健教授多年从事散文诗理论研究及创作,出版了《深港散文诗初探》、《中国散文诗研究——现代汉语背景下一种新文体的理论建构》及《中外散文诗比较研究》,计60万言,出版了散文诗集《愤怒的剑兰》等,研究创作之余,长期苦闷于现代新诗、散文诗与大众的隔膜与疏离, 2013年12月的一个晚上为安慰病痛中的小学同学突发灵感,在手机上创发而成。时过午夜,少年时代女同学微信传来信息,病房只她一人打吊瓶,过敏症的恐惧悬挂在女同学的心头,也刺痛了远在几千里之外的老同学的心,佯装郑定,同学发来一图:冰天雪地,四野昏暗,一女子持圩灯于荒郊断亭苦等远方归人,因有所感,黄永健于手机屏上首得两句:


http://www.zitengshan.com/zb_users/upload/2022/05/202205051651745746166476.jpg


 


 

 

怎么写

愁死鬼

在手机屏上,又出现了两行四言诗,接着两行五言、两行六言、两行七言、诗是两行两行发给同学的,最后又回归两行三言,最后一行回归七言,作者把刚刚发出去的七段诗句,通过复制粘贴变成了下面的形状:

怎么写

愁死鬼

手执圩灯

伊人等谁

终南积雪后

人比清风美

古今聚少离多

长恨望穿秋水

 

知音一去几渺杳

暗香黄昏浮云堆

不如归

不如归

好梦君来伴蝶飞!

http://www.zitengshan.com/zb_users/upload/2022/05/202205051651744514241629.png

 

  http://www.zitengshan.com/zb_users/upload/2022/05/202205051651746337869335.png

本图为诗人凌子通过微信发来的图片,松竹体十三行汉诗根据本图意境临屏书写而成。拍摄者:凌子。

这种诗体具有鲜明的图像识别性,它就像长松披竹,又如一把“手枪”,因此网名叫“手枪诗”,学名称“松竹体十三行汉诗”,由微信平台催生出来的这种诗体经过网络传播,迅速得到网络大众的欢迎和追踪,网络上出现了大批的“跟写者”和“跟随者”。八年多来,每天网络上都有作者以这种新诗体进行诗歌写作,有些写作者还出版了个人的十三行性汉诗诗集,创立者深圳大学黄永健教授于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个人的十三行性汉诗诗集,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相关评论,因此获得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汉诗创新诗体研究”立项,目前研究团队已经完成了项目研究报告的写作,并申请结项。

(二)创新特色介绍

1.诗体传承

中国诗歌史上主要以三言、四言、五言、七言诗歌为主流,六言诗不及三言、四言、五言、七言诗广泛,但是骈赋,词曲中六言诗句比比皆是,中国诗歌一直以格律形式代代相传,那是汉语、汉字、汉诗本身的内在逻辑使然,更是中国文化要义中诸如“阴阳”、“流变”、“轮回”、“和谐”、“中庸”等价值观念的形态化身。松竹体十三行汉诗将中国数千年主流诗体的形式进行整合、重组,遵循“起承转合”的结构逻辑,创立新形式,适当恢复汉诗押韵、对仗、调平仄的诗歌传统,并可以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快速灵动反映现实生活,以典型的汉诗形态重铸汉诗诗魂,汉诗的文化传承通过形式创新找到了一条可以辨识的轨迹和道路。

2.诗体结构

十三行汉诗已形成了既定格式,出现了多种变体和一批

创新作品,其诗体结构为:

采用普通话(国语)新韵,协调平仄,平(阴平、阳平),仄(上声、去声)

平平仄

仄仄平(韵)

仄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仄仄

仄平平(可押可不押韵)

仄平平仄仄平平(韵)

 

根据基本格式,可加以变通,具体如:


http://www.zitengshan.com/zb_users/upload/2022/05/202205051651745808896149.jpg


http://www.zitengshan.com/zb_users/upload/2022/05/202205051651746373432527.jpg


(1)格式。统一使用十三行(可双写,连写,倒写等)。

 

(2)对仗。除最后一行单行外,其它双出句采取对偶形式,可全对仗,可部分对仗,可用流水对等。

(3)全篇结构:起承转合  

起:1、2

承:3、4,5、6,7、8,9、10

转: 11、12

合: 13 

(4)押平声韵,亦可押仄声韵,亦可平声仄声韵互押。

(5)换韵。全诗可随语势语调换韵,换韵止于三转。

(6)不韵。情感直切真挚,可不韵,但整体情境周全,气格完整。

(7)雅不避俗,俗而能雅,雅俗共赏。

(8)语感当下,速传现实,美善真祥。

 

十三行汉诗按照这个创新形式,有力地与现代诗拉开了距离,确立了汉诗的当代新形体,同时它与古代汉诗的形魂相与一气,有力地拓展了现代汉诗的表现视域,可与当下生活实现快捷准确生动的对接,如最近出现的《改革开放四十年》十首连写十三行体,在130行的篇幅内,鲜明生动地展现了深圳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内涵,作品所书写出来的书法长卷,已为深圳博物馆永久收藏。


http://www.zitengshan.com/zb_users/upload/2022/05/202205051651744784125310.png


 

《改革开放四十年》书法作品,深圳博物馆永久收藏。深圳博物馆崔孝松先生为作者颁发收藏证书。拍摄者:岳顶聪。

(三)社会价值

“松竹体十三行汉诗”的多方面理论阐释,可以以点带面提示当代汉诗研究者对于汉诗文化基因的充分关注,并从文化变迁和文化博弈视角,对现代新诗(自由诗)进行全面反思。近年来各种“新体诗歌”及“诗人”应运而生,社会上兴起的“梨花体”、“羊羔体”、“乌青体”、“咆哮体”、“口水体”等“新体”诗歌在大众引起的巨大反响,无不说明了现代社会对于诗歌这一文化传播载体在新形势下的演变已经越来越为重视,但是,盲目跟风模仿西方现代派和后现代派诗歌必然没有出路,当代中国诗人必须从自由诗的惯性思维中走出来,逐步确立契合汉字、汉语和中华文化内在演化逻辑的汉诗新形式,才可以逐步摆脱过于“泛形式”的西方自由诗的负面影响,创作出更高维度的“美善真”合一的当代诗歌。

 

二、做法

(一)网络推广

松竹体十三行汉诗诞生以来,创立者及研究团队利用互联网进行大规模的网络推广,如利用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网站、博客、微博、抖音、小红书、网络诗刊、网络诗歌征文比赛、网络诗书画大赛等,吸引了大批的网民参与本诗体的创作、评论、交流体验、产品开发及文化传播活动之中,利用互联网将这种创新诗体传播至海外华人文艺圈,产生了积极的文化传播效果。

(二)人才培养

培养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有志于从事文化创新创业的大学生,让他们积极参与当代汉诗创新诗体的写作、研究和推广。


http://www.zitengshan.com/zb_users/upload/2022/05/202205051651744993231547.png



http://www.zitengshan.com/zb_users/upload/2022/05/202205051651746618264089.jpg


深圳大学艺术学理论专业2020届研究生班同学参与松竹体十三行汉诗创作交流活动留影。拍摄者:金红艳。

 

(三)创意产品

以松竹体十三行汉诗为创意内核,通过创意设计开发文化产品,积极打造当代汉诗创新诗体的文化创意产业链,开发了汉诗文化衫、汉诗文房四宝、汉诗艺术丝巾、汉诗乐器、汉诗书签等,本诗体文创周边产品还在进一步的开发之中。

http://www.zitengshan.com/zb_users/upload/2022/05/202205051651745032163509.png


 



松竹体十三行汉诗为创意内核,通过创意设计开发之新汉诗白瓷茶杯。拍摄者:黄永健。

 

(四)创意书画

将十三行汉诗与传统书画艺术进行融合创新,推出十三行汉诗书法和十三行汉诗“诗书画”作品,让十三行汉诗“诗书画”艺术走进千家万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民文化自信。



http://www.zitengshan.com/zb_users/upload/2022/05/202205051651745073909674.png


http://www.zitengshan.com/zb_users/upload/2022/05/202205051651745845283188.jpg


十三行汉诗与传统书画的融合创新,本作为黄永健原创,已为深圳市光明文化馆永久收藏。拍摄者:戴全。

 

(五)创意展览

十三行汉诗文化创意团队积极策划各种专题展览,如参加深圳文博会、高交会等高端展览展示,同时每年十二月作为“深圳创意十二月”的专题活动,举行十三行汉诗周年纪念展,吸引了大批的观众前来看展。


http://www.zitengshan.com/zb_users/upload/2022/05/202205051651745150128187.png


http://www.zitengshan.com/zb_users/upload/2022/05/202205051651745894438676.jpg



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汉诗创新诗体研究”阶段性成果展示,深圳壹蝉美术馆展览现场。拍摄者:黄子纯。

 

(六)学术研究

以十三行汉诗的创作研究为基础,申报国家社科基金,获得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立项题目“当代汉诗创新诗体研究”(立项号:19BZW13),本项目研究已经完成正进行项目结项申请。   

(七)学术推广

十三行汉诗文创团队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国际展览,并分别在西南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深圳大学、四川音乐学院、东南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南京艺术学院、上海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等院校举行相关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2017、2019年于俄罗斯圣彼得堡、比利时安特卫普参加文化交流展览。


http://www.zitengshan.com/zb_users/upload/2022/05/202205051651745316599910.png


http://www.zitengshan.com/zb_users/upload/2022/05/202205051651745918292518.jpg



http://www.zitengshan.com/zb_users/upload/2022/05/202205051651745966411437.jpg


2019年6月21-23日,松竹体十三行汉诗研究团队赴重庆北碚参加“新诗形式美学对话会”。拍摄者:赵青山。

 

三、成效

(一)作品馆藏

《改革开放四十年》十首连写十三行体,在130行的篇幅内,鲜明生动地展现了深圳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内涵,作品所书写出来的书法长卷,已为深圳博物馆永久收藏;

(二)相关奖项

 

十三行体汉诗文化衍生品获得了深圳第十八届高交会“优秀产品奖”、原创作品分别获得“南方诗选优秀作品奖”、“深圳大学建校35周年征文优秀作品奖”、“我的城市、我的大学,改革开放四十年主题征文一等奖”等;

http://www.zitengshan.com/zb_users/upload/2022/05/202205051651745423639183.png


十三行体汉诗文化衍生品获得了深圳第十八届高交会“优秀产品奖”。拍摄者:郝云慧。

 

(三)作品数量

全国各地及海外华人发表了大量十三行汉诗佳作。网上“十三行汉诗”作品总数在一万首以上;

(四)创作队伍

江苏徐杉一人写作十三行汉诗数千首,周阳生、徐杉分别出版诗集,北京刘永国通过网络众筹出版了《2016年松竹体新汉诗年鉴》,收录全国数十位诗人300多首作品。网络诗人接龙写作《水浒传一百零八将》、《瑰丽中国一百年》、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等。

(五)社会反响

十三行汉诗艺术创作基地已经落户深圳市光明区新羌社区北岗村,作品集投稿“2021年寻找光明记忆”征文比赛,获得一等奖,以十三行汉诗《北岗村》为引言的散文《北岗有了艺术馆》获得二等奖。《十三行汉诗文化溯源展》、《十三行汉诗诞生八周年诗书画大展》分别在深圳壹蝉美术馆、深圳光明区文化馆展览,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深圳主流媒体都进行了相关报道


http://www.zitengshan.com/zb_users/upload/2022/05/202205051651745498832920.png


深圳著名主持人董超先生主持“十三行汉诗诞生八周年诗书画大展”开幕式。拍摄者:戴全。


四、探讨

中国当代美学和艺术学由于长期受到西方理论和西方文化的笼罩,学理遮蔽,道理漫灭。理论迷失必然出现创作迷失、批评迷失。我们要用中华美学精神来提升当代中国文艺创作和批评的实践操作。文艺工作者需要加强对中华文化与民族哲学的了解,一个当代文艺从业者,如果唯西方的文艺理论马首是瞻,丝毫不关注也不去了解民族的哲学传统和美学精神,那么他就会用西方的文艺理论来肢解中国的文艺现实。换一个角度来理解,一个文艺创作者,如果对祖国的传统文化、美学精神及哲学要义视若无物,那么他就很可能会用西方的文艺思想和文艺理论来主导自己的创作,创作者以西方“神性的维度和视角”来进行创作,批评者以“神性的维度和视角”来进行评论和阐释,那么就形成了“神性的创作”和“神性的批评”的话语场,中华当代美学艺术学现场就有坍塌为西方“学术殖民地”的可能。中华文化和中华哲学最重要的不是神性的维度,而是诗性的维度,所谓神性的维度,我们的理解实际上就是西方文化既从地理大发现之后,一直在向非西方进行文化延伸的维度,而所谓诗性的维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审美精神审美维度,这个美学维度是“大美观”、“美情观”和“美境观”的有机统一和整合。

赵朴初先生曾经指出:“语言特征是一个民族在社会生活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可以随时代的迁流而变化,但绝不能硬性割断或任意强加。过去各种诗体,大致都起于民间,其音调之和谐总是先由人民大众于无意中取得,经过一定时间不自觉的沿用,著为定式,这就产生了所谓的“格律”。格律可以突破,可以推翻,但推翻之后又必须有新的格律取而代之,而此新格律的形式,仍然要根据语言的特证,仍然要经过酝酿孕育的阶段,并且谁也没有把握何时可以诞生,更不用说长大成年了。而同时,人民又是随时都迫切需要诗歌的,“精神食粮”。在全新的、比较成熟了的、能够得到广大群众真正喜爱欣赏的诗歌形式产出之前,应该怎么办呢?所以我又有这样一个设想:可否还是酌采人民原已熟习的传统的诗体,即诗、词、曲的形式,先解决群众的需要问题,并借此提高一般群众对诗歌语言的接受水平,同时,通过实践,检查在古典诗歌中究竟有哪些是还可以继承或可以借鉴的东西,为创造将来新诗格局寻找途径。

十三行汉诗的诞生、发展以及其对于我国古代诗、词、曲、赋等诗性文体的创造性转化,符合赵老对于当代和未来汉诗诗体发展的设想。中华诗歌作为中华文化整体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中华文化复兴的“造山”运动中,必须根据自已的文化遗传基因,结合时代的环境条件,再造自我,升华“境界”,刷新形象,彰显民族睿智和力量,不仅在诗歌领域实现诗性升维,同时在人类文化建构的过程中,发挥文化升维的作用。


http://www.zitengshan.com/zb_users/upload/2022/05/202205051651745649706955.png



“十三行汉诗诞生八周年诗书画大展”,2021年12月27日于深圳市光明文化馆开幕。拍摄者:黄永健。

阅读    收藏 
标签:

365

教育

十三行松竹体新汉诗

时评

时尚

分类: 学术研究

 红花塔影,诗书画魂

一一携手光明向未来名家书画联展前言

文/紫藤山

http://www.zitengshan.com/zb_users/upload/2022/04/202204301651308494159881.jpg

http://www.zitengshan.com/zb_users/upload/2022/04/202204301651308536665698.jpg

红花山
在眼前
光明大道
横龙飞天
尔来三千年
诗书铸国魂
画人不事雕饰
乃能栩栩如生
诗书画印四金钢
梅兰竹菊万国铭
吴昌硕
董寿平
文西格胜笑迎君!

http://www.zitengshan.com/zb_users/upload/2022/04/202204301651308586892111.jpg

http://www.zitengshan.com/zb_users/upload/2022/04/202204301651308636747971.jpg

      壬寅五一劳动节,“携手光明向未来,名家书画联展”,于深圳光明区公明商会会所亮相,本次画展由“深圳市光明区中联国兴书画院深圳分院”主办,操办者魄力雄大,自信名家经典据高一呼,而应者众,影响远,用心策划,用力运筹,心力迸发,成此名家书画光明高地展览,令人钦佩。
      诗书画,中国魂,西人阿恩海姆也同意这一观点,阿恩氏谓万物以“格式塔质”相与回护映射,那么,汉字、汉诗、书法、国画同源共生,它们就是东方中华民族的“视知觉表象”,民族慧根和民族精气神就在里面,就在眼前。。。。。。
      诗书画,代相变,不变不足以成大千世界,质文代变,精采人间,中国书画流衍至近、现、当代,色相几变,而其质性不增不减一一以情出意,以意驭写,空灵曼妙,感人至深。

http://www.zitengshan.com/zb_users/upload/2022/04/202204301651308709669725.jpg


http://www.zitengshan.com/zb_users/upload/2022/04/202204301651308767284348.jpg


      抗疫继续,深圳春深,深圳人以非凡的战力击退新冠疫魔,举市欣慰,举世点赞。值五一佳节,举办近、现代书画大家名宿传世经典联展,亦以提振精神,鼓舞士气。文化传承给力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强市、文化富民,立足光明高地,我们携手共进!


http://www.zitengshan.com/zb_users/upload/2022/04/202204301651308814913281.jpg

阅读    收藏 
标签:

365

教育

十三行松竹体新汉诗

时评

时尚

分类: 学术研究

 情意合一实相视角中的《你好,李焕英》

文/紫藤山


     贾玲、张小斐领衔主演的电影《你好,李焕英》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不俗成绩引发热议,有人说疫情期间苦逼压抑看《李焕英》可以解闷,毕竟是喜剧片嘛,有人说贾玲其前 小品铺路,前期宣传充分,后面院线网路一帆风顺,有人说远气好,有人说以“泪腺”做文章,摧尔泪下故而掏尔钱包。。。

http://www.zitengshan.com/zb_users/upload/2022/04/202204281651133008290480.jpg


     记得很多年前看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电影广告要大家带上手帕以防泪腺失控时措手不及,本人没带手帕可是剧情展开还是泪流哗哗不可收拾。


    《妈妈再爱我一次》演的是母子情真感人肺腑的故事,志强和妈妈秋霞的母子之情在故事里,突破各种阻力,证明自己是伟大的,正义的,永恒的,那些阻碍的力量虽然也是合理的,但都是可恨的、可怕的、短暂的,一时间《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电影插曲唱遍大江南北,唱着唱着泪水婆娑,唱着唱着,《你好,李焕英》就上演了,一个以母子情真不老传说翘动票房,一个以母女情爱时空穿插抢占院线高地,信夫!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依,《泰坦尼克号》为何物,也直叫人永生难忘。


     以“情意合一实相”艺术本体论,来打量这部电影,其情真,贾玲妈妈从拖拉机草垛上摔下身亡,贾玲遗恨终生,是实情,经过北漂奋斗终于可让亲人高兴一回,子欲养而亲不待是真,姐姐打工为妹妹供养学费北漂奋斗不易为真,主演者吃透剧情进入角色,夺胎换骨,演得唯妙唯肖,也是真,这些真情实事,是小品兼电影《你好,李焕英》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要诀,也是贾玲能够带动各个角色使出洪荒之力攀登演技高峰的情感力量。


http://www.zitengshan.com/zb_users/upload/2022/04/202204281651133049391884.png


       一切艺术以真情实事自然带出内涵、思想、能量和意义取向,最为可贵,《你好,李涣英》与《妈妈再爱我一次》都是在对真情实事的艺术性展开中,敞露出人间的伦理价值、人生的悲剧性(无常暂驻)、不确定性(飘怱感)、悲欣交集(弘一语),上述两部中国人拍摄的情感大片,都是在电影镜头里演绎真情实事,并展示人类情感所直觉出来的思想理念和意义取向,两部电影悲中有喜,志强终于十八年后与妈妈相认,贾晓玲竟能从天而降,殒石似与妈妈李焕英叠合,又共同回到八十年代,先悲又喜的情节造成“悲欣交集”的情意合一实境,使观影者从现实生活中,暂时升维到超越生死的意义空间,反思人生有价值的部分。


http://www.zitengshan.com/zb_users/upload/2022/04/202204281651133077705268.png    


       贾晓玲在穿越的过程中,有心让妈妈嫁得更好,可是妈妈并不领情,妈妈希望女儿省心,可是女儿总是不能让妈妈趁心如意,真如电影插曲歌词所言:我给你擦泪啊!人生如这母女二人的伤心事,生活中的阴错阳差,也真是比比皆是,这是生命中谁也无可避免的生活铁律,但上述两部大片,特别是《你好,李焕英》,又通过两代人的时空叙事转换,委婉告诉我们:善待亲人,在亲情不亲的现代社会,特别在大城市人群中,《你好,李焕英》通过“亲情呼唤”的方式,引导人们向善从善,影片最后贾晓玲带李焕英参欢央视大楼,妈妈终于穿上女儿买的绿皮大衣,女儿的遗憾也在艺术的想象中得到补偿,人间的温情脉脉必竟是呵护人类的正能量。


http://www.zitengshan.com/zb_users/upload/2022/04/202204281651133101622131.jpg


       情带出意,意回护此情的正当性、合目的性,情意相互融合,是一切艺术经典的当行本色,“情意合一实相”之“意”还包含艺术作品的“艺理”一一艺术的技术含量,以电影论,就是电影的剧本、演技、配乐、剪辑、灯光、编导等,《你好,李李焕英》中的演员好像我们观众一样,为贾玲丧母哀痛感染,以同情之心,进入“同体大悲”的剧情之中,都能拿捏好分寸,各自入戏忘我投入,因而本来演技三分,又平添数分,相互心照不宣,而能化入角色行当。从演员的演技到镜头的技术性转换等,该片都有不俗的表现。本片还特别突显对比美学,喜与悲、今与昔、长与少、肥与瘦、中与外、快与慢(镜头)等构成一组对比互补关系的电影叙事模式,映射出人世间普通的矛盾性、共生性关系,叙事技巧也“异质同构”升华了该片的哲学思辩层次。


http://www.zitengshan.com/zb_users/upload/2022/04/202204281651133153620658.jpg


     《你好,李焕英》小品和电影都能杰出于同类作品,关健是一个“情”字,情真带出意真,并指向善的维度,情真意切让创作者情不自禁,调动潜在的演出才能,书画家谓之“心手合一”,电影里应该是“心身语貌行"合一,演员演技皆更上层楼。本片做到“情”与“意”自然融合,情意合一为这一艺术作品实相,成为上乘之作。

阅读    收藏 
(2022-04-23 18:28)
标签:

365

教育

十三行松竹体新汉诗

时评

时尚

分类: 最新作品

悼念张灏先生


文/韩晗  紫藤山

 

http://www.zitengshan.com/zb_users/upload/2022/04/202204231650708914531336.jpg

 

http://www.zitengshan.com/zb_users/upload/2022/04/202204231650708936725546.jpg

 

从滁州
到台大
问道哈佛
智慧通达
著述堪等身
下笔如落花
反思幽暗意识
独铸史学大厦
心系故园七十载
余生皆奉港科大
张灏公
真哲人
无愧一代思想家!

 

http://www.zitengshan.com/zb_users/upload/2022/04/202204231650708990809340.jpg

 

 http://www.zitengshan.com/zb_users/upload/2022/04/202204231650709081749143.jpg

 

火烈鸟
照科大
先生路过
音容映发
我说滁州话
先生一惊诧
此去经年台岛
重洋远渡为家
老夫砍柴只一刀
文章争气工夫下
破万卷
始开笔
每念及其怅无涯。

 

http://www.zitengshan.com/zb_users/upload/2022/04/202204231650709196448209.jpg

http://www.zitengshan.com/zb_users/upload/2022/04/202204231650709267245132.jpg

阅读    收藏 
(2022-04-08 16:58)
标签:

365

教育

十三行松竹体新汉诗

时评

时尚

分类: 最新作品

 汉诗十三行二首

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文/紫藤山  王巧林

 

http://www.zitengshan.com/zb_users/upload/2022/04/202204081649407743172904.jpg

 

乡村美
中国壮
壮美山河
文化脊梁
把根留下来
根深命儿强
走过无数村庄
走过历史长廊
如今乡村龙抬头
文创出手大主张
新农村
再升级
遍地歌滩并银光

http://www.zitengshan.com/zb_users/upload/2022/04/202204081649407790575180.jpg

乡村美
美乡村
文化小镇
遍地生根
景美人常游
主雅客来勤
春风吹醒大地
秋风吹来收成
农耕文化一朝改
农村文明处处新
田园好
游人乐
小康生活多醉人!


http://www.zitengshan.com/zb_users/upload/2022/04/202204081649407819217922.jpg

http://www.zitengshan.com/zb_users/upload/2022/04/202204081649407932911989.jpg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