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云南花灯杂谈 |
分类: 戏剧知识 |
孙晋昆,男,云南花灯戏编导。生于昆明。
197
标签:
云南花灯杂谈 |
分类: 戏剧知识 |
主要人物:
李丹瑜
标签:
文化 |
分类: 戏剧知识 |
中国宋元时期兴盛一时的民间艺术演出场所“勾栏瓦舍”,是我国戏剧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地位。它不光与中国真正完整意义上的戏剧——杂剧与南戏的演出相联系,而且也是当年全国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遗憾的是,曾经风靡了400年的“勾栏瓦舍”的演出样式,在600年前已经消亡。可否臆想性地恢复“勾栏戏剧”呢?请允许我来说一说这个梦。
当
宋元时期,人们把商业性游艺场所称为“瓦舍”(或称“瓦子”“瓦市”“瓦肆”等),而在瓦舍里设置的剧场称作“勾栏”(或称“勾阑”“钩栏”等)。为什么叫“瓦舍”呢?吴自牧在《梦梁录》卷十九中说:“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至于“勾栏”的名称,则最早始于《水经注·河水》:“吐谷浑于河上作桥……施构栏,甚严饰。”唐代李商隐《倡家诗》有“帘轻幙重金勾栏”句。到了宋元时,“勾栏”的名称被专指为演出场所。《书言故事》中明确地说明:“俳优棚曰钩栏。”
据廖奔先生在《中国古代剧场史》中的考证,勾栏兴起于北宋仁宗朝以后,衰竭于明代中期以前,历时约400年。在宋室南渡以后,在北宋兴盛起来的勾栏被带到了行都临安。这以前的临安(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