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文化

分类: 说文谈艺
(2012-07-20 21:14)
标签:

丁爱笛

陕北

新娘子

婚礼

海娥

文化

分类: 陕北记忆

丁爱笛的婚礼

 

这些发黄的纸片上潦草的速写,是我在一九七六年五月画的,地点在延川县关庄公社张家河大队二队,记录的是北京知青丁爱笛的婚礼。那时我在西安美院上学,回到陕北去采风,听说丁爱笛要结婚,便特地赶了去。我和丁并不认识,消息好像是邢仪告诉我的,她和丁是清华附中的同学。

从技术角度看,这些速写并不算成功,一来是自己水平不高,二来条件有限,但是如果没有这些发黄的纸片,这件事在我的头脑中,恐怕只能留下模糊的印象,而丧失了大部分的细节。我不记得当时有人用相机记录,那么,关于这场婚礼的图像资料,这星星点点的笔画就是唯一的了。

由于丁爱笛是知青中的典型,祝贺婚礼的还有县上来的人,邢仪因为在延安参加创作学习班没有到,我在这里还见到

标签:

陕西

沸腾的黄土地

张立宪油画集

八月流金

《白鹿原》

文化

分类: 说文谈艺

《张立宪油画集》序

 

 

陕西画家的作品总是会给人带来一种期待,因为他们所处的地域是如此的独特,不仅在于有悠久的历史,随便从地里挖出块瓦片来,就是非唐即汉,这使他们的话语有着一跃千年的自豪感;还在于这里百姓的生活,那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始终顽强地与一体化的现代社会抗争,就像在北京人艺演出《白鹿原》的舞台上,一曲陕西老腔震惊全场,把话剧的风头都给抢了过去。人们希望能从陕西的作品中得到意外的收获,以驱赶都市喧嚣所造成的审美疲劳。

然而,我又十分担心这种期待变作了一种地方主义的错觉,好像非此便不是陕西正统,束缚了画家们的思路和个性表现。此话并非毫无根据,我确实听说过有陕

(2010-02-11 10:04)
标签:

主持人

面条

画展

留学生

意象主义

中国

文化

分类: 闲谈杂忆

关于画的对话

 

曾看到这样一个电视节目,颇有意思。北京某大学,两个外国留学生办了一个画展,每幅画面积都很大,洋洋洒洒几十张,画面无他物,均是线条的排列,有直线、斜线、曲线,有粗有细,有平面直铺,有重叠错落,倒也好看。观者神态各异,有凝画沉思,若究其理;有指指点点,颇有心得。然更多者则是茫然不知所云,谓现代艺术深奥难解。

有电视台的记者现场采访,问观者的感受,镜头对准了一个教授摸样的人。

主持人问:“请问您对这个画展的印象如何,画家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呢?”

教授甲:“我看这两个外国留学生表现了对中国哲学的理解,画面中的线,我的感觉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道’,形而

(2009-07-30 14:18)
标签:

《人生》

知青

平凡的世界

青杏

路遥

分类: 陕北记忆

忆路遥

 

 

近日看电视,有一个观众互动节目,题目是“影响我的一本书”,观众短信踊跃,其中占比例最大的,是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

路遥去世已经十几年了,而他的作品还被这么多的人记着,真是应了那句话,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勾起了我对路遥的回忆。

我不是文学圈里的人,和路遥只是普通的朋友,既没有能力评价他的著作,更没有资格以说他来表明自己的什么,我只是一个在远处默默注视他的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