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卓越绩效模式

知识管理

质量奖

财经

分类: 组织知识管理(KM)

一、《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对知识管理部分要求

在《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中,知识管理位于第六部分“测量、分析与改进”,其主要内容为:

“4.6.2.2 组织的知识管理

组织应当从以下方面对其知识进行管理:

a) 组织应当有效地管理其知识,明确知识管理的归口部门和过程,确定组织收集、积累、整合和共享知识的载体和平台,以便:

――收集与传递组织的知识,如图纸、文件、专利、技术诀窍、攻关成果、技术革新成果、现场改进成果、合理化建议、专业论文等;

――收集和传递来自顾客、供方和合作伙伴的相关信息,如顾客的图纸和文件、供方和合作伙伴的供应能力和技术水平等;

――收集和传递来自市场的信息,特别是来自竞争对手和标杆的信息,如竞争对手和标杆的技术水平、市场占有率等;

――确认和分享最佳实践,通过对比数据和信息,确认和推广组织内外

标签:

莫言

诺贝尔文学奖

个人知识管理

理念

成长密码

分类: 个人知识需要管理

http://i0/book/2012/0828/U4289P112DT20120828100742.jpg

在个人知识管理中有许多理念,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我最先想到了以下两种:

第一种是知识资产的独特性,只有独特的知识资产才可能有高的价值。即你在学习、利用知识的时候,必须达到该领域内较高的水平,起码达到前1%。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尽管社会和同行有许多不同的说法、甚至负面的评价。但不能否认的是,莫言通过小说表现出的文学水平和能力,使他在中国最好的作家群体(可能是最好的10个作家或者1%的作家)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中国最好的作家中,具体是谁最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可能有运气和其他方面的原因,但如果你不能进入这个群体,基本上不可能获得诺贝尔这种奖项的。

第二种是知识工作者需要主动去做传递的工作,让别人知道你知道。这个别人可能是你的朋友、同事,也可能是行业、社会,甚至是整个世界。

中国最好的作家也有不少,为什么是莫言?

基于莫言小说改编的电影《红高粱》于1988年

标签:

罗京

张艺谋

cctv

知识管理

李瑞英

财经

分类: 组织知识管理(KM)

谁能代替罗京的工作?

今天刚看到的新闻,“李瑞英升任播音部副主任,央视新闻主播全归她管”!今年上半年,《新闻联播》的王牌主持人罗京去世,6月底也是《新闻联播》的资深主持人邢质斌退休。

人们生老病死、上班退休都是常态,但对于一个组织而言,这可能意味着很大的知识流失。,在我的印象中,罗京在世时重要的会议直播都是他在做,但他现在离开了新闻联播谁做?当然会有人做,但是否能做到他做的那么好?能否不犯罗京曾经犯过的错误保证正常播出,谁敢打保票?估计没人敢保证。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想,如果知道当时罗京是怎么做的就好了,但现在已经没有机会了。因为没有知识的传承机制,罗京的经验、教训、心得和体会这些宝贵的资源流失了。

没错,即便罗京能将这些东西留下来换另一个人也不定能做到他的水准。这个我也承认,因为新闻主播类似于我们各类学校中的名师,他跟人的个性、背景、心理素质等因素都有关系,但如果有罗京的经验、教训、心得和体会,起码会给新人以提示,给他们以辅助。

 

标签:

人肉搜索

amlc

教育

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
 

本系统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全文比对数据库,可检测抄袭与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文献,可供期刊编辑部检测来稿和已发表的文献,并支持各刊自建比对库。

本系统限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单位内部使用,只能用于检测本刊的来稿和已发表文献。

现在还仅限学术期刊编辑单位使用!

 

如果某一天,开放给整个社会使用,估计会成为人肉搜索的一个重要武器

 

地址:http://check5.cnki.net/amlc/

标签:

胡斌

张礼礤

信任

文化

    通常情况下,在电影和电视剧的拍摄中才用到替身!

    胡斌案开审的信息上网后,终于有人开始探讨这个2009年杭州最知名人物的替身问题,人们并人肉出一个跟庭上的胡很相似的张礼礤来,众说纷纭!

    说实话,我希望人们的猜测都是错误的,但我也一直念叨着鲁迅先生的那句话:我不掸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

 

    在高速上开车的时候,如果你认为前面的司机可以在无任何理由的情况下突然停车,你还敢开吗?在一个学校中,如果你认为孩子的老师会虐待你的小孩,你还敢将他送过去吗?在企业中,如果你认为老板会在某一天突然跑路,你还会认真完成你的工作吗?

 

    社会除了法律、道德等因素外,运转的最基础的东西之一是“信任”:只有不同人之间的信任,社会才能发展、进步,如果缺乏了信任,社会发展不可能,连运转都难。

 

   周老虎、三鹿奶粉和许许多多的事情在摧毁我们的信任,如果真有一个胡斌的替身张礼礤,如果胡家或者当地的各类机构真的能有如此瞒天过海的能力,即便在网民的努力下能够

标签:

写文章

好处

田志刚

个人知识管理

教育

1、整理自己的思想,使之更加系统化,促进个人学习和成长
 
    人与人的差距在起始的时候并不大,但一年、三年、五年、十年后差距就显现出来了:可能在这十年中,大家做了同样的事情,由于前者善于总结、反思、提炼,从而每做完一个事情都能有所长进,能够做到举一反三,也就是所谓的“学而不思则罔”。最后的结果是前者与后者的差距越来越大。
 
    但人都是很懒的,谁都愿意一个事情结束了就拉倒,何况还是给别人打工?所以许多人错过了许多次珍贵的提升自己的机会。
 
    我一直认为:如果一件事情不能用通俗的语言说出来或者写出来,其实证明你并没有全面的掌握。
    一个你觉得自己清楚的东西,如果让你说给别人听或者写出来,你就会发现有很大难度,自己许多地方并没有“自己以为的那样清晰”,这其实可以有效的促进你的学习:知道自己不清楚了,你才能去阅读、实践、跟别人讨论,才能使之更加系统化。
 
   所以,从这
标签:

pkm

个人知识管理

田志刚

实施

教育

分类: 个人知识需要管理

    大概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为了寻找一个地址、电话号码或电子信箱而翻箱倒柜,花费许多时间寻找或打电话询问,而最终却发现这个东西就在你的电脑桌面;大概你和我一样也经历过:昨天刚看过的一份关键资料,今天起草报告时要用到,自己却那里也找不到,最终造成报告无从下笔,结果是工作完不成领导怪罪而自己也感觉工作干得不爽。

    这些问题是为什么呢?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我们现在的工具很多:电话、固定电脑、笔记本电脑、手机、PDA还有许多其它五花八门的玩艺,都声称在帮助我们工作的更好更有效率,企业的OA、ERP、CRM都说可以让我们工作的更轻松更方便,而为什么我们的感觉却是我们再干许多没有效率的工作呢?是那里出了问题呢?IDC的研究报告显示,知识工作者做的90%的所谓“创新工作”是重复工作,因为这些知识已经存在(存在于组织内部或组织外部)。事实上是,知识工作者都有这样一个感受:大部分东西重新起草比去寻找这个已存在的东西还省力气。另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知识工作者1/3的时间用在了寻找某些他们永远没有找到的信息上。

    我们认为:造成个人工作中效率低下的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