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杂谈

分类: 忆故居定二

第十六 徐家大门的街坊  4

 

8.昔日《美硫门市部》 

巧夺天工的博山硫璃制品:

http://www.boshanzx.gov.cn/eWebEditor/UploadFile/200952281828450.jpg

 

http://www.boshanzx.gov.cn/eWebEditor/UploadFile/200952281815609.jpg

 

http://www.boshanzx.gov.cn/eWebEditor/UploadFile/20095228180338.jpg

 

http://www.boshanzx.gov.cn/eWebEditor/UploadFile/200952281837526.jpg

 

http://www.boshanzx.gov.cn/eWebEditor/UploadFile/200952281838537.jpg

 

博山美术硫璃厂,五、六十年代在西冶街有一个展销门市部,店址在街西侧,小高家胡同东口北。

位置图:

http://s7/middle/60a06457t80e3e00debf6&690

 

博山的琉璃生产历史悠久且素负盛名。

博山美术硫璃厂是建国后,1951年由360 个有丰富硫璃经验的炉工合资建立的合作组织。当时名叫博山炉业料器供销合作社,其后不断发展成为博山美术琉璃厂。博山人习称为“美硫”。

美硫在西冶街的这个带展销性的门市部,是那个年代西冶街最风光的商店。博山硫璃历史悠久,制作精细,形体美观动人,可谓巧夺天工,国内外享有盛名。当年来博山学习、开会、探亲的人们,总要到这里参观、购买硫璃品。特别是精美的花球及可爱的小动物制品,物美价廉,销货甚多。琉璃精品的出口,不仅给国家换取外汇,而且为国家和民族争得
了荣誉。

博山美术硫璃厂,1999年改制为淄博美琉玻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属14个生产经营单位。这个门市部也就迁到了别处。

令人费解的是淄博美琉玻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现在竟已破产倒闭.

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美硫”是博山硫璃业唯一的生产企业。它的倒闭,虽不能说是博山硫璃业的死亡,却无疑反映出,博山的硫璃行业正在陷入困境。

 

9. 杨家裁缝铺

http://s4/bmiddle/60a06457t829744e1f903&690


    杨家裁缝铺在西冶节南首西侧,小高家胡同口南。这也是一家小的制衣店,同一些小商店一样,没有商号和挂牌。习惯是以它们店主人的姓或名称之,如“杨家裁缝铺”,“商奉卿诊所”。

这个裁缝铺是我高小同学杨秀明、杨秀新两姐妹家的。店主人记的是她们的哥哥。

我的小学时代,小学教育分为初小、高小两个阶段。初小四年,高小两年,初小升高小也要经过考试。

杨秀明、杨秀新和我同属一个学习小组。姐妹俩都比我大,姐姐杨秀明的年令大该比我大四、五岁。解放后,社会稳定,生活改善,城里孩子开始普遍上学,大令同学很多(大三、四岁、五、六岁,甚至七、八岁的很平常)。

五十年代博山学生课外学习,推行学习小组制度。学生按片划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少者五六人,多者十几人。晚上聚在一起复习功课、做作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不像现在,独生子女在家长监督下学习那么单调。

我初小、高小、初中一、二年级课外学习,都是在这种学习小组中度过的。初三,为了升学,才开始到学校上晚自习。

 

10. 新华照相馆

新华照相馆在西冶街南首西侧,北面不远是小高家胡同东口,南邻是一户叫《冷家店》的住家。

位置图:

http://s15/middle/60a06457t73412b9f67de&690

直到1949年解放,博山的照相馆只有《泰云照相馆》一家。

新华照相馆是解放后建店的,它所在的铺位原是《俸卿诊所》,1939年建店,店主叫商俸卿,是个外科医生,也是西冶街的老户。新华照相馆前,西冶街没有照相馆。我们照像多到税务街的泰云照相馆,偶而也到新建二路的中国照相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家家户户照相增多,这样很不方便。有了新华照相馆,距我们大门仅三、四十米,再照相基本到新华。到八十年代,许多家庭有了自己的照相机,到照相馆的就比较少了。

附件。近代博山照相业的发展概况(选自1986《博山区志》) 


    1911年,广东人郭俊卿在税务街创办辉芳照相馆。1926年,转让予泰安入玄云三经营,并改名为泰云照相馆。当时门头3间,资金1万元;雇用职工12人,有外照机5部,座机、放大机各2部。1933年,该店扩大,拥有楼房10余间,门头3间,广告橱窗2间,玻璃照相房2.问,外照范围逐步延伸到山头、八陡、源泉、洪山、南定、张店等地。
    1937~1947年间,泰云照相馆经受了日本、汉奸、国民党反动派十年的敲诈勒索,濒临倒闭的边缘,至1948年博山解放之后才获得新生。
    从49年起,博山先后建立了大丰、新华、八陡、中国、大华5家照相馆形成了博山照相业。

1956年,全行城实行公私合营,即有泰云、大丰、新丰、中国、大华、八陡16个照相馆参加联营合作,总计资金1.73万元,职工37人,有照相机11部,座机、放大机各4部,玻璃照相房2座。
    1960年初,在石炭坞新建立红卫照相馆,先为集体企业,后改为国营。
    随着形势的发展,照相业曾有过几次调整。1985年,全区共有泰云、中国、石炭坞、八陡4个照相馆,另外在西冶街、大街、山头、五龙设有照相点和门市部。全行业共有职工79人,经营项目有室内照、外照、放大、着色、彩色照等,还经销照相机、相纸、胶卷以及各种照相器材。泰云照相馆是博山区最大的照相馆,位于税务街中部:1979年春新建成.3层大楼1幢,总面积1300平方米。一楼为营业室;二楼设大、小照相室,内配转机1套,座机3部,放大机2部,布景10幅,男用照相礼服3身,女用礼服2身还装配影室上光机和儿童照相所用的“飞机”、“轮船”、“汽车”、“木马”等照相模型;三楼设暗室、整修室、仓库和办公室。这家照相馆的服务质量深受人民的信赖和欢迎。

 

11.不是店的《冷家店》 http://s5/bmiddle/60a06457t8132542b5284&690

    家大门的北边,新华照相馆的南邻,是一户住家。大门里也很深,但面积比徐家大门小得多。

既然叫“店”,可能过去这里曾是旅店。解放前后,已无旅店的痕迹,全是住家。院落房屋那时已比较破落,看样子住户都很贫穷。

西冶街街坊之间是不串门的,冷家店小时候我倒去过若干次。冷家店的后院与徐家大门后头小神屋天井仅一墙之隔。有一年,年久失修的院墙塌了半截。因无大碍,舍不得花钱的两家,院墙没有修复。便于攀登的半截院墙,正合了我们这些好玩孩子的心。我们小兄弟几个经常从墙头跳过去,穿过院落,大摇大摆地从冷家店大门走出去,经过大街再回到徐家大门,完成一次“小旅行”。

冷家店的住户不知有几家姓冷,我仅知道一家姓冷的。他家有个孩子与我算同令人,叫冷金泉。1990年这片房屋拆迁时,据说这个冷金泉是拆迁户中唯一的钉子户,并坚持到了最后胜利,一家分到了四户楼房。也有人说之所以有这样好的结果,是因为他上面有人(亲戚)。不管怎么说,面对当时地方领导掠夺式的拆迁方式,敢于反抗到底,也属不易。

注:那次的拆迁政策,一句话,就是剥夺拆迁户的房权,转赠开发商。在单位分了房的,只给低额补助;无房的,另在凤凰新村给租房(政府房权)居住。博山最好的黄金地段,就这样以最低廉的价格,转到了政府支持下的开发商手里。

分享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分类: 我的故乡博山

金牛山景区  含金牛山和辰巳山等。

 

http://www.yssylt.com/UploadFile/2006-12/2006121616462974700.jpg

 

http://www.yssylt.com/UploadFile/2006-12/2006121616512844304.jpg

 

金牛山。   地处博山城东南20公里处,面积达20余平方公里,主峰在北博山镇南沙井村北,海拔543米,呈东西走向,系青石山。又名“柴谷峪”。此山系一孤山,在群山连绵的山体中很为鲜见,包括大东顶、南顶、柳峪顶共有十四、五个山头,峰峦相连,沟壑纵横,达二十几道山谷。处淄河上游,西与莱芜市毗连;南临北石公路,与挡阳山,南坪石城呼应;东隔博沂公路与鲁山相望,北距石马常熟川与五阳山、风凰山相峙。

 续修博山县志.方舆志》载:“金牛山,县南40里,沙井庄北,一名“柴谷峪”,上有东、中、西三洞,近人构三亭于上,鼎足相峙,风景颇优。”

金牛山名始于神话传说,其一为泰山老君的金牛羡慕人间生活,私奔到淄河源头,看到此地百草丰茂,乃风硫灵毓之地,便不顾天条,被玉皇大帝点化成石,整个金牛山体似一牛卧于水滨,故名金牛山。其二为南沙井村有牧牛者,每次上山都发现多了一头牛,但一下山时再数一遍,并无增减。久而久之,牧者看出有一金毛小犊,在牛群中往来,于是牛群兴旺而深得主人夸奖。一天,主人上山也发现多一牛,便奋力追赶,牛犊钻入山石缝中从此不见,只余牛趾印于青石之上。从此,人们就金牛、神牛地传说起来,从而得名。在八十年代乡人集资在山体中部摩崖雕刻一石牛用以补景。

 

 http://11315.cn/img/393763.jpg

 

 金牛山的主路在南沙井村北。从北石公路北望,可见云路、唤龙门、太平观等建筑缥缈于天际。

上行一里路之后渐入佳境,“屏开三面,嶂列千层”,气势雄伟,山不高而险峭陡拔。中有一岭两峪回旋,若风凰展翅。山之上下,松柏密密丛丛,杂树成林,百鸟争鸣,林荫如海。从西峰脚下沿石磴攀登,盘折回环于芳草、绿树枝叶之间,至半山见一亭台为三亭之一:“西亭”。亭旁有房舍几栋,围成独立小院,南北都有山门相通,崖上藤条龙缠。山岩间有石洞即“白云洞”,传为白云仙师修炼处。洞深60余米,高者十数米,宽者三、四米,窄处仅容人过,深处以黄土塞堵不知其底。洞南有碑数通,均为民国9年立。由西亭北行,有石堰绕山,山回路转,接北峰,悬崖深陷成石棚,依势盖屋,屋前有池,承接山壁之水,长年不涸。折东走,中峰突兀,如行云入雾,置身半天,有一亭其然临于峭壁,如云中海市,为中亭,也叫“三仙亭”。上下两层,玲珑峙空,瓦碧柱红,亭北有石碑一列,多为民国间立,最佳者为当时博莱知名书家,清末秀才赵珠海书。亭北峰角,有一洞名叫“凌霄洞”,洞宽广平敞如屋,有吕祖阁,阁半出半迸,半入洞中。复北折东行十数丈接东峰,岩石间出泉如壶,下有水池常年有水,从不干枯,清澈甘洌,水清如镜。昔日荷绽鱼翔,名曰“龙池”。龙池居于松柏峪口,两边崖上有“松鹤”、“风光”摩崖石刻,字径一米,有小龙王庙为树丛所掩。依崖间林荫道南行入月门,即见“柴谷洞”,口朝西与白云洞遥相呼应,相传为秋潭仙师坐化处。石匾书“柴谷洞”三字。门联为石刻隶书字体:户辟苍崖云下楗,帘垂藤蔓月为钩,有曹全碑之韵,用笔园匀,柔中带刚。洞右一株古紫藤,蔓粗如茶碗,攀绝壁而上峰巅。花开时节,灿烂纷披,香气袭人。柴谷洞左有碑一组,均为民国年间立,其《增修金牛山记》立于民国十四年,为张鹏万撰文,焦其惠、张鸿翥书丹。文章为全山碑文之冠。文中描写山景:“三亭鼎峙,翼然临于峭壁;诸山来朝,势若拱于众星。非止此也,岭岫合沓,如跪如伏,怪石嵯峨,若立若行。冲然角列,而屏开三面;嵌然相累而嶂叠千层。中峰突兀而庄重,两崖环抱而服从。东壁甘泉,客饮如琼浆玉液;两岩飞瀑,雨来似金蛇银龙。”“衔原山,吞淄水,远混天碧,迩延野绿,峻形秀拔,奇势叠出。风满亭兮铃敲,云归洞兮鹤舞。层峦耸翠,仰观则重霄接汉;飞阁流丹,俯视则惊心骇目。仙岛蓬莱堪夸,武陵桃园何如。若夫日出而洞底开朗,月上而林壑生辉。夏日清爽,乃如秋至;冬令温和,俨若春归。昼夜景象不同,四时气候也异,…”结构严谨,句式整齐,真是一篇《金牛山赋》。

 

柴谷洞南有两小洞,深十多米,名曰“潜修洞。”旧为隐者所居,洞额旧有国育东五言诗“人事有代谢,岁月自迭更,何如此洞里,跌坐学长生”。向东依石棚建佛堂一处,为济南人“同善社”故址。堂东隐蔽处有人工挖凿之藏书洞。近旁傍崖即东亭。与西亭、中亭两山对峙。以中亭为轴心,三路、三泉、三洞相互对称,上依绝壁,下临深渊,成鼎足之势,天然景色与人工点缀相结合,自然和谐,更添美景。


    由中亭沿中轴线北上,名曰“十八盘”,石阶170余级如攀泰山南天门。中段左望,崖上有“云路”二字,每字长近两米,宽一点二米。正楷字体,每一笔划平均凹下二十厘米,角棱分明,雄浑圆润,刚健有力。书者为民国期间著名学者国育东。据传当时三名工匠攀架雕刻三月之余。二字为淄博摩崖之最。在山下一望可见。云路右下方有今人摩崖刻一石牛,神志温善,憨态可掬。

 

http://www.yssylt.com/UploadFile/2006-12/2006121616564845179.jpg

 

 

沿十八盘石阶伛偻而登,平坦处有石碑,高约2.6米,擘窠大宇书“万恶淫为首,百善孝当先”一联,颜体正楷,极富功力,乃北平人自允公书,辽宁王信之立于1933年。石碑对联博山少见。

 

 

 

 

 

 

 

 

 

 

 

  

http://www.yssylt.com/UploadFile/2006-12/200612161648514178.jpg

 

 

西行“唤龙门”凌空鹄立则在眼前。唤龙门依崖而建,上有阁,统高二十余米,傍山临谷,峭拔突兀。立门前十多米处击掌或以脚蹴地,细听则有回声“啾啾”之音。俗称“金鸡啼鸣”,又谓“龙吟”。实为山崖、门、洞所形成之回音,奇妙景观,淄博一绝。入洞门踩石级出,右墙有“蛟龙台”石碣,与“唤龙门”同为清末进士张新曾书。

 

 

 

 

 

 

http://www.boshan.gov.cn/boshan/outweb/news/UploadFile/2005032603355800.jpg

 

 

 

自唤龙门而西有一平旷之地,阔如两篮球场,西有戏台、井池。东有石崖高约十米,顶端有石鼍头伸出,雨则飞瀑。下有井状一孔深不可测,夏日雨时,从石隙中喷出腾腾白雾,袅袅上升,大有吐云喷雾之神韵。潭崖上有阴刻“喷云潭”三字,字径近一米,遒劲雄浑,也为国育东先生之巨笔。

 

 

 唤龙门北望,有神庙一观三院,左右对称,高下参差,廊庙殿宇,亭榭楼阁,组成一和谐整体。进石拱门拾级而上太平观,上有观音阁。立阁上金牛山全貌尽收眼底。出阁北上第一院,回首看门洞似一窍通天。题额“回头是岸”四字,乃拔贡生王凤藻手迹。旁刻风雨竹,乃临颜文姜祠石刻,题六言诗曰:“菩萨苦修之处,紫竹带露摇风。淡描晴雨雅致,泄出仙姿佛容。”太平观左右旧有钟鼓二楼雄居两旁。院内东西两侧有碑林两组,其中以《建修金牛山碑记》为最佳,张新曾撰文,王风藻书丹,赵体正楷,字大如鸡蛋,圆底深刻,人多拓为字帖。
    从太平观门洞冲北,越石阶直上则至泰山殿,正殿雄伟,左右旧有配殿、道房。东西曾有门,石券雕花。西刻 “接瑶池”,东书“迎紫气”。泰山殿后又有高院,即山之最高处建筑--玉皇宫。主殿三楹,青瓦红墙大脊飞檐,孤高独标,神像威严,壁画精湛。
    殿后丛柏成林,鸟语花香,不远可至本山最高峰。登高四望,淄河映带,群山千层,村落点点,令人胸襟顿阔。 

     此山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颇具特色,《蒲松龄》、《追捕贼王》等电视剧曾作为主要外景拍摄地。被列为省级旅游景区,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辰巳山。  

http://www.yssylt.com/UploadFile/2009-9/200992723214519259.jpg

 

http://www.boshan.gov.cn/boshan/outweb/news/UploadFile/20050325030156671.jpg

 

从金牛山,过盆泉村,径向东五里许,靠淄河南岸,有一山突兀而起,山顶红墙青瓦,这就是"辰巳山"。

 

该山西峰名叫博山,系博山县命名之源。 博山县名始于此山。据《今县释名》载:"县东南五十里有博山,隋大业九年,贼帅左才相据长白山,自号博山公,盖指此山为名。

 

http://www.yssylt.com/UploadFile/2009-9/2009928620692244.jpg


    此山位于南博山之北,北博山之南,高483米,双峰并峙,苍岩冠秀,北面立壁断崖,东面列屏婉若游龙。东峰元代名辰巳峰,有古建筑群兴隆观,远处所见山顶庙宇是也。

 

http://www.yssylt.com/UploadFile/2009-9/200992723222439677.jpg


   "据民国二十四年重修阎罗殿碑载,山上庙宇始建于隋唐之际,到金宣宗完颜时期规模已很宏大,并定名为"兴隆观",于今已近800年,据天历二年重修碑记载,辰巳山上有玉皇殿、泰山行宫、白衣阁、三清殿、王灵宫殿、吕祖殿、十大夫殿、天仙圣母殿、天师殿、东西两厢房、山门、钟鼓楼、戏台等近二十处建筑,现存"迎真门"书法石刻已有700多年历史。每年农历4月15日为兴隆关庙会,会期唱戏三天,并有山市交易。骡马市设在阳面半山平阔处,当年上市骡马牲畜数千头,并有百货农具等市场,济南、维坊、泰安、莱芜、淄川等数百里外客商前来赶会。兴隆观一直有僧道驻守,景观香火日盛。现保留较好的古建筑是后石殿,殿高6米,宽7米,长12米,全部青石结构,并有石刻,造型独具风格。


    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此地,炮火从天黑轰炸到第二天上午,并强迫当地村民拆除庙堂盖成碉堡和炮楼,日军撤退时又将残存的建筑烧毁,只剩下一座埋在废墟下的后石殿。
    近几年来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群众集资已重建了玉皇殿、泰山行宫等多处建筑,辰巳山正焕发着勃勃生机。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分类: 我的故乡博山

五阳山景区介绍 

 

穿越博山五阳山和刁花峪图片

 

穿越博山五阳山和刁花峪图片

 

http://yssylt.com/UploadFile/2007-11/2007111914362048671.jpg

上图五阳山 ,中图雾云洞,下图石马水库

 

五阳山景区在博山的南部山区。

五阳山因五峰簇拥向阳而得名,位于石马镇东石马村北。山崖险峻,古建筑临壑构造,形成这里以“石”为特色的天然与人工并造之景观:跨涧东西的“担山”石桥,“惠恰邻里”,“道统三三”等摩崖石刻,石条为台,石檐石屋,石阁石殿。醉酒台、雾云洞,皆天然生成,悬崖石壁缝中,五杈松柏,枝干蚺曲,相传生在唐代贞观年间。
    五阳山还比邻碧波荡漾的石马水库,殿阁参差的五凤山、凤顶山。景区古建筑皆保存完好,庭内壁画依然清晰可见。游玩五阳山景区,总有不尽的迷恋,正是:“石洞云封自古无人开密窍,天门雾锁从今有钥透玄关。

 

五阳山古名曾叫志公洞 (因山的腹地有一自然宽大洞穴,穴内原塑有志像,便以洞代山名)。主峰“平安寨”海拔688.5米,次峰“蛟龙寨”,两座山峰的阳面有比两峰略低的三个山头,分别叫“醉酒台”、“凤凰台”、“擂鼓台”。因其五峰簇拥向阳,故取名“五阳山”。

此山东西走向,属泰山东支脉,西侧与凤凰山、五凤山相连,东边和明德山雾云洞衔接,山前有杨家峪、刘家峪、宋家峪等深谷及扇面岭、双洞岭等山岭,山后有刁花峪、船帮峪等峪涧,中间是突兀的瘦龙脖岭。距山阳2.5公里处就是鱼肥水秀的石马水库 (亦称石马湖、五阳湖),因处淄河流域上游,土质肥沃,水源充足,被史书记载为常熟川。五阳山峰峦迭嶂,沟壑幽深,悬崖绝壁,怪石嶙峋,似人、似物、似兽、似禽,太上老君坐于绝壁,龙体卧于石隙,形态各异,活灵活现,登高远眺,五阳山像是一幅绝妙的天然画卷,又似无数硕石自然盆景。有赞美诗日:藏龙碑畔卧石龙,会仙桥处胜仙境。伏龙池水洞天来,天造石佛悬崖中。杨家楼头观山月,志公殿前列松屏。凤凰柏下觅凤来,醉酒台上天一重。新纂《博山区志》中将五阳山列入博山新八景之一:“五阳桧柏夕照金”。据民间传说,该山远在唐朝已闻名遐迩,尔后历代封山造林,修建寺庙,香火绵绵,至明代已达鼎胜时期,成为佛道两教重要活动基地,住山僧道人士达30余人。

近几年来,五阳山在各级政府的关怀支持下,重又焕发了生机,1985年被列为山东省淄博市樵岭前风景区五阳山景点,1995年博山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是淄博市主要景区之一。
    五阳山很早就以其自然植被引人入胜,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除建筑物、活动场地外,全部被林木覆盖,树种以柏树居多,间有国槐、枫树、苦辣、八茅枣、灯笼树等百余种,另有无数灌木及藤本植物。据当地老者传说,在唐朝就开始在此植树造林,到了明朝己具相当规模,据上海复旦大学陈从周教授于1986年考证,现存活时间最长属国宝级的五棵柏树,树龄都在五百年以上,其中醉酒台上一棵为唐朝贞观年间所植,树龄已达1300余年,树干胸围3米多,五杈分生,冠围达50余米,许多游人在此饮酒品茗、拍照留念。玉皇殿前的一株古柏名叫“凤凰柏”,因其长势奇特状如凤凰展翅势得名,尤其东南一侧枝形如曲肘,状似风头,传说是一只凤凰常栖于此枝所致,游人在此常用手触摸凤头,说能消灾祛病。志公殿前台基上部生于石缝中的“志公屏柏”传说神奇,引人深思,它盘根错节,主根裸露,分枝斜生,尤如一自然屏障掩映在志公殿前,成为志公佛祖的屏幕,是志公佛祖的点化还是自然赋予的风貌,后人众说不一

    五阳山的柏树不仅数目无计,风姿万千,而且生命力特强,尤其是生在绝壁悬崖峰颠陡峭之处的柏树,大旱三年它照样郁郁葱葱,青翠欲滴,更让人称奇的是生在绝壁上的柏树,有的植根石隙,有的仿佛是岩石里蹦出来的,看不到一点泥土,根系裸露,树干虬劲,可它照样绿油油金灿灿熬过千百个春秋。如劈似削的峭壁上,只要有茶杯口大的一个孔或数寸长的一条石缝,从里面就硬是钻出一棵枝繁叶茂的柏树,千奇百态,婀娜多姿,一棵不起眼的小柏树树龄也达数百年。你看它死死抓住岩石,任凭狂风摇动,当登临山顶俯瞰时,所有柏树均像无数支毛笔将笔峰指向蓝天,以蓝天作纸正挥动笔毫在书写祖国的壮丽河山。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