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国学大师季羡林离开了我们。
季先生博学多才,为人谦逊,质朴直率。一位刚刚入学的北大新生曾经将他视为学校看门的大爷,让他帮助看行李一事,人人皆知,一是曾传为佳话。及先生还是十分孝顺,这位与儒学大师孔子同乡的学者,继承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讲仁懂礼,他最爱她的母亲,但是母亲去世时不在身边是季羡林心中永远的痛。
转摘一段:季先生与母亲的故事
共同欣赏
最大的幸福是守在母亲身边;纯美的爱情不能违背道义和良心;糟粕之妻才是获得惬意生活的根本,这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从三位女性身上悟出的生活真理。
母亲去世时不在身边
是季羡林心中永远的痛
季羡林的母亲也是穷苦人家的女儿,娘家姓赵,就住在离官庄五里的一个村子里,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不识字,活了一辈子,连个名字都没有。季羡林6岁以前,同母亲朝夕相处,相依为命,母子之间的感情至厚至深,至博至大。
季羡林幼年时候和母亲形影不离,母亲走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有时候,在做午饭前,母亲到地里去摘绿豆荚,好把豆粒剥出来,拿回家去做午饭。季羡林便跟着母亲到地里去。在绿豆地里,季羡林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不停地问这问那。母亲总是一边摘着豆荚一边耐心地回答他的问题,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有时,他想和母亲比赛谁摘豆荚快。尽管他全神贯注,使出全身力气去摘豆荚,想超过母亲,结果他还没摘到半筐,母亲的筐里已经满了。失望之余,他细心观察,发现这里面也并没有什么奥秘,关键就在母亲那一双长满老茧的手上。从那以后,母亲那双长满老茧的手,就在他心里占据了重要位置,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只要一想到母亲,那双长满老茧的手便浮现在眼前。
有一年夏天,季羡林捡到一小篮麦穗,高兴地递给了母亲。母亲把麦穗磨成面粉,贴了一锅死面饼子。季羡林越吃越想吃,吃完饭以后,他又偷了一块吃,让母亲看到了,追着要打他。季羡林当时赤条条浑身一丝不挂,连忙逃到房后,往水坑里一跳。母亲没有法子来捉他,只好站在水坑边上,看着儿子站在水里,把剩下的白面饼子津津有味地吃完。最后,母亲也笑了。
季羡林6岁就离开生母,后来有两次短暂的会面,都是由于回家奔丧,呆的时间都很短。想着母亲多少日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他发誓要在大学毕业后迎养母亲。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他上大学二年级时,母亲就去世了。“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此后数十年,季羡林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上。直到耄耋之年,面影迷离模糊的母亲仍频来入梦,季羡林“总是老泪纵横,哭着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