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孩子

有价值

教育

告诉孩子:“你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日本有一位名叫乙武洋匡的主持人写了一本风靡日本的书《五体不满足》。封面是一位无手无脚的年轻人坐在轮椅上,露出阳光般灿烂的笑容,那笑容那么富有感染力,看起来是那么的自信、坦然,让你感觉世间没有不能跨越的障碍。

  乙武洋匡天生就没手没脚,医生怕他妈妈看到孩子出生的样子晕过去,就准备了急救包、氧气瓶。没想到他的妈妈看到这样一个残疾孩子的第一反应竟是:“我的孩子,终于见到你了,让妈妈想死了。”

    乙武洋匡的妈妈没有唉声叹气,更没有放弃养育的责任。她认为四肢残缺的儿子也有他独特的生命价值,应该和其他生命一样认定自己的自尊和不可替代性。所以,她没有因为儿子身体的缺陷而过多地溺爱、担心、纵容他。她给儿子的爱很有理性,能做的事,尽量让他自己做,这样,乙武从小就养成了独立自主的性格。他在读小学时参加学校的体育课,和同学们参加晨跑和游泳比赛;读中学时参加学校的篮球俱乐部,并成为比赛取胜关键的“秘密武器”;读高中时参加橄榄球俱乐部,成为俱乐部里教练的得力助手和情报收集员;读大学时参加英

标签:

育儿

不健康的父母烙在孩子身上的印痕,只不过是自己受过的伤

  

您是否还记得小时候妈妈对我们的要求?“孩子必须服从大人”,“成年人可以裁判孩子的对错,但小孩子不能对大人有所反驳”,“讨人喜欢、从不顶嘴、毫不自私、乖巧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千百年来,我们习惯了这样一个概念:父母=家长。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父母”和孩子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父母”对孩子是影响、引导而不是控制,而“家长”是权威,对孩子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控制关系。

有一位朋友和我说了她的亲身经历,她自小接受了父亲理想式完美主义的教育,在工作中、家庭中固守着完美主义的教条。她的头脑中有很多“应该”“必须”“绝不能”等观念,如枷锁般使她无法自由地感受、接纳真实

标签:

孩子

认字

教育

杂谈

    很多妈妈问我让孩子提前认字好不好?我说,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说'好'还是'不好',因为每个孩子有不同的情况。很多的妈妈担心自己的孩子好动、坐不住,不能好好的学习,所以要提早认字,养成学习的习惯。其实我们换一种眼光,当他没有集中精力在认字上的时候,也许正在集中精力画画,集中精力玩泥巴,那也同样是对成长十分有利的练习。而如果我们非要强行的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觉得认字才是正事,这对培养孩子未来的学习能力,也不见得是好事。我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直相信能玩好的孩子就能学好,因为“玩”也是需要学习能力的,能集中精神去玩,同样就能集中精神去学。作为妈妈,要懂得在给予孩子玩耍自由的同时培养自己孩子的能力,而是否早早认字,其实并不重要,因为对于孩子来说,认字也是若干游戏中的一种。


    另外,整体上来说,我不主张父母强行刻意让自己的孩子提前去认字。我认为学龄前是孩子口语发展的最佳期,而正式的识字阅读教育是在学龄期。孩子好奇心强,他看见了环境中的字,想知道是什么意思,那就顺势引导,告诉给孩子,很自然,也不用去考考孩子记住了没有。循自然而学,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我

标签:

六一节

重视

孩子

杂谈

让孩子知道他对你多么重要

  有一件事情让我触动很大。有一次,去外地旅游,住在海边的一个酒店里。那里有一个表演的舞台,每天晚上都会有演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气氛热烈地欣赏着各种节目。第二天早上,我们路过那里,看见一个三岁左右的外国小女孩站在舞台上表演,她的父母很认真地蹲在舞台下看着,不时地鼓掌。舞台下没有椅子,而且那个舞台很低,也就两个台阶那么高。小女孩的父母是身材高大的欧美人种,蹲得很吃力,看上去很累,但他们就那么一直蹲着,给自己的小女儿助兴,始终像在看一场正式的演出一样。直到她演得尽兴,父母报以热烈的掌声之后,吃力地站了起来。我看见,那爸爸和妈妈都一边捶着自己的腰,还一边为女儿叫好。

  当时,也有许多中国的父母领着孩子路过这个舞台,当那些孩子很感兴趣地驻足观看时,不少父母却是扯着孩子的胳膊催促着:“快走,快走,别看了。”

  当时我们真的很感动也很感触。忽然想起朋友讲的他小时候的事:小时候他很顽皮很有表演欲,他家的院子里经常有大人一起喝茶聊天儿

(2009-05-22 14:15)
标签:

杂谈

 

★ 给予孩子情绪支持

 

 

在电梯里看见一个男孩哭,妈妈很凶地训斥他:“行了,别哭了,没完没了了你!”孩子一边抽搭着,一边咕哝着辩解,好像还有很多委屈,但显然屈服于妈妈的强势,不敢出声了。

标签:

杂谈

家庭素质教育与母亲素质

杨文

很早的时候,就想和麓雪一起尝试着写一本关于母亲素质的书。

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爱孩子的母亲,一直很关注家庭素质教育和母亲素质;麓雪作为一名资深记者和专栏撰稿人也一直采访、记录了不少母亲的故事。我们共同感受到,母亲素质与孩子成长有着太密切的关系。没有母亲的成长,就很难有孩子的成长;没有母亲的成熟,也很难有孩子的成熟。

2004年我在麓雪主持的电台节目《阳光女性》中做“杨文教子”专栏,出版《杨文教子》一书;2007年春暖花开的日子,我又和麓雪推出了《和儿子一起成长》一书。五年的时间里,我们收到了无数读者的电话和来信。这些读者大多数是母亲。我们感动于她们对我们的信任,也为她们对孩子的付出感动。但同时,在和众多母亲的接触中,我们也发现,许多爱孩子的母亲,为孩子付出了很多,有时却不一定会爱——

有的母亲虽然已经成为“妈妈”,但其心智、情绪却还像个“小女孩”,既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绪,也不能给孩子良好的情绪支持;有的在处理婚姻关系中忽略了孩

标签:

最好的母亲

儿童节

礼物

情感

 

   就快到六一儿童节了,最近很多时候,都有人来问我:“杨老师,儿童节的时候,送孩子什么礼物才好呢?”前两天在新浪的访谈里,我和麓雪又被问到了这个问题。

    我的孩子已经过了过儿童节的年龄了,但是在我心里,每年快到六月的时候,我还是想着给他一个怎样的礼物能更有意义。麓雪在接受采访时的一句话把我给逗乐了,她说:“今年过节不送礼,送礼就送我自己。”的确,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莫过于做一个最好的妈妈吧。

    去年出版了《和儿子一起成长》后,我接触到了更多的母亲,我发现,正是每个母亲不一样的状态,决定了孩子的生活质量,和孩子未来的质量。所以我想写一本完全给妈妈的书,来说一说我们做妈妈的事情。这就是和麓雪共同创作的《让我们做最好的母亲》。

 &nbs

标签:

母亲

情感

 

这是我的一位朋友跟我讲过的真实心情。几年前当她初为人母,在医院的产房里,很羡慕地看着邻床的妈妈把小宝宝抱在怀里,那份亲啊,那么有感觉地对孩子说着:“你怎么这么小啊,宝宝?你长得可真像你爹啊……”但我的朋友却很陌生地看着自己的女儿在自己的怀里睁着眼睛,心情说不上来。她的奶水下不来,她很着急,不知为什么感觉很想哭,感觉自己很需要被安慰爱抚。她一点也没有感到自己已经做了妈妈,那个幼小的生命是那么需要母亲的温暖和爱抚。她的情绪很不好,动不动就流泪,一到孩子吃奶时间就很着急。那个幼小的生命,在妈妈的怀里一定也感觉到了妈妈的这种情绪吧?说不定,那个小宝宝已经产生了不安全感,长大以后的脾气会很急吧?

岁月让我们从女孩成长为母亲,但不是所有的母亲都能从十月怀胎到新生命诞生,就完成成为成熟母亲的过程。许多母亲事实上还是心智未成熟的“大孩子”。前面那位年轻的妈妈自己就是一个从小缺少父爱母爱的不成熟女人,进入婚姻后爱得很热切,但像孩子一样黏着丈夫。有了孩子后,丈夫对孩子很关心,她

标签:

母亲节

情感

   是不是只要有了孩子,一个女性就能成长为母亲?是不是只要有爱,就能成为心智成熟健康快乐的妈妈?因为我的工作关系,经常接触到各式各样已经成为妈妈的女性。我发现其实不然。

    有的女性虽然已经成为妈妈,但其心智、情绪却还像个小女孩,既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绪,也不能给孩子良好的情绪支持;有的在处理婚姻关系中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不自觉地让孩子成为父母不良关系的“夹心饼”;有的不能做到开朗乐观地面对琐碎的生活,经常怨气过多,自己不快乐,也影响身边人包括孩子的情绪;有的以“爱”的名义付出,给予孩子的却不一定是孩子需要的,反而会制约、局限孩子的发展;有的面对孩子,虽然心中有爱,但却缺乏足够的耐心和理解,不能积极倾听孩子心声,也不肯给予孩子鼓励和赞美,更无法和孩子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在这里,我们无意对母亲给予孩子的亲情作任何指责和批判,因为母亲们已经倾尽力量给了孩子力所能及的关爱和照顾。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不犯错误的教育者。母亲很多欠缺觉察的教育方式,会在无形中造成孩子人格上的许多




  我已经在新浪BLOG安家了,欢迎你“常过来看看”,大家多多交流哦。我们可以一起把这里变成共同的心灵家园,像家一样温暖的地方。
  我会把一些新鲜有趣的东西记录下来一块与你分享,也希望你能够记住我的
BLOG地址,像老朋友一样经常过来做客——你可以把“她”添加到你的收藏夹中,也可以把“她”复制下来告诉你的朋友们。特别希望能通过你,让我认识更多的好朋友。如果还有不了解的,就跟着我一起来看看拥有所有博客知识和维护技巧的博客帮助站吧:http://blog.sina.com.cn/lm/help/2008/index.html :)

  我的BLOG地址:  http://blog.sina.com.cn/yangwenyingcai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