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曰: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荀子说:祭神求雨就下雨了,为什么呢?回答说:这没有什么,它就像不去祭神求雨而下雨一样。太阳、月亮发生了日食、月食就营救它们,天气干旱了就祭神求雨,占卜算卦然后决定大事,古人并不是认为这些做法能得到所祈求的东西,而只是用它们来文饰政事罢了。所以君子把这些活动看作为一种文饰,但老百姓却把它们看得神乎其神。把它们看作为一种文饰就吉利,把它们看得神乎其神就不吉利了。
这段话出自《荀子•天论》,道出了儒家对祭祀鬼神礼仪的实质态度,也表明了儒家对天地自然的理解。祭鬼神并不是因为鬼神事实上的存在,而是为了纹饰人的敬畏之心;祭神求雨并不是因为相信这样真的能求下来雨,而是为了纹饰人急于灾害的焦渴之心;占卜算卦并不是因为真的相信它能起什么指导作用,而是为了纹饰国家政治事务的安排。荀子在《天论》中还说道: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