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十六进制

十进制

二进制

八进制

转换

教育

一、二、八、十六进制转十进制的方法:乘权相加法。

例如:
(11010110)2 = 1×27 + 1×26 + 0×25 + 1×24 + 0×23 + 1×22 + 1×21 + 0×20 = (214)10
(2365)8 = 2×83 + 3×82 + 6×81 + 5×80 = (1269)10
(4BF)16 = 4×162 + 11×161 + 15×160 = (1215)10

带小数的情况:
(110.011)2 = 1×22 + 1×21 + 1×20 + 0×2-1 + 1×2-2 + 1×2-3 = (6.375)10
(5.76)8 = 5×80 + 7×8-1 + 6×8-2 = (5.96875)10

(2009-05-28 15:21)
标签:

五言诗

发展概况

文化

                               五言诗的发展

    在我国古代的诗歌中,五言诗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汉代到初唐长达七八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五言诗是诗坛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即使到唐宋以后,七言已蓬勃兴起,它仍然以顽强的生命力在诗坛占有一席之地。五言诗出现以后,以其崭新的结构形式和更为丰富的内容承载量更受诗人们的青睐,也日益引起了诗歌评论家的重视。梁代的钟嵘在《诗品》中就指出“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并称赞这些五言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几乎一字千金”。

    然而,五言诗究竟起源于何时?通过对文献的考查,我们在《诗经》中已经发现五言诗的种子。《召南·行露》篇中有“谁谓雀无角,何以穿

标签:

古代文学

阮籍

咏怀诗

赏析

文化

分类: 古代文学

阮籍《咏怀诗》


阮籍《咏怀》:政治抒情组诗的出现 苦闷与旷达 渊永的滋味与隐约曲折的风格


  曹魏后期,政局混乱,曹芳、曹髦等皇帝既荒淫无度又昏庸无能,司马懿父子掌握朝政,废曹芳、弑曹髦大肆诛杀异己。此时文人的命运与建安时大不相同。拥曹的何晏、夏侯玄等人被杀。嵇康拒绝与司马氏合作,亦惨遭杀害。阮籍本有济世志,但不满于司马氏的统治,故以酣饮和故作旷达来逃避迫害,最后郁郁以终。山涛本来与阮籍、嵇康等人为友。同在“竹林七贤”之列,后来投靠司马氏。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故阮籍诗“颇多感慨之词”(钟嵘《诗品》)和“忧生之嗟”(李善《文选注》),嵇康诗亦“多抒感愤”(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八)。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因而正始诗歌也体

标签:

古代文学

阮籍

咏怀诗

赏析

杂谈

分类: 古代文学

简述阮籍《咏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阮籍的文学成就,主要是《咏怀诗》,其中五言诗八十二首,四言诗十三首。前者尤为著名,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这些诗反映了他的政治思想、生活态度,尤其是对于人生问题的反复思考。只是,由于处境的危险,他只能用隐蔽的象征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用笔曲折,含蕴隐约。所以钟嵘《诗品》说他“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颇多感慨之辞,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不过,尽管《咏怀诗》所牵涉的具体的人物事件已无法探求,但并不是说这些诗是无法理解的。尤其是其中许多篇,虽是从现实感受出发,却又往往超脱具体事实,推广为人生的根本问题,诗中所包含的哲理、所抒发的感情,仍然可以追索、体味。

    首先,《咏怀诗》中显

(2009-04-14 09:39)
标签:

一场雨

雨声

笑着

迎接

不惧

杂谈

分类: 古代文学

一 场 雨

      尚不及察觉,风云瞬间变化。

      英语上机时提早走人,跑去饭堂,在走的路上,人还在心里嘀咕着,吃完饭再去教室练习粉笔字,可吃完饭刚回到宿舍,天就突然变色了,就像诗中所说的“黑云压城城欲摧”,就像瞬间要把天、地、人全都吞灭,窗外树叶飞扬,大树摇晃,尚不及回宿舍的同学或胆小的人禁不住大声惊叫着,四周夹杂着风声、雨声与人声……

     人生的旅途也像这样吧!在你满怀希望地向前行进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将打破你的计划,世事难料啊!

 

(2009-04-05 00:22)
标签:

鹧鸪天·桂花

百花

黄体

香林

杂谈

分类: 古代文学

              《鹧鸪天·桂花》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 ,菊应羞, 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 ,何事当年不见收。桂花未开,心思已醉。何人有心,二探香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