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条花
http://s4/mw690/5b1d737dt7cb9cfbb3cc3&690
2013、6月16晨摄于贤山
脚下
远望碧云生彩霞,
近看黄荆满枝花;
蜜蜂往来为佳酿,
辛苦谁知在山崖。
贤山之颠,生长着一株株一行行一片片黄荆条,端午节后,花事正旺。花碎花小花密,不到近前,几乎分辨不出花瓣。远看一片,近看满树,花色紫兰,持续开放,散着淡淡的香气。成段的山道,被花丛簇拥,山行的人们就从荆花夹道里走过。有些路段,上头被荆条围拢,像一道深邃的拱门,人们到此只有从门里穿过。
黄荆条属于灌木, 也叫荆子、荆梢子、荆棵,既没高大的身材,也没艳丽的花朵。有人说它“千年锯不得板,万年架不得桥”,永远长不高长不大。所以,在它的身边,尽管每日都有人来人往,谁也没正眼瞧它。甚至遇到碍路的枝丫,便随手折断,又随手仍在了路边。
然而,蜜蜂却慧眼独具,瞅准了那些不起眼花中蕴藏着的宝贝。它们循着人们察觉不到的丁点芳香,振翅飞来,在林海里穿行,找到了一片片荆条花盛开的地方,如饥似渴地采集和酿造着荆花蜜。
采集这种花蜜,可不像采集洋槐花、紫云英花、油菜花蜜那么容易,要从那么碎小的花中采出蜜来,相当不易,得付出数倍的体力。同时,这不是在春风送暖的时候,而是在炎热的夏季,干燥的熏风,炙热的烈日,都考验着蜜蜂的意志与毅力。体弱的,很难承受,一些蜜蜂就“出征未捷身先死”了。但是,难,辛苦,劳累,甚至生命危险,都没动摇这些甜蜜的酿造者,它们不愿意放过这么好的蜜质与蜜源。
荆花蜜是我国大宗蜜源中最稳收的蜜品之一,是蜂业法规中明确指出的一等蜂蜜,与枣花蜜、槐花蜜、荔枝蜜,号称我国四大名蜜。它呈深琥珀色,气味清香,具有美容、健体、润燥、祛风解毒、润畅通便、促进消化助吸收、开胃健脾、调理肠胃、益气补中、发汗散热、散寒清目的作用,适合气血不足、伤风头痛、目赤、失眠者食用。
黄荆的价值,不仅在蜜,可以说它浑身是宝。据相关资料,它的果实及根、茎、叶皆可入药。根、茎具有清热止咳,化痰截疟,用于支气管炎,疟疾,肝炎;叶子可以化湿截疟,用于感冒,肠炎,痢疾,疟疾,泌尿系感染;外用治湿疹,皮炎,脚癣;果实能够止咳平喘,理气止痛,用于咳嗽哮喘,胃痛,消化不良,肠炎,痢疾。鲜叶捣烂外敷,治虫、蛇咬伤,还可以灭蚊。鲜全株可以灭蛆。
在古代,人们用黄荆枝制作荆钗,供贫家妇女使用。唐李山甫《贫女》诗:“ 平生不识绣衣裳,闲把荆钗亦自伤”。明潘绂《老女吟》:“无端忽听邻家语,笑整荆钗独闭门”。有人还用黄荆培育盆景,供人观赏。
去年秋天,我利用每日清晨山行的时间,采集了一些黄荆条果实。老成的果实颜色深灰,质地坚硬,粒小浑圆,与菜籽相似。每次采集两裤兜,一周下来,约有几斤重。目的是想用来做枕芯。据说长期枕用,可以起到利肝瞑目,帮助睡眠的作用。有人看见我采,也跟着采。但是,直至现在,我也没有用它做枕芯。不知旁人用了没有。
http://s12/bmiddle/5b1d737dtdf42216802bb&690
2013、6月16晨摄于贤山下
http://s4/mw690/5b1d737dtdf422434de33&690
2013、6月16晨摄于贤山之巅
http://s5/mw690/5b1d737dtdf42273499d4&690
2013、6月16晨摄于贤山之巅
标签:
随笔 |
栎树
http://s10/mw690/5b1d737dtd08aacf77fc9&690
独立初冬
我常爬山的地方,山路两旁多为栎树的天下。一年四季,大多数时间遮云蔽日,进入其间,就像钻进了绿云之中。深秋开始落叶,到隆冬时候,几乎落尽。这时候,地上覆盖着厚厚的叶子,看上去灰黄幽远,踩上去软如地毯,走起来沙沙作声,密密麻麻的树干,更显得笔挺威武。
栎树为落叶乔木,树皮暗灰色,纹浅纵裂;叶椭圆,周边如锯齿,果实卵球状。此树扎根较深,生长较慢,抗风、抗旱、抗污染、抗尘土能力较强,耐瘠薄,寿命长,木质坚硬,树高可达二十米以上,
栎树叶与板栗树叶相似,有的人用栎树的幼苗做砧木,嫁接板栗树。也有在较大的栎树上嫁接板栗的,经过割头换颈,重生一株新树。不少人初到山里来,分不清哪是栎树,哪是板栗树。
过去,人们喜欢冬天里用木炭烤火取暖,城里人用木炭烧火锅,木炭需求量大,山里人大量砍伐薪炭林。薪炭林以栎树为最好。用栎树烧成的木炭称作栎炭,出炭率高,质地重,火力硬,燃烧持久,最受欢迎,因此价钱也贵。
栎树木材坚,耐腐性能好,是制作家具、农具、枕木、矿柱、电杆的好材料。树皮和果壳含有丰富的鞣质,是提取栲胶的好原料。用栎木培植的木耳,富有弹性,口感筋道,营养丰富,鲜美可口。
栎树果子也称橡子,是号称比水稻、小麦“资格”还要老的粮食。果子成熟了,会自动落下来。坚果形似蚕茧,外表硬壳,棕红色,果仁如花生仁,含有丰富的淀粉,既可加工食用,又可作纺织工业浆纱原料。
人们食用橡子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多年。唐代皮日休有一首《橡媪叹》,诗中写道:“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伛伛黄发媪,拾之践晨霜。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从诗中可以看出,唐代末期橡子还是民间的一种粮食。
橡子煮熟以后可以直接吃。也能烘烤或和面。橡子面粉有一股特殊的清香味,橡子粉也可以作为咖啡伴侣。橡子豆腐别有风味。
栎树是栎属植物的通称。据资料,全世界共有栎树300多种,我国有60来种,北方著名的有辽东栎、蒙古栎,南方有青冈栎、高山栎、刺叶栎等,栓皮栎、麻栎、槲栎、柞栎南北均有。贤山之上,生长的多是麻栎。
我喜欢栎树腰杆笔挺,昂扬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喜欢它把握天机,勃发不怠,退隐不惜的睿智;喜欢它瞄准质量,稳中求进,凝聚内力的追求;喜欢它四海为家,喜欢沃土,不择沃土的性情,;喜欢它甘居荒野,不事张扬,默默奉献的品质。
人啊,都能做到像栎树那样的品性风格就好了。
http://s3/mw690/5b1d737dtd078098a89d2&690
落叶满地
http://s11/mw690/5b1d737dtd08aaf12df9a&690
饱经沧桑
http://s5/mw690/5b1d737dtd08aaf7da124&690
麻栎的世界
http://s16/mw690/5b1d737dtd08ab00704df&690
哥儿三
http://s14/mw690/5b1d737dtd08ab072b4cd&690
朝阳下
http://s2/mw690/5b1d737dt7b4111b5de61&690
豪华落尽也风流
http://s1/mw690/5b1d737dtd08ab1856600&690
挺拔
标签:
随笔 |
小潢河发源于大别山,流经信阳市潢川县城。
县城因此河分为南城与北城。
连接南北城的,古有石桥,今有钢精水泥桥。
古桥已被拆掉。
靠北岸保留一孔,供今人欣赏。
河里的运输船只,已经很少。
替之的,是汽车。
这里公路四通八达,桥上车 水马龙。
这里处于信阳的中心位置。
新中国建立初期,曾是专署所在地。
那时,不仅是豫南地区的政治中心,商贸活动也十分热闹,
故曾有“小苏州”、“小上海”的美誉。
县城北方四公里处,有黄国古城遗址,是国家级保护单位。
历史上,出了个著名人物,春申君黄歇。
黄姓的发源地就在那里。
那里有黄国文化展览馆。
还有世界黄姓的宗祠。
黄歇的衣冠冢埋在那里。
今日小潢河,经过多年的治理,大放光彩。
城区两岸美不胜收。
垂柳依依,花木扶疏。
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倒影在河水里。
县城人口已达三十来万。
周日,我又一次来到潢川。
晚饭后,沐浴着落日的余晖,在小潢河岸畔散步。
河水静静流淌。
桥上车辆穿梭。
旅游码头停泊十多只游船。
有一艘游船,从远处慢慢飘来。
船头坐着一男一女。
主人站立船尾,轻摇双桨。
岸畔散步的人们来来往往。
偶见相拥相抱的青年男女,那旁若无人得架势,情调颇有几分浪漫。
露天舞场的音乐声随着华灯初上,开始在岸边回荡。
节奏感很强,有人不禁踩着点子走路。
在我心目中,潢川特有的“锣鼓十八番”更加铿锵动人。
这个打击乐曲,我听过多遍,真是百听不厌。
还有民间花会,民间小调,民间舞蹈,民间皮影戏都很具特色。
对于这些民间文化,多年来,我都如痴如醉。
犹如潢川和小潢河一样,在我的心中,打下了永久的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