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2009-10-16 19:51)
标签:

次韵

用韵

依韵

原诗

和诗

分类: 阁中私语

本博活动照原计划进行。在发布步韵诗的间隙,将穿插一些诗论随笔,参与步韵诗者可将惠作贴到相应版面的评论栏中。

 

和诗、和韵和次韵

 

诗人间以诗互相赠答,乃诗坛雅事,理所当然。唱和诗当滥觞于北魏王肃夫妇,以唐时为盛。这时的和诗,一般是以意相和。究其实,就是一问一答,不能答非所问。至于用韵,完全可按自己需要,不必跟从。比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押十一真韵,而白居易赠刘禹锡的原作首联为:“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是押五歌韵。唐代王维以辋川各景点各为一题,收自己与好友裴迪同名诗各二十首,自编《辋川集》,在前言中说明为同咏,这些应都属于和诗。

中唐以后,和诗演变成了和韵诗,赠答、唱和从此提高了价码。当时的名诗人元稹和白居易之间和韵诗颇多。

所谓“和韵”,就是依照对方原诗中的韵脚来作诗。和韵有三种情况:

1)依韵,就是依照原作所用的韵部押韵,具体的韵字不必与原作相同。例如,王维《答裴忆终南山》:

         淼淼寒流广,苍苍秋雨晦。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

原赠诗裴迪《辋川遇雨忆终南山因献绝句》为:

秋雨晦空曲,平沙灭浮彩。辋水去悠悠,南山复何在?

这两首诗见于《唐才子传·王维传》,按当时韵律,两人所押之韵,韵字不同,但属同部韵。

    (2)用韵,就是必须使用原作的韵字,但不必遵循其韵字的排列次序。如唐代高衢的《和若邪溪女子题王乡驿》:

南北千山与万山,轩车谁不思乡关。
独留芳翰悲前迹,陌上恐伤桃李颜。

其原诗为唐代若邪溪女《题王乡驿》:

昔逐良人西入关,良人身没妾空还。

谢娘卫女不相待,为雨为云过别山。

原诗韵脚是关、还、山,而和诗韵脚是山、关、颜;用了两个原字,而次序不同,可视为用韵。诗题标有“用韵”的一般都属此类,如,韩愈有《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宋代虞俦有《用韵和仲兄》,但因原诗不可考,无法比较。

3)次韵,也称步韵,这是和韵里最严格的一种,即既要使用原作的所有韵字,还要依循其用韵的次序。如白居易《武关南见元九题山石榴花见寄》:
                   
往来同路不同时,前后相思两不知。
                   
行过关门三四里,榴花不见见君诗。
题中“元九”即元稹,元稹见诗后,以《酬乐天武关南见微之题山石榴花诗》诗谢之:   

比因酬赠为花时,不为君行不复知。

又更几年还共到,满墙尘土两篇诗。

吴乔答万季埜诗问云:“和诗之体不一,意如答问而不同韵者,谓之和诗;同其韵而不同其字者,谓之和韵;用其韵而次第不同者,谓之用韵;依其次第者,谓之步韵(亦称次韵)。步韵最困人,如相敺而自絷手足也。盖心思为韵所束,而命意布局,最难照顾。今人不及古人,大半以此。严沧浪已申斥之,而施愚山尝曰:‘今人祗解作韵,谁会作诗’此言可畏”。沈德潜《说诗晬话》云:“古人同作一诗,不必同韵,即同韵,亦在一韵中,不必句句次韵也。自元白创始,而皮陆倡和,又加甚焉。以韵为主,而以意相从。中有欲言,不能通达矣。近代专以此见长,名曰‘和韵’,实则趁韵。宜血脉横亘,句联意断也,有志之士,当不囿于俗。”

可见,和诗与和韵问题,前人之述备焉。唱和诗,可传递友情,亦可强化练笔,促进诗艺,不无好处。不过,不能用之太滥;而且,要根据自己实力适当为之。

最近,网上还有人认为:步韵除了要按次序押与原作相同的韵字外,还要与原诗的平仄次序一致,这就是变本加厉了。古人也没这样要求过,我们又何必这么过分地作茧自缚呢?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