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伏娃激荡的一生》很快就要看完了,截止目前,不想向她道歉,当然我不得不承认,她和萨特都是非常勤奋的作家,一生笔耕不辍,性格也刚毅果决,不乏魅力,有其可爱的一面。但是他们所倡导的私生活也太荒唐和混乱了,无怪波伏娃被法国教育界永久的开除了。如果她的一生对他人有意义的话,我想那意义就在于她身体力行的生活状态实在是足够边缘了,让人们可以在传统制度与这种边缘示范之间广袤的道德空间内,给自己寻找一个合适的定位。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思考,作为一个很想继续写作的人我的生活方式应该定位在哪里。我发现波伏娃太注重自己是个作家的身份了,所以有意无意在时时处处标榜自己的个性。她和萨特的关系,如她所说,思想性胜过爱情,他们更像是一对文学和哲学上的创作拍档。性生活和感情生活多元化并彼此充分共享,只是为了丰富写作素材,这就说明了他们之间的工作和利用关系。波伏娃说:“事实上我是一名作家,是一个全部的生活都由写作来支配的人。”
我显然做不到这些,我没有她们在丰富生活经历方面的天赋和魄力。我是个思想很开放而行为很传统的人,而且非常懒惰,缺乏行
当年赵鞅有两个儿子,长子赵伯鲁幼子赵无恤。赵鞅为了选择继承人,曾在竹简上刻上普通训诫的话语分别送给两个儿子,要他们铭记在心。这件小事过去三年后,赵鞅突然旧事重提,结果伯鲁不仅完全忘记了训诫就连竹简也不知丢到了哪里。可无恤不仅对答如流而且竹简就在袖口之中。父亲于是选定无恤为自己的继承人。
在柏杨版白话资治通鉴中,柏老师称“立刻从袖子中掏出竹简,却有点蹊跷”甚至怀疑赵无恤一直在老父身边安插有暗探,早得到了消息。此事不能证明赵无恤的才德,反而可以证明他的狡狯。
其实竹简到底是为什么在无恤的袖口里,或者干脆是不是真的就在袖口里,这件小事在浩渺如烟的历史洪流里根本不算个事件。但关于赵无恤本人是否狡狯则可以从其传奇的一生中窥见一般。
首先当不可一世的智瑶向魏韩两家索要土地之时,魏韩两家都不想答应,但是他们心有灵犀的打了一模一样的小算盘:先用小城池满足智瑶的贪欲,使其骄傲自满、所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