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文化

                        真宗宠妃刘娥认亲为何被拒绝?
  
  在宋人笔记中,有则笔记提到刘娥主动和刘姓大臣攀亲,可是都被拒绝的事情。作为皇后,乃至于后来的太后,身份尊贵,在一般情况下能够攀附上,许多人都已经求之不得。而刘娥主动和大臣攀亲,为何却被拒绝呢?是因为这些大臣不阿权贵,傲岸不屈吗?
  故事出自《画墁录》,记载如下:
  刘综知开封府,一日奏事毕,真庙从容曰:“卿与后宫近属,已拟卿差遣,当知否?”综变色作秦音曰:“臣本是河中府人,出于孤寒,不曾有亲戚在宫内。”未几出守庐州。
  事情说的是,有一位叫做刘综的官员,当时担任开封府府尹,有一天上奏的事情结束了,宋真宗还单独留下他和他闲聊似的说:“你啊,和后宫关系很近,我准备给你压压担子,让你担任新的职务,这件事情你自己知道了吗?”刘综一听脸色都变了,故意用家乡话回答说:“我本来是河中府人,出身孤寒,没有什么亲戚在宫里啊。”不久之后,刘综就外放为庐州知州,被贬了。
  宋真宗一生嫔妃不多,在即位称帝之
标签:

文化

标签:

文化


 

                     千古误传孝子王祥卧冰求鱼真相是什么?


    王祥卧冰是中国古代非常有名的故事,故事中的王祥是一个大孝子,后人把王祥和其他的一些人的故事编辑在一起,称作《二十四孝》。
  
  但是这个故事的真实性非常值得怀疑。
  
  事情出自《晋书》。说王祥的父亲王融,娶了高平的一个薛姓女子,然后生了王祥。可是在王祥很小的时

标签:

文化

                  阮籍为何受到司马昭无限宠爱?
  
  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和嵇康齐名。不过,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却由于得罪了朝中权贵,最终被司马昭杀害。七贤中的其他人也多多少少受到牵连,唯独阮籍,却一直受到司马昭无限的宠爱。这是为什么呢?
  
  有一位官员,叫做李康,他给自己的后代写了一篇家规,里面就说到这样一件事情,我们从这件事情中,就可以约略感受到,为什么司马昭会唯独对阮籍宠爱不疑了。
  李康说,自己有一天在司马昭身边伺候,当时来了三位长史官汇报工作。三位都说完工作,准备走了。晋王司马昭忽然说:“一个当领导的人,应当要清廉,谨慎、勤勉,只要是好好做到这三点,那有何必担心地方管理不好呢!”三位长史谢恩,走了。
  然后司马昭很有感慨的回头对李康等几位官员说:“我提个问题,如果说清廉、谨慎、勤勉三项官员的优良品质,需要去掉一个的话,那么你们会选择先去掉哪一个呢

标签:

文化

                      韩熙载为何有宰相也不当

     韩熙载在后唐同光年间,二十岁出头就曾经考中进士,原本可以出仕,可随即因为自己的父亲牵涉到一场兵变中,而被诛杀,家族也受到牵连。韩熙载只能带着家眷向南逃跑。途中特意去了汝阴县。而汝阴有一位五代时期赫赫有名的人物——李谷,两人正是好友。相传两人喝酒分别,韩熙载慨然立誓:“如果江南君主任用我为宰相,我一定率兵北上,平定中原!”李谷也说:“如果中原君主用我为宰相,我踏平江南如探囊取物!”两人一听,哈哈大笑。从这段话可知,李谷也好,韩熙载也好,都既有才学,又有抱负。可是,在周世宗时期,李谷作为大将攻占淮南,建立大功。可韩熙载却一生了无建树。
    韩熙载有才学,

(2011-07-10 10:13)
标签:

杂谈

    富贵后你还会记得同学
                          
——品聊斋·说教育之二
    6月份是毕业的季节,大学毕业,高中毕业,初中毕业,一波又一波,一浪接一浪。毕业留念,毕业聚餐,为城市经济的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在频频举杯中,估计出场率比较高的一句台词就是“苟富贵,勿相忘。”
    那富贵后你还会记得同学吗?
    这句话出自初

标签:

杂谈

     汉灵帝为何不杀十常侍
     演义第一回,就点明乱自上起,而罪魁祸首就是十常侍,从汉桓帝时代的曹节,到勾结张角的封谞,到把持朝政的赵忠、张让等人,都是十常侍之一。十常侍在汉灵帝时期更加嚣张跋扈,这些人互相勾结,排除异己,只要和自己意见不合,就找机会将对方驱逐或诛杀。对一些剿灭黄巾有功的大臣,赵忠、张让等人也毫不客气,只要没有上交保护费,一律罢免官职。就算是皇甫嵩、朱隽等一方诸侯不交钱,也照样罢他们的官。十常侍为非作歹,横行不法,但很奇怪,汉灵帝却对他们非常信任,视之为忠臣,更不会舍得杀掉十常侍了。
    十常侍究竟有什么本事,让汉灵帝如此信任他们,就算是有人当面揭穿,灵帝也信之不疑?
    当朝政日坏,
标签:

文化

          玄宗王皇后巧用汤饼争宠
                                          ——饮食中看大唐之三

    玄宗王皇后,名叫王菱,早在唐玄宗李隆基还是临淄王的时候,就正式嫁给李隆基成为王妃。当时的李隆基,不甘于平庸,四处招兵买马,训练兵士,后来发动政变,诛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强行推举自己的父亲相王李旦登基称帝,是为唐睿宗。在这场政变中,王菱出力不少。是以在李隆基等级之后,封王菱为后。
    可是,当时的后宫先后有多人受宠。开始是赵丽妃、皇甫德仪与刘才人,后来是武惠妃。武惠妃从小

(2011-06-29 15:47)
标签:

杂谈

    

         【讲坛】宰相治国何必精通学问

 

     讲到赵普也顺便说说赵普最大的政敌卢多逊。
     早在太祖朝,两人就接下仇怨。
     有一次宋太祖决定要改换年号,自己决定改为乾德,并自认为这个年号从古到今都没有用过,沾沾自喜溢于言表。赵普于是说是啊是啊,陛下圣明。可是卢多逊却直言道,这是伪蜀曾用过的年号。太祖即刻命人查证,果然。宋太祖恼羞成怒,拿起毛笔在赵普脸上乱画一气,说,你怎么比得上他!赵普于是怀恨在心。作为翰林学士的卢多逊,没有帮忙遮掩,而是当场让宰相赵普出丑,为什么?
     我想,是因为卢多逊看不起赵普。为什么看不起?因为赵普没有什么学问。
    &n

标签:

杂谈

            唐太宗以诚信治国有猫腻 

 

    亲贤臣,远小人,是历来明君的治国之道。可唐太宗竟然表示,即便有奸佞,也不可用“钓鱼”之法去之,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唐太宗登基之后,为了表示忠诚,经常有很多人提意见。有一位大臣就上书说,希望太宗能够远离奸佞。太宗就问:“到底谁是奸佞呢?”这位大臣也挺滑头的,不肯直接说出别人的名字,他说:“我常年居住在乡野,不能准确的了解大臣们。不过有个很简单的测试方法。希望陛下您和大臣们说话,假装生气,看看大臣们的反应。如果能够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屈服的,就是正直的大臣;如果害怕而顺从您的意思的,就是佞臣啦。”这位本以为自己提出的方法很高明,没想到太宗皇帝一听脸沉了下来。太宗说:“君王和臣子就像河流的源头和支流一样,要是源头都是浑浊的,怎么能奢望河水清澈呢?皇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