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心理因果性

排他性论证

非还原物理主义

心灵哲学

形而上学

分类: 哲思

本博按:该文的一个精简版本已刊发于《哲学研究》2015年第4期。这里是完整未删改版本。有兴趣者可以对照参看。期待诸位师友批评指正。(PS:由于新浪博客最新规定竟然限制博文字数不能超过1万字,所以不得已拆分为两部分。见谅!) 

 

 

                                   心理因果性、排他性论证与非还原物理主义                        

 

标签:

私人语言

物理主义纲领

维特根斯坦

维也纳学派

形而上学

分类: 哲思

本博按:本文的一个删改版本已刊发在《学术月刊2014年第11期。这儿贴出来的是完整未删改版本。有兴趣者可与正式刊出的删改版本相参照。期待诸位的批评指正。

 

从私人语言论证到物理主义纲领

标签:

斐多篇

苏格拉底之死

灵魂不朽论证

二元论

分析哲学

教育

分类: 哲思

本博按:本文的一个删改版本已刊发在《哲学研究》,2013年第一期。也被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2013年第5期全文转载。这儿

标签:

心灵哲学

认知科学

物理主义

现象概念

知识论证

感受特质

意识

教育

分类: 哲思

本博按:这儿是今年年初(09 年1月9日晚)在一个leture上的发言提纲,也是“一个温和物理主义者眼中的“黑白玛丽”是什么样子?”一帖的一个修订版本。贴出来,供大伙儿批评指正。

 

 

              一个温和物理主义者眼中的“黑白玛丽”是什么样子?

 

从题目不难发觉,本文试图探讨两个相关论题:一个是“温和物理主义”,另一个是“黑白玛丽”。先说前者。本文所谓的“温和物理主义”,指的是一种目前心灵哲学里较为流行的概念二元论(conceptual dualism)的观点。我对这种观点的理解大致是这样的:概念二元论坚持如下两项物理主义(有时也被称为唯物主义,materialism,或者自然主义,naturalism)的基本原则(two basic principles):

 

 

标签:

现象概念

物理概念

物理主义

反物理主义

心灵哲学

认知科学

神经科学

杂谈

分类: 哲思

    我们认为,Loar上述处理方案至少存在如下两个缺陷:不当类比(false analogy)和现象概念的奇特性(the peculiarity of phenomenal concept)。正是这两个缺陷引发了物理主义与反物理主义之间关于现象概念的激烈争论(参见Balog, 2007, pp12-18)。先说不当类比。在两可图观察实验中,尽管图形不变,但受试对图形的知觉交替改变,即受试实际上是通过两种不同的知觉方式知觉到同一个物理图形的,而不同的视知觉方式实际上激活(activate)的是脑中不同的神经回路而不可能是同一神经回路。因此从本体论层面而言,受试关于两可图的不同描述方式应该分别对应着两种不同的物理状态。比如:在鸭兔图实验中,当受试知觉到“鸭”时,对应的物理状态是“该图形的物理状态和激活的特定神经回路”(以下称为“物理状态1”),当受试知觉到“兔”时,对应的物理状态是“该图形的物理状态和另一个激活的特定神经回路”(以下称为“物理状态2”),随着受试交替报道“知觉到鸭”或“知觉到兔”,“物理状态1”和“物理状态2”也随之交替出现。然而,概念二元论却要求受试本体论层面一种物理状态要对应两种呈现模式。上述分析表明两可图实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