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读者,既喜欢作家的作品,又能有机会结识作家本人,且得以参观作家的书房,应该是非常荣幸的事。我之于姜德明先生,即是如此。要谈造访姜先生的书房,就得先从购买姜先生的作品谈起,每本书都有每本书的故事,不是三五句话就能交代完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前期,应该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历史时期,各地纷纷成立杂文学会,我因为写过几篇豆腐块杂文和几篇谈
今天在东方明珠古玩市场淘得旧书一堆,这是其中两本戏曲。五一前在小史摊见到《戏文三种》,可惜迟了一步,被他人捷足先登。我发微信说到此事,书友张枫见到,今天特向我推荐他摊上的这本。《明人杂剧选》收有《昭君出塞》《文姬入塞》两出名剧,和郭沫若曹禺的对照看,估计也会有意思。

从小学五年级拥有了第一本《新华字典》后,就喜欢上了字词典等工具书,至今对其仍然是偏爱有加,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一个书柜是放不下的。仅我喜欢的《四角号码词典》,就收藏了几个版本十几部;《现代汉语词典》也收藏了多种版本;《辞海》也有最早的版本,缩印本,第六版彩图本。就是这样,见到没有见过的字词典,只要品相可以,就仍然收藏。
这不,今天上午在书肆就见到一册世界
去年昨天,我在公墓送走了相交多年亦师亦友的老作家柳陆先生,明天,发了博文《怀念包头民俗专家柳陆先生》,以寄托我的哀思。先生走了一年了,一直想再写点什么,忙忙碌碌只字未成,现在发几幅先生的书影,以示怀念!先生作品众多,几乎都送过我,这里只是一部分。

这应该算是柳陆先生的代表作。是先生行走四部曲的第一部。
当年他以病残之躯,徒步沿当年走西口的路线两次考察,写出了这部具有史料价值的专著。


(在来府与先生合影。天津日报 王振良摄)
去年的今天,来新夏先生离我们而去了,他走得是那么的匆忙。按我原计划,再有半个月我就可以在南开再见先生了,再当面聆听先生的教诲。可是,先生却匆匆地走了。第二天,我坐在电脑前,键盘哒哒不断,泪水涟涟不住,打打停停,停停打打,终于完成了下面这些文字。今天发在这里,以表达我对先生的缅怀之情。
刚看到,转得有点晚,还是值得一看并借鉴的。我的海豚书馆差得更多啊,要努力追赶。感谢虫虫兄!

连打一声招呼的时刻都不给留,2014这头大白驹就趁黑飕地一下没影了。
元宵节后五日,得福建惠安高级中学 张家鸿兄寄赠其第一本散文集《文心书影》毛边本。


家鸿兄为八〇后,勤于读书写作。该书第一辑收文二十一篇,是他的读书随笔;第二辑收文十四篇,写人记事,多与书有关;第三辑是其癸巳年(2013年)的读书日记。黄
乙未元宵后,有网友在群里提到苑英科先生的《崛然独立:孙犁纷争》一书。余多年喜欢孙犁,与孙犁有关的任何图书必读之而后快,遂上网搜索,竟然不得。不得已给作者苑英科先生发网信询问。遂得先生寄赠签名本,不仅如此,先生同时寄来三种,《散兵弦歌》也是孙犁评论。
灯下拜读,深深为作者的文笔、文风而折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