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历史收藏图片娱乐 |
分类: 图书介绍 |
http://s7/mw690/001zbjRWzy6Sxn0DE1M36&690
http://s15/mw690/001zbjRWzy6Sxn1lcECce&690
http://s7/mw690/001zbjRWzy6Sxn1L4pw36&690
http://s5/mw690/001zbjRWzy6Sxn205Za64&690
http://s7/mw690/001zbjRWzy6Sxn21KpU76&690
http://s3/mw690/001zbjRWzy6Sxn2gqGea2&690
http://s15/mw690/001zbjRWzy6Sxn2JISiee&690
http://s6/mw690/001zbjRWzy6Sxn32MhT95&690
http://s11/mw690/001zbjRWzy6Sxn3t2vE5a&690
http://s15/mw690/001zbjRWzy6Sxn416we7e&690
http://s9/mw690/001zbjRWzy6Sxn4u0eA38&690
http://s2/mw690/001zbjRWzy6Sxn5ftId61&690
http://s16/mw690/001zbjRWzy6Sxn7g2u39f&690
http://s14/mw690/001zbjRWzy6Sxn7txr7fd&690
http://s7/mw690/001zbjRWzy6Sxn7RuRMa6&690
《城与年》是前苏联作家斐定的一部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长篇小说,这是最早的一版中译本,曹靖华译,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由上海骆驼书店出版,印量2000册。这部书的文字内容如今恐怕已难以吸引文学爱好者的兴趣,或许其中的木版画插图还能引起大家的注意,带我们回到半个多世纪前那个鲁迅先生推崇并向国人介绍外国木版画插图的年代,去寻找这部中译本背后隐藏着的鲜为人知的关于鲁迅先生和曹靖华先生的一番心血和长达半个多世纪都未能了却心愿的遗憾。
关于这个中译本面世的前后情况,主要参考鲁迅《集外集拾遗》中《<</SPAN>城与年>插图本小引》一文,曹靖华在中译本后的介绍,以及载于《国外文学》2007年第3期的曹苏玲《(纪念曹靖华先生诞辰110周年)<</SPAN>城与年>中译本面世的前前后后》一文。根据这些材料,略述于下。
曹靖华1930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期间第一次读到了《城与年》,为其所吸引。艺术家亚历克舍夫为小说所作的木刻插图也让他爱不释手。1933年夏回国前,曹靖华走访了亚历克舍夫并得到画家赠送的全套《城与年》木刻插图原拓28幅。后来曹靖华将这28幅原拓赠予鲁迅。鲁迅深为珍爱。由于《城与年》当时国内尚无译本,鲁迅决定仿《士敏土之图》,先出一本《城与年之图》“以供读者赏鉴”,并约曹靖华写一篇《城与年概略》附入集中。鲁迅根据“概略”为每幅插图写了说明。考虑到东京印刷技术较好,鲁迅决定仿《引玉集》的办法,连同1936年3月10日写就的《<</SPAN>城与年>插图本小引》合为一集,寄往东京印制,惜未及寄出,鲁迅先生就与世长辞了。不久抗战爆发,出版这套木刻插图的事也就此搁置。
亚历克舍夫是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家,可惜1934年就逝世了,年仅40岁。“然而在短促的光阴中”,他却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赌徒》、斐定的《老人》、《城与年》,果戈理的名著《死魂灵》、拉夫列尼约夫的《第四十一个》作了插图。
建国后曹靖华希望能够将《城与年之图》出版,一则为纪念鲁迅先生,实现他的遗愿,一则如鲁迅先生扶病所写的“小引”中说的:“将全拓木刻全部,不加删削,和概略合印为一本,以供读者鉴赏,以尽自己的责任,以作为我们对尼古拉·亚历克舍夫君的纪念。自然,和我们的文艺有一段因缘的人,我们是要纪念的。”出这本书也是为了纪念这位不幸早世的艺术家。曹靖华为此奔走了40年,直至1987年去世,这一愿望也未能实现。曹靖华去世后,曾任陕西省出版局副局长的林理明同志和曾任河南省副省长的邵文杰同志都曾继续努力,希望该书出版,最终也未能实现。鲁迅先生生前编就的《城与年之图》也就成了先生的未竟工作,至今也未能实现。
《城与年》是曹靖华于1946年4月译完的。这是他的苏联文学翻译的封笔之作。开始翻译这部小说时,正值抗战,不知战争何时结束,准备译完后在大后方出版,并将亚历克舍夫的28幅木刻插图全部收入。可当时重庆与上海邮路阻断,无法向在上海的许广平先生索取插图,而插图作者又已谢世,只得写信求助于小说作者斐定。不料斐定复信说经历过苏德战争的炮火,木刻家的手拓、原版插图精本都已无从得到了。幸而不久日寇投降,1946年夏,在行将付印出版之际,译者赶往上海,同许广平先生一起从鲁迅先生的藏书中,不仅找到了鲁迅先生生前所存的《城与年》插图精装本以及艺术家手拓全套木刻,而且发现每幅木刻还夹着一条宣纸,上边是鲁迅先生亲笔题写的说明。曹靖华同志当即冒着酷暑亲自到制版所,将全套木刻连同鲁迅先生的题字一一监制了锌版。这样《城与年》的全套28幅木刻插图,并鲁迅先生题写的说明才印入了1947年上海骆驼书店出版的《城与年》中译本中,首次和读者见面。这其中有10幅插图为整页大幅蓝印,其他18幅为小幅墨印。此书后来虽有再版过,但蓝印版画插图形式仅此第一版而已。这本带有鲁迅先生手批插图的完整中译本的面世,也可略慰《城与年之图》未能实现出版的遗憾了。
今天,无论是小说作者斐定、插图作者亚历克舍夫、小说译者曹靖华,特别是曾扶病编就《城与年之图》的鲁迅先生均先后谢世。争取出版《城与年》中译本的艰辛历程也就被作为历史的一页翻过去,化作历史的尘埃,不为后世所知。
“目前的中国,真是荆天棘地,所见的只是狐虎的跋扈和雉兔的偷生,在文艺上,仅存的是冷淡和破坏。而且,丑角也在荒凉中趁势登场,对于木刻的绍介,已有富家赘婿和他的帮闲们的讥笑了。但历史的巨轮,是决不因帮闲们的不满而停运的;我已经确切的相信:将来的光明,必将证明我们不但是文艺上的遗产的保存者,而且也是开拓者和建设者。”
——摘自鲁迅《引玉集>后记》
http://s13/mw690/001zbjRWzy6Sxn8rhZa1c&690
活动地点:北京市宣武区琉璃厂西街34号
咨询电话:63017678、63029202
标签:
图书文化杂谈收藏 |
分类: 图书介绍 |
http://s12/mw690/001zbjRWzy6RN6tbMtZ7b&690
http://s10/mw690/001zbjRWzy6RN6tDYnf29&690
http://s6/mw690/001zbjRWzy6RN6u2Yktb5&690
http://s9/mw690/001zbjRWzy6RN6um52Uf8&690
http://s3/mw690/001zbjRWzy6RN6uWoNQ82&690
http://s4/mw690/001zbjRWzy6RN6v35MTc3&690
http://s14/mw690/001zbjRWzy6RN6vmejr2d&690
是书为臧克家诗集《冬天》的初版本,由耕耘出版社出版,版权页未写明出版年月。但根据书中诗所署年月及相关资料判断,当在民国36或37年出版,即1947或1948年出版。
“臧克家新诗风格严谨、简朴、含蓄,构思上讲求通过平易来表现不平易,遣词造句上讲求苦吟和锤炼,较多地揭露社会黑暗,但间也有浪漫气息的笔触,曾被称为「农民诗人」。”(摘自维基百科)
欢迎添加中国书店來薰阁书店的官方微信
http://s4/mw690/001zbjRWzy6RN6wlVTRc3&690
标签:
图书杂谈文化 |
分类: 清内府刻书 |
近得见一册清内府刻书,稀见。翁连溪《清代内府刻书图录》中未见著录。
提要:一册,经折装,共九开。前二开半为乾隆御制序文一篇《集石鼓所有文成十章制鼓重刻序》,然后摹刻乾隆重刻石鼓,下镌释文。后有“臣蒋和恭摹”5字。尾刊乾隆《再题石鼓》诗一首。
蒋和,号最峰,清乾隆间人。充四库馆篆隶总校,官国子监学正。精小学、书法,善绘事。著有《汉碑隶体举要》等。
乾隆帝对石鼓文喜爱有加,晚年曾“重排十章,亲制十鼓”,重制之石鼓,共刻了两套,现今一套存北京国子监,一套存承德避暑山庄。《集石鼓所有文成十章制鼓重刻序》为乾隆御笔所撰,并刻石碑,立于国子监内。此内府刻书正是对乾隆重刻石鼓的摹刻。从时间上推算,此书刊刻时间当在乾隆五十五年之后不久。
http://s10/mw690/001zbjRWzy6LKRlZqsN29&690
此本虽极稀见,然不过清乾隆间内府刻书,绝非孤本。今年泰和春拍上曾见一本,与此本同,而且为开化纸本。另查得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藏有一本。(附上链接http://nla.gov.au/nla.gen-vn1924692)(有全本清晰图像,再次感慨国外的数字化成果!)
将三本加以比对,发现三本的最后一开,即摹刻的“乾隆再题石鼓诗”一页,皆有不同处,可确信尾页为三个不同的板子刷制!此本内府刻书,以现今稀见程度来推算,当刷印无多,最后一张竟然有三种版本,令人惊奇!
不同之处兹列于下并附图:
一,近日经眼本:立体摹刻,石鼓右下有一裂痕。鼓外左下有“臣蒋和恭摹”落款。
分类: 碑帖 |
張祖墓誌. 原刻. 安陽 : s.n., 唐咸亨3年[672]2月22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55 x 55 cm. 民國拓本. 正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15, p. 163.
淸河長公主碑 / 李儼撰; 暢整書. 原刻. 昭陵 : s.n., 唐麟德元年[664]10月. 拓本, 經摺裝, 墨紙尺寸: 29.3 x 16.6 cm. 民國拓本. 正書, 額篆書. 書前襯葉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14, p. 117. 增補校碑隨笔, 1981, p. 505. 参见
梁君夫人成淑墓誌 . 翻刻. 西安 : s.n., 唐麟德元年[664]12月11日葬.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53 x 54.5 cm. 淸末翻刻, 民國拓本. 正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14, p. 127.
王才及妻毛氏合葬墓誌 . 原刻. 安陽 : s.n., 唐麟德元年[664]3月13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44.5 x 44 cm. 淸末拓本. 正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14, p. 101.
王才及妻毛氏合葬墓誌 . 原刻. 安陽 : s.n., 唐麟德元年[664]3月13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44.5 x 44 cm. 淸末拓本. 正書.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14, p. 101.
道因法師碑 / 李儼撰; 歐陽通書; 常長壽, 范素鐫. 原刻. 西安 : s.n., 唐龍朔3年(663)10月10日. 拓本, 經摺裝, 墨紙尺寸: 24 x 13.8 cm. 淸末拓本. 碑石現在西安碑林. 書前襯葉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增補校碑隨笔, 1981, p. 521. 善本碑帖錄, 1984, p. 110. 参见
杜君綽碑 / 李儼撰; 高正臣書; 萬寶哲刻字. 原刻. 昭陵 : s.n., 唐龍朔3年[663]2月18日. 拓本, 經摺裝, 墨紙尺寸: 25.8 x 13.8 cm. 民國拓本. 正書, 額篆書. 書前襯葉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金石萃編, 1977, v. 54, p. 10-16. 善本碑帖錄, 1984, p. 109. 参见
樊寬墓誌 . 原刻. 開封 : s.n., 唐顯慶5年[660]2月13日葬.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45 x 45 cm. 民國拓本. 正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13, p. 145.
大唐紀功頌並序 / 李治撰並書. 原刻. 荥陽等慈寺 : s.n., 唐顯慶4年[659]8月15日. 拓本, 經摺裝, 墨紙尺寸: 27.3 x 17 cm. 民國拓本. 行書, 額飛白書. 書前襯葉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13, p. 119. 参见
尉遲敬德碑 / 許敬宗撰. 原刻. 昭陵 : s.n., 唐顯慶4年[659]4月14日. 拓本, 經摺裝, 墨紙尺寸: 29.2 x 16.6 cm. 民國拓本. 正書, 無碑額, 碑陰. 書前襯葉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13, p. 104. 增補校碑隨笔, 1981, p. 516-517. 善本碑帖錄, 1984, p. 108. 参见
李靖碑 / 許敬宗撰; 王知敬書. 原刻. 昭陵 : s.n., 唐顯慶3年[658]5月. 拓本, 經摺裝, 墨紙尺寸: 28.3 x 17.2 cm. 淸末拓本. 正書, 無碑額, 碑陰. 書前襯葉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13, p. 80. 增補校碑隨笔, 1981, p. 512-514. 善本碑帖錄, 1984, p. 108. 参见
李靖碑 / 許敬宗撰; 王知敬書. 原刻. 昭陵 : s.n., 唐顯慶3年[658]5月. 拓本, 經摺裝, 墨紙尺寸: 27 x 16.7 cm. 民國拓本. 正書, 無碑額, 碑陰. 書前襯葉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13, p. 80. 增補校碑隨笔, 1981, p. 512-514. 善本碑帖錄, 1984, p. 108. 参见
王居士磚塔銘 /
上官靈芝撰; 敬客書. 原刻. 西安 : s.n., 唐顯慶3年[658]10月12日. 拓本, 經摺裝, 墨紙尺寸: 19 x 10
cm. 淸拓本. 正書. 原石明萬曆間西安出土. 此本原石拓片與翻刻拓片合裝. 書前襯葉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13, p. 87. 增補校碑隨笔, 1981, p.
515. 善本碑帖錄, 1984, p.
107.
信法寺彌陀像碑 / 鄭萬英撰. 原刻. 元氏: s.n., 唐顯慶3年[658]4月8日. 拓本, 經摺裝, 剪裱, 墨紙尺寸: 25 x 15 cm. 民國拓本. 正書, 額陽文篆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13, p. 75. 参见
大唐皇帝三藏聖教序記 / 李世民撰序; 李治撰記; 褚遂良書; 萬文韶刻字. 原刻. 西安 : s.n., 唐永徽4年[653]12月10日.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149 x 70 cm (碑陽) + 148 x 70 cm (碑陰). 清末拓本. 正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12, p. 108. 增補校碑隨笔, 1981, p. 507-510. 善本碑帖錄, 1984, p. 105-106. 参见
大唐皇帝三藏聖教序記 / 李世民撰序; 李治撰記; 褚遂良書; 萬文韶刻字. 原刻. 西安 : s.n., 唐永徽4年[653]12月10日. 拓本, 經摺裝, 剪裱, 墨紙尺寸: 27.5 x 16 cm. 民國拓本. 正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12, p. 108. 增補校碑隨笔, 1981, p. 507-510. 善本碑帖錄, 1984, p. 105-106. 参见
房玄齡碑 / 褚遂良書. 原刻. 昭陵 : s.n., 唐永徽3年[652] 拓本, 經摺裝, 墨紙尺寸: 24.5 x 13 cm. 民國拓本. 正書, 額篆書. 書前襯葉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增補校碑隨笔, 1981, p. 504. 善本碑帖錄, 1984, p. 105.
湯君妻傷大妃墓誌 . 原刻. 西安 : s.n., 唐永徽2年[651]1月15日葬.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34.5 x 33.5 cm. 民國拓本. 正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12, p. 19.
楊藝墓誌 . 原刻. 洛陽 : s.n., 唐永徽2年[651]9月16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57 x 58 cm. 民國拓本. 正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12, p. 35.
樊興碑 . 原刻. [獻陵 : s.n.], 唐永徽元年[650]7月9日. 拓本, 經摺裝, 墨紙尺寸: 28.9 x 17.3 cm. 淸末拓本. 正書, 無碑額. 書前襯葉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12, p. 9. 增補校碑隨笔, 1981, p. 505-506. 善本碑帖錄, 1984, p. 105. 参见
以上第401-420种
孔穎達碑 / 于志寧撰. 原刻. 昭陵 : s.n., 唐貞觀22年[648]9月. 拓本, 經摺裝, 墨紙尺寸: 29.2 x 16.5 cm. 民國拓本. 正書, 碑額陽文篆書. 書前襯葉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11, p. 184. 增補校碑隨笔, 1981, p. 502-503. 参见
高士廉碑 / 許敬宗撰; 趙模書. 原刻. 昭陵 : s.n., 唐貞觀21年[647]2月26日. 拓本, 經摺裝, 墨紙尺寸: 26 x 14.6 cm. 民國拓本. 正書, 額篆書. 高士廉後封申國公. 書前襯葉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金石萃編, 1977, p. 卷48, p. 1-12. 善本碑帖錄, 1984, p. 103.参见
晉祠銘 /
(唐太宗)李世民撰并書. 原刻. 太原 : s.n., 唐貞觀20年 [646] 1月26日.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189 x 120 cm. 行書. 淸末拓本.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11, p. 138.
增補校碑隨笔, 1981, p. 500. 善本碑帖錄, 1984, p.
103-104.
張鍾葵墓誌 . 原刻. 洛陽 : s.n., 唐貞觀18年[644]10月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48.5 x 48.5 cm. 民國拓本. 正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11, p. 151.
皇甫府君碑 / 于志寧撰; 歐陽詢書. 翻刻. 西安 : s.n., 唐貞觀17年[643]. 拓本, 經摺裝, 墨紙尺寸: 17.9 x 8.9 cm. 淸末拓本. 正書. 此本係據北宋拓本縮小翻刻之石拓印, 字跡完好無損. 封底有"同治甲戌五月上澣紀"字樣. 書前襯葉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11, p. 117. 增補校碑隨笔, 1981, p. 496-499. 善本碑帖錄, 1984, p. 98. 参见
皇甫誕碑 / 于志寧撰; 歐陽詢書. 原刻. 西安 : s.n., 唐貞觀17年[643]. 拓本, 經摺裝, 墨紙尺寸: 23.9 x 11.4 cm. 淸末拓本. 正書. 原碑現在西安碑林. 書前襯葉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11, p. 117. 增補校碑隨笔, 1981, p. 496-499. 善本碑帖錄, 1984, p. 98. 参见
皇甫誕碑 / 于志寧撰; 歐陽詢書. 翻刻. 西安 : s.n., 唐貞觀17年[643]. 拓本,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177 x 90 cm. 民國拓本. 正書, 額闕. 淸末民初人據明拓本摹勒上石. 書前襯葉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11, p. 117. 增補校碑隨笔, 1981, p. 496-499. 善本碑帖錄, 1984, p. 98.
段志玄碑 . 原刻. [昭陵 : s.n.], 唐貞觀16年[642] 拓本, 經摺裝, 墨紙尺寸: 26.3 x 14.8 cm. 民國拓本. 正書, 無碑額. 書前襯葉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11, p. 111. 增補校碑隨笔, 1981, p. 499. 善本碑帖錄, 1984, p. 103. 参见
于孝顯碑. 原刻. 三原 : s.n., 唐貞觀14年[640]11月10日. 拓本, 經摺裝, 墨紙尺寸: 25.5 x 15 cm. 民國拓本. 正書, 額陽文篆書. 碑石後移至陝西西安碑林. 書前襯葉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11, p. 90. 增補校碑隨笔, 1981, p. 493. 善本碑帖錄, 1984, p. 101. 参见
張琮碑 / 于志寧撰. 原刻. 咸陽 : s.n., 唐貞觀13年[639]2月11日. 拓本, 經摺裝, 墨紙尺寸: 28.3 x 17.9 cm. 民國拓本. 正書, 額闕. 書前襯葉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11, p. 80. 增補校碑隨笔, 1981, p. 500. 善本碑帖錄, 1984, p. 101. 参见
等慈寺碑 / 顔師古撰. 原刻. 汜水 : s.n., 唐貞觀11年[637].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52 x 52 cm. 民國拓本. 僅存碑額, 陽文篆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11, p. 23. 增補校碑隨笔, 1981, p. 491-492. 善本碑帖錄, 1984, p. 97.
温彦博碑 / 岑文本撰; 歐陽詢書 原刻. 昭陵 : s.n., 唐貞觀11年[637]10月11日. 拓本, 經摺裝, 墨紙尺寸: 25.7 x 13.7 cm. 民國拓本. 正書. 書前襯葉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11, p. 73. 增補校碑隨笔, 1981, p. 488-491. 善本碑帖錄, 1984, p. 115. 参见
九成宮醴泉銘 / 魏徵撰; 歐陽詢書. 原刻. 麟游天台山 : s.n., 唐貞觀6年[632]4月16日. 拓本, 線裝, 剪貼, 墨紙尺寸: 24.5 x 13 cm. 淸拓本. 正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11, p. 39. 增補校碑隨笔, 1981, p. 483-488. 善本碑帖錄, 1984, p. 97-98. 参见
郭雲墓誌 / 歐陽詢書 原刻. 定遠縣 : s.n., 唐貞觀5年[631]10月6日.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47.7 x 48.5 cm. 民國拓本. 正書. 首面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昭仁寺碑 / 朱子奢撰; 虞世南書. 原刻. 長武縣 : s.n., 唐貞觀4年[630]11月. 拓本, 經摺裝, 墨紙尺寸: 27.8 x 15.9 cm; 附篆額1冊: 35 cm, 墨紙尺寸: 28.3 x 13 cm. 民國拓本. 正書, 額篆書. 有明人嘉靖間所刻題記. 書前襯葉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14, p. 11, p. 31. 增補校碑隨笔, 1981, p. 480. 善本碑帖錄, 1984, p. 96. 参见
等慈寺碑 / 顔師古撰. 原刻. 荥陽等慈寺 : s.n., 唐貞觀3年[629]閏12月. 拓本, 經摺裝, 墨紙尺寸: 26.9 x 14.6 cm. 淸末拓本. 正書. 書前襯葉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11, p. 23. 增補校碑隨笔, 1981, p. 491-492. 善本碑帖錄, 1984, p. 97. 参见
蘭亭序 / 歐陽詢書. 翻刻. 西安 : s.n., 唐貞觀2年 [628]2 月2日.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52 x 69 cm. 清代翻刻, 民國拓本. 正書. 首面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善本碑帖錄, 1984, p. 199-203.
牛秀碑 . 原刻. [昭陵 : s.n., 唐貞觀, between 627 and 649] 拓本, 經摺裝, 墨紙尺寸: 26 x 15.3 cm. 民國拓本. 正書, 額篆書. 書前襯葉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11, p. 206. 增補校碑隨笔, 1981, p. 505. 金石續編, 1977, 卷4, p. 27-30. 参见
孔子廟堂碑 / 虞世南撰并書. 翻刻. 西安 : s.n., 唐武德9年[626]12月29日. 拓本,經摺裝,剪裱,墨紙尺寸: 28 x 27 cm. 淸末拓本. 正書. 原石已燬,武周時重刻,石亦燬. 此石為宋王彥超翻刻. 另有元至正翻刻,石在山東城武,稱《東廟堂碑》. 書前襯葉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11, p. 7. 增補校碑隨笔, 1981, p. 477-479. 善本碑帖錄, 1984, p. 95-96.
孔子廟堂碑 / 虞世南撰并書. 翻刻日本昭和27年[1952]10月東京七條兼三印行. 西安 : s.n., 唐武德9年[626]12月29日. 拓本,經摺裝,剪裱,墨紙尺寸: 28 x 13.5 cm. 據明拓《東廟堂碑》(元至正間翻刻,石在山東城武)影印. 正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11, p. 7. 增補校碑隨笔, 1981, p. 477-479.善本碑帖錄, 1984, p. 95-96.参见
以上第421-440种
韋匡伯墓誌 . 原刻. 洛陽 : s.n., 鄭開明2年[620]7月2?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42 x 41 cm. 民國拓本. 正書, 蓋失拓.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10, p. 190. 隋唐五代墓志匯編, 1992, 洛陽卷 v. 1, p. 180. 增補校碑隨笔, 1981, p. 475.
楊厲墓誌 . 原刻. 洛陽 : s.n., 隋大業12年[620]7月18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46 x 46 cm. 民國拓本. 正書, 蓋失拓. 隋唐五代墓志匯編, 1992, 洛陽卷 v. 1, p. 161.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 . 原刻. [China : s.n., 唐, between 618 and 907]. 拓片,摺葉,托裱,墨紙尺寸: 225 x 38 cm. 淸末拓本. 隸書.
李觀墓誌 / 韩愈書. 偽刻. [西安 : s.n., 唐, between 618 and 907]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29 x 28.5 cm. 民國偽刻, 民國拓本. 正書.
石鼓經幢 . 原刻. [醴泉縣 : s.n., 唐, between 618 and 907] 拓本, 經摺裝, 墨紙尺寸: 29 x 15 cm. 民國拓本. 正書. 書前襯葉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金石萃編, 1977, v. 67, p. 27. 参见
石鼓尊勝經 . 原刻. [醴泉縣 : s.n., 唐, between 618 and 907] 拓本, 經摺裝, 墨紙尺寸: 29.2 x 15.1 cm. 民國拓本. 正書. 書前襯葉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金石萃編, 1977, v. 67, p. 27. 参见
唐人殘碑 . 原刻. [China : s.n., 唐, between 618 and 907]. 拓本, 經摺裝, 托裱, 墨紙尺寸: 31 x 18.5 cm. 民國拓本. 正書. 参见
唐該及妻蘇洪姿合葬墓誌并蓋 . 原刻. 洛陽 : s.n., 隋大業11年[615]2月21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42.5 x 41 cm + 35 x 34 cm (蓋). 民國拓本. 正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10, p. 121.
董穆墓誌 . 原刻. 郟縣 : s.n., 隋大業6年[610]11月3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43.5 x 45 cm. 民國拓本. 正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10, p. 39.
董穆墓誌 . 原刻. 郟縣 : s.n., 隋大業6年[610]11月3日葬.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43 x 45 cm. 民國拓本. 正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10, p. 39.
董穆墓誌 . 原刻. 郟縣 : s.n., 隋大業6年[610]11月3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43 x 45 cm. 民國拓本. 正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10, p. 39.
董穆墓誌 . 原刻. 郟縣 : s.n., 隋大業6年[610]11月3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42 x 45 cm. 淸末拓本. 正書. 左下方有藏印: "托活洛氏端方藏石".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10, p. 39.
段模墓誌 . 原刻. 洛陽 : s.n., 隋大業6年[610]12月5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46.5 x 46 cm. 民國拓本. 正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10, p. 43.
劉淵墓誌 . 原刻. 洛陽 : s.n., 隋大業3年[607]11月27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37.5 x 40 cm. 民國拓本. 正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10, p. 16.
蘇慈墓誌 . 原刻. 蒲城 : s.n., 隋仁壽3年[603]3月7日葬.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83 x 84 cm. 民國拓本. 正書. 淸光緖14年(1888)陝西蒲城出土.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9, p. 159.
孔子廟碑 /
寇文撰. 原刻. 完縣 : s.n., 隋仁壽元年[601]4月. 拓本, 經摺裝, 墨紙尺寸: 28.4 x 16 cm.
清
末拓本. 正書, 兼隸書. 書前襯葉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参见
盧文機墓誌 . 原刻. 涿州 : s.n., 隋仁壽元年[601]2月19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44 x 44 cm. 民國拓本. 正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9, p. 139.
臧質墓誌 . 原刻. 奉節 : s.n., 隋開皇20年[600]12月4日葬.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94 x 46 cm. 民國拓本. 正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9, p. 132.
曹子建碑 . 原刻. 東阿 : s.n., 隋開皇13年[593] 拓本, 經摺裝, 墨紙尺寸: 25.2 x 13.4 cm. 淸末拓本. 正書, 兼隸, 篆. 卷首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9, p. 89. 增補校碑隨笔, 1981, p. 435. 善本碑帖錄, 1984, p. 89. 参见
曹子建碑 . 原刻. 東阿 : s.n., 隋開皇13年[593]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110 x 58 cm + 105 x 39 cm + 52 x 58 + 51 x 38 cm. 淸拓末本. 正書, 兼隸, 篆.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9, p. 89. 增補校碑隨笔, 1981, p. 435. 善本碑帖錄, 1984, p. 89.
以上第441-460种
曹子建碑. 原刻. 東阿 : s.n., 隋開皇13年[593] 拓片, 摺葉, 墨紙尺寸: 167 x 102 cm. 淸末拓本. 正書, 兼隸, 篆. 首面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9, p. 89. 增補校碑隨笔, 1981, p. 435. 善本碑帖錄, 1984, p. 89.
張景略墓誌 . 原刻. 安陽 : s.n., 隋開皇11年[591]1月12日葬.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45 x 43 cm. 淸末拓本. 正書. 淸乾隆38年(1773)河南安陽出土.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9, p. 66.
孫節塔誌銘 . 原刻. 洛陽 : s.n., 隋開皇7年[587]1月29日殯.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32 x 31.5 cm. 民國拓本. 正書.
龍藏寺碑 / 張公禮撰. 原刻. 正定 : s.n., 隋開皇6年[586]12月5日. 拓本, 經摺裝, 墨紙尺寸: 22.8 x 14.1 cm. 清拓本. 正書. 書前襯葉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9, p. 32. 金石萃編, 1977, v. 38, p. 6. 参见
楊居墓誌并蓋 . 原刻. 洛陽 : s.n., 隋開皇4年[584]3月10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47.5 x 51 cm + 37 x 26.5 cm (蓋). 民國拓本. 正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9, p. 14.
房山石經殘石 . 原刻. [China : s.n., 隋至元, between 581 and 1368]. 拓本, 經摺裝, 托裱, 墨紙尺寸: 37 x 36 cm. 民國拓本. 正書. 旅順博物館藏石. 参见
劉醜輗造像 . 原刻. [China : s.n.], 隋, [between 581 and 618].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13 x 26 cm. 民國拓本. 正書.
寇胤哲墓誌 . 原刻. 洛陽 : s.n., 北周宣政2年[579]1月4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33.5 x 34 cm + 30.5 x 31 cm (蓋). 民國拓本. 正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8, p. 171-172.
高稾為二子造像. 原刻. [China : s.n.], 北周, [between 577 and 581].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13.5 x 24 cm. 民國拓本. 正書.
尖山大佛嶺刻經題記. 原刻. 鄒縣: s.n., 北齊武平6年[575]6月1日.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178 x 98 cm 至 121 x 95 cm 不等. 淸末拓本. 正書. 原石已燬. 首面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善本碑帖錄, 1984, p. 86.
高建妻王氏墓誌 . 原刻. 安陽 : s.n., 北齊武平4年[573]10月17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67 x 66.5 cm. 民國拓本. 隸書.
高建妻王氏墓誌并蓋 . 原刻. 安陽 : s.n., 北齊武平4年[573]10月17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67 x 66.5 cm + 55 x 56 cm (蓋). 民國拓本. 隸書, 蓋陽文篆書.
臨淮王像碑 . 原刻. 益都 : s.n., 北齊武平4年[573]6月27日葬. 拓本, 毛裝, 墨紙尺寸: 21.2 x 16 cm. 淸末拓本. 隸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8, p. 49. 增補校碑隨笔, 1981, p. 411-412. 参见
徐之才墓誌 . 原刻. 磁縣 : s.n., 北齊武平3年[572]11月22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75 x 75 cm. 民國拓本. 正書. 誌石河北磁縣出土, 現藏瀋陽博物館.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8 p. 39.
徐之才墓誌并蓋 . 原刻. 磁縣 : s.n., 北齊武平3年[572]11月22日葬.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70 x 74 cm + 40.5 x 40 cm (蓋). 民國拓本. 正書. 誌石河北磁縣出土, 現藏瀋陽博物館.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8 p. 39.
乞伏保達墓誌并蓋 . 原刻. 安陽 : s.n., 北齊武平2年[571]2月18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47 x 47 cm + 38.5 x 39 cm (蓋). 民國拓本. 正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8 p. 20-21.
曹恪碑 . 原刻. 安阝 : s.n., 北周天和5年[570]10月 拓本, 經摺裝, 正書, 墨紙尺寸: 25.3 x 15.8 cm. 民國拓本. 碑原在山西安邑興國寺, 後移至太原傅靑主祠. 書前襯葉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8, p. 146. 增補校碑隨笔, 1981, p. 419-421. 善本碑帖錄, 1984, p. 87. 参见
隴東王感孝頌 / 申嗣邕撰; 梁恭之書. 原刻. 肥城孝堂山 : 胡長仁, 北齊武平元年[570]1月22日. 拓本,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123 x 215 cm. 民國拓本. 尾刻唐開元年(570)7月15日楊傑跋. 隸書, 額篆書. 首面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8, p. 1.
隴東王感孝頌 / 申嗣邕撰; 梁恭之書. 原刻. 肥城孝堂山 : s.n., 北齊武平元年[570]1月22日 拓本, 經摺裝, 墨紙尺寸: 25 x 14 cm. 淸末拓本. 隸書, 額篆書. 書前襯葉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8, p. 1. 参见
長孫君妻羅氏墓誌 . 原刻. 西安 : s.n., 北周天和4年[569]8月6日葬.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54.5 x 33.5 cm. 民國拓本. 正書.
以上第461-480种
魯恭姬造像 . 原刻. 清水 : s.n., 北周天和2年[567]6月.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96 x 64 cm. 清末拓本. 正書. 清道光初甘肅清水出土.
宋買等二十二人造像記 . 原刻. 偃師 : s.n., 北齊天統3年[567]4月8日.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70 x 43 cm. 民國拓本. 正書. 原刻在河南偃師壽聖寺.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7, p. 183.
高肱墓誌蓋. 原刻. 磁縣 : s.n., 北齊天統2年[566]2月25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32.5 x 31.5 cm. 民國拓本. 蓋陽文篆書. 誌石光緖年間河北磁縣出土.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7 p. 171.
梁伽耶墓誌 . 原刻. 磁縣 : s.n., 北齊河淸4年[565]2月7日葬.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55.5 x 55.5 cm. 民國拓本. 隸書. 誌石河北磁縣出土, 現藏瀋陽博物館.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7 p. 147.
王惠顒廿人等造盧舍那像 . 原刻. [China : s.n.], 北齊河清4年[565]3月27日.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13.5 x 46 cm. 民國拓本. 正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7, p. 153.
天柱山銘 / 鄭述祖撰并書. 原刻. 平度 : s.n., 北齊天統元年[565]5月18日. 拓本, 經摺裝, 墨紙尺寸: 25.3 x 13.3 cm. 民國拓本. 隸書, 額隸書. 書前襯葉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7, p. 156. 参见
高百年妃斛律氏墓誌 . 原刻. 磁縣 : s.n., 北齊河淸3年[564]3月2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64 x 65 cm. 民國拓本. 隸書. 誌石1917年河北磁縣出土.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7 p. 131.
高百年墓誌并蓋 . 原刻. 磁縣 : s.n., 北齊河淸3年[564]3月2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71 x 71 cm + 61.5 x 63 cm (蓋). 民國拓本. 隸書, 蓋陽文篆書. 誌石1917年河北磁縣出土.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7 p. 132.
鄭述祖重登雲峰山記 / 鄭述祖撰. 原刻. 萊州 : s.n., 北齊河淸3年[564]5月24日.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142 x 105 cm. 民國拓本. 隸書. 首面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7, p. 140. 参见
鄭述祖重登雲峰山記 / 鄭述祖撰. 原刻. 萊州 : s.n., 北齊河淸3年[564]5月24日. 拓本, 經摺裝, 墨紙尺寸: 25.2 x 15.9 cm. 民國拓本. 隸書. 書前襯葉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7, p. 140. 参见
檀泉寺造像記 . 原刻. 聞喜: s.n., 北周保定2年[562]9月26日 拓本, 經摺裝, 剪裱, 墨紙尺寸: 29.5 x 13.5 cm. 民國拓本. 正書. 清光绪元年(1875)山西聞喜出土.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8, p. 107. 参见
是連公妻邢阿光墓誌 . 原刻. 磁縣 : s.n., 北齊皇建2年[561]11月19日葬.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66 x 66 cm + 35 x 30 cm (蓋). 民國拓本. 正書, 蓋陽文篆書. 誌石河北磁縣出土, 現藏瀋陽博物館. 首面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7 p. 110.
高淯墓誌. 原刻. 磁縣 : s.n., 北齊乾明元年[560]4月16日葬.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70 x 70 cm. 民國拓本. 正書. 誌石1926河北磁縣出土. 首面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7 p. 90.
高淯墓誌 . 原刻. 磁縣 : s.n., 北齊乾明元年[560]4月16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69 x 70 cm. 民國拓本. 正書. 誌石1926河北磁縣出土.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7 p. 90.
雋敬碑 / 雋美生書額. 原刻. 泗水 : s.n., 北齊皇建元年(560)12月20日. 拓片, 經摺裝, 墨紙尺寸: 23.2 x 12.2 cm. 民國拓本. 正書. 碑陰刻"維摩經見阿門". 書前襯葉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7, p. 103-104. 参见
雋敬碑 / 雋美生書額. 原刻. 泗水 : s.n., 北齊皇建元年(560)12月20日.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114 x 50 cm. 民國拓本. 正書. 首面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7, p. 103-104.
皇甫琳墓誌并蓋. 原刻. 安陽 : s.n., 北齊天保9年[558]11月20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40.5 x 40.5 cm + 35 x 36.5 cm (蓋). 民國拓本. 正書, 蓋陽文篆書. 誌石河南安陽出土, 現藏天津博物館.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7 p. 77.
北周文王之碑 . 原刻. 簡陽大佛崖 : 強獨樂, 北周明帝元年[557]. 拓本, 經摺裝, 墨紙尺寸: 27.6 x 16.8 cm. 淸末拓本. 正書, 額陽文正書. 書前襯葉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8, p. 99. 参见
竇泰墓誌 . 原刻. 安陽 : s.n., 北齊天保6年[555]2月9日葬.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96 x 96 cm. 民國拓本. 隷書. 誌石現藏河南省博物院. 首面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7 p. 46.
竇泰墓誌 . 原刻. 安陽 : s.n., 北齊天保6年[555]2月9日葬.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96 x 96 cm. 民國拓本. 隷書. 誌石現藏河南省博物院. 首面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7 p. 46.
以上第481-500种
高建墓誌并蓋 .原刻. 安陽 : s.n., 北齊天保6年[555]10月14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73 x 75 cm + 65 x 68 cm (蓋). 民國拓本. 正書, 額陽文篆書.
高建墓誌蓋. 原刻. 安陽 : s.n., 北齊天保6年[555]10月14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63 x 67 cm. 民國拓本. 蓋陽文篆書.
報德像碑 / 李清撰; 釋仙書. 原刻. 平定 : s.n., 北齊天保6年[555]7月1日.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155 x 111 cm. 民國拓本. 正書. 摩崖刻, 在山西平定石門長國寺. 首面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7, p. 48. 增補校碑隨笔, 1981, p. 393.
西門豹祠堂碑陰 . 原刻. 安陽 : s.n., 北齊天保5年[554].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156 x 110 cm. 正書. 淸末拓本. 首面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7, p. 43. 增補校碑隨笔, 1981, p. 391-392. 善本碑帖錄, 1984, p. 81.
杜文雍等十四人造像記 . 原刻. 禹縣 : s.n., 東魏武定8年[550]2月8日.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63 x 38 cm + 52 x 22 cm. 民國拓本. 正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6, p. 162.
穆子嚴墓誌. 原刻. 磁縣 : s.n., 東魏武定8年[550]5月13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68 x 68 cm. 民國拓本. 正書. 1916年河南安陽出土.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6, p. 176.
穆子嚴墓誌 . 原刻. 磁縣 : s.n., 東魏武定8年[550]5月13日葬.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69 x 68 cm. 民國拓本. 正書. 1916年河南安陽出土. 首面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6, p. 176.
太公呂望碑 / 穆子容撰. 原刻. 汲縣 : s.n., 魏武定8年[550]4月12日. 拓本, 經摺裝, 墨紙尺寸: 27.4 x 16.8 cm. 民國拓本. 正書, 碑陰正書. 書前襯葉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6, p. 170. 善本碑帖錄, 1984, p. 80.参见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 . 原刻. 泰安 : s.n., 北齊, [between 550 and 577] 拓本, 經摺裝, 托裱, 墨紙尺寸: 47 x 49 cm. 民國拓本. 隸書. 参见
維摩經見阿門佛品第十二 . 原刻. [China: s.n., 北齊, between 550 and 577].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99.5 x 52.5 cm. 民國拓本. 首面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文殊師利般若經 . 原刻. 汶上水牛山: s.n., 北齊, [between 550 and 577].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188 x 63 cm. 民國拓本. 首面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蕭正表墓誌 . 原刻. 磁縣 : s.n., 東魏武定8年[550]2月29日葬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69 x 70 cm. 民國拓本. 正書, 蓋陽文篆書. 石現藏瀋陽博物館.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6, p. 164.
蕭正表墓誌并蓋 . 原刻. 磁縣 : s.n., 東魏武定8年[550]2月29日葬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69 x 69 cm + 41 x 39.5 cm (蓋). 民國拓本. 正書, 蓋陽文篆書. 石現藏瀋陽博物館. 首面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6, p. 164.
宇文公碑 . 原刻. 掖縣 : s.n., 北齊, [between 550 and 577].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128 x 47 cm. 淸末拓本. 正書. 首面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8, p. 88.
姚保願造像 . 原刻. 平度 : s.n., 東魏武定6年[548].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35 x 39 cm. 民國拓本. 正書. 石在山東平度天柱山. 首面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元延明妃馮氏墓誌. 原刻. 磁縣 : s.n., 東魏武定6年[548]10月22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67 x 68 cm. 民國拓本. 隸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6, p. 151.
杜照賢等十三人造像記. 原刻. 禹縣 : s.n., 西魏大統13年[547]11月15日.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83 x 36 cm (陽) + 89 x 42 cm (側). 民國拓本. 正、篆、隸間書. 原石四面刻, 陰、兩側題名, 此拓存陽、側兩面.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6, p. 15-17.
杜照賢等十三人造像記. 原刻. 禹縣 : s.n., 西魏大統13年[547]11月15日.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57 x 36 cm (陽). 民國拓本. 正、篆、隸間書. 原石四面刻, 陰、兩側題名, 此拓僅存陽面.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6, p. 15-17.
元融妃盧貴蘭墓誌 . 原刻. 磁縣 : s.n., 東魏武定4年[546]11月22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62 x 62 cm. 民國拓本. 正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6, p. 137.
法儀兄弟等三百人造像記 . 原刻. 益都 : s.n., 東魏武定2年[544]3月16日.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106 x 75 cm. 民國拓本. 正書. 原刻在山東益都縣.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5, p. 194.
以上第501-520种
侯海墓誌并蓋. 原刻. 磁縣 : s.n., 東魏武定2年[544]10月10日葬.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54 x 54 cm + 36 x 30 cm (蓋). 民國拓本. 正書, 蓋陽文篆書. 石現藏瀋陽博物館. 首面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6, p. 114-115.
淮南王墓志銘 . 原刻. 磁縣 : s.n., 東魏武定2年[544]8月20日葬. 拓本, 經摺裝, 墨紙尺寸: 22.5 x 15.2 cm. 民國拓本. 正書. 石現藏河南安陽金石保存所. 書前襯葉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6, p. 112. 参见
汲胡伯樂送終玉枕銘記 . 原刻. 掖縣 : s.n., 東魏興和3年[541]3月14日.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12 x 16.5 cm. 淸末拓本. 正書. 首面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 1956, v. 6, p. 616.
元鷙墓誌 / 常景撰. 原刻. 磁縣 : s.n., 東魏興和3年[541]10月22日葬.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77 x 77 cm. 民國拓本. 正書. 石現藏瀋陽博物館.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6, p. 77.
元鷙墓誌 / 常景撰. 原刻. 磁縣 : s.n., 東魏興和3年[541]10月22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77 x 77 cm. 民國拓本. 正書. 石現藏瀋陽博物館.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6, p. 77.
敬顯儁碑 附碑陰 . 原刻. 長葛 : s.n., 東魏興和2年[540] 拓本, 經摺裝, 墨紙尺寸: 24.5 x 12.7 cm. 淸末拓本. 正書. 碑石於淸乾隆3年出土. 書前襯葉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6, p. 71. 增補校碑隨笔, 1981, p. 363-364. 善本碑帖錄, 1984, p. 79. 参见
王顯慶墓記. 原刻. [China : s.n.], 東魏興和2年[540]9月13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21 x 28 cm. 民國拓本. 正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6, p. 65.
凝禪寺三級浮圖碑 .
原刻. [元氏 : s.n.], 東魏元象二年[539]2月15日. 拓本, 經摺裝, 剪裱, 墨紙尺寸: 13 x 23.5 cm.
清末拓本. 正書, 額陽文篆書. 碑在河北元氏縣白婁村凝禪寺.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6, p.
53.
凝禪寺三級浮圖碑. 原刻. [元氏 : s.n.], 東魏元象二年[539]2月15日.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109 x 91 cm + 59.5 x 55 cm (額). 清末拓本. 正書, 額陽文篆書 . 碑在河北元氏縣白婁村凝禪寺.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6, p. 53.
劉 [Huo]周造塔記 . 原刻. 益都 : s.n., 東魏天平4年[537]12月19日.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44 x 33 cm. 民國拓本. 正書. 原刻在山東益都縣. 題名缺字為: "雨" (上) + "隻" (下).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6, p. 46.
元鷙妃公孫甑生墓誌 . 原刻. 磁縣 : s.n., 東魏天平4年[537]7月16日葬.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55 x 54.5 cm. 民國拓本. 正書. 石現藏瀋陽博物館. 首面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6, p. 41.
張滿墓誌 . 原刻. 磁縣 : s.n., 東魏天平4年[537]11月12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70 x 68 cm. 民國拓本. 正書. 石現藏瀋陽博物館.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6, p. 45.
張滿墓誌 . 原刻. 磁縣 : s.n., 東魏天平4年[537]11月12日葬.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71 x 70 cm. 民國拓本. 正書. 石現藏瀋陽博物館. 首面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6, p. 45.
張滿墓誌并蓋 . 原刻. 磁縣 : s.n., 東魏天平4年[537]11月12日葬.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69 x 69 cm + 40.5 x 39.5 cm (蓋). 民國拓本. 正書, 蓋陽文篆書. 石現藏瀋陽博物館. 首面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6, p. 45.
高盛碑 . 原刻. 磁縣 : s.n., 東魏天平3年[536]5月28日. 拓本, 經摺裝, 墨紙尺寸: 21.5 x 12.6 cm. 民國拓本. 正書, 額陽文篆書. 碑僅存上截, 下部已斷闕. 書前襯葉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6, p. 38. 增補校碑隨笔, 1981, p. 354. 善本碑帖錄, 1984, p. 77. 参见
元玕墓誌. 原刻. 洛陽 : s.n., 北魏天平2年[535]7月28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69 x 70 cm + 59 x 62 cm (蓋). 民國拓本. 正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6, p. 30.
中嶽嵩陽寺碑 . 原刻. 登封 : s.n., 東魏天平2年[535]4月8日. 拓本, 經摺裝, 墨紙尺寸: 26.3 x 16.1 cm. 民國拓本. 隸書. 書前襯葉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6, p. 28. 增補校碑隨笔, 1981, p. 32. 参见
程哲碑 . 原刻. 長治 : s.n., 東魏天平元年[534]11月3日.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110.5 x 61.5 cm. 民國拓本. 正書. 原摩崖在山西長治, 後鑿移太原傅靑主祠. 首面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6, p. 25. 增補校碑隨笔, 1981, p. 349.
程哲碑 . 原刻. 長治 : s.n., 東魏天平元年[534]11月3日. 拓本, 經摺裝, 墨紙尺寸: 27.5 x 16 cm. 民國拓本. 正書. 原摩崖在山西長治, 後鑿移太原傅靑主祠. 書前襯葉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6, p. 25. 增補校碑隨笔, 1981, p. 349. 参见
道匠造像記 . 原刻. 洛陽: s.n., 東魏, [between 534 and 550].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24 x 45 cm. 民國拓本, 朱印. 正書. 刻在河南洛陽龍門古陽洞(舊稱大佛洞), 龍門二十品之一.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6, p. 181.
以上第521-540种
韓顯祖等造塔像記. 原刻. [China : s.n.], 北魏永熙3年[534]6月28日.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25 x 56 cm. 民國拓本. 正書. 原石端方舊藏,後轉至日本太田氏藏.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5, p. 199.
李道贊率邑義五百餘人造像碑 . 原刻. 淇縣 : s.n., 北魏永熙2年[533]至東魏武定元年[543]8月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124 x 109 cm. 民國18年(1929)拓本. 隸書. 原在河南淇縣浮山封崇寺, 1929年被盜運國外, 現藏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6, p. 96. 增補校碑隨笔, 1981, p. 367. 善本碑帖錄, 1984, p. 80.
王悦及妻郭氏墓誌 . 原刻. 洛陽 : s.n., 北魏永熙2年[533]葬.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65.5 x 66 cm. 民國拓本. 正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5, p. 191.
元鑽遠墓誌 . 原刻. 洛陽 : s.n., 北魏永熙2年[533]11月25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61 x 60 cm. 民國拓本. 正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5, p. 190.
元徽墓誌 . 原刻. 洛陽 : s.n., 北魏太昌元年[532]11月19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53.5 x 56 cm. 民國拓本. 正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5, p. 174.
元文墓誌 . 原刻. 洛陽 : s.n., 北魏太昌元年[532]11月19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52.5 x 51 cm. 民國拓本. 正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5, p. 170.
賈瑾墓誌. 原刻. 鄒平 : s.n., 北魏普泰元年[531]10月13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89 x 57 cm. 民國拓本. 正書. 淸光緖17年(1891)山東鄒平縣出土, 現藏北京大學考古系.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5, p. 152.
元誨墓誌 . 原刻. 洛陽 : s.n., 北魏普泰元年[531]3月27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70 x 68.5 cm. 民國拓本. 正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5, p. 145.
張玄墓誌 . 翻刻. 洛陽 : s.n., 北魏普泰元年[531]10月1日葬.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50 x 50 cm. 原石久佚, 此為民國翻刻, 民國拓本. 正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5, p. 151. 增補校碑隨笔, 1981, p. 340. 善本碑帖錄, 1984, p. 76.
元景略妻蘭將墓誌. 原刻. 洛陽 : s.n., 北魏永安元年[528]11月20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43 x 47 cm. 民國拓本. 正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5, p. 114.
元略墓誌. 原刻. 洛陽 : s.n., 北魏建義元年[528]6月16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65 x 66 cm. 民國拓本. 正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5, p. 101.
元欽墓誌 . 原刻. 洛陽 : s.n., 北魏永安元年[528]11月8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81 x 85 cm. 民國拓本. 正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5, p. 112.
元悌墓誌 . 原刻. 洛陽 : s.n., 北魏建義元年[528]6月16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60 x 59 cm + 52.5 x 51.5 cm (蓋). 民國拓本. 正書, 蓋陽文篆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5, p. 85-86.
劉平周等造像記. 原刻. 郯城 : s.n., 北魏孝昌3年[527].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54 x 46 cm + 55 x 27.5 cm + 26 x 18 cm + 56 x 45 cm. 民國拓本. 正書.
高廣墓誌 . 原刻. 洛陽 : s.n., 北魏孝昌2年[526]10月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39.5 x 38.5 cm. 民國拓本. 正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5 p. 45.
寇治墓誌 . 原刻. 洛陽 : s.n., 北魏孝昌2年[526]11月17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76 x 77 cm. 民國拓本. 正書. 原石1917年河南洛陽出土.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5 p. 50.
李謀墓誌. 翻刻. 洛陽 : s.n., 北魏孝昌2年[526]2月15日葬.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76 x 50 cm. 民國拓本. 正書, 額陽文正書. 原石淸光緖18年山東安邱出土, 此為淸末翻刻. 首面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5 p. 17.
丘哲妻鮮于仲兒墓誌 . 原刻. 洛陽 : s.n., 北魏孝昌2年[526]8月18日葬.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51.5 x 57 cm. 民國拓本. 正書. 首面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5 p. 34.
元恪嬪李氏墓誌. 原刻. 洛陽 : s.n., 北魏孝昌2年[526]8月6日葬.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64 x 64 cm. 民國拓本. 正書. 首面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89, v. 5 p. 33.
元壽安墓誌 . 原刻. 洛陽 : s.n., 北魏孝昌2年[526]10月19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85 x 86 cm + 73 x 62 cm (蓋). 民國拓本. 正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5, p. 41-42.
以上第541-560种
元誘妻薛伯徽墓誌 . 原刻. 洛陽 : s.n., 北魏孝昌元年[525]11月20日葬.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77 x 82 cm. 民國拓本. 正書. 首面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5 p. 10.
元晫墓誌 . 原刻. 洛陽 : s.n., 北魏孝昌元年[525]11月20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69 x 69 cm. 民國拓本. 正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5, p. 9.
元纂墓誌 . 原刻. 洛陽 : s.n., 北魏孝昌元年[525]11月20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70 x 69 cm. 民國拓本. 正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5, p. 13.
元勰妃李媛華墓誌 . 原刻. 洛陽 : s.n., 北魏正光5年[524]8月6日葬.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77 x 77 cm.民國拓本.正書.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4, p. 170.
高貞碑 . 翻刻. 臨晉 : s.n., 北魏正光4年[523]6月8日.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166 x 87 cm. 民國翻刻, 民國拓本. 正書. 首面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4, p. 143. 善本碑帖錄, 1984, p. 74.
鞠彥雲墓誌并蓋 . 原刻. 龍口 : s.n., 北魏正光4年[523]11月2日葬.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26 x 28.5 cm + 21 x 28.5 cm (蓋). 民國拓本. 正書, 蓋正書. 石淸光绪初年山東龍口出土, 現藏山东東省博物館. 首面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4, p. 153.
馬鳴寺根法師碑 . 原刻. 樂安 : s.n., 北魏正光4年[523]2月3日. 拓本, 經摺裝, 剪裱, 墨紙尺寸: 23 x 12 cm. 民國拓本. 正書, 額正書. 書前襯葉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4, p. 132. 善本碑帖錄, 1984, p. 74. 参见
元斌墓誌. 原刻. 洛陽 : s.n., 北魏正光4年[523]11月27日葬.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64 x 46 cm. 民國拓本. 正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4, p. 155.
元秀墓誌. 原刻. 洛陽 : s.n., 北魏正光4年[523]2月27日葬.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67 x 66 cm.民國 拓本. 正書. 首面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4, p. 135.
張猛龍碑 / 朱登書. 原刻. 曲阜 : s.n., 北魏正光3年[522]正月23日. 拓本, 經摺裝, 墨紙尺寸: 22.8 x 12.7 cm. 清拓本. 正書, 額正書. 石在山東曲阜. 書前襯葉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4, p. 121. 增補校碑隨笔, 1981, p. 307. 善本碑帖錄, 1984, p. 73. 参见
張猛龍碑 . 原刻. 曲阜 : s.n., 北魏正光3年[522]1月23日.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151 x 87 cm (碑陽)+ 38 x 29 cm (陽額) + 150 x 90 cm (碑陰) + 43x 55 cm (陰額). 民國拓本. 正書, 額正書.首面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89, v. 4, p. 121.增補校碑隨笔, 1981, p. 307-310.善本碑帖錄, 1984, p. 73-74.
王僧男墓誌 . 原刻. 洛陽 : s.n., 北魏正光2年[521]9月20日記.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39 x 39 cm + 33 x 32 cm (蓋). 民國拓本. 正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4, p. 113.
王僧男墓誌 . 原刻. 洛陽 : s.n., 北魏正光2年[521]9月20日記.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39 x 39 cm + 33 x 32 cm (蓋). 民國拓本. 正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4, p. 113.
王僧男墓誌 . 原刻. 洛陽 : s.n., 北魏正光2年[521]9月20日記.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39 x 39 cm + 33 x 32 cm (蓋). 民國拓本. 正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4, p. 113-114.
元恪貴嬪司馬顯姿墓誌 . 原刻. 洛陽 : s.n., 北魏正光2年[521]2月22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67 x 66 cm. 民國拓本. 正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4, p. 100.
慈香慧政造像記 . 原刻. 洛陽: s.n., 北魏神龜3年[520]3月2x日.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37 x 39 cm.民國拓本, 朱印. 正書. 刻在河南洛陽龍門慈香窟, 龍門二十品之一.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4, p. 78.
元孟輝墓誌 . 原刻. 洛陽 : s.n., 北魏神龜3年[520]11月15日葬.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53 x 54 cm. 民國拓本. 正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4, p. 85.
翟蠻造像記 . 原刻. [河南 : s.n.], 北魏神龜3年[520]4月13日.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30 x 68 cm. 清末拓本. 正書. 原石端方舊藏.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4, p. 80.
賈思伯碑. 原刻. 兗州 : s.n., 北魏神龜2年(519)4月20日葬. 拓本, 經摺裝, 墨紙尺寸: 24 x 15.2 cm. 淸末拓本. 正書. 後有翁方綱等人刻跋. 書前襯葉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4, p. 65. 善本碑帖錄, 1984, p. 71. 参见
寇憑墓誌 . 翻刻. 洛陽 : s.n., 北魏神龜2年[519]2月23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53 x 65 cm.民國拓本. 正書. 原石1917年河南洛陽出土, 此為翻刻.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4, p. 63.
以上第561-580种
寇演墓誌. 原刻. 洛陽 : s.n., 北魏神龜2年[519]2月23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47 x 46 cm. 民國拓本. 正書. 原石1917年河南洛陽出土.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4, p. 62.
元祐墓誌 . 翻刻. 洛陽 : s.n., 北魏神龜2年[519]2月23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59 x 61 cm. 民國翻刻, 民國拓本. 正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4, p. 61.
張後進等造像記 . 原刻. 臨潼: s.n., 北魏神龜2年[519]7月8日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101 x 26 cm.民國拓本. 正書.
刁遵墓誌 . 翻刻. 南皮 : s.n., 北魏熙平2年[517]10月9日葬.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72 x 65 cm. 民國拓本. 正書. 原石淸雍正年間出土, 此為淸末翻刻. 首面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4, p. 48.
王誦妻元貴妃墓誌 . 原刻. 洛陽 : s.n., 北魏熙平2年[517]8月20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63 x 63 cm. 民國拓本. 正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4, p. 45.
王誦妻元貴妃墓誌 . 原刻. 洛陽 : s.n., 北魏熙平2年[517]8月20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63 x 62 cm. 民國拓本. 正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4, p. 45.
元祐造像記 . 原刻. 洛陽: s.n., 北魏熙平2年[517]7月20日.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37 x 36 cm. 民國拓本, 朱印. 正書. 刻在河南洛陽龍門古陽洞(舊稱大佛洞), 龍門二十品之一.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4, p. 44.
吳光墓誌 . 原刻. 洛陽 : s.n., 北魏熙平元年[516]8月26日葬.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38 x 48 cm. 民國拓本. 正書. 首面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吳光墓誌 . 原刻. 洛陽 : s.n., 北魏熙平元年[516]8月26日葬.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42 x 52 cm. 民國拓本. 正書. 首面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姚纂墓誌 . 原刻. 定縣 : s.n., 北魏延昌4年[515]1月16日葬.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58 x 47 cm. 民國拓本. 正書. 首面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瘞鶴銘 / 華陽真逸撰; 上皇山樵書. 翻刻淸光緖間翻刻. 鎮江 : s.n., 南朝梁天監13年[514]. 拓本, 線裝, 墨紙尺寸: 27.8 x 17 cm. 民國拓本. 正書. 書首葉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2, p. 146. 增補校碑隨笔, 1981, p. 217-221. 善本碑帖錄, 1984, p. 58. 参见
元濬嬪耿氏墓誌 . 原刻. 洛陽 : s.n., 北魏延昌3年[514]7月15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44 x 38 cm. 民國拓本. 正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4, p. 17.
曹珩墓誌 . 原刻. 洛陽 : s.n., 北魏延昌2年[513]1月8日葬.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30.5 x 30 cm +30.5 x 30 cm (蓋). 民國拓本. 正書. 首面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元恪貴華夫人王普賢墓誌 .原刻. 洛陽 : s.n., 北魏延昌2年[513]6月2日葬.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55 x 67 cm. 民國拓本. 正書. 首面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4, p. 12.
元顯儁墓誌 . 原刻. 洛陽 : s.n., 北魏延昌2年[513]2月29日葬.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83 x 50 cm + 73 x 65 cm (蓋). 民國拓本. 正書. 1918年河南洛陽出土, 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首面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4, p. 7-8.
元演墓誌 . 原刻. 洛陽 : s.n., 北魏延昌2年[513]3月7日葬. 拓片, 摺葉, 未托裱, 墨紙尺寸: 63 x 55 cm. 民國拓本. 正書.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4, p. 9.
温泉頌 . 原刻. 臨潼靈泉觀 : s.n., [北魏延昌間, between 512 and 515].拓本, 經摺裝, 墨紙尺寸: 22.2 x 13.3 cm. 民國拓本. 正書, 額陽文篆書. 書前襯葉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4, p. 29. 金石萃編, 1977, v. 28, p. 5. 参见
元詮墓誌 . 翻刻. 洛陽 : s.n., 北魏延昌元年[512]8月26日葬.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80 x 76 cm. 民國翻刻, 民國拓本. 正書. 首面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4, p. 1.
登雲峰山論經書詩一首 / 鄭道昭撰並書. 原刻. 掖縣雲峰山 : 鄭氏, 北魏永平4年[511] 拓本, 經摺裝, 墨紙尺寸: 28.2 x 17.6 cm. 正書. 民國拓本. 書前襯葉有"堀越文庫"(Horikoshi bunko)印記.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91, v. 3, p. 149. 增補校碑隨笔, 1981, p. 262. 碑帖鑒定, 1993, p. 158. 参见
詠飛仙室詩刻 / 鄭道昭書. 原刻. 萊州 : s.n., 北魏永平4年[511]. 拓片, 摺葉, 托裱, 墨紙尺寸: 44 x 50 cm. 民國拓本. 正書. 此為山東萊州雲峰山摩崖.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 1989, v. 3, p. 150.
以上第581-600种
标签:
文化 |
分类: 古书杂谈 |
清嘉庆阮元得宋王复斋藏宋拓钟鼎款识,请名工周良据之摹刻,并附隶书手写体考释,成《钟鼎款识》一书。收录上古三代青铜器拓片、铭文,有摹刻青铜器形拓片,有尺寸说明,有释文,有名家考辨文字,有宋元明清多位金石大家题跋,历代大家钤印亦一一摹录。又其书品极阔大可喜,除明清内府刻书,民间少见如此气象。且摹刻精细,用纸上乘,隶书手写体神采奕奕,甚是可人。道光间汉阳叶志诜据嘉庆阮元刻本影刊,摹刻传神,可媲美原版,书品亦甚宏阔。今偶得原刻翻刻二本,相互比对,并附与其相关人物之简介,略陈于下。
一、清代阮元影刻王厚之宋拓原本
《宋王复斋钟鼎款识》一册,白口,四周无边,无鱼尾,版心上部刻书名,下部刻“积古斋藏宋榻摹刻”。每页版框尺寸不同。
书名页左侧题字用篆文:“钟鼎款识”,落款用篆文:“项元汴玩赏 天籁阁记”,有“积古斋”和“子京所藏”墨印两枚。右侧阮元隶书所作序:“宋拓钟鼎款识,原册计三十叶,宋复斋王氏所集,计五十九器,内有青笺者十五器,为毕良史所收,末页楚公夜雨雷钟重见,玩其题识,皆复斋之笔也。扬州阮氏积古斋所藏,嘉庆七年秋勒成册。”下落“阮氏之印”一枚。右下角写“周良谨摹”。书名页后有赵松雪题写书名,每字占一页。
二、叶志诜道光翻刻本之由来
叶志诜在翻刻本后跋曰:“右宋王复斋款识原册,旧藏仪徵阮太傅家,曩携至都门,曾假观数月,不意癸卯春毁于火,并板片失之。戊申夏四月,志诜就养南行道,出扬州,谒太傅话旧,以原刻初印本嘱为重锓,秋七月抵羊城,选工伐木三月之久,悉心校刻,乃还旧观。道光二十有八年冬十月汉阳叶志诜识于粤东抚属之颐安室,时年七十。”
从跋中可知原版板片在道光间就已毁掉,说明原刻本都是初刷或较初刷,不存在晚于道光的后刷本。叶志诜重刻是原刻本阮元太傅“嘱为重锓”。全书正文无异。
三、道光叶氏翻刻本与原刻不同处
1、二者尺寸大小不同。翻刻比原刻同宽而略短。
原刻: 尺寸46.9×29 首页半框34.6×22.5
翻刻: 尺寸40.5×29 首页半框32.4×22.5
2、首页右侧阮元序后多出“道光二十八年冬十月 汉阳叶氏重摹刻本”一行。
3、原刻本每隔几页版心中有刻工名,翻刻本无。
4、翻刻本后有叶志诜、陈其锟二人的跋。
http://s14/mw690/001zbjRWty6DL31tw4Zbd&690四、摘录相关文献四则
阮元弟子李遇孙著《金石学录》,取“王厚之”、“赵孟頫”、“阮元”三则:
王厚之著《复斋碑录》,又著《石鼓文诅楚文音》。施宿称其“稽古成癖,至忘饿渴,石鼓考辨,尤为精诣”。又绍兴中,秦相子熺居赐第十九年,日治书画碑刻,因辑所藏《钟鼎款识》一册,后归顺伯,每款钤以“复斋珍玩”、“厚之私印”,且为释文,疏其藏弆之所。此册辗转流传。国初曹倦圃、朱竹垞、马衎斋藏后,今为阮氏琅嬛仙馆所刊。又案,积古斋跋云:“王氏款识五十九种,皆复斋所辑,拓本中有毕良史笺识十五器,乃秦熺之物。此外周师旦鼎、楚公钟、虢姜鼎,亦一德格天阁中之物。其余数十种,则朱敦儒、刘炎、张诏、洪邃等人所藏,其方城范氏古钟及末页楚公钟,乃石公弼所藏北宋拓本,复斋得之绩于册后者也。因备录以存其姓氏。”
“赵孟頫藏复斋所辑款识,用大雅印章。兼书薛尚功考证于《曾侯钟》后,册首钟鼎款识四篆字,亦其所书。于时,钱德平、柯九思、王蒙、陈惟寅均赏鉴是册,有图记。”
“阮宫保元辑《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与薛氏同其体例而精博过之。近时讲金石之学者,金少而石多,吾师此书专以款识名,为薛氏后不可缺之书,薛尚功所辑共四百九十三器而积古斋有五百六十器之多,绝后超前,殆无其匹,所著《研经室文集》亦多考证金石之文,又重摹天一阁所藏北宋本《石鼓文》、《西岳华山庙碑》,又石经仪礼考,皆有功于金石。视学山东时,成《山左金石志》二十四卷,抚浙时,复辑《两浙金石志》。朱为弼酷嗜古金文字,师称其能辨识疑问,稽考古籍,国邑大夫之名有可补经传所未备者,偏旁篆籀之字有可补说文所未及者。开府两浙招至节署,赞成款识一书。又师辑《山左金石志》,引朱朗斋及何梦华为助同事者,除武虚谷、段赤亭、颜运生、桂未谷、李铁桥,俱另见外。尚有江凤彝、陆绳、李伊晋,师称其雅志好古,藏获颇富。《晋任城太守孙夫人碑》即江秬香于新泰县张孙庄搜得,始传于世。
林钧《石庐金石书志》卷八如是评价此书:“宋人著录金石,如《考古》、《博古》、《薛尚功款识》等书,皆属摹刻,独此为原器拓片。数百年来,屡经名人收藏题跋,尤为足矣。”
五、相关人物、器物简介
1、王复斋
王厚之(1131-1204)字顺伯,号复斋(《宋元学案》卷五八)。江西临川人。南宋著名金石学家、语文学家、理学家和藏书家。
其先(曾高祖为王安石弟王安礼,曾祖为金紫光禄大夫王防,祖父王榕知诸暨县,父王王咸,知通州),徙诸暨璜山镇(今属浙江)。厚之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稍长即喜金石之学。性格忠恳内出,刚直不阿。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以乡荐入太学。孝宗乾道二年(1166)进士。淳熙十二年(1185),监都进奏院。十五年,为秘书郎兼权仓部郎官(《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二之一七)。十六年,除淮南路转运判官(《南宋馆阁续录》卷八)。移两浙路转运判官。光宗绍熙五年(1194),由知临安府以事放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三之一八)。
厚之修古好学,精思博考,深通籀篆。案牍之暇,对三代彝器及汉唐石刻拓本,更是刻意搜求访购。《康熙诸暨县志》称其“所积书籍,甲于海内”。出入尝以右军《茧纸建安帖》自随。每得一书一器,必校勘整理,考订签题,审其真伪,摘其疵谬,孜孜不倦于金石碑碣之学。与米芾都以善鉴书画而闻名当时。
著有《复斋金石录》、《复斋印谱》、《钟鼎款识》、《考异》、《考古印章》、《汉晋印章图谱》、《题跋周宣王石鼓文》、《石鼓音释》、《考订秦惠王诅楚文》等。宁宗嘉泰四年卒,年七十四,葬宝峰岭宝林寺旁(今属璜山镇)。《会稽续志》卷五有传。王厚之所著受历代学者之推崇。清史学家、文学家全祖望《答临川杂问帖》云:“顺伯长碑碣之学。今传于世者,有《复斋碑录》。宋人言金石之学者,欧、刘、赵、洪四家而外,首推顺伯”。明代沈明臣在《集古印谱》序中:“古无印谱,谱自宋王厚之顺伯始。”
2、毕良史
宋(?至一一五〇),少董,蔡州(今河南汝南)人,一作代州(今山西大同)人。士安孙。绍兴间进士,善作窠木、竹石、云龙。喜字学,得晋、唐人笔法,尤工小楷。少游京师,以买卖古器、字画之属,出入贵人之门。当时谓之毕偿卖(米芾画史作"常卖")。兵火后侨寓兴国军,江西漕将蒋灿喜其辨慧,资给赴行在。时高宗搜访古玩,恨未有辨其真伪者,得良史甚悦。补文学,权知东明县。到县搜求古器书画,复载以达行在。高宗大喜,改京秩,栖迟辇下,人又号毕骨董。
3、薛尚功
薛尚功,字用敏,钱塘人。南宋绍兴年间为通直郎,后官至佥书定江军节度判官厅事。博洽好古,精通篆籀,尤好钟鼎书,有钟鼎彝器款识及钟鼎篆韵行于世,著有《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20卷,收铭文511件,绝大部分是商周铜器铭文。现存该书宋拓本石刻残卷、残叶藏于上海图书馆等处。以吕大临的《考古图》、王黼的《宣和博古图》为基础,广泛辑录,考释古器铭文,汇历代考释诸家之大成,并加以比较分析,有勘误订伪之功,对考据之学颇有裨益。另有《重广钟鼎篆韵》7卷,已佚。
4、楚公夜雨雷钟
http://s6/mw690/001zbjRWty6DL35vLmZ85&690
阮元在序中所提到的“楚公夜雨雷钟”,据说是宋徽宗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发现于湖北鄂州嘉鱼县太平湖,这是一件很重要的早期有铭楚器, 其铭文有“夜雨雷”三字,遂又名“夜雨雷钟”.由于原器早佚,目前见到的只是后来的摹录翻刻本。1934年沙孟海在南京,偶然有感,于是截取用来作书斋名,并镌“夜雨雷斋”印。
5、阮元
阮元(1764~1849),扬州仪征人,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谥号“文达”,清代嘉庆、道光间名臣。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一代文宗。
详细介绍可参考百度词条“阮元”。
6、叶志诜
叶志诜(1779~1863)清学者、藏书家。字东卿,晚号遂翁、淡翁。湖北汉阳人。善书法,道光二十九年(一八四九)跋圣教序时年七十一。卒年八十五。父叶继雯,已有相当规模藏书。贡生出身,嘉庆九年(1804)入翰林院,官国子监典簿,升兵部武选司郎中,后辞官归。学问渊博,游于翁方纲、刘墉门下,长于金石文字之学,能辨其源流,剖析毫芒。收藏金石、书画、古今图书甚富。从秦汉史籍中推求考证历代官制异同,所藏金石古物,在《筠清馆金石录》中多采录。清著名学者叶昌炽曾阅览过他的藏书,称他收罗广泛。藏书楼有“简学斋”、“平安馆”、“怡怡草堂”、“兰话堂”、“二垒轩”、“二百兰亭斋”等。编撰有《平安馆书目》。藏书后由北京琉璃厂宝名斋主人李炳勋购去100箱,古铜器物亦在其中。藏书印有“叶志铣及见记”、“居汉之阳”、“东卿校读”、“师竹斋图书”、“淡翁印”、“叶印志铣”、“淡翁”、“叶氏平安馆记”、“东卿过眼”、“汉阳叶氏珍藏”、“平安馆”等。著作主要有《咏古录》、《识字录》、《金山鼎考》、《寿年录》、《上第录》、《稽古录》、《神农本草传》、《平安馆诗文集》、《简学斋文集》等。
7、李遇孙
字庆伯,号金澜,浙江嘉兴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清仁宗嘉庆中前后在世。幼传祖训,淹贯经史。嘉庆六年(公元一八0一年)优贡生。官处州府训导。遇孙著有诗文集十八卷,随笔六卷,《天香录》八卷,《古文苑拾遗》十卷,《日知录补正》一卷,校正一卷,《金石学录》四卷,《括苍金石志》八卷,《芝省斋碑录》八卷,《尚书隶古定释文》八卷,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标签:
图书文化杂谈 |
分类: 玉海堂景宋丛书 |
孔氏家语十卷札记一卷 (魏)王肃注 光绪二十四年影宋刻本,刘世珩玉海堂影宋丛书之一 半叶九行,行十七字,小字双行,行二十四五字不等,白口,左右双边,无鱼尾,有白纸本和竹纸本(个别拍卖图录记为皮纸,存疑) 四册
提要:
封面篆书题“宋蜀本孔子家语十卷”。牌记题“玉海堂景宋丛书之一光绪二十有四年太岁在戊戌二月贵池刘世珩以家藏汲古阁旧本付刻于武昌黄冈陶子麟镌”。卷首有王肃所撰《孔子家语序》。版心记篇名和页码。从版式特点和字风近颜体来看,所影底本疑为宋蜀刻大字本(恐非,见后文所述)。底本钤有“宋本”、“宋”、“毛氏子晋”等印,曾为毛氏汲古阁所藏。
1、关于孔氏家语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今传本《孔子家语》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关于此书,历来争议很多。从宋到清,很多学者证其为伪书。一般认为是王肃杂取秦汉诸书所载孔子遗文逸事,又取《论语》、《左传》、《国语》、《荀子》、《小戴礼》、《大戴礼》、《礼记》、《说苑》等书中关于婚姻、丧葬、郊禘、庙祧等制度与郑玄所论之不同处,综合成篇,借孔子之名加以阐发,假托古人以自重,用来驳难郑学。然而随着对七十年代一些新出土竹简材料的分析来看,王肃所注的今本《孔子家语》在西汉时已有原型,并非凭空杜撰。应该说还是孔氏儒学的纯正产物,也是研究孔子的重要原本。
2、关于此书所影底本及其流传情况
《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黄丕烈士礼居丛书本)记:“北宋板孔氏家语五本。有东坡居士折角玉印,系蜀本大字,旧为东坡所藏。南宋本作‘良药苦口利于病’,此本作‘药酒苦口利于病’。及读《盐铁论》亦作‘药酒苦口利于病’,方知北宋本之善。意欲每本十两,惟高明酌行之。”知毛氏定此本为北宋蜀刻大字本。又从毛氏跋尾中知从吴兴商人处购得此蜀大字本家语,惜二卷十六叶之前皆已蠹蚀,又幸于锡山酒家得另一宋本家语残书,恰为前半部,以补全蜀大字本。
汲古阁秘本散出后,此书流到何处,一时无所查考。从皕宋楼主人陆心源的《宋本孔子家语跋》中知其后流入皖中,为桐城萧敬孚所得,并有幸观之,疑其为绍兴监本翻北宋本,且言之凿凿。《宋本孔子家语跋》记:“孔子家语十卷,宋刊大字本,每页十八行,行十七字,小字廿四五不等,有东坡居士两方印,即《汲古阁秘本书目》所称北宋蜀大字本,为东坡所藏,有东坡折角玉印者也。后有毛子晋、斧季两跋,中间稍有缺页。子晋据他本抄补。愚案,“瑗”字为孝宗为皇子时原名,书中“瑗”字缺避,则非北宋刊可知。字亦圆润非颜欧体,鄙意疑为绍兴监本。东坡印亦甚劣,其为后人伪造无疑。子晋殆为所愚耳。《家语》虽王肃伪造,而所据多先秦古书,《天禄琳琅书目》祗有影宋抄,此外藏书家更无以宋刊著录者,则此本既非北宋,恐世无第二本矣。汲古阁秘本散后不知何时流入皖中,今为萧敬孚明经所藏。余游申浦,明经出以相示,因跋其后而归之。”(陆心源《仪顾堂题跋 卷六》)
值得一提的是,叶德辉的藏书十约的第十约“印记“中,上来就提到“藏书必有印记。宋本《孔子家语》以有东坡折角玉印,其书遂价值连城。”[1]不知叶氏是否见过此书。上海张军先生所藏玉海堂影宋丛书本《孔氏家语》,前有莫棠朱笔题语:“十余龄时,侍在太仓府君于上海,即闻桐城萧敬孚夸其所藏有北宋本《家语》,汲古秘目斧季定其值五十金者也。嗣仲武兄为言,尝向敬孚假读经岁,书中避讳至高宗孝宗,以为宋椠,则是指为北宋则非。其有东坡折角玉印者伪也。敬孚也心是之,而犹强张曰北宋本。逾数载,敬孚质诸皖中徐氏,徐,刘戚也,遂转归刘观察世珩。当其售刘之日,寓书仲武兄坚约勿昌前论与人,于是果得值如旨。庚子冬,予见刘上海,谓已刊覆,许以初本见赠。既予入广州,江海阻阔,意其刻成久矣。甲辰二月仲武兄始从海道寄此册,因书其流传之故。若夫其书之伪,而所缀集,则魏晋以上之遗,昔人言之盖详已。十二日辛亥莫棠记。”[2]此外,叶德辉《书林清话》中也提到:“贵池刘某以番饼四百圆得汲古旧藏宋本《孔子家语》。”[3]
刘世珩得此本后,属江陵喻茂才影写,黄冈陶子麟雕版覆刻,以传后世,可谓功德一件。又列之为玉海堂影宋元丛书之首种,也可见刘氏对其的珍爱。非常可惜的是此本未能继续流传。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记:“孔子家语注十卷,题魏王肃撰。宋蜀大字本,九行十七字。萧孚敬旧藏,后归刘世珩氏,余曾见之。今已影刻行世。戊午秋刘氏携之行箧,在浦口客邸被燬(当是被烧),世间此书遂无宋本,深可痛惜。然恐是南宋翻蜀本耳。”[4]
如今宋本原书已毁,刘氏影宋本版本价值自不言而喻,又精刻精印,赏之悦目,当为后世藏书家所重。
3、《孔氏家语》的其他几个重要版本
除上述汲古阁旧藏宋本《孔氏家语》外,重要版本还有明嘉靖覆宋本,汲古阁本和汲古阁仿宋大字本。此外日本宽永十五年嵩山房刻本为叶德辉、王国维、王重民等人所重,疑源出北宋刻本,需引起注意。
条件所限,笔者不曾见过后几种实物,校雠更无从谈起。不过略查著录,搜寻资料,东拼西凑而已。若是于此空谈,妄言版本高下,恐贻笑大方。故仅列几篇论文资料于下,供有心者参考,不复赘言:
1、宁镇疆:今传宋本《孔子家语》源流考略.中国典籍与文化[J].2009(04)
2、宁镇疆:复旦大学图书馆藏二卷本《孔子家语》袭何孟春《孔子家语注》本考实[J].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11(01)
3、常佩雨:《孔子家语》版本叙录[D].郑州大学.2008
4、周晶晶:汲古阁刻本《孔氏家语》考——兼谈玉海堂影宋刻本[J].文献.2013(03)
http://s2/mw690/5597a914tx6BKPFc39n21&690
http://s4/mw690/5597a914tx6BKPFriSLe3&690
http://s8/mw690/5597a914tx6BKPFWMej97&690
附记:
黄永年、贾二强编《清代版本图录》中收入了玉海堂影宋本《孔氏家语》,书影竟误把“毛氏子晋”一印套印成红色,此印实为木板影刻刷印之物,应为墨色无疑。黄老权威之作,白璧微瑕,甚是可惜。诸公当明鉴之。
[1] 叶德辉:《书林清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第312页。
[2] 详见张军:《刘世珩玉海堂本<孔子家语>》,《收藏》,2011年02期 。
[3] 叶德辉:《书林清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第149页。
[4] 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2009年4月第1版,第451页。
标签:
图书文化杂谈 |
分类: 玉海堂景宋丛书 |
刘世珩是活跃在清末民国时期的著名藏书家、刻书家。家藏古籍善本彝器碑帖甚富。因得到两部宋刊《玉海》,遂命其藏书楼为“玉海堂”。《玉海堂景宋丛书》是刘世珩主持汇刻的一部极精彩的丛书。都是以宋元善本为底本,择名家名工影写覆刻,可谓近代善本。笔者查阅资料,惜未寻到这部丛书的可靠细目。又遍查历年拍买记录及网上出现过的一些书影,加以整合,希望能理出个头绪来。
“玉海堂景宋丛书”是刘世珩本人命名,每种丛书的牌记中一般都记有“玉海堂景宋丛书之XX”,开雕和刻成年月及雕版者。实际上这套丛书不只是影宋本,还有影金平水本、元本。所以后来也称之为“玉海堂影宋元本丛书”。
这部丛书到底刻了多少种,说法不一。《中国丛书综录》及施廷镛的《中国丛书综录续编》中均未见著录。这是很奇怪的。一部文献、版本价值极高的丛书竟然遗漏了?不知是何缘故。已知的几种说法简述如下。《中国古籍版刻辞典》中“玉海堂”词条下记:“《玉海堂影宋元本丛书》21种696卷,《宜春堂影宋巾箱本丛书》10种,其中大字本《孔子家语》、小字本《五代史记》字体秀劲,镌刻精致,为世所称”[1] 。杜泽逊的《文献学概要》“丛书举要”一节中第80条记:“《玉海堂景宋元本丛书》十五种四百三十卷,清宣统三年至民国二年贵池刘氏刻本。其中《五代史记》称宋本,实元大德九路刻本。《梦溪笔谈》成宋乾道本,疑亦明翻宋乾道本”[2] 。孟宪钧老师的《纸润墨香话古籍》中也有提及:“他(刘世珩)刻了不少书,最著称的《玉海堂影宋元本丛书》60种、《宜春堂影宋巾箱本丛书》10种,选用宋元旧本,精工摹印。其中的宋蜀大字本《孔子家语》、小字本《五代史记》、《鹤山先生渠阳诗》等,字体秀劲,雕工精良,只下宋本一等”[3]。网上尚有52种、22种之说。也无详目卷数,无从查证。
笔者凭借经眼及拍卖纪录,前十六种现可确定。此处先将书名[4]卷数册数及牌记文字简列于下,日后将单种配书影详细介绍:
1、《孔氏家语十卷札记一卷》 四册
“玉海堂景宋丛书之一光绪二十有四年太岁在戊戌二月贵池刘世珩以家藏汲古阁旧本付刻于武昌黄冈陶子麟镌”。
2、《魏鹤山先生渠阳诗不分卷》 一册
“玉海堂景宋丛书之二光绪二十有八年太岁在壬寅十月贵池刘世珩付刻于武昌黄冈陶子麟镌”。
3、《五灯会元二十卷》 十二册/十六册(原装册数不详,或两种皆有)
“玉海堂景宋丛书之三贵池刘世珩吕家藏本光绪二十八年十月付黄冈陶子麟刊三十二年六月成”
4、《论语注疏解经十卷札记一卷》 二册
“贵池刘氏玉海堂景宋丛书之四光绪甲辰年九月付黄冈陶子麟刻丁未十一月校刊竣工附札记一卷”。
5、《新刊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五卷》 五册
“贵池刘氏玉海堂景宋丛书之五光绪丁未嘉平付黄冈陶子麟刊宣统纪元秋八月竣工”。
6、《李翰林集三十卷札记一卷》 六册
“贵池刘氏玉海堂景宋丛书之六光绪戊申正月付黄冈陶子麟刊宣统建元岁五月竣工付札记一卷”。
7、《五代史记七十四卷》 十二册
“贵池刘氏玉海堂景宋丛书之七宣统建元十月付黄冈陶子麟刻三年辛亥闰六月竣工”。
8、《坡门酬唱二十三卷》 八册
“贵池刘氏玉海堂影宋丛书之八宣统二年庚戌春付黄冈陶子麟刊刻三年辛亥秋工成”。
9、《大戴礼记十三卷》 二册
牌记书影暂缺。仅知宣统辛亥年九月上板壬子岁五月成。
10、《王状元集百家注编年杜陵诗史三十二卷札记一卷》 十二册
“贵池刘氏玉海堂景宋丛书之十附札记陶子麟刻宣统辛亥闰六月上板癸丑暮春竣工”。
11、《笺注陶渊明集十卷》 六册
“贵池刘世玉海堂景宋丛书之十一宣统辛亥春刊癸丑秋九成”
12、《周易本义四卷》 一册
“贵池刘氏玉海堂景宋丛书之十二于宣统辛亥夏付陶子麟刊癸丑闰夏成”。
13、《景百衲本史記一百三十卷》 十六册
“贵池刘氏玉海堂景宋丛书之十三宣统辛亥付黄冈陶子麟刊甲寅秋成”
14、《钜鹿东观集十卷》 二册
牌记书影暂缺,但知宣统甲寅年刊成,从时间上推断为第十四种。
15、《梦溪笔谈二十六卷》 四册
“贵池刘世珩玉海堂影宋(宋乾道本)丛书之十五,乙卯(一九一五年)一月付黄冈陶子麟刊,丙辰(一九一六年)冬竣”。[5]
16、《景德传灯录三十卷》 十册
“贵池刘氏玉海堂景宋丛书之十六宣统甲寅九月付陶子麟刊丙辰十月成”。
此外,《书目答问补正》中范希曾补正中明确提到的玉海堂“覆宋”“仿宋”本,有十六种,其中有五种不在上述前十六种之列。现补充于后:
《春秋左传》三十卷。【补】贵池刘世珩玉海堂覆宋蜀刻大字本。《四部丛刊》影印宋刻巾箱本,附阙名《春秋二十国年表》一卷。[6]
《宾退录》十卷。宋赵与旹。单刻仿宋本。【补】此单刻本即乾隆十七年存恕堂本。《学海类编》本,吴兴张钧衡择是居仿宋本,贵池刘世珩玉海堂仿宋本。[7]
《昭明太子集》六卷。梁萧统。明叶绍泰编刻《萧梁文苑》本。【补】光绪间武进盛康刻《常州先哲遗书》本,据影宋钞本刊。贵池刘世珩玉海堂覆宋淳熙贵池本,附《考异》、《札记》。《四部丛刊》影印明辽府宝训堂刻本。此三本皆五卷。[8]
《樊川文集注》二十卷,《外集》一卷,《别集》一卷。唐杜牧。冯集梧注。原刻本。【补】宜都杨守敬观海堂覆宋本,贵池刘世珩玉海堂覆宋本,《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此三本无冯注。[9]
《文选》李善注六十卷,附《考异》十卷。胡克家仿宋本,武昌局翻本,广州翻本。叶氏海录轩评注本六十卷,亦佳,汲古阁本较可。【补】胡本《考异》十卷,顾广圻撰。胡本有坊间影印本多种,叶本广州翻刻,汲古阁本江宁局重刻。贵池刘世珩玉海堂仿宋淳熙贵池本《文选》六十卷,附《札记》。德清傅云龙纂喜庐仿日本延喜刻本《文选》第五卷残卷,今版在上虞罗氏。[10]
其中《昭明太子集》在国家图书馆馆藏检索中找到,出版项注明“贵池刘氏玉海堂, 民国8年[1919]”,内容附注中记有“考异、札记”。与范的补正相合,当是此本。惜不能一睹真容,不知是第几种。
《文选》虽未见玉海堂刻本实物,但在拍卖会上曾出现过刘世珩据宋淳熙八年池阳郡斋刊本影钞本。刘世珩是安徽贵池人,贵池乃梁昭明太子的封地,其对《文选》、《昭明太子集》的重视程度应该是极高的。据此可以妄测,至少刘氏是有将其付梓的愿望的。况且以范希曾治学之严谨,如不是见过实物,或是有可靠的书目,是不会轻易将没根据的书目补正进去的。
http://s12/mw690/5597a914tx6ByaiEEYPfb&690
但是,这五种存目之书又缘何未曾现身市场,而且恰恰都是十六种之后的。由于每种书牌记中都注明了第几种,故前十六种无可争议。从丛书第一种《孔氏家语》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付刻,到第十六种《景德传灯录》宣统丙辰年(1916年)成,用时近二十年,刻书十六部,每种校刻大多都要两三年,纵是交替进行,要将余下存目的这五种刻完,恐怕还要七八年的时间。从1916年到他1926年病逝,从时间上来算,是合乎逻辑的,的确有刻印完成的可能。但是从传世情况来看,从第十二种《周易本义》开始,到第十六种《景德传灯录》,存世量递减,出现过的本子皆为初印,故而笔者大胆推测,刷印量恐难过百。再做进一步推测,这存目的五种当时至少是有出版计划的,且有的已付诸行动,由于财力、人力抑或其他缘故,未能完整问世。就算全部刻完,也不会成规模刷印。
再回过来看本文开始介绍的几种说法。杜老师的15种说显然有所遗漏。孟老师的60种说出入过大,疑是与聚学轩丛书60种相混同。网上52种说亦是传讹之谬。只有《中国版刻辞典》中的21种696卷说,接近实际情况。前16种加上存目5种,粗算来21种569卷(恐有札记卷数遗漏),卷数差异仍然出入较大,因其无细目,又不知出处,无从查证。剩下诸多不明之处,都只能存疑,等待新资料或实物的发现才能有所突破。
本文中某些观点只是笔者主观臆测,未有确凿证据。欢迎广大书友批评赐教。
[1] 瞿冕良编著:《中国古籍版刻辞典(增订本)》,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第128页。
[2]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修订本)》,中华书局,2008年1月第2版,第257-258页。
[3] 孟宪钧、陈品高:《纸润墨香话古籍》,学苑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第108页。
[4] 书名皆用正文首页卷端题名,而不用封面名,故与通行书名或有出入。
[5] 《周一良读书题记(一)》,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01,第119页。
[6] 张之洞撰,范希曾补正:《书目答问补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第3页。
[7] 同上,第154页。
[8] 同上,第194页。
[9] 同上,第200页。
[10] 同上,第2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