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通过海外并购整合全球优质资源,已成为中国企业提升自我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根据晨哨集团2月16日发布的《晨哨中资海外并购年报(2016-2017)》显示,2016年中资海外并购又创新高,交易金额同比猛增近一倍。据统计,2016年,中资共发起了729宗海外并购交易,同比增长73.16%,其中有500宗披露了交易金额,共计约3318.74亿美元,同比增长94.28%。TMT、不动产和能源矿产位列2016年中资企业海外并购标的所在行业的前三位。

虽然中国企业并购动作频频,但随着监管层对上市公司并购监管趋严、人民币汇率波动及中国外汇储备的下降,不少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中国资本市场频发的海外并购或将受到影响。

2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数据显示,1月中国外汇储备为29982亿美元,这也是自2011年2月以来中国外汇储备首次低于3万亿美元,且为连续7个月下降并创近6年新低。

面对新的资本市场环境,普华永道最新发布的报告称,新的金融管制将成为今年中国海外并购项目的阻力。普华永道中国企业融资主管Gabriel Wong公开表示,中国企业去年海外并购交易额达220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外汇储备约3万亿美元的7%左右,对此,政府层面将会收紧资本外流。

黑石集团

像很多普通投资者一样,众多上市公司也爱投资购买低风险期限短的理财产品。经常浏览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就会知道,经常有发布“公司关于使用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的公告”。实际上,几乎每天都有近二十家上市公司,加入购买理财产品的大军。分析认为,在经济下行时期,由于实体投资回报不高,因此上市公司选择获利快稳妥保本的理财产品。这一切的背后则是再融资规模的扩大,未来再融资规模收紧是大势所趋。

1、上市公司也爱短期限低风险理财产品

由于去年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投资机会逐渐减少,上市公司用大量闲置资金购买金融产品(主要是银行发售的金融产品),创下了纪录。

据万得金融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有767家上市公司购买了包括银行理财、结构性存款等各类存款、证券公司理财产品、私募、信托、基金专户以及逆回购等理财产品,总金额达7268.76亿元,两项数据分别较上年增长23%、39%。

其中,银行理财产品认购金额达5526.24亿元,占比72%。有11家公司认购金额在60亿元以上,排名前两位的分别是中国神

2月14日,武钢股份(600005,股吧)发布公告称公司因吸收合并退市。作为国企改革的重头戏,上市18年的武钢股份宣布退市,也意味着宝武重组即将收官。

  对于双方本次合并,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兼并重组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金鑫表示,从行业影响角度看,这次重组将改变行业格局。“新成立的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成为仅次于安赛乐米塔尔的世界第二大钢铁集团,在中国钢铁企业中更是一骑绝尘。宝武钢铁集团在重组前既承诺了去产能的计划,承诺3年内压减钢铁过剩产能920万吨,将为钢铁行业结构调整及推进供给侧改革发挥率先垂范的效应。此外,新公司将提升向上游采购和向下游销售的议价能力,对产业链横向与纵向

春节后,新股发行的速度有所减缓,较节前每周至少10家甚至14家的新股发行速度而言,本周仅有8家新股启动申购。业内分析认为,虽然本周新股数量环比有所下降,但是IPO发行速度的整体基调并未改变。当前,IPO常态化下监管趋严,再融资审核加强,避免过度融资将成为2017年监管政策的主基调。
    今年1月份,证监会审核了48家公司的首发申请,其中40家获得通过,7家被否,1家暂缓表决,通过率为83.33%。而2015年、2016年IPO审核的通过率分别为92.28%和91.21%。
    东方恒润投资总经理张耀东认为,最近IPO过会率降低,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对合规性要求从严,是证监会逐渐回归监管为中心职能的体现;二是对IPO企业持续盈利的要求从严,是IPO从审批制向注册制过渡前证监会对投资者还需要做适当性保护的必要措施。
    与此同时,再融资市场也已受到监管层的密切关注。今年1月16日至20日,证监会发行监管部共发出12家再融资申请的反馈意见。意见显示,监管部门对于企业再融资募集资金的必要性、募集资金的具体投向以及母子基金的规模是否合理等保持了高度关注。
    定增融资规模也出
何时改需把握改革力度

据了解,高层当前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颇为重视,继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抓紧研究提出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方案”后,2016年再次提出“要深入研究并积极稳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提法的变化暗示着高层对于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视和谨慎。”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石建勋指出,金融领域的任何改革都不可避免地伴随着金融风险,金融领域内外相关要素的外溢性、传导性和关联度极高,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牵一发而动全局,但目前金融监管的体制机制已经远远地滞后于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的现实,如果不加快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完善,不仅金融创新和发展难以持续,而且还会由于监管错位或监管不到位导致金融风险。

石建勋建议,如果从全国范围内实现一步到位的改革不仅难以达成,而且风险较大,不如在推进金融监管体系机制改革时,先理出来一个充分试错的试验田,以期对金融和实体、金融内部各要素、各类市场、金融改革各项举措之间的逻辑关系有一个清晰梳理,并相应设计出合理的改革次序和改革方案,并进行充分实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最佳制度案例,再向全国推广,方能保证金融改革的平稳推

标签:

沪港通

深港通

两周年

新华社上海11月17日专电 题:沪港通两周年运行平稳 跨境投资静待深港通加盟

  新华社记者潘清

  累计交易金额近3.5万亿元,“北上”和“南下”累计净流入资金分别达逾1300亿元和近3000亿元人民币。作为内地与香港跨境双向投资的开创之举,17日沪港通迎来了“两岁”生日。

  2014年11月17日,沪港通正式开闸,成为联通上海与香港两大金融中心的特殊纽带,更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开放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两年来,沪港通经历了从“慢热”到平稳运行的成长阶段。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统计显示,沪股通累计标的687只(含已被调出的)、港股通累计标的352只(含已被调出的)全部发生交易,累计交易金额3.48万亿元。

  其中,沪股通共464个交易日,累计交易金额2.26万亿元人民币,净买入1325亿元人民币;港股通共455个交易日,累计交易金额1.22万亿元人民币,净买入2947亿元人民币。

  沪港通带来的,不仅是资金的南来北往,更是两地市场格局的深刻变化。曾经是估值“洼地”的A股,因此进入了更多国际投资者的视野。两年间,沪市平均市盈率从约12倍平稳提

标签:

大股东

减持

套现

危害

实体经济

2016年11月14日 07:1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 石建勋

  上半年持续升温的上市公司股东减持潮,进入下半年后似乎愈加疯狂。但是,减持股份所形成的现金流大多并未回流实体经济。通过减持套现的大量资金,或用于个人消费,或通过移民等方式转移海外,或者进入了“来钱更快”的虚拟经济领域和房地产市场,很少用于创办新的企业或投资新的项目。资本市场为众多民营企业提供了财富迅速增值的机会,但很多股东减持套现后不愿再从事实业,这无疑会让实体经济面临不断“失血”的风险。(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标签:

大股东

套现

股市

减持

危害

11月10日晚间,新华社连发三篇报道聚焦股市减持潮。

题为《为何减持?伤害了谁?该不该管?——追问股市减持潮》文章提到,动辄几亿元的减持规模,“一不小心”就是“清仓式减持”的套现,在短期内可能形成股价的大幅波动,长期来看则会给公司烙上“大减持”的印记,无论是对中小股民、上市公司,抑或是实体经济,都不是一件好事。

文章还称,更值得关注的是,减持股份所形成的现金流大多并未回流实体经济。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石建勋与多家上市公司高管接触后发现,通过减持套现的大量资金,或用于个人消费,或通过移民等方式转移海外,或者进入了“来钱更快”的虚拟经济领域和房地产市场。

题为《减持前“高送转” 减持后“就变脸”》的文章还提及,部分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后,出现业绩变脸等现象值得高度关注。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永大集团[0.51%

英国脱欧公投结果发布后,有市场人士关注英脱欧将扰动全球流动性,猜测中国货币政策或实施降准以宽松流动性。也有分析认为,中国人行货币政策会更多考虑自身因素。

   中国人行昨日就在官网上重申,将继续实行稳健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维护金融稳定。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石建勋强调,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错综复杂,面对英国脱欧公投结果,“货币政策没有必要马上做出调整”,中国人行仍应维持现有货币政策框架。

   人行续推稳健货币政策

   “英国脱欧带来的英镑贬值,虽可能对中国货币政策构成影响,但影响有限。”交银金研中心高级分析师陈冀表示,脱欧影

新华社上海6月1日专电 题:资本能否助力民族品牌“破茧重生”?新华社记者潘清停产近两年之后,久负盛名的田七药物牙膏完成品牌重组,近日恢复生产。不久以后,消费者将见到其以“上海田七”全新品牌亮相。“田七”复产的背后,是民间资本助力民族品牌从困境中突围的一次尝试。

    田七曾是中国日化行业的一个传奇。1978年首支冠以田七商标的药物牙膏问世,2003年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同类产品销售前四强,次年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作为田七品牌的持有者,始建于1945年的广西奥奇丽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参照药业GMP标准建设的日化生产基地,曾跻身于“中国化学工业50家最佳经济效益企业”之列。不过,由于治理内控缺位、多元经营战线过长等原因,近年来企业陷入了资不抵债的困境。“田七”这块被蒙上灰尘的金字招牌,引起了投资资本的关注。5月27日,专业运营田七品牌系列产品的广西田七日化有限公司举行成立大会,田七药物牙膏同日复产。据了解,广西田七公司由上海钦联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广西金投集团出资1.4亿元设立,前者持股74.5%。公司将营运中心、科研中心转移至上海,成立上海田七日化科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