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医改

公立医院

分类: 我的思绪

——献礼二十届三中全会

住院病历的一个基本思想,根据实际,我推测是病人住院,整个身体都交给医生了,医生要完全负责,所以先要全身检查记录在案,病历的体格检查,即医生用手作的检查,从头到脚,细小到睫毛、皮疹,要全部做,阴性的、阳性的结果,都要写入病历,记清楚,这样的完整的病历在业内算标准病历,叫大病历,奇怪却没有要求用设备的检查、化验也全部做。现实中这样作工作量实在太大,难以适用,以至于实际运行中大家都用的,叫小病历,后来又叫

(2023-11-05 21:43)
标签:

医改

公立医院

分类: 我的思绪
包括临床医学在内的、为了技术应用的网上教材编写的应用不打折、阅读最省力的原则的原理是:1各应用元素(医疗上就是预防、诊断、治疗的具体措施和几种预后概率)必须讲清楚。2各应用元素的内在联系,即机理,最多可以讲到无穷无尽,最少可以完全不讲,最好是略过(包括跳过和概括)众多的距离读者(在医疗可以是有普通阅读能力的群众)常识较远的,(围绕主干机理)只讲其中的常识的或接近常识的知识,使该联系尽可能地、轻松地与读者的常识思维体系联系起来。3除此二者,别的都最好不讲,也可以讲一些接近读者常识思维系统的外围知识,包括一些证据。4方法:选择好、用好文字和动画影音讲解手段;不怕多、用好链接解释概念;必要时建立协助网站(比如药物说明网)以避免单个链接内容过多,也利于减少链接及其环节的数量;叙述要善于概括、简化、省略,要简单明了。(作者:济源二院郭海云)
标签:

医改

公立医院

医患

杂谈

一.使群众能明白医疗的方法的原理及应用影响

选择好、用好文字和动画表达手段,不怕多、用好链接解释概念。针对群众的常识思维,以应用为目的,把诊、疗、防具体措施和预后讲明讲细讲全不讲多!疾病及诊疗的机理、某些外围知识,能轻松讲“明”就讲,不能就不讲。

 

标签:

医改

公立医院

正在推广的医院改革的DIP/DRG付费,本质是按既往费用制定当前每个病种的合理的中位费用标准,结余归医方,超额医方自负。如果医生都是诚实的,这种方案是非常成功的。事实上医生并不都是诚实的,而且这种方案不能阻止不诚实的医生获利,时间久了,不诚实的医生会越来越多,……。

这种体制下,提高医生收入只有三个途径:作大作多病种、减小花费、多病例。

 

标签:

医改

公立医院

——热烈庆祝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胜利召开

本轮医改,我一直主张临床医疗的主流是技术应用,不是技术研究,临床医疗措施是能够讲给有普通阅读能力的群众的,事实上不少医生都在零散地做这事,有的还在卖钱。具体怎么讲给群众,我之前的文中有过比较充分的设计,在此,从另一个角度再论。

一.要明确写作目的是临床诊疗措施。所以,只写直接的诊断、治

(2023-02-20 23:20)
标签:

公立医院

医改

——写给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论证及细节见既往(博)文

1.从京沪到乡村,改善临床分科,使每个西医医生均面对大致等量的相关器官专业范围、均有规范诊疗的设备条件,比如普通村医科,仅负责上呼吸道、消化道普通急性感染、软组织外伤包扎、常见慢性病的稳定期治疗,以及急性病院前急救、指示就诊专科等;大西北的乡医外科仅包含阑尾炎、皮肤软组织伤、四肢骨折及外伤院前急救等;在县医院,脑血管病医生就不要负责内分泌及消化疾病;县医院和市医院的普外科有差别。任何专家无权违抗成熟的诊疗规范,遍布全国的各专科均平等,均为国家按人口密度、疾病分布统一标准设置,均要求规范诊疗一视同仁。需要建立化验标本送检远程快递系统。

 

标签:

公立医院

医改

医生学习和群众学习的区别与平台设计

——热烈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把医疗(仅指西医)知识教给有普通阅读能力的群众,就是把一个疾病的预防(含保健)、诊断、治疗(含康复)的具体措施,以及预后的可能性,教给群众,原则是围绕本病的医疗实用,不要说与实用目的无关的话,要求讲清讲够,不留疑问。

 

标签:

公立医院

医改

当前公立医院问题的关键是没有正确的医疗考评标准,赚钱数、病人数、住院日、药占比等,均不能正确评价医生工作的质和量,从而带来医患矛盾、医疗浪费、看病难等显在的问题,而医疗质量则是潜在的问题。

原理一:科技成果的普及应用需要制作操作系统,对操作系统的使用是浅理论、重操作的,给予适应的讲解,群众的常识和智力是能够理解的。比如飞机就是航空科技应用的操作系统,开飞机不同于研制飞机,其理论群众是能够理解的。医疗中各个疾病的诊疗规范是特殊的操作系统,其应用同样是浅理论、重操作的,也是多知识、难记忆的,建立平台给予合适的讲授,群众是能够学懂的。

原理二:把每个疾病的诊疗规范讲给群众要一切围绕该病诊疗防的应用目的,避免更多笔墨。首要是讲清楚该病必要的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