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教学论文

教育

杂谈

一、提出的背景以及理论依据

    新一轮课程的改革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我们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及观念的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改变知识的传导方式,以教师的“引导”为手段,以学生的“发现”为目的,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引导——发现式”教学模式就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发现并获得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可分四个环节:创设情境→探究学习→总结提高→练习巩固。它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布鲁纳的“发现法”、皮亚杰的认知建构理论是该模式的理论依据。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教学不应是“奉送真理”,而应该是“教人发

标签:

教育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杂谈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课《练习使用显微镜》,今年教学时,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同时采用了和往年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实验目的要求:

1、通过学习显微镜各部位的名称、作用,认识显微镜的结构。

2、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会规范的操作方法,能够将标本移动到视野中央,并看到清晰的图像,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

3、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树立初步的科学意识。

实验重点、难点:

1、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学习独立操作显微镜。

3、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像。

课前准备:检查显微镜是否正常,写有“E”字的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等,学生分组23人为一组,确定一人为组长。

实验过程:

老师导入:自然界中的生物多种多样,有的我们用肉眼可以看到,有的我们用肉眼就看不到,但我们要研究它就必须借助一个工具——显微镜,利用显微镜来观察它们。那么怎么使用显微镜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它的使用方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