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2013-06-20 17:11)
                       镇原戏曲浅说
     镇原戏剧演出以秦腔为主,属秦腔四大路子中的董志塬流派。现将清末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镇原县戏剧活动的情况略述于后。
    一、戏剧活动的阵地—庙会
    旧社会的戏剧演出,主要有两种场所,一是城镇的骡马大会(即物资交流会),一是村社的香烟庙会,而骡马大会也都是在庙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提起唱戏就和庙会分不开。据传,县内的鸡头山、石佛湾、原峰山等古名胜处,宋、明时期均有庙会演出。清同治七年兵燹,古庙戏楼惨遭破坏,幸存无几,戏剧活动也就消声匿迹了。光绪中期,各地又逐渐复建庙宇,修筑戏台,恢复唱戏活动。至宣统年间,县城的城隍庙、财神庙,中原龙王庙、原峰山,平泉镇的八山庙,屯字镇娘娘庙南川巫山寺、二郎庙、三娘娘庙,太平万佛寺玉山寺等修起戏楼15座,定期过会唱戏,颇为盛行。民国十八年大饥,各地庙会,大部分都停止活动,后至民国二十三年再次恢复。到建国初期,集镇和乡村庙会戏楼发展到167座。这些戏楼于五、六十年代,先后拆除殆尽。现在仅存太平兰家庙、临泾祁家庙、盘龙山、平泉八山庙、南川大娘娘庙等五、六座。
    有些庙会,逐步演变成骡马大会(即现在的物资交流大会),每年都要唱两次戏。平泉古会在四月八,屯字在四月十二和七月十二,肖金在二月二十四和六月二十四,孟坝在二月二和九月初二,太平在二月十五,九月初九。这些地方的骡马大会以物资交流为目的,赶会经商和烧香敬神者来自陕、甘、宁、青数省,不到定期,会就起不来。另外,象县城城隍庙农历八月十五、七月二十二的商界财神庙会,平泉四月初八的物资交流大会,南川娘娘庙的三月三,巫山寺的七月七,三娘娘庙的八月十五,太阳池的二月十七,潜夫山的正月初九,关帝庙二月二以及太平万佛洞三月二十八等庙会,纯是烧香敬神,起会日期大都是以庙内主神的生日来定的。在封建神权统治的社会里,会期不容更改。农村庙会,演期三天四夜或九天十夜不一,大都是每天演三场:早三折、午戏、夜戏,个别地方则有特殊的习俗。
    屯字镇七月十二的鸡鸣戏
    屯字镇城内有一座多神位的古庙,其中有座子孙宫,远在清末,庙内一直香火旺盛,隔州跨府千里迢迢来这里求儿祈女的善男信女四季不断,尤其是每年七月十二庙会期间,四方香客更是接踵连袂塞道而至,后来这里的香烟古会演变为骡马大会,会的规模就更庞大热闹了。过去敬神还愿,讲究烧头炉香,但又不能把香烧在十一日晚上。当时没有钟表定时,农村人只要一听见鸡叫,就知道到了当天凌晨。因此,有些香客十一日晚就等在庙院附近,只听第一声鸡叫,便抢先进庙烧香,同时要戏班在鸡叫头一声时开演,这场戏就叫“鸡鸣戏”。头声鸡鸣,台上戏开,古庙门开,鼓乐喧天,庙内庙外,人声鼎沸,出出进进,川流不息,加上阵阵鞭炮齐鸣,犹如激浪排空,万马嘶奔。这场戏要演吉祥如意,富贵平安内容的戏,不能演“破字戏”,就是戏里不能死人。
    焦家渠的不倒台戏
    临泾焦家渠,光绪末年出了个进士焦国理。他中进士后,在本村古庙的基础上重建了一座雕梁画栋的玉皇宝殿,民国初年又新修一座戏楼。这座戏楼比别处的戏楼高,看戏要仰着头看。庙基比戏楼更高,进庙须上九级台阶。庙会正期是五月十三,要唱三天四夜的“不倒台”戏,就是从第一夜挂灯开演起,一本连一本,一折接一折,一刻不停地连唱三天四夜,戏价比别处最少高出两三倍。如果班子戏少艺弱,就不敢来闯这个码头。焦家渠的饮食,正会这天由进士家独管全台,照例是三场水陆并陈的“十三花”酒席。卤汁挂面汤锅不倒,油果糕点大人尽吃,娃娃尽带,就连赶会的小摊贩、生意人、江湖游客,也都要请到家中吃一天。这自然是称名夸富的意思。焦家渠唱戏,有一条特别规矩:正会这天的戏,演员都得站着唱,不能坐凳子。开演时,有两个老会长点香备炮,坐在台口两侧监视。该设坐位处不摆凳子就失了常规;摆下凳子,如果演员不注意一落坐,会长就点一个大炮把戏打进去,说你欺了人家的神,要罚唱三折神戏,再接着唱本戏。罚唱神戏,有八盘干肉、八盘供果、两壶黄酒的奖赏。所以有的艺人也故意犯一犯这条清规,以图受奖。可是犯一次、两次可以,若犯了第三次、人家就说你欺神太甚,要领班长和派班长头顶香盘和猪头,从台下跪进庙中烧香认错。犯过四次,就要把领班长吊到庙院槐树上打一顿皮鞭,还要无代价地罚唱一天戏。所以,在这里唱过戏的艺人,都记得一句歇后语:“焦渠里吃献果,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这个不倒台戏的陈规,一直流传到建国初期。
    二、戏剧活动的早期组织——江湖班社
    旧社会的戏剧班社,箱主和领班人大都是哥老会的大爷,组织起江湖流浪艺人进行演出,通称江湖班,也叫大爷班。清末民初,陕西一些大中城市,由官方出面或股东集资兴办戏剧学社,按班吸收学员,聘请名家教练,有系统地培养学生,待基本功成熟,然后选剧目排练演出,各社自演一路剧目,自成一家学派,叫做学社班,也称科班。学社班学生毕业后,大都到外地搭班唱戏,自谋生路,社会上一般称他们为“二江湖”,以区别于跟班学戏的“老江湖”。
    清朝末年,镇原县还没有班社组织,只能接待泾、灵、宁、庆等外县戏班演出。宣统年间,肖金镇刘村刘永和组织起镇原县第一个戏班,主要演员有梁顺宝、张新米、杨改民、白聪聪等。这个戏班除县城和屯字外,主要在董志原活动。1914年,平泉秦铺武生员秦良栋组起了秦家班,主要演员有田禄祥、田寿样、齐麻子等。刘、秦两班一直活动到1937年后,因年荒散伙。1921年,临泾庠生田保林(田二先生)组起了田家班,人力较强,有大净畅麻子、毛净黄拐子、须生杨改民、小生骆建禄(五存)、武生常俊德(喜娃子)、青衣早胜红、花旦辣子红、丑角杨胡子等,活动到1932年结束。1923年,城关席进宝组起班子,有张玉印、赵有为、白忠孝等,到1935停止。1925年,张正业组起班子,有陈生贵、张玉印、申毛娃、任国栋等。1927年,任治平、朱廷禄、祁延臣合组班子,有常俊德、祁蛮子等。1931年,何文俊、路长征、祁功臣联合组班,有常俊德、贾克俭、白忠义等。任、何两班都活动到1940年为止。1936年中原郑福海、黄三德各组一个班子,郑班有秦鸿德、强新彦、张全民王生华等,黄班有鱼得水、马得福等在镇原南部及泾川、平凉邻近活动,到1948年前后结束。1940年,三青团县团部组起个官家班,由团干事罗文领班,演员有马得福、李善民赵明华、张存福等,活动到1945年。1940年太平刘清玉组班,1946年屯字李虎山组班都活动到1951年为止。
    两个较有特色的戏班
    活跃在山区的背斗戏班
    太平黑庄原的刘清玉,平生热爱戏剧,但因家底薄置不起行头,只好买一付皮影箱,搭起四个人的小班串乡唱皮影戏。几年中,他看到山区群众大部分一辈子没见过大戏,看戏的心情十分迫切。他就以本村的社火箱子为基础,再买几件其他戏班退下来的旧服装,从1940年起唱起了大戏。他活动的地方主要在镇原县北部和固原、环县交界的山区,舞台都是用芦席和高梁杆搭的。他们的演出虽然技艺不高,却都是转一围的全把式。由于人员过少,就在白天演出小折戏,晚上唱皮影。其特点是戏价低,箱具筒单——只用两三个背斗一背就走,在山区活动最为方便,深受山区群众欢迎,直到1951年。这朵文艺小花,虽然不甚娇艳,也不显眼,却为山区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李虎山戏班始末
    李虎山,屯字镇湾李村人,生于l913年,因家境贫寒,加上民国十八年的大年馑,闹得无法生活,只得流浪他乡,窝场聚赌,十多年闯荡江湖,在哥老会混了个大爷。1945年抗战胜利,物价猛跌,西峰复兴礼家生意破产,李三少的通俗社烂了摊子,拍卖戏箱。恰好李虎山连月来在赌场上赢来一千多个银元。他想,浮财不发家,置了田地也白搭,水上来的水上去,干脆买箱子唱大戏。这样,一可为群众娱乐,二可敬神积德。于是,他就买下这付戏箱,收留了通俗社散伙后无处可去的五个小学生,组起戏班。李虎山性情直爽,待人宽厚,对艺人严中有爱,从不克扣他们。因此,艺人们都乐于搭他的班子。有著名坤伶周彦云、刘桂兰、赵彩莲也参加进来,这在镇原成了当时第一家有女角的戏班,能演三百多本戏,县内外影响颇大。这个戏班前后演出达七年之久,到1951年后季,县上成立剧团,他把箱具卖给剧团后便改行从农了。
    三、革命老区的群众文艺活动
    一九四0年春镇原北部成立了边区县政府,在县政府所在地孟坝设民教馆,组织开展了老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尤其是群众文化活动很活跃。组织的小剧团编排节目下乡演出,有《参加游击队》、《大李家减租》、《秦学文翻身》等十几个剧目,很受群众欢迎。民教馆还把当地民间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小剧团、皮影班、社火队、秧歌队以及各类体育比赛,使老区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又使群众受到了抗日爱国,踊跃支前的教育。一九四二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延安的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到群众中去,与群众打成一片,成为边区群众文化的新起点。文艺界名人李焕之方正、雷汀都到了孟坝,编排了秦腔、京剧、道情眉户皮影戏;教唱了历史歌曲,新编革命歌曲、抗战歌曲、信天游、劳动号子和酒歌。三八五旅七七0团组织了皮影剧团,用两条毛驴驮着戏箱在镇原县各区演出。警三旅宣传队在孟坝演出京剧《三打祝家庄》秦腔《陵安州》、大型歌剧《白毛女》、《王三宝开荒》,观众达四五千人。还有县上的戏剧爱好者编的《王寨原上官逼民反闹自治》、《做军鞋》、《快把强盗赶出去》、《团结一致杀敌人》,《当兵要当我红军》等小戏曲,都是配合形势,自编自演的节目,深受群众喜爱。
(2012-12-17 08:41)
标签:

杂谈

 
镇原县著名画家介绍

http://paper.shj888.cn/uploadfile/2011/5/20/2011052059463533.jpg

 

  朱安平   1954年生于甘肃镇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国家群文系列副研究馆员。
  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获奖。作品被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文联办公厅、新加坡大使馆等单位收藏。著有 《中国画论》《画梅论》《铁骨梅花》《朱安平墨梅画集》《朱安平梅花作品集》等。《人民画报》《艺术评论》《文艺报》《中国书画报》等报刊发表美术作品80多幅,论文26篇。北京市电视台、甘肃省电视台、宁夏回族自治区电视台等多次做过专题报道。有“西北梅花王”之称。
  

 

http://paper.shj888.cn/uploadfile/2011/5/20/2011052059602237.jpg

 

  祁恩福  甘肃省镇原县人,生于1949年,曾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师承全国著名画家田世光、李琦、钱绍武、黄润华、张凭、冯真等教授和北京画院王文芳、王庆升先生。系镇原画院院长,中国翰墨文化促进会会员,中国剪纸研究会理事,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主攻花鸟画,尤精工笔牡丹。曾荣获文化部金奖。近年来有数十件作品获得了省级以上和国家级奖励,多件作品被美国 、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际友人和港、台同胞收藏。有五十多件作品被省级、国家级刊物收编出版。个人艺术简历入编《世界当代名人辞典》《中国当代名人大辞典》。
  

 

http://paper.shj888.cn/uploadfile/2011/5/20/2011052059668909.jpg

  
  慕欣荣  1953年出生于甘肃镇原,中专程度。就职于镇原县文化馆,系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国画家协会会员。
  1999年,作品参加中国美协举办的迎澳门回归全国书画大展并获佳作奖;2000年,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书画大展并获优秀奖;2002年,参加甘肃省文化厅举办的书画展获创作奖;2003年,作品被庆阳市评为“五个一”工程三等奖。作品多次获省、市、县奖励并被爱好者收藏。

 

 


http://paper.shj888.cn/uploadfile/2011/5/20/2011052059713517.jpg

  
  刘策  甘肃省镇原县人。毕业于中国书画大学,中国老年大学国画研究生班。系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2000年以来,作品先后在国内外展出数十次,获金、银、铜奖六次,优秀奖多次。曾被《中国国际科技文化成果博览会书画大展获奖作品集》《情系奥运中华书画大展精选》《金丝猴杯东方书画艺术大展获奖作品集》《庆阳市老年书画集》《潜夫故里书画集》《镇远县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书画展览作品集》等专辑收录。代表作品有《国色天香》《退耕还林鸟归乡》《国色天香久 人民幸福多》《觅食》《吉祥富贵图》《和谐》《盛世富贵》《荣华图》等,其中《国色天香久 人民幸福多》获中国国际科技文化成果博览会金奖。

 

 

 

http://paper.shj888.cn/uploadfile/2011/5/20/2011052059787549.jpg


  
  刘玉珍  1963年生于甘肃镇原。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获奖。1995年,作品《秋收图》获“中华巧女”手工大赛优秀奖并在颐和园展出;2000年,参加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举办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获优秀奖并在军事博物馆展出,参加“世纪龙年”全国书画大展获金奖并在北京、台湾、香港等地及新加坡、日本展出;2001年,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金丝猴”杯全国美展获优秀奖;2008年,在兰州金城画苑成功举办“刘玉珍个人画展”。

 


 


http://paper.shj888.cn/uploadfile/2011/5/20/2011052059828593.jpg

 

  朱晓昀  1967年4月生,大学美术专科毕业。现为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庆阳市西峰区文联委员,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家学部二级委员,镇原县政协七届委员会委员。
  作品先后在省内、外三十多家刊物上刊载,甘肃电视台“交流”节目及庆阳电视台对其作品与个人情况做过详细报道,《甘肃经济日报》《甘肃农民报》《甘肃税务》《陇东报》《文化艺术报》等都有专题介绍。作品及传略收入《世界当代书画名家大辞典》《中国现代书画名家精品润格》《中国国际文学艺术作品博览》《甘肃省文联成立50周年书画作品选》等二十余部辞书、画集。先后四次举办个人画展。

 

 

 

http://paper.shj888.cn/uploadfile/2011/5/20/2011052059866313.jpg


  王鹏   生于1969年,甘肃省镇原县马渠乡人。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陇东画院画家。现任镇原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镇原县文化馆副馆长。作品入展“1994上海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书画精品展,庆祝香港回归全国书画作品展,甘肃美术作品展,全省文化馆美术作品展,庆阳民俗文化节书画精品展。作品获全国大中专学生美术作品评比甘肃展区一等奖,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全省书画大展优秀奖,全省“五个一”工程优秀奖,庆阳市“五个一”工程二、三等奖等多个奖项。作品及传略入编《甘肃教育》《庆祝香港回归全国书画作品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全集》等。

标签:

杂谈

从“陇上第一书法之乡”镇原走出来的书法大家张维先生

 

华夏艺术网 http://www.artsweb.cn/UserCenter/Art_Article_View.aspx?mid=645&id=9404

 

华商报》记者高慧

 http://s15/middle/51aaab83x8b422583dece&690&690

    来到被誉为“陇上第一书法之乡”的镇原县,谈起书法,自然都会谈到著名书法家张维,人们不断地品评张维书法的独特风格、气势雄伟的笔墨文采,同时感受到来自中华民族灵魂积淀人文厚土中那厚重的文化氛围;而那些留心于书坛的游人,则还能发现一位从那古老神秘的土窑洞里走出来的颇有名气的书法大家,他就是全国书法名家张维先生。

                      人生锤炼始见金

    张维出生在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太平镇西庄村一个非常传统的知识分子家庭。他幼年家庭贫寒,备受艰辛。他说,小时候的苦难生活,会培养一个人的坚韧意志和耐力。这是他的深切体验。他是八个兄妹中的老五,吃的苦当然不如老大和其他几个哥哥姐姐多。当时他的父亲在兰州上班,母亲带着他们住在西庄这个村子。他从小就跟母亲兄弟姐妹相依为命,家里生活苦不开颜,那里学校条件很差,到了7岁就去上小学,每天来回要走6多里尘土飞扬的土路。因早上吃的是稀粥,母亲为他准备的午饭,常常在半路就吃光了。下午放学后,他就和几个小伙伴跑到山上找野果充饥。那段日子,他经常做同样一个梦,梦见自己在走山岭时能飞起来,显得很轻松快活。张维说,这可能是自己想摆脱重负岁月而在潜意识中萌发的一种美好愿望。念到小学四年级,由于家里,张维回家休学一年,还跟父亲学国文。第二年复课时他跳级到初中一年级班,老师惊讶张维的学习功力。两年后,他被推荐为庆阳地区“三好学生”。在镇原县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笔试时,张维初露锋芒,代表中学生在大会表决心。他一上台,当时县教育局局长很幽默地挠了挠头皮说:“他叫张维,不是王维(指唐朝诗人王维)”。逗得台下几百号人哄堂大笑。以后的实践证明,他就是以王维为榜样的。

    张维的童年虽然艰辛,但幻想没被泯灭。当年镇原县文艺宣传队到他家乡演出,他看到那些演员在田地旁戏水和推让着吃月饼时,那颗幼小的心灵中就产生一种朦胧的艺术渴望和生活理想。他说真没想到,几十年后,自己却与文化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

    张维在镇原农村里度过自己的童年。他从小受到镇原传统文化的熏陶,铸就镇原人所具有的纯朴、热忱、直率和刚毅的性格。这无疑对他的人生道路和书法创作风格有着深刻的影响。

                   为人真诚淡泊名利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使张维的书法艺术触角越来越敏锐,创作路子越走越宽。三十多年来,他已发表了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数百篇,为人真诚淡泊名利,张维在书法艺术创作中,不失为一名笔锋犀利的书法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却更像一个可敬又可亲的老师。张维成名了,但是他在亲友眼里还是从前的张维,待人接物依然怀着一颗平常心。这在认识他的人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张维生性乐群,好交朋友。他跟省内外许多书法家、作家和爱好者都成了知心朋友。张维陪他们伉俪到镇原太平中学、长庆桥石油技校等曾经学习过的地方旧地重游。张维深情地说,“别了,我的学校!你带给我春潮雷般的回忆,今日见你,终生难忘。早些年,《书法》、《文化周刊》先后以发作品,刊登简介、照片重点推介张维,在爱好者中引起反响。他收到大量的爱好者来信。他们的信中倾吐对张维书法的感受和提出生活中的问题。张维总是以一个书法家的责任感认真对待爱好者来信,热情地给予勉励和开导。庆阳市一位书法爱好者,很喜欢张维书法,她职业中专毕业后,到杭州打工被老板玩弄了,怀孕后就被抛弃,处于绝望的境地。她在网上看到张维的简介和电话号码,就打电话给张维,向他哭诉心中的痛苦,并隐约有走绝路念头。张维鼓励她写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以此排遣一些烦恼,结果她不负期望,振作起来,在多次电话和通信后,寄来了一篇散文,张维马上给予修改,使她增强了生活的信心。

                      拥有一颗平常心

    许多人都说,书法艺术是长远的人生磨砺的结晶,这话一点都不夸张,因为只要张维在,总能看到许多书法朋友相聚在那里谈论着书法创作和生活的话题,气氛热烈融洽。

    张维对上不媚,厌恶官场的游戏规则,而对下关心,对友坦诚,乐于助人,留下良好的口碑。有一年在政协换届选举开幕式,主持人要求所有与会者起立鼓掌欢迎市、县领导上主席台。今声觉得这是一种人格不平等的做法。他是政协委员,坐在台下第一排中间,后面共有200多号人马都齐刷刷站立起来鼓掌,惟独他坐着不动。事后友人带着赞许的口气对人说,张维这小子就是跟别人不一样,其实开这种会就不能让委员们站起来鼓掌。此后,政协开会就不再搞这种仪式了。张维每天工作很忙,又有许多书法朋友和乡亲找他帮忙,却看不出他有丁点儿倦意,听不到他的一声怨言。大家与他相处都感到很开心。王先举先生曾作两副联句以赞张维先生:一曰“一生笔耕乐于奉献,名扬文坛没有傲气”,二曰“为人安贫乐道不贪不占,做人谦虚谨慎有情有义”。这正是张维先生为书为人的真实写照。著名书法家刘秉森说,张维有胸怀,没架子,善于团结人;人们常说文人相轻,但在张维的影响下,在张维周围都形成一种文人相亲的氛围,共同为发展书法事业建言献策。启功老先生生前说,张维才华横溢,又乐于助人,这就是他的人格魅力之所在。提到张维,高国华更加赞许有加:“我在中学时代就跟张维成了忘年交。二十几年来,张维一直关心着我的书法创作和生活。”他的夫人说,张维是个好人,名气大了,地位变了,还是没有架子,还是那样谦虚。前几年,外出,她家里碰到什么困难,就去找张维帮忙。一次张维代她写文章登报,找到一位在她从上海回西安路上借钱给她的陌生的好心人。镇原广播电视局记者、陇东著名书法家张旭在他的文章中说:“张维先生,对我不断鼓励,帮我树立书法信心。”表达了他对张维的感激之情。

    张维常说,他从陇东高原的沟沟坎坎中走出来,是山里的孩子。是啊,大山哺育了他,给他一个博大、质朴的胸襟,也铸造了他的一颗永远的平常心。对此他的同乡感受独深。张维的人格魅力在于他能以平常心看待世间万象,以平常情感关注周边人群。他每次回故乡,尽管时间仓促,却总忘不了到学校走走,见见帮助过他的长辈,会会儿时的朋友。他人在西安,却时时挂念着家乡的事儿。

    张维是个知足常乐的山里孩子。他有一段诗意的话说:“曾经品尝过祖先遗落在远古的日子,把征服饥饿的份额寄托在深山茂林中;曾经欣喜若狂接受乞丐婆馈赠的米粽,慈母的心在滴血说,孩子吃百家饭一生平安。在苦涩岁月中赤着脚撞撞跌跌走过来,生活的调色板呈现些许亮点,本份的山里人不敢有太多奢望,三餐温饱就是天堂。

    张维的夫人李玉莲,人如其名,贤淑而且惠敏。她丈夫一心扑在书法创作和工作上,家事几乎都由她操心,她自己要出门做事,够忙累的。可书友们常到她家做客,她总是笑脸相迎,做几道拿手好菜,让大家一饱口福。张维抽烟是出了名的,却不会喝酒。平时玉莲也少喝酒,可朋友来了,她一高兴就代丈夫跟大家一一干杯、痛饮一番,使大家觉得挺亲切。

张维的嗜好是抽烟,也爱做梦。他常常读书写字到深夜。

    张维不仅有敏锐的书法艺术感觉,而且在生活中也颇具审美眼光,他的衣着是那样雅致得体,朋友买衣服请他帮助挑选颜色和样式准不会错。他觉得衣着端庄整齐是热爱生活的一种表现。因此,他总是西装革履,风度翩翩,唱歌跳舞,交朋会友,永远显得那样潇洒大方。

标签:

转载

 席浩林,甘肃省镇原县人,毕业于庆阳师专中文系,深造于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党政专业本科班,现任庆阳地区扶贫开发办公室人秘科科长。受家庭熏陶,八岁即开始临贴,博习诸家,广采众长。且专长文学历史,曾担任《庆阳地区志·商业志》主编。为旅游景点、城区建筑物题书匾额多处。作品先后被刊入《唐诗三百首四体书法艺术》、《甘肃省新人新作展作品集》、《梦阳杯书画作品集》、《潜夫故里书画集》等,曾参加省级以上展览十多次,刻入石碑近300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