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陇上第一书法之乡”镇原走出来的书法大家张维先生
华夏艺术网 http://www.artsweb.cn/UserCenter/Art_Article_View.aspx?mid=645&id=9404
《华商报》记者高慧
http://s15/middle/51aaab83x8b422583dece&690&690
来到被誉为“陇上第一书法之乡”的镇原县,谈起书法,自然都会谈到著名书法家张维,人们不断地品评张维书法的独特风格、气势雄伟的笔墨文采,同时感受到来自中华民族灵魂积淀人文厚土中那厚重的文化氛围;而那些留心于书坛的游人,则还能发现一位从那古老神秘的土窑洞里走出来的颇有名气的书法大家,他就是全国书法名家张维先生。
人生锤炼始见金
张维出生在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太平镇西庄村一个非常传统的知识分子家庭。他幼年家庭贫寒,备受艰辛。他说,小时候的苦难生活,会培养一个人的坚韧意志和耐力。这是他的深切体验。他是八个兄妹中的老五,吃的苦当然不如老大和其他几个哥哥姐姐多。当时他的父亲在兰州上班,母亲带着他们住在西庄这个村子。他从小就跟母亲兄弟姐妹相依为命,家里生活苦不开颜,那里学校条件很差,到了7岁就去上小学,每天来回要走6多里尘土飞扬的土路。因早上吃的是稀粥,母亲为他准备的午饭,常常在半路就吃光了。下午放学后,他就和几个小伙伴跑到山上找野果充饥。那段日子,他经常做同样一个梦,梦见自己在走山岭时能飞起来,显得很轻松快活。张维说,这可能是自己想摆脱重负岁月而在潜意识中萌发的一种美好愿望。念到小学四年级,由于家里,张维回家休学一年,还跟父亲学国文。第二年复课时他跳级到初中一年级班,老师惊讶张维的学习功力。两年后,他被推荐为庆阳地区“三好学生”。在镇原县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笔试时,张维初露锋芒,代表中学生在大会表决心。他一上台,当时县教育局局长很幽默地挠了挠头皮说:“他叫张维,不是王维(指唐朝诗人王维)”。逗得台下几百号人哄堂大笑。以后的实践证明,他就是以王维为榜样的。
张维的童年虽然艰辛,但幻想没被泯灭。当年镇原县文艺宣传队到他家乡演出,他看到那些演员在田地旁戏水和推让着吃月饼时,那颗幼小的心灵中就产生一种朦胧的艺术渴望和生活理想。他说真没想到,几十年后,自己却与文化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
张维在镇原农村里度过自己的童年。他从小受到镇原传统文化的熏陶,铸就镇原人所具有的纯朴、热忱、直率和刚毅的性格。这无疑对他的人生道路和书法创作风格有着深刻的影响。
为人真诚淡泊名利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使张维的书法艺术触角越来越敏锐,创作路子越走越宽。三十多年来,他已发表了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数百篇,为人真诚淡泊名利,张维在书法艺术创作中,不失为一名笔锋犀利的书法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却更像一个可敬又可亲的老师。张维成名了,但是他在亲友眼里还是从前的张维,待人接物依然怀着一颗平常心。这在认识他的人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张维生性乐群,好交朋友。他跟省内外许多书法家、作家和爱好者都成了知心朋友。张维陪他们伉俪到镇原太平中学、长庆桥石油技校等曾经学习过的地方旧地重游。张维深情地说,“别了,我的学校!你带给我春潮雷般的回忆,今日见你,终生难忘。早些年,《书法》、《文化周刊》先后以发作品,刊登简介、照片重点推介张维,在爱好者中引起反响。他收到大量的爱好者来信。他们的信中倾吐对张维书法的感受和提出生活中的问题。张维总是以一个书法家的责任感认真对待爱好者来信,热情地给予勉励和开导。庆阳市一位书法爱好者,很喜欢张维书法,她职业中专毕业后,到杭州打工被老板玩弄了,怀孕后就被抛弃,处于绝望的境地。她在网上看到张维的简介和电话号码,就打电话给张维,向他哭诉心中的痛苦,并隐约有走绝路念头。张维鼓励她写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以此排遣一些烦恼,结果她不负期望,振作起来,在多次电话和通信后,寄来了一篇散文,张维马上给予修改,使她增强了生活的信心。
拥有一颗平常心
许多人都说,书法艺术是长远的人生磨砺的结晶,这话一点都不夸张,因为只要张维在,总能看到许多书法朋友相聚在那里谈论着书法创作和生活的话题,气氛热烈融洽。
张维对上不媚,厌恶官场的游戏规则,而对下关心,对友坦诚,乐于助人,留下良好的口碑。有一年在政协换届选举开幕式,主持人要求所有与会者起立鼓掌欢迎市、县领导上主席台。今声觉得这是一种人格不平等的做法。他是政协委员,坐在台下第一排中间,后面共有200多号人马都齐刷刷站立起来鼓掌,惟独他坐着不动。事后友人带着赞许的口气对人说,张维这小子就是跟别人不一样,其实开这种会就不能让委员们站起来鼓掌。此后,政协开会就不再搞这种仪式了。张维每天工作很忙,又有许多书法朋友和乡亲找他帮忙,却看不出他有丁点儿倦意,听不到他的一声怨言。大家与他相处都感到很开心。王先举先生曾作两副联句以赞张维先生:一曰“一生笔耕乐于奉献,名扬文坛没有傲气”,二曰“为人安贫乐道不贪不占,做人谦虚谨慎有情有义”。这正是张维先生为书为人的真实写照。著名书法家刘秉森说,张维有胸怀,没架子,善于团结人;人们常说文人相轻,但在张维的影响下,在张维周围都形成一种文人相亲的氛围,共同为发展书法事业建言献策。启功老先生生前说,张维才华横溢,又乐于助人,这就是他的人格魅力之所在。提到张维,高国华更加赞许有加:“我在中学时代就跟张维成了忘年交。二十几年来,张维一直关心着我的书法创作和生活。”他的夫人说,张维是个好人,名气大了,地位变了,还是没有架子,还是那样谦虚。前几年,外出,她家里碰到什么困难,就去找张维帮忙。一次张维代她写文章登报,找到一位在她从上海回西安路上借钱给她的陌生的好心人。镇原广播电视局记者、陇东著名书法家张旭在他的文章中说:“张维先生,对我不断鼓励,帮我树立书法信心。”表达了他对张维的感激之情。
张维常说,他从陇东高原的沟沟坎坎中走出来,是山里的孩子。是啊,大山哺育了他,给他一个博大、质朴的胸襟,也铸造了他的一颗永远的平常心。对此他的同乡感受独深。张维的人格魅力在于他能以平常心看待世间万象,以平常情感关注周边人群。他每次回故乡,尽管时间仓促,却总忘不了到学校走走,见见帮助过他的长辈,会会儿时的朋友。他人在西安,却时时挂念着家乡的事儿。
张维是个知足常乐的山里孩子。他有一段诗意的话说:“曾经品尝过祖先遗落在远古的日子,把征服饥饿的份额寄托在深山茂林中;曾经欣喜若狂接受乞丐婆馈赠的米粽,慈母的心在滴血说,孩子吃百家饭一生平安。在苦涩岁月中赤着脚撞撞跌跌走过来,生活的调色板呈现些许亮点,本份的山里人不敢有太多奢望,三餐温饱就是天堂。
张维的夫人李玉莲,人如其名,贤淑而且惠敏。她丈夫一心扑在书法创作和工作上,家事几乎都由她操心,她自己要出门做事,够忙累的。可书友们常到她家做客,她总是笑脸相迎,做几道拿手好菜,让大家一饱口福。张维抽烟是出了名的,却不会喝酒。平时玉莲也少喝酒,可朋友来了,她一高兴就代丈夫跟大家一一干杯、痛饮一番,使大家觉得挺亲切。
张维的嗜好是抽烟,也爱做梦。他常常读书写字到深夜。
张维不仅有敏锐的书法艺术感觉,而且在生活中也颇具审美眼光,他的衣着是那样雅致得体,朋友买衣服请他帮助挑选颜色和样式准不会错。他觉得衣着端庄整齐是热爱生活的一种表现。因此,他总是西装革履,风度翩翩,唱歌跳舞,交朋会友,永远显得那样潇洒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