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1、概括:
2、笔法:
1、明代初期一笔点画、大笔写意。
2、永乐时期,出现双沟填色,即细线勾勒轮廓,内用小笔填色,用笔触表现浓淡层次。文饰纤细、清晰,风格潇洒。
3、宣德一改永乐文饰纤细风格,笔法酣畅流利,粗细皆有。官窑多以小笔触上彩,没有整片涂抹的情况,民窑多一笔涂画而成。
4、空白期(正统、景泰、天顺)前期布局繁密,两面都绘有繁密的花纹,后期布局疏朗,笔法以一笔点划为主,也有渲染;笔法粗放,形象概括,繁简得当,特别是中锋运笔,或圆润洒脱,或雄健遒劲,具有时代特征。
5、洪武、永乐、与正统-天顺三朝青花色彩都有浓浓淡淡的笔触痕,不见整片一笔涂沫的情况,起笔色深,收笔色淡。
6、成化青花多采用双沟填色(双色线条一笔涂抹上色),线条纤细,所填色彩较淡。彩瓷只用平涂,分浓淡,不分阴阳。
7、弘治采用双沟填色,填色时一笔涂抹,极少见小笔触接痕,。线条比成化更纤细柔和,画面布局更为疏朗,空间留出较多,主题文饰更突出。
8、正德采用双
浅谈乾隆的缠枝纹(与勾莲纹)
刊登于2005年第11期《艺术市场》
萱草园主人 初稿时间2005/08/26
最后修改时间2005/11/13《前言》
文章内容不多,.......。(字数:2800字 图片:11 )
《正文》
从历史角度看,雍正后期和乾隆前期的御厂制瓷种类、技术以及督陶官同属一脉,因此可将两者看成为同一时期的前后发展阶段,即后者属前者的发展壮大时期。
一:乾隆缠枝纹的形成
乾隆初期制品与雍正后期制品比较相似,因此乾隆早期单色釉、青花方面制品与雍正后期的没有明显区别。但在洋彩方面,乾隆初期开始出现使用锦上添花这一装饰风格,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时代气息,器物装饰显得愈来愈豪华、甚至达到奢侈的地步。造成乾
《前言》
文字4932,照片19.
《正文》
在我国的古代艺术品装饰纹中,缠枝纹同回纹、如意纹、莲瓣纹等一样,属于比较常见的传统纹饰。据说缠枝纹起源于汉代,至今历经两千余年仍然久盛不衰。缠枝纹又名“万寿藤”、“转枝纹”、“连枝纹”等,它以藤蔓、卷草为基础,结合其它花卉发展而成。由于缠枝纹的枝蔓连绵不断、生生不息,寓意吉祥永恒,因此被人民做为吉祥纹饰广泛应用到雕刻、陶瓷、家具、漆器、刺绣、珐琅等众多艺术领域中。
一:缠枝纹的组成要素
缠枝纹是由枝蔓、叶、中心花卉等要素搭配而成的组合纹饰,人们可以通过随意改变其中任意要素来改变整个构图形式,组成相应的缠枝纹。例如“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缠枝四季花”、“缠枝灵芝”等,各组成要素的多样性形成变化多端的纹饰特点,无疑增添了缠枝纹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
瓷器的胎体主要是经过瓷土(或瓷石)与高岭土粉碎、漂洗、沉淀加工而成。瓷土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高岭土的成分中氧化铝的含量稍高一些。瓷釉由石英、云母、钠长石等物质组成,自然界里称作釉果,其化学成分主要为硅酸盐,但瓷釉中还加一些碱性助熔剂。除此之外,明清瓷器中一般都加入了由草木灰和氧化钙
关于明代民窑青花用料问题
●古瓷情缘●
http://img.blog.163.com/photo/fK1w495PQsMtstn4quVgKw==/4242953798936585376.jpg
陶瓷釉面针孔与气泡缺陷的产生原因及克服方法
发布日期:2003-6-30 7:55:19
罗日军
1.泥釉用原料方面产生釉面针孔和气泡的原因如下:
1.1.原料中含有的有机物和碳素过多,如果这些有机物和碳素由于升温过快、氧化温度过低、氧化气氛不
明万历青花特点
纹饰明万历青花瓷纹饰华丽繁缛,有的器物内外满饰图案,画面显得拥挤凌乱。在笔法上,早期近似嘉靖,线条颇细,有深浅阴阳之分;晚期则简单草率,还开创了淡描技法。纹饰题材以龙凤、婴戏、花卉、人物故事纹为主。花卉纹有牡丹、月季、石榴、桃实、番莲、葵花、菊花、梅花、莲花等。花卉纹中常夹杂“福”、“万”、“寿”字。人物纹有婴戏、高土、仙人、四妃等,配以山石、八字、八卦、梵文。后来逐渐摒弃道教纹样,增加梵文等佛教题材,这与万历皇帝崇尚佛教密宗有关。戏曲故事的减少和神话内容的增加是万历青花瓷人物纹的特点。龙纹为细身、龙首上颚突出,龙鳞多简化成锯齿形,鼻尖成如意状,似猪嘴,称为猪嘴龙。另外,还有富有吉祥寓意的纹饰,多为福、禄、寿等内容,如寿山福海、云里百蝠等,多见于民窑器中。
署款明万历官窑器署款很多,款识多以“人明万历年制”六字行楷门款为主,兼有篆书,多用青料书写。前期青花官窑款色调浓艳;中期除部分浓重外,大都出现浅淡或灰暗的色调。款识的布局,继承嘉靖官窑的遗风,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宽松;有的上以覆莲映衬,下以折枝莲托护,好像一块招牌;有的则用花
脱釉是指陶瓷表面的釉层脱离胎体的一种现象。脱釉的情况有全部或局部脱釉的,脱釉的陶瓷品种及窑口也比较复杂,范围也广,各种颜色釉瓷皆有脱釉现象。从时间上划分:通常是年代早的,相对脱釉就越严重;从区域上划分:中国南部、东南沿海地带的古陶瓷脱釉现象比北方重一些。从釉的烧成条件看:低温釉比高温釉脱釉现象及概率要高。如高温釉“黑釉”、“钧釉”的脱釉现象就少。
目前学术界普遍把脱釉的现象都归皆为“胎釉结合不好”。这句话的概念本来就含糊不清,也令人费解,脱釉结合不好是指结合不牢,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因为同一窑口、同一品种的陶瓷因出土地不同,脱釉现象也不同,有的全部脱掉,有的保存很好。根据本人多年研究脱釉的陶瓷现象分析:脱釉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也是脱釉具备的主要条件:
一、陶瓷埋藏地土壤中所含的酸碱性矿物质的含量多少及湿度,取决于脱釉现象的轻重。
二、脱釉的陶瓷大多为低温釉。
三、是烧成后形成开片现象多的陶瓷。
四、年代越久的陶瓷脱釉现象越严重。再加上上述三个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