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思想者韩雪红
思想者韩雪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67
  • 关注人气:3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标签:

文化

 

第二节   显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哲学思考

 

在心理学中,对显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了,在此,我们仅从哲学和文化的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在尊重前人对显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的基础,我们在此对这几大意识范畴的内涵进行了新的理解。在现有的心理学中,显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是作为一个不断弱化的功能被认识的,而且,它们共同局限在了“人”的意识的有限性,它没有将意识(显、潜、无)置于世界存在中,这就使得意识既无法实现从“人”到世界的外延,也无法实现意识从“世界”到人的回归,这样,即使我们在谈论“意识”,谈论“生命”,我们的所指对象也都是“受限”、“有限”的,它的束缚导致我们无法将这一“意识”的本还原给存在的本体。我们所产生的“意识”科学只能是非本体,而是“人”为中心的。它只能作为一种科学或学科出现,而无法上升到哲学的层面。

在没有完整的认识到意识的本能时,人的认知、以及人类文化只能停留在显意识层面。人们对各种事物的认识都是现象性的,与认识特征相对应的,人们的文化实践必然出现了偏差。首先,是存在本体、认识主体的本能中巨大的潜在价值被人们忽略了,按照常规的哲学理念,文化的定位和历史发展应该以“存在价值”为基础,这是文化的顺势发展的首要条件。但事实上。文化的定位和历史的发展却以世界的现象性为基础,并且发展出了表象性的价值理念。社会的发展状态有悖于人类的初衷,有悖于人们最诚挚的期望,这一逆向性发展的人文特征成了文化自身、历史自身难以消解的悖论。而这场悲剧的起源却仅源于人们对意识本能的忽视。

假如人们能尊重并挖潜意识的本能,能积极地认识意生成和存在的基础,能充分地将意识的有生载体(生命体)与意识的诞生之地(自然世界)予以认知和思考,人们恐怕不会对生命现象报有神秘主义,不会对自然世界报以神秘主义,而且,人们求知的精神也不会被不可知论或混沌笼统的思想所蒙蔽。不是被虚无的“绝对精神”所统治,也不会被单纯的现象拆解的实践论所迷惑。个体的生命精神和群体文化的价值就在这一对“意识本能”的无知中走向了混沌和黯然失色。

顾名思义,显意识即是人显性意识,即能够与这个世界、社会人文有效进行交流的意识区域,相对于潜意识和无意识,显意识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眼前的世界,正是它生成了现有人、现有文化历史的全部生命和生机。人们似乎满足于以显意识,以显意识下的世界为自身所认同的存在本体,岂不知,显意识以及显意识映照下的世界仅仅是世界更深存在的一个引子。生命价值的或沉或浮仅在于我们是否能够顺沿这个引子下潜到存在的更深处。我们的显意识是受限的,比如,表象的受限,显意识的有限疆域等,都决定了它无法在时空、物质乃至无数主体意识之间自由的穿梭。显意识所携带的受限性在人文实践中便表现为了主观意识之间的冲撞和摩擦,也表现为了不同的知性范畴之间的无法融通。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自由不仅是社会规则、物质满足或者精神品质的优化所能达到的。它更是对“显意识”有限性认知的结果。“自由”,只能来源于对“显意识”有限性的超越,人文中众多的悖论的消除也只能来源于对“有限性”的超越。

潜意识不仅是人所潜在而没有被发显出来的意识,它往往还指人对周围事物的淡忘。所谓的淡忘,指记忆上的忘记,或对周围世界的忽视。但淡忘或忽视并不表明这个世界与人们没有联系,相反,人们在“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都与世界统一为一体。所以,世界总是以有形的现象或无形的信息彰显着人文世界和自然世界的存在价值,潜意识是表象世界发展中潜在的决定力和支配力。潜意识不仅是发现表象世界发展中潜在的决定力量和支配力量的认知区域,它不仅仅是伸向这一神秘领域的触角,它不是意识能力的逐级弱化,而是更加趋向于意识本能的基础部分。在显意识的照见下个世界以纷纭的现象性为特征,而在“潜意识”下,这个世界在不断地远离主观认同,而趋于客观,所以,只有发挥潜意识的功能,才能帮助我们澄清这个世界(人文世界和物理世界)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读懂了存在的内涵,人类才有可能从主观意识过渡到主体意识。潜意识是显意识的基础,潜意识不再局限于思维和推理,而实现着对存在的本然认同和接受,潜意识是意识在精神维度上的进一步发展,它倾向于精神性,是主体意识必然经历并积极接纳的意识领域,潜意识不是主观意识的领域,人们之所以无法在显意识和潜意识间穿梭自由,是因为人们还没有实现从主观到主体的过渡,相反,在愈发浓厚的主观意识掩盖了主体意识,这便使得一些人们本应非常易于理解或接受的存在本质相对地陷入了淡忘或忽略中。所以,当人们的意识世界还在以显意识和潜意识作着区分时,这只能表现出人们的无知。

立足于“主观”,“无意识”是人类无法认识和把持的意识状态。无意识是纯粹的存在本身。是物理性、精神性的统一,在无意识中,没有了主体和客体的区分。进入无意识,人必须先行成长为客体,而不再停留在认知主体的位置上。在此,我们必须先行讨论一个问题:客体和主体之间的区别是什么?毫无疑问,人这一物种只是实现了意识本能的某些特征,某些项度,人的主体意识只是意识世界中的一朵浪花,它远远不是意识本能的全部。所以,要触摸无意识,首先要对自然世界、意识世界形成客体的认知。让意识的众多特征客观地呈现出来,客观地彰显出各自的价值,还要在更高的意义上尊重承养这些意识特征的世界精神,让伟大的世界呈现出它无限的内蕴和价值。在这样的认知中,无意识世界不再是无意识的了,而成了显性世界。尽管人类在张扬着他的显意识,但在存在的最深处却时刻透发着一种强烈的信息——归于基础,归于本体。可见,恰恰是无意识映现出了显意识和潜意识的局限性,自然世界作为存在的本体,它绝对不是演化的原始状态,它囊括了一切状态,乃至一切状态的发展历程。无意识却时刻显示着显意识和潜意识的局限。(又有什么价值呢?),在潜意识中,更多的体现着种的意识倾向和类的存在特征。在无意识中,更多的体现着存在的原本状态。所以,无意识并不是没有意识,而是意识和物理世界融为一体的存在状态。我们应该向无意识追问精神性和物理性契合的世界图景。

意识不单纯是大脑对外在事物的反映,而应该以意识世界自有的特点,以人的意识功能,以主体意识成长的可能等方面定义。深化对意识的认识,应该遵循意识本身的机能,应该以进一步深化人对意识机能的认识和人们主体意识的日渐成长为辅助条件。这样便将认识的触角导向了自然存在和意识存在的统一中,而不仅仅局限于是主观的感性和理性,不仅仅局限于知性,让智性和慧性成为了人文精神的引动之力。

荣格心理学中的“原型”学说代表了对潜意识的研究顶峰。但这一学说却让潜意识一直停留在不可触摸的神秘主义中。“种”与“类”的内在需求似乎成为了表象事物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物“种”与物“类”的发展受某些内定性的制约,这些基因性的内约要求几乎成为了万物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佛家“业力”学说形成了因果必然规律,并使宗教信仰沿着这一规律走向了神秘主义,由“意志支配”的表象世界发展出了叔本华的“意志”的哲学,由“基因”的内定性引发了现代自然科学对基因学的研究热潮……对潜意识的不同理解出现了各种类属的世界观,进而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实践。尽管意识科学在由显意识向潜意识发展的过程中充满了坎坷和误区,但这毕竟是对意识机能探寻的逐步深化,现有的“精神原型”等潜意识科学还很难向“无意识”挺进,因为众多的学者在意识缺位,物象缺位的存在的现象空洞中不知这种世界的价值和意义何在,不知这种世界存在对人的存在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他们没有从“无意识”世界与“主体”意识世界之间价值的相互启动入手研究“无意识”,而仅仅在从“现象”层面,以“有形”的分析显意识中的方法论为媒介,对无意识进行着主观的测度,所以,只能使“无意识”的价值被拆解的七零八落。意识具有突破“种”“类”等内在机理的约束的机能,它在认识和理解世界不同外在范畴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整合,所以,但它绝对的忽略了自然界和生命界的契合,在契合的规律规定下,能够向着世界存在的本体智性进发或回归的智慧。因此,站立在无意识的顶峰,站立在世界客体存在的高度,人可以超越显意识,可以超越潜意识。

人类的认识处于不断的发展中,人们不可能栖息于某个即定的答案,也没有理由安于任何一种想当然的状态,没有理由让自己的思维被某一范畴所限制,人们没有理由仅仅思考现象世界中诸多的具像性问题,他应该积极地将知性世界和智性的世界纳入自己的思考,尽管这几个范畴抽象而玄密。人们没有理由只启用顺向思维而丢弃逆向思维,他应该逐渐从对细微的问题思考走向对复杂结构的思考,进而走向对事物存在的范畴进行思考。

从显意识到潜意识再到无意识,意识状态的转换和变异往往是无形的,我们在此以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进行说明。

 

在汪洋的大海上漂浮着一座巨大的冰山,而人们现有的认知和实践范畴仅仅是水面之外冰山部分,而水面之下的巨大部分还没有被认识到。人们依赖于一个心理结构和文化结构过于长久了,寄生在这一狭小范畴中太久了,以至于对单一结构所引发的弊端毫无觉察,所以,我称人类现有的文化发展依然处于茫然状态,尽管人们在巨大的局限中尽可能地发展着自己的觉知能力和实践能力,但只要他不将这些巨大的局限视为事实,并去积极地突破各种局限,将愈发闭合式的种种局限予以突破,那么,人们无法走向对意识和文化的深层研究。

进入潜意识的方法有三种。一是改变承载冰山的“水”这一介质,使介质的浮力尽可能的增大,这样就可以使整座冰山浮现在人们面前;二是我们应该自觉得向水中下潜,去探索水下冰山的真实景象,去思考它的价值,从而改变我们先前的认识。三是让温度不断地升高,逐渐地融化掉冰山,在水的统一状态中我们自然地将抛弃旧有的心理结构、文化结构,并以新的心理结构,文化结构掀起历史新的一页。

使整座冰山融化的是人们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在水的统一态中,并不代表人的主观意识的消失了。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是这座冰山的产物,是冰山的寄生者,我们具备了冰山的一切潜质,当我们的理解力能够融化掉冰山这一主观意识的结构物时,我们就有着消解主观性和主体性的能力,对主观和主体资格的消解不是彻底地丢弃,不是蔑视,而是真正实现了主体意识对主观的超越,使意识永远处于一种超然状态,无论我们将意识投注向哪个范畴,所实现的都将是对这一范畴的凌驾。当主体意识能够凌驾于客体和主体之上,凌驾于意识和非意识范畴之上时,他才成长为了客观精神这一本体,才成为了无意识,成为了水。

以上这一形象的比喻对于“个体意识”从显意识、潜意识到无意识的渐次演变来讲是比较清晰的,因为个体是一种精神现象,生命性是其中的主角,但“群体意识”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绝对不是某个人、某些人的意志或意识所能随意建构和解构的,让群体意识从“显意识、潜意识、无意识”显然成了一种空想主义。既然是一种文化现象,我们便应将“文化”作为我们研究的对象,从而探讨“文化”从“显意识、潜意识、无意识”过程中的几个制约要素,几个必须予以澄清的问题。

什么是文化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介质?毫无疑问是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是它们的品质和承载能力在决定着意识大山、文化大山突显的程度。然而,现有的文化却将人们的关注中心转移到了生存的物质性这个范畴,精神和意识也被这一范畴牢牢吸附,并成了它的附庸。作为生命体,人们已经日渐放弃了对生命存在的精神价值进行挖掘,也日渐放弃了人对世界的这一外向价值的挖潜,所以,除了物化价值外,人们很难在生命的时空中突显出其它的价值世界。如此的人文介质无从谈起浮力,人们也只能漂泊在变异不止的物化理念中。改变文化介质的前提就是要切实成熟个体的心理结构,去不断挖掘文化的价值,从而推动群体意识走向成熟。

反观已有的文化发展的路径,我们疑虑重重,很多决定着原有路径的关键要素都应该重新考虑。我们允许文化发展在历史的初期处于模糊的状态。但今天,人类早就应该走出历史发展的原始模式,也有能力改变历史发展的原始思维。但我们却让文化发展的混沌状态延续至今。文化的原始模式是指使太多的新思想和新的文化形式都盲目地为旧有的人之中心服务,比如,延续至今的“权利欲”、“物欲”、“主观主义”等,不去积极寻找寓含生命性的“精神中心”和“文化中心”,任何形式上的变异也只能被归于文化发展的“原始模式”中。原始的发展思维是指人们的思维习惯于从现象到现象,却忽视了让思维的张力在纵轴上获得伸展,去向思维的深度索要生命的深度,而且,惟有对思维模式的价值分析能够使思维在模式上获得突破。

原始的发展思维是本能的、被动的,是认知和实践模式僵化的必然表现。所以,以往历史发展的推动力主要集中在阶级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等中。与其说历史在发展,倒不如说是众多的生存矛盾在逼迫人们前进。很难想象,如果缺少了诸多社会矛盾,人类历史将会以什么作为发展的动力。更何况,人类历史的发展并没有解决掉任何一个矛盾,相反,历史在问题的积累、扩大和膨胀中发展着自己。人们从来没有主动地寻找历史得以良性发展的动力模型是什么,没有思考过如何才能在矛盾逐渐消除的进程中发展我们的历史,从而为历史的发展减负。文化的原始模式和思维惯性一直是历史所围绕并不断强化的重心,这个重心至今没有发生变异。我们没有反问这个中心之外是什么?是什么在支撑着这个中心?人类历史依然是落后的“某某中心”决定论,而不是存在本体决定论、构建要素决定论、生存基础决定论等。当这些先决条件还没有解决时,心理建设的路径、文化发展的路径等只能是枉谈。

文化下潜的力度如何才能获得不断的加强?文化的发展本应是文化下潜能力增强的过程,下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加全面的认知和更大的建设性力量。否则,下潜力度的加大只会导致各个领域的霸权主义。进而滋生出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比如认知能力走向垄断,实践的特权走向垄断,文化的传播权和教育的特权走向垄断等。在现实生活中,有着不同形式的霸权主义,它们一方面在维护并推动着现有文化体系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个体意识的绝对惰性。个体精神太缺乏瓦解和超越诸多权利意志的能力了,人们非常舒服地躺倒其中,历史非常沉重且无奈的行进于其中。其实,文化内涵的拓展和深化在依赖着个体意识的发展,权利意志下的维系只能使文化趋向畸形。权利作为一种机制,应该实现对“恶”的遏止,对“善”的推动,它的功能是在创造一种文化发展的环境,但它并不是文化创建的活力源泉。文化下潜必须先行实现对权利意志的瓦解,实现对寄生意识的瓦解……

现有的文化模式是结构式的,社会和历史在攀缘特定的结构缓慢地向前发展,一旦脱离了现有的结构,后果将不堪设想。人们仅仅意识到了结构的重要性,且认为愈加宏大坚固的结构会支撑起愈加辉煌的文化体系。所以,当东方传统文化走出了混沌的发展意识后,就直接借用了以理性和逻辑构架着称的西方文化发展模式。东方文化在文化模式转换间隙间并没有意识到,文化的先进并不是体系的坚固和宏大,恰恰相反,在某种程度上,结构性文化的发展模式往往只能触及到文化的浅层,并且很容易造成文化发展的僵化局面。如果结构僵化一旦叠加上集体无意识,所导致的恐怕只能是悲剧性的结局。

我们还不懂得“温度”变异的奥秘,“温度”的变异其实是群体文化品质的提升,这种提升会促使许多僵化的关系逐渐获得开解。成熟的群体文化会引发文化发展项度和文化结构的改变。文化的外在表现无疑是结构式的,但文化精神和文化依存的意识境界却不能依靠于结构,而且,对文化的认知和实践观念不能被现有的结构主义所制约,以至于最后也沉淀为某种形式化的结构,文化构建和发展理念的结构化是意识惰性和意识惯性生成的前兆,社会科学中的学术化倾向就是这一原始结构的必然表现。超越结构是对学术研究的要求,也是对文化实践的要求。

人类文明中显露出的危机早已不是现有的政治、经济、文化霸权等手段所能解决的。模式的落后是结构式文明的危机,我们急需对这一结构式的文明展进行反思,以期带来某种突破。将现有的历史牵引出显意识,使人文的发展进入“无”意识或潜意识的阶段,这需要巨大的智力和实践之力。

 

以上,我思想漫步式地思考了人类意识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特征,以期望引发人们更加深刻的思考。我无法从时间的流程或空间的界域中描绘出清晰的意识发展轨,并进行细致的分析,概括地说,意识只是以不同的形态、特征展示着自己,我们不应以时间或空间或其它范畴等来僵化地划分。

              

                      ——韩雪红

                       2005年4月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