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古代文学归田赋杂谈 |
一般来说,中国古代有作为的文人当他们在仕途中遇到挫折、或不满于当时朝政之时,大都会走向退隐归田、洁身自好的道路。张衡也是其中一例。《归田赋》就是张衡为从仕途转向退隐时所作的一篇小赋。
自东汉安、顺以后,外戚宦官当权,朝政日非,汉顺帝有一段时间曾升迁张衡为侍中,讽议左右。然阉竖终恐张衡揭露他们,永和初,张衡遂被罢黜为河间相。永和三年(138),张衡六十一岁由河间相上书乞骸骨,《归田赋》就是这时作的。
《归田赋》是一篇短小明畅的小赋,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它一洗汉大赋铺采缛文、繁重凝滞、虚夸堆砌的规矩
标签:
中国古代文学两汉文学杂谈 |
一、全文旨要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是以廉颇、蔺相如为主,兼及赵奢、李牧等人的合传。这里选的是原传的前一部分,集中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著名的历史故事。
文中着重刻画了蔺相如智勇与不畏强暴的形象。前二则颂扬了他在对外斗争中,面对强敌,临危不惧,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之绩。后一则表现他在处理内部关系上,“先国家之急”,顾大局,识大体,和不计私仇,忍辱含垢之德。当时,秦国正以强大的军事实力进行兼并六国的战争。而此时秦正准备集中力量对付楚国。赵国在六国当中居于强国,秦未敢轻易对赵国用兵。这种客观情况,使蔺
标签:
中国古代文学两汉文学文化 |
一、要点难点
1.本文选自《新书》,个别字句从《史记》和萧统《文选》。《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文的代表作。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标签:
文学中国古代文学 |
二、汉代文人诗歌
相对于辞赋,汉代文人对诗歌的兴趣要差一些,写作风气不大兴盛,如班固《两都赋序》、蔡邕《上封事陈政要七事》分别叙及西汉与东汉文人写作辞赋的盛况,而未见关于文人纷纷踊跃作诗的记载,这基本折射了两汉文人创作中赋风盛于诗风的实况。
当然,这仅是相对赋体而言,若从诗歌发展史的角度看,汉代文人诗歌并不像有的论者所断言的那么沉寂。一个直观的且颇能说明问题的迹象,是汉代参与诗歌创作的文人之多是空前的,据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两汉有诗作流传下来的达五十多人。他们虽无作品流传下来,但史料记载其写过诗的也不少,如据《汉书》、《后汉书》、《华阳国志》、《文选》李善注等文献记载,董仲舒、王褒、谷永、刘歆、薛方、冯衍、王隆、刘
标签:
文学中国古代文学 |
两汉辞赋(上)
一、赋的形成与汉赋的演变
赋形成于战国后期,就基本性质言,它是一种以韵语为主、韵散兼用的介于诗和文之间的文体。
“赋”原先并非文体的名称,它较早的含义,一为诵读,一为铺陈。《国语·周语》:“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瞍赋矇诵”,赋、诵对举,皆指诵诗(韦昭注:“赋公
标签:
文学中国古代文学肖章洪编 |
六、文体形式在汉代亦逐渐趋于多样化。
文 体形式在汉代亦逐渐趋于多样纷盛,自西汉初迄东汉末,产生许多新的文体形式,奠定后世常用文体的基础,故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说:“文章各体,至东汉 而大备。”《后汉书》著录的文体,有诗、赋、铭、诔、颂、书、论、奏、议、记、碑、箴、七、九、赞、连珠、吊、章表、说、嘲、策、教、哀辞、檄、难、答、 辩、祝文、荐、笺等三十余种;任昉《文章缘起》(又名《文章始》)一书收文体85种,各列举一篇早期作品以追溯每体起源,其中有近
标签:
文学中国古代文学 |
索囗茅以莛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
曰:
「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
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
曰:「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
标签:
文学中国古代文学 |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n
标签:
文学中国古代文学 |
离 骚(节选 一)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标签:
文学中国古代文学 |
劝学
君子曰[1]:学不可以已[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4],輮以为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