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 |
一、
小学高年级是错别字出现的高峰期。一是高年级的识字量大大增加。识字总量越大,字形、字音混淆的可能性越大;二是孩子运用字、词的作业增加,同音、形近的字词在使用时容易混淆,有的孩子在使用时可能编造一些错字、别字。所以从学习心理学角度看,这是正常现象。据一项对小学五年级孩子的问卷调查:作业、考试写错别字被扣分时,家长的态度和做法是什么?孩子回答“打骂,然后命令改正”的占26%,“批评、指责、要求改正”的占41%,两项加起来占67%,只有11%的家长是“帮助分析试卷,指出为什么会错”。说明多数家长的做法不科学。家长如果单纯用批评、指责,效果不好。纠正错别字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不断识别,反复使用。小学高年级的孩子错别字可能反复出现,不能指望一劳永逸,只能耐心地反复纠正。家长要多鼓励、少责怪。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这个正常的错误呢?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 |
错别字调查(实录)
第3稿
金坛市金城镇中心学校
活动目标
1、
2、
活动主体:五年级学生
活动流程
1、谈话导入,制定方案(实录)
师:以前做过和调查有关的活动吗?
生:我调查过家庭用电情况。
师:是怎么调查的?
生:我先把家里这几个月的电费单找出来,然后根据顺序把每个月的电费填在相应的表格坐标上,接着用线将几个点连接起来,便得到了一条曲线,这就是这几个月的用电情况。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调查一下作业中的错别字。你打算怎样进行调查呢?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文 |
胡适曾于1922年3月在南开大学讲授了三期的《国语文学小史》,短短三周时间,南开浓郁的学术氛围和崇尚务实的精神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张伯苓并不十分赞同胡适提倡的“文学革命”,而胡适也对张伯苓主张的渐进式的教育改革思想不以为然。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相互仰慕。
1947年,为庆祝张伯苓70大寿,作为国民政府驻美大使的胡适应邀用英文撰写了《教育家张伯苓》一文,热情称赞张伯苓的教育改革方针,他认为:南开的发展一日千里,其发展的进步是有计划进行的。他说南开有此成绩,须归功于张伯苓先生的领导。在文中,他转引张伯苓的一句话对南开进行评价:“我见前途充满光明的希望。南开的工作无止境,南开的发展无穷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