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刘家生艺术评论转载 |
标签:
转载 |
分类: 刘家生艺术评论转载 |
——画家刘家生山水作品赏读
文/叶松铖
一个人有一双美丽的眼睛,不一定就能发现美、认识美。美是直观的,也是抽象的;是隐逸的,也是显露的。大千世界中,有些美需要删繁就简,有些美需要去伪存真,而有些美则需要心灵的过滤、提炼和升华,这种美一旦汩汩涌出,便会绽放出一种明丽的、温馨的光亮,当我们回首凝视的那一瞬间,灵魂已被它紧紧拽住,于是,在丝绢般的擦拭中,获得了通透的快感……
这是我赏读画家刘家生山水作品的感觉。古人说,言为心声。指的虽不是绘画作品,但它揭示的主旨和内涵却是完全相通的。无论是文学作品中的散文、小说、诗歌,或是绘画作品中的山水、人物、花鸟,它们无一例外地都是心灵的表达,无论你使用的是叙事、抒情或是笔墨勾勒、宣纸涂染,形式只是表达的手段,路径固然不同,但抵达的终点是一样的,即,皆是对美的一种反映!刘家生先生的绘画作品,是美的!这样的定位虽说近乎一种标签术语。然而,我依然要强调这种个人的主观倾向。尤其是美这种东西,在被人泛化、扭曲、误读的当下,美丑之间泾渭难分。而以丑为美,以庸俗为时尚,以低级为前卫的极端思潮,正被一些人追捧和标榜。不少画家愈来愈偏离本性:肤浅在色彩中泛滥,铜臭玷污高贵,虚名损害尊严。美渐渐成了一种艺术的奢侈,那种装饰性和工艺性的东西,置换了艺术的纯粹。思想一旦贫血,艺术的土壤就会干涸,甚至盐碱化,而与此相反,批量化的“艺术品”就会风起云涌充斥我们的眼球,谁都明白,伟大的、经典的、货真价实的艺术永远不是速生的产物……因此,我说刘家生先生的山水作品是美的,这句话本身就不是一句简单的潜台词。作为一个有胸怀的画家,刘家生游历了四十多个国家,他用眼睛看世界,用心灵感受世界,他带出去的是局限、是己之所短,而带回来的则是一种思想的解放。眼光决定了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画家刘家生而言,眼光也决定了他的美学观。刘家生的山水作品,汲取了东西方的两大元素,即,东方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西方的人文主义情怀,他的山水作品,既有风景画在造型上的柔和之美,又有中国传统山水的宏大和深邃的意境。他对美的理解,不是潜在的,他的山水作品,在形式和内容的表现上,极其注意作品的审美趋向。他当然清楚地知道,没有好的形式,内容就失去了支撑;好的意境,其实就是形式和内容一种天然契合。
刘家生先生能很快将观众带入到他的作品中的画境。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的领悟和理解,人们朴素地认为他的画“好看”,这种直观的认识,我以为是一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这样的共鸣,或许只是形而下的东西,但比起任何抽象的肯定,它不知要真实多少倍!喜欢,是因为“好看”。“好看”就是民族性的体现和认可,同时,也说明它符合大众审美情趣。刘家生的山水作品,格调明快,线条流畅,画面感很强,他大胆追求色彩,这些色彩在他手里,就像诗人心中的词汇,那么丰富、那么鲜活、那么富有生活的气息,因此,他的每一幅画,你皆能品出不同的味道:犹如嗜酒的,能咂摸出酒的绵甜劲爽;好茶的,能嗅出茶的清馨馥郁。如,画作《金岸》,让人感觉到一种干净、透彻的诗意之美:两棵古树隔河相望,树冠婆娑,树叶金黄,此时,绿水澄碧,波澜不兴,远山近水一片安详。一切仿佛都陷入了美丽的沉静之中:船横江岸,悠悠晃荡,江是静的;白鹭栖息古树,或是翻飞于两树之间,树是静的;金黄的叶片洒满江面,风是静的;云海浮动,飘渺无际,山是静的!而就在这种透明的、爽朗的氛围里,金色在悄然扩散、悄然点染着江河大地……读了这幅画,让人心中滋生出一种喜悦和充实、明朗和欢快!而画作《夏》,则给人一种幽旷、清凉的味道:山涧里,翠竹茵茵,或许是雨后初晴,涧水汩涌、奔泻,声势若雷。一个孤旅在山涧行走,从背影看是一个女士。她要去哪里,不知道,远处是一条被翠色掩映的蜿蜒无尽的小路。清幽与深邃,将人与自然间的和谐,烘托得淋漓尽致……刘家生的画,总是在有意无意间,表现出自然的纯美与亲和,他常常让画面整体上处于一种静穆,这种静穆是属于天地、万物的,它像气息,在画中氤氲、弥漫、缠绕;它又像是一池碧水,幽深、清亮,纤尘不染,却又潜流涌动。这种静穆绝不晦涩、幽暗,他给予画面以生气、灵气和朝气,让人分明感觉到天地万物的循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画家刘家生崇尚传统,但不拘泥传统;挑战传统,但不否定传统。这样的胸襟,自然就锻铸了他在艺术上的探索精神,他把艺术的课题与时代发展相联系,把艺术当随时代的进步而进步,作为自己的精神指向!多年来,他以“写竹”而饮誉画坛,在对画竹的研究上,他有了自己的心得体会,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刘家生的竹子,完全是全新的,他在艺术理念上实现了质的跨越。他笔下的竹子,不再是单一的、孤立的,竹子以一种劲拔、飒爽、清幽的风采,融入了山水中,他改变了竹子在文人画中的矜持、倔强和孤傲,让它们以谦逊、祥和之美,融于万物,与天地同呼吸共命运、与人类共休戚!于是,江南烟雨、农家小院、偏僻的苗寨、幽邃的山涧,一簇簇、一片片的翠色苍竹,迎风傲立,万千风情,悦人眼目……
美来自心灵的灌溉和滋养。刘勰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只有心无杂尘,静中才能求得大道。这些,刘家生懂得,他的语言在他的画中,他的情感在他的画中,艺术之美,需静静的培育,它们长在心田,枝叶肥硕、碧绿,花蕊芬芳四溢……
标签:
人民美术网刘家生 |
分享传递正能量:刘家生重彩花草树木韵味画作品,文字网络
http://s8/mw690/001rbsolzy6SydSM5h5f7&690
1、安于知足;危于多言;乐于好善;苦于多贪。
2、珍惜今天,珍惜现在,谁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3、屋宽,不如心宽。
4、使人成熟的是经历,而不是岁月。
5、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
6、衣不过暖,食不过饱,住不过奢,行不过富,劳不过累,逸不过安,喜不过欢,怒不可暴,名不过求,利不过贪。
7、幸福是每一个微小的生活愿望达成。
8、感谢生命给我的痛苦和磨难,因为每一分痛苦背后,都说明我前进了!
9、聪明的女人读得出男人的实话,却不拒绝聆听男人的假话。
10、海棠花好看,不在颜色,而在神韵……做人也一样,不在外表,而在涵养。
http://s14/mw690/001rbsolzy6SydVEb371d&690
11、智慧的人绝不劳碌,过于劳碌的人绝不是智慧的,善于悠游岁月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林语堂
12、获致幸福的不二法门是珍视你所拥有的、遗忘你所没有的。
13、贪婪是最真实的贫穷,满足是最真实的财富。
14、强不知为知,此乃大愚;本无事生事,是谓薄福。
15、争-元气不伤;不畏-慧灵闪光;不怒-百神合畅;不烦-心地清凉;不求-不卑不亢;不执-可圆可方;不忧快乐健康。
16、世界上1%的人是吃小亏而占大便宜,而99%的人占小便宜吃大亏。
17、个人如果在20岁不英俊,30岁不强壮,40岁不富有,50岁不智慧;那么他这辈子就别想英俊,强壮,富有,智慧了。
18、象因牙死,狐因皮亡。
19、君子所贵乎道者三:一是动容貌,二是正颜色,三是出辞气。
20、人才是利润最高的商品,能够经营好人才的企业才是最终的赢家。
http://s4/mw690/001rbsolzy6Sye13yT193&690
21、心宽一寸,受益三分。
22、上者大智若愚;中者大智若智;下者大愚若智。
23、至远者非天涯,而在人心,至久者非天地,而在真情,至善者非雄才,而在贤达。唯愿远者近,久者恒,善者共。
24、素食则气不浊,独窗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朱锡绶《幽梦续影》
25、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但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的时候,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的很少。
26、专注于你的长期目标,美妙的事情很快会来到。
27、不为模糊不清的未来担忧,只为清清楚楚的现在努力。
28、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体重都控制不了,何以掌控自己的人生。
29、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第一看人文,第二才是科学,三是技术技巧。
30、财由德养,智由心生。
http://s8/mw690/001rbsolzy6Sye3I6Kre7&690
31、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
32、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 荀况
33、君子在下位则多谤,在上位则多誉;小人在下位则多誉,在上位则多谤。 —— 柳宗元
34、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东坡
35、有哪一个聪明人会否认痛苦与忧愁的锻炼的价值。——赫胥黎
36、顺境使我们的精力闲散无用,使我们感觉不到自己的力量,但是障碍却唤醒这种力量而加以运用。——休谟
37、并不是每一种灾难都是祸,早临的逆境往往是福。——夏普
38、逆运不就是性格的试金石吗?——巴尔扎克
39、奇迹多是在厄运中出现的。——培根
40、灾难是真理的第一程。——拜伦
http://s9/mw690/001rbsolzy6Sye6QKrSf8&690
41、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爱默生
42、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贝多芬
43、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容易看出一个人的气节。——莎士比亚
44、顺境不是喜,逆境不是悲。
45、圣人的心是能转境的,凡人的心则被境所转。
46、做人要“四个经得起”:经得起看,经得起考,经得起问,经得起查。
47、人的两种力量最有魅力:一是人格,一是思想。
48、风明月夜,无为自在天,心安既净土,名利不如闲。
49、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50、小商取利,大商取道,得道者得天下之利。
http://s2/mw690/001rbsolzy6Sye6OCVr11&690
51、让别人快乐是慈悲,让自己快乐是智慧!
52、那些只能生活在别人掌声中的人,禁不起考验。
53、欺人是祸,饶人是福。
54、40后的智慧,50后的沉稳,60后的思维,70后的责任,80后的激情,90后的求知欲
55、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
56、最大的浪费是我们不认识自己的智慧,不明白自己拥有全宇宙的力量。
57、对人诚信是保护自己尊严、良知的最好方法。
58、每天一只老母鸡,不如敲敲足三里。
59、佛门讲“吃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
60、挑战越大,我们灵性的领悟和成长也越大。
http://s1/mw690/001rbsolzy6Sye72FOM10&690
61、吃亏一定得福,只不过滞后给你。
62、讲话过于肯定的人,往往后悔多于肯定。
63、当我们把关爱、仁慈、宽容和体谅扩及别人时,我们就创造了天堂。
64、命,乃失败者借口;运,乃成功者的谦词。
65、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暄;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66、从命理学和位理学来看,气场就是一个人所具有的一种能量。
67、人生就象饺子,无论是被拖下水,扔下水,还是自己跳下水,一生中不蹚一次浑水就不算成熟。
68、热爱挫折的人天天都是吉日,路路都是坦途。
69、有质量的生命离不开身心的愉悦,健康是其根本中的根本。
70、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http://s14/mw690/001rbsolzy6Sye75XXv5d&690
71、妾美不如妻贤,钱多不如境顺,名高不如体健。
72、把敌人变成朋友是消灭敌人的最好办法。
73、道出于静,德出于谦和。
74、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昭德新编》
75、如果从心底感到快乐,时时处处都是好时光好地方。
76、世上没有绝对幸福的人,只有不肯快乐的心。
77、吾独爱书之诲人不倦,三读亦有三省,如师如友,终身不离。静读书,动阅人,百态人间,万般趣乐。
78、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
79、明代王守仁将“心学”凝成四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80、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以利交者,利尽而交疏;以色交者,花落而爱渝;以势交者,势倾而交绝。
http://s1/mw690/001rbsolzy6Sye7c6FG00&690
http://s12/mw690/001rbsolzy6SyezlYcb2b&690
标签:
文化 |
追梦画坛 唱回故乡
——解读我国著名画家刘家生先生艺术之路
□张一涵
都是因为那座山,都是因为那条河,让无数沂蒙儿女梦牵魂绕。因为对沂蒙山这片故土爱的如此深沉,在采访我国著名画家刘家生先生的日子里,他谈的更多的就是他那挥之不去的沂蒙情结。沿着画家的足迹和心音深入蒙山沂水的肺腑,去感受这片土地深沉的呼吸,那样的意境让我生出好多感动,那些无限扩张的艺术魅力,将我引入一种旷世的情怀里,每个触角都生发出来。直至谈及“刘家生个性”,一语惊心。看似晦涩的词汇,却让我更加体会他恣意的艺术创作人生……
1959年,刘家生出生在沂蒙大青山脚下一个小镇。母亲那做饭的风箱声“呱嗒呱嗒”地陪伴着他的童年,父亲的画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兴趣,也正因为如此,他和他的两兄弟不约而同地喜欢上了画画。6岁的时候,刘家生就拿起了父亲的画笔,开始写写画画,这为他的童年增添无穷的乐趣。8岁那年,他在父亲的房间里无意发现了一本《芥子园画谱》,如获珍宝,天天趴在桌子上,照着画谱临摹起来。可最让他痴迷的还是画竹子。
那个时候,农村有一个风俗习惯,就是村里人从山上砍下来的竹子,插在磨眼里,寓意为竹报平安。刘家生也把竹子插到磨眼里,一边欣赏,一边画画,直到竹叶干了,然后他就用绳子拴上,将竹子扔到深井里浸泡,第二天接着再画。回忆起当年,刘家生说:“我把竹子往磨眼里一戳,一手拿纸,一手握笔,就围着它又喊又叫地转起圈来,母亲从来没有见过我这样子,以为是中邪了,叔叔看见后对母亲说:‘这孩子长大了必成大器!。”
转眼到了1977年,18岁的刘家生怀着一腔热情走出沂蒙山,来到北京,光荣踏入了绿色军营,成为三军仪仗队的一名战士。在部队里,他很快就出名了。让人费解的是,刘家生不是因为他的枪法出名,而是因为他的画画出了名气。在部队上,刘家生对于绘画艺术的追求和痴迷,众人皆知。他利用一切业余时间都与绘画有关。晚上,他一般都要画到凌晨一两点才睡觉。他不但经常去北京火车站速写,周末还要坐地铁到前门,然后再转公交车到美术馆临摹名画。战友们都知道,刘家生最喜欢的两个地方就是美术馆和垃圾场。那个时候,刘家生的津贴一个月才7元钱,为了省下钱买笔墨,他经常跑到部队附近的一个垃圾场捡废纸和旧画报,然后将旧画报根据山水、人物、动物装订成素材,把废的墙报纸裁剪整齐,订成素描本,以此来丰富他的绘画世界,追逐他的画坛之梦。
良师对学生的影响却很大,有的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成就学生一生。在部队期间,刘家生有幸拜董寿平先生为师,颇得恩师的喜爱和真传。刘家生说:“老师一直教导我,古人云,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你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也成了刘家生的座右铭和不懈的追求。四年后,刘家生被部队送到解放军艺术学院深造。1983年,刘家生进修于中央美院山水画系,获硕士学位。1995年留学马来西亚艺术学院水彩系。他先后从水彩、油画、水粉及传统水墨艺术入手,在继承传统画法的基础上运用西画透视的手法,形成了中西合璧独具风格的技法。他的绘画技巧、透视等都是超越传统的新招,尤其在写竹技法上,突破了中国绘画史上千年不变的古老画法,被美术界誉为“新竹山水画开拓者。”
在当代虽然画竹的人士较多,但是,能在“竹画”上能绘出精神、画出美感画家更是寥寥无几。刘家生先生笔下的竹子,不但具有传统中国画中那样的气势与高洁,又显出秀丽多姿、可敬可亲的生活化气息;既让人感受到文人的气节与傲骨,又不显得那么孤高。在读他的画时,你会明显感受到一种清新秀丽而又积极向上的气息拂面而来。
当然,刘家生先生虽以画竹而闻名,却并不仅仅画竹。他的山水、花鸟、人物等画作无不透露出他清新而又大气的风格,无不表现着他积极向上、文人气息的精神。在他的画里,既蕴藏着他对古代先人绘画技法的理解,又饱含着他数几十年来走访名山大川,对大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活独特的理解。一幅画是否在观赏上给人以新的艺术美感,让人有愉悦的心境,不但是画家对艺术技巧的掌握,更是画家人格美的具体体现。读刘家生的画时,你会感觉像是自己在云中漫步,又像在顺着溪流而下,寻找家乡的梦境,有时竟产生异样的快意,会被那幽静安祥、却又波澜壮阔的气势所震憾,这是他用心生活、用心作画的成果,也是他成功的必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刘家生先生的作品就多次参加全国、全军及各地美展,不仅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首相及团体,还被中国美术馆、北京人民大会堂、北京饭店、日本国际贸易大厦、南非大学等收藏。德国、新加坡、日本、韩国、法国、马来西亚、比利时、瑞典、加拿大及南非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纷纷主动邀请刘家生参加美展、交流、讲学等活动。刘家生,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文研中心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南非大学客座教授、《当代书画英杰》编委、委员。“中国山水画十佳人物”,“新竹山水画开拓者”(军旅画家)。他擅长山水画,但以画竹见长。其新竹画法已载入中国美术史,名字列入中国美术家人名录,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目前,刘家生的画竹破节法已突破历代技法,是我国第一位走向世界高端的画家。2005年被文化部授予“优秀艺术家奖”为弘扬我国文化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2010年9月1日,他应俄罗斯美术家协会、国家美术馆、教育部、文物局等单位联合特邀举办个人画展。当时,参与媒体60多家,俄罗斯新闻台24小时滚动播放。美术界的专家教授,及大学、中学、小学的老师、学生参观了刘家生画展。俄新闻台报道说“中国画家刘家生的这次画展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是中国艺术家首次在俄最具轰动力的一次,使俄罗斯的学者们真正感受到了中国画的魅力。”俄罗斯美术馆馆长说:“俄罗斯和中国有着非常友好的联盟关系,愿俄中两国艺术交流持续友好的发展”。在采访中,刘家生说:“看此报道后,心情无比激动,未想到我的画展在俄会引起如此强大的震撼力。这次邀请展,激发了我对以后创作的激情和动力。俄罗斯、法国、荷兰等国家的油画在世界占有首要地位,中国画是我国民族自己发明创造的艺术画种,但愿我国璀璨的文化艺术像《神州号》一样覆盖世界的每个角落,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的艺术在世界各地开花。”
刘家生,这位沂蒙山的骄子将中国绘画艺术传播给到了世界各国。在俄罗斯个人画展之后,他将对创作进行一次全面的回想和总结,编辑出版《刘家生画集》、《刘家生水墨画选》、《画竹名家》等。当浩繁的刘家生画集出版之时,他或许对艺术真谛有更深的感悟,对艺术的将来有更高的追求。
艺术需要夸张、想象,还需要真真切切的沉淀积累,需要沉下心来认真体验生活,他喜欢去大自然去创作,那里才能找到艺术的源头……刘家生从91年到98年连续7年去广西桂林写生,最让人感动的就是他一年连续去了6次,这种跋山涉水志坚行苦的精神被广西日报及航空画报广为传颂。
同样,家乡沂蒙山也成为刘家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资源。那巍巍的蒙山,清清的沂河,跨越时空永存悠扬的《沂蒙山小调》……都深深地震撼了他。他在用心灵描摹家乡,他用画笔在探索和诉说。他以“沂蒙”作为创作的母体,画蒙山、画沂河、画大青山。他的作品笔法老道、敦厚中透出优雅的气息,从他的画中传达出对沂蒙文化传承的一种精神坚守。沂蒙文化、沂蒙精神的元素在刘家生先生的艺术风格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浮现,终极成为他的艺术个性得以张扬的起点和归宿。他充满激情地说:“我来自美丽的沂蒙山,那里有我的根,那里是我眷恋的土地,那里有我深爱着的人们。”我把刘家生先生比作一只沂蒙山的候鸟,是再恰当不过了,沂河岸畔是他几度前往的所在,沂蒙大青山则是他永远守望的精神家园。从他的每一寸呼吸都能看出他对故乡的无限依恋……为使自己的创作始终能够准确把握沂蒙的基调。平时他一进画室就会把音乐打开,让自己置身在轻松、奔放的感觉里,让自己投入创作。《沂蒙山小调》唤起他美好的回忆,给予他创作的灵感,每当他生活中遇到困难,创作上寻求超越,他都会静静去聆听那来自遥远故乡的吟唱,从中汲取精神的力量。
人常说画家有第六感觉,是的,不错,这种感觉来源于“主观感情”这是刘家生先生对艺术的洞悟。人一旦真正投入艺术,真如寄身空门,甘苦冷暖自知,所谓不同者只是信念而已,精神的升华,往往是信念之差,但要跨出这一步需要付出很沉重的代价。他对此有超忽寻常的感悟。
纵观刘家生先生的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中国绘画艺术的超越,更可以看到一个完全把自己融入山水的画家对它如梦如痴的爱。可以想象,刘家生先生曾在这一幅幅画前是何等地不能自已。每一幅作品透着他对脚下土地的热爱和渴望,都深深烙下刘家生印记。甚至你会在某一副画中读出一种呼喊,一种嘶鸣,那是对古老的沂蒙文化传承的一种坚守的吟歌。他说:“我愿以我的作品表现出一个普通人心中的激动。”他的作品因为注入了生命记忆而意蕴深邃、耐人寻味,让观者在开启心灵的同时,在舒缓悠长的诗情画意中跟随他一起进行追忆、怀念和心灵的碰撞,刘家生先生说:“这也是他作画中最想要达到的境界。”
每年刘家生先生都要回到故乡,有时一年能回来数次。他认为每个画家都应持有一种精神使命。他说,我希望我的艺术和我的经历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更加热爱我的故乡沂蒙山。对于刘家生先生而言,挥洒在纸上的不仅仅是墨,而更多的是心血,是汗水,是情感、是他灵魂深处渲泻于宣纸上的艺术精髓……这或许就是画家刘家生和生活中的刘家生最真实的人生态度吧。
刘家生先生,这位沂蒙山走出来的时代骄子,这位追梦沂蒙魂几十年如一日、对家乡始终怀有炽热感情的沂蒙汉子,常做如是感慨:“我的家乡沂蒙山不仅赋予我生命,更赋予我用绘画艺术表现沂蒙魂的激情!”在此,我以这篇文章,表达我的一点微忱,真诚祝愿刘家生先生在以后的艺术道路上,以大思路、大手笔,大气势创作出具有独特品格、独具韵味的精品力作,丰富百花争艳的中国绘画艺术,则不胜祈祷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