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文学艺术作品作为具有主体特性的精神物态化成品,无一例外的因其性质的精神特征而成为一种有生命的存在,并具备了历史的形态。艺术家所感受到的焦虑,痛苦,欢乐以及自觉承担的使命使他们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不断发现新的感悟和创造新的形式。但是,世界不是立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细细打量的对象,不是僵硬的无生气的平板一块,而是包蕴无数变化和可能性的广大时空,如何掌握世界的问题是自由人类以来的恒久而常新的问题,也是始终困惑和苦恼着艺术家的问题。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卢梭的名言道出了人类作为有限的存在在现实世界中难以摆脱的悲剧性命运。人创造了社会,以其整体的力量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取得了某种程度上的自由,但是机械,刻板的规约与教条有时时刻刻制约着人类,人类无时不是被一张有权利,法律,道德所组成的落网所套着。当一个社会只允许遵守这共同的语法规范,讲着人人都必须讲的词汇时,语言的活力便无声无息的被吞没了。正是基于此,尼采才认为语言在现代社会中病魔缠身,海德格尔才把语言称之为生命存在的牢房。我们发现历史上卓有建树的艺术家都是那些对人类的痛苦有着深深体察和关怀的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