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养生之道 |
一 腹式呼吸
一、腹式呼吸的涵义
胎儿在母体子宫中依靠脐带汲取氧气和营养,包涵有胎息的意义,出生后至学会走路之前,仍然用腹部帮助其呼吸,则身体十分健康。随着岁月的增长,直立行走开始了,即改变成胸式呼吸——肺呼吸。
腹式呼吸的范围,实指包括肚脐在内的整个小腹腔(也波及到脐上部分上腹部),它包括了腹部表面的许多穴位,如脐中线的神阙(肚脐)、关元、气海、石门、阴交、中极等穴,均属于下丹田,为腹内脏器的反应点。受波及的则包括水分穴,下脘穴及脐中线两旁26个穴位。胃、脾、肾;膀胱、“精室”、“胞宫”、小肠、大肠等为腹内相应的脏器。练腹式呼吸时,必须意守下丹田,《道德经》谓之为“实其腹”,整个腹腔内的消化系和生殖系等均会被“充实”。丹田之说出于道家,将其练气功称为炼内丹,因此,其意守绝不是腹部肌表上某一脏器的一个反应点,而是一片,并非一点,更不是一条线。清朝周学霆著《三指弹》说:“脐下为丹田,有活见处,不可以方寸计”。练腹式呼吸时,整个小腹部有温热感,腹内肠鸣漉漉有声,或有蠕动感,或排放矢气,均为小肠气帆流畅,功能加强的表现,据此,可知腹式呼吸的范畴和生理作用。
二、从肚脐与经穴及五脏的关系看腹式呼吸的重要性
《道藏》曰:神阙“为心肾之门户”。肾脉挟脐上行。肾为先天之本,脐也为先天之本。说明肚脐与肾相通。
《素问·骨空论》谓:督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会元针灸学》说:“脐者,神之舍也,心藏神,脐为神之舍”。说明肚脐与心相通。
《灵枢·营气》载:“……上行至肝,……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从解剖学看,脐下腹膜有极丰富的静脉网,联结于肝脏门静脉。在胎儿时期,脐静脉直达肝脏。说明脐与肝相通。
《灵枢·经筋》载:“……足太阴之筋……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
《素问·骨空论》指出:任、督(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带脉“横绕腰腹周围,前平脐,后平十四椎”,“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说明脐与任、督、带、冲脉相通。任脉为“阴脉之海”,能“总督诸阴”,对全身阴经脉气有总揽、总任的作用,其脉气与手足各阴经相交会。所以,脐能通过任脉与全身的阴经相连系。督脉的脉气与手足三阳经相交会,所以,脐可以通过督脉与诸阳经相联系。带脉出自督脉,横行腰腹,“约束诸经”,所以,脐可能通过带脉与足三阳和足三阴经及督脉、任脉相联系。冲脉上至头、下至足,贯串全身,为十二经之海,“五脏六腑之海”,能调十二经气血,其脉气在头部灌注诸阳,在下肢渗入三阴,并与肾、胃两经相并上行,所以,脐亦可以通过冲脉与十二经脉相通。
上述情况表明,脐为生命要枢,能激发脏腑功能,具有调节奇经八脉和十二经气血的作用,练腹式呼吸可以强化脏腑和经脉的功能。
三、肚脐与腹式呼吸的关系
肚脐为生气之原。
《类经附翼·大宝论》指出:“人之初生,生由脐带,脐接丹田,是为气海,即命门也。所谓命门者,先天之生我者由此而受,后天之生我者由此而栽也。夫生之门即死之户,所以人生盛衰安皆系于此者,以其为生气之原,而气强则强,气衰则病,引虽至阴之地,而实元阳之宅”。认为肚脐是人体先后天气机的原头,生命的关键:短命长寿均系于此。
肚脐是点穴之所。
《冯氏锦书》说:“身中一窍,名曰玄牝,乃金丹返还之根,神仙凝结圣胎之地也”。其位置“正在乾之下,坤之上,震之西,兑之东,坎离交媾之乡,一身正中”,即腹部脐位。《大成捷要》更指出:“炁穴即命门,正在脊骨第七节,脐后肾前……”。说明肚脐是炁穴之处所。
肚脐是气机的总枢。
王冰注《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当伸臂指天,舒足指地,以绳量之,正中当脐也,故又曰半,所谓天枢者,上下交互而旋转也。故在天地乃上下气交之中名天枢,在人以身半之中名天枢也”。由此可知,肚脐是人体气机(阴阳气化)升降出入的总枢纽。
肚脐是呼吸之门,十二经之根本。
《难经·八难》说:“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难经·六十六难》又确定“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
肚脐为神之舍。
《会元针灸学》明确指出肚脐是“神阙者,神之所舍其中也,上则天部,下则地部,中为人部,两旁有气穴、肓俞,上有水分、下脘,下有胞带形如荷茎,系于母之命门。天一生水而生肾,状如未敷莲花,顺五行以相生,赖母气以相转,十月满,同神注于脐中而成人,故名神阙”。
综上所述,肚脐是人体点穴之所,生气之原,气机总枢,呼吸之门,神之合,维系着人体生命,故曰“此窍非凡窍”。腹式呼吸正是鼓动着这个“神穴”里的先天后天的精、气、神三宝。
四、腹式呼吸的现代生理学效应
腹式呼吸对人体各个系统的生理均有特殊的作用。
首先,腹式呼吸能明显地提高肺活量,活化肺泡。
每个人在呱呱坠地吸入第一口空气后,一直进行全肺呼吸,其主要原因是腹部的鼓动作用所致。婴儿的哭有发掘全肺潜力的作用。可是,等到学会了走路,身体经常以直立位置活动以后,人就逐渐改成胸式呼吸,造成肺的偏用和偏废,再加上人人都使用一条裤带,更限制了腹式呼吸,结果是引起肺尖过耗,肺底过滞。胸式呼吸时,常人每次呼吸约5秒钟,吸入约500毫升的空气,分配在各级气管(属无效腔)的空气约140毫升,被送入肺泡(属有效腔)约为360毫升。全肺只动用了1/5的肺泡——多集中在肺上部,如果缺乏锻炼,占4/5的中、下肺泡则长期废用,失去活化,就会逐渐萎缩退化,其中的微循环逐渐壅塞,肺泡壁通透性、小气管壁的纤毛运动都可因长期旷置而退化,这就为细菌的迅速蔓延创造了条件,同时由于微血管壅塞,血流不畅,抗生素药物很难下达病区产生作用。因此,有些平时身体尚健,并无呼吸系统慢性疾患的70岁以上的老人因气温骤变并致伤风随之引起肺炎而迅速蔓延,即在二、三天内猝然呼吸衰弱而逝世。进行腹式呼吸时,即完全改变了这种情况。在“气和”的松静状态下,每个呼吸可延长至10到15秒钟,共吸入1000至1500毫升空气,在无效腔中的气体量(140毫升)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肺泡表面毛细血管扩张,肺泡活化,交换气体功能大大加强。近年来,由于细胞色素P—450的发现,更加说明氧对于人体的重要性。生命活动使体内产生约6万种“异生质”,这是些无用物质,很难清除。因为它们多数不溶于水,却容易与磷脂结合而固定在生物膜上。细胞色素P—450能促使异生物转变为可溶物质,从而排出体外,起到使细胞,乃至人体延年益寿的作用。细胞色素P—450只是一种催化剂,能将氧激活,使氧去攻击生物膜上的异生物,没有足够的氧,细胞色素P—450这个“清洁工”,也就无用武之地了。Welless博士说:“氧气可消除结肠腐败和厌氧菌造成的疾病,是最好的改善全身特别是结肠的健康状况物质”。可见氧气对人体的重大作用。
在临床实验方面,曾有人报导78例肺结核病人,练功前测定其肺活量,平均为3346毫升,练腹式呼吸一个月后提高234毫升,而对照组27人,平均为257毫升,一个月后减少48.3毫升。近年对25例肺气肿和慢支病人,练腹式呼吸3个月后,肺活量提高380毫升。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肺活量越大寿命越长。只有启用4/5处于“沉睡”状态的肺泡吸取大地无偿的氧气,才能提高抗病能力和延长寿命、而腹式呼则是“调动”全肺呼吸的最佳方案.
其次,腹式呼吸能扩大隔肌活动的范围。
近年来,许多研究和实验表明,练功者膈肌向上向下活动的范围异于常人,如学者金冠报告观察10例练功者,其膈肌移动度之平均值可增加3至5倍。膈肌运动范围扩大的生理学意义是:一方面使胸腔容积扩大,肺活量增加,心脏充分舒张,另一方加大按摩腹内脏器的力度,使胃肠蠕动增强,排空加快,提高了消化系统的功能。
第三、腹式呼及对肠腑有特殊的生理学意义
腹式呼吸使“气沉下丹田”若从现代解剖学观点看,在整个下丹田的范围,除了性腺、子宫、肾、膀胱外,占绝大部分的是肠。练腹式呼吸入静过程中,口中津液分泌增多,所谓金津玉液,下咽后,即直达小肠,在小肠聚津的基础上,进行炼精炼气。根据脏腑学说,大小肠是主滓液的,特别是小肠,其体积之大,为五脏六腑之最,其总面积相当于皮肤的5倍,其吸收面积(包括肠绒膜),则可达数百倍。小肠不仅是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的大本营,而且是机体能量的发源地,大肠则回收90%以上的水分和小部分养分,人体的元气,精气,神,全赖于小肠中水谷精微之变化,故有“小肠受汁变化而为赤”之谓,即“气血生化之源在小肠”。道家的炼内丹要建筑“中土炉灶”,又提出“金鼎气腾学说”,此外,中医学的“命门学说”及美国根达尼的“能量库学说”,共同之处皆指“腹内脐下三寸”——主要指小肠。腹式呼吸时,腹部有温热感,其皮肤温度可升高1至6℃,这是机能旺盛和细胞兴奋性增高的象征,腹内小肠的消化液分泌增多,连胆汁分泌也增加3至6倍,小肠的吸收功能增强,分清泌浊的功能旺盛,其分清则吸收精微上升于心肺,从而输布于周身,现代科学谓之为“能量辐射”(泌浊则转输废渣渗入大肠),为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再由于腹式呼吸使膈肌活动幅度增大,挤压腹腔脏器而直接按摩胃和小肠,使胃液分泌增多(但其中游离盐酸和结合酸比例却无明显变化),令小肠蠕动和腺体分泌加强,促使小肠内的乳糜液和消化液充分混合,彻底完成化学消化,肠鸣漉漉有声,并有触动感,或排泄矢气。在这样的机械运动过程中,纳食增加,大便通畅,全身营养状况大为改观,使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免疫力增强。
腹式呼吸另一方面又加强了大肠转输废物、排除毒素的功能。Charles医生在他的《健康大道》一书中说:“我发现了未老先衰和死亡的原因,在284例尸体的结肠中只有28例结肠上没有坚硬的粘连的物质,大多数尸体的结肠已变成为正常结肠长度的2倍”Humbart说:“肠道的清洁是自然疗法参加者最先考虑的事,肠道是人体的排污系统,所以必须保持干净,80%的疾病是由肠道引起的”。观察表明,练功后可使患者的大肠病变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肠胃移动波可以由功前的0.75厘米增加至1.5厘米,大便质量和次数逐步趋向正常。
第四、腹式呼吸可使大脑功能增强
由于腹式呼吸的入静状态,使大脑功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其主要表现在脑电的变化上:我国脑生理专家梅磊教授说:“气功态时出现明显的额叶脑波有变化;正常出现在枕叶的优势a波同步峰明显地转向额叶……它以额叶为主,也可以从额叶扩及全脑,使整个大脑进入有序振荡。脑电同步化发生明显改变,标志着大脑皮层神经元兴奋性改变,表明了脑生理机能发生了改变”。
腹式呼吸还可以增强肾功能和性功能,对其余各系统的生理和生化也有明显的作用。
五、腹式呼吸的方法
(一)定义
腹式呼吸,顾名思义,即用腹部来呼吸。腹部怎么能呼吸呢?其中包涵着“神”的深意。由于先天的禀赋,胎儿及出生后至以四肢爬地的婴儿是采取“腹式呼吸”的,他们不必用“神”,直至站立行走以后,就自然而然地过渡胸式呼吸。
从古至今,各气功流派创造了许多腹式呼吸的名称和方法,如“凝神入气穴”、“凝神入脐”、“意守丹田”、“意守小肠”、“意守肚脐”、“胎息”、“息息归根”、“气气归脐”、“心息相依,造化炉中”、“丹田命门呼吸法”、“丹田内转”、“精神内守”、“虚其心,实其腹”、“吸有心,呼无意”、“腹部顺呼吸”、“逆呼吸”以及现代提出的“彻底呼吸法”、“深呼吸法”、“长呼吸法”等等名称和方法。明代养生家冷廉所著的《修龄要旨》中有“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其中包含了腹式呼吸、提肛和吞津三要旨,几百年来成为长寿秘诀。近代郭沫若的静坐秘诀三法是令他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方法是:“吸气要长而缓,呼气要短而促,行之不经意之间,用意不用力,力点在脐下,无急无想,一切皆穴”。这两位养生家就是十分具体地提出腹式呼吸的要领。上述名称繁多,但却“万法归宗”,全凭心神意旨,“心主神明”,“心为君主之官”。
综上所述,意念并鼓动小腹部,以细、长、缓、匀的方式延长呼和吸的时间,即为腹式呼吸。
(二)方法
经过多年实践,我们提出如下的腹式呼吸方法,供修练者参考。
预备阶段:
(1)这个阶段是为没有气功基础的人准备的。先仰卧在床上,全身自然放松,进行鼓肚子运动,即吸气时下腹部鼓起来,呼气时下腹部凹下去,意念要想着下腹部,每个呼吸的的时间持续10至15秒,每天共做三次,每次约20分钟,呼吸要领是悠而慢、细长缓匀,其作用是使膈肌下降,气沉丹田,充气于肺中下部的肺泡,去壅塞,促循环,灭细菌,防萎缩,阻退化,活肺络。
(2)熟练之后(或已修炼过气功的人),开始进入下述预备式。
预备式:仰卧床上,放松裤带,解除紧身的东西,自然放松,两手置于胯旁,轻轻闭目,默念“松”字三次,然后再默念口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健康长寿”。共三次,之后轻轻想着肚脐。
方法:(接预备式)吸气时,轻轻地,慢慢地把整个小腹部(包括肚脐)鼓起来,千万不要用力,时间约为6秒钟,接着屏息约1秒钟,跟着,慢慢呼气,同时下腹部凹下去,意念离开下腹部,默念“松”字(或守空),时间约为5秒钟,接着屏息约1秒钟。每个呼吸包括屏息在内共15秒左右。然后再重复进行。全部用鼻吸鼻呼。整个练功过程为15至30分钟,休闲者可练l至2小时。
练功5分钟后即自然进入十分安静的阶段,此时自我感觉微妙,全身轻松,大脑清新。约15分种后,进入忘我阶段,整个宇宙只存自我一点意识,余者皆空,有些人跟着会进入睡眠态,而不必收功。
每天可练2至3次,时间在上午或下午的下班后(功前后应喝杯温开水)或午睡时或晚睡前均可。姿势以仰卧位练功最好,于两小腿下垫一个棉枕头,其是作用使双下肢血液更好地回流,加强心功能,减少下肢淤塞,同时使全腹部更松。呼吸不必拘泥于时间,延长呼吸时间只要不憋气,做到细长缓匀,吸气较呼气稍为长一点即可。也可以取坐姿修炼,坐姿修炼功效最强,时间以夜间子时为佳。
日常生活中,可随时随地养成腹式呼吸的习惯,举例如下:
(1)散步腹式呼吸法:一吸行六步,鼓起小腹部,留神于肚脐,一呼行五步,收小腹,默念“松”字。步阀要缓慢,双目留一条小缝,练功场地应平坦,穿干底鞋。其它要求同上。
(2)慢跑腹式呼吸法:一吸跑5步,一呼跑4步,其它要求同上。
(3)上楼梯腹式呼吸法:一吸依次蹬上4个阶梯,一呼又依次蹬上3个阶梯,其它要求同上。
(4)下楼梯腹式呼吸法:一吸依次走落5步,一呼依次走落4步,其它要求同上。
(5)坐车腹式呼吸法:取坐姿,其它要求同仰卧位。
(6)打太极拳腹式呼吸法:双目微闭,动作时不要“手到眼到”,而应把注意力集中在肚脐,一吸6秒钟,一呼5秒钟,其它要求同上。
(7)游泳腹式呼吸法:一吸双手交替向前划3三次,三呼亦同,动作要徐缓,注意力和腹部等要求同上。
(三)功理(机制)
(1)仰卧位为零支撑,零压力,使脊椎骨节节放松,骨骼一松,肌肉、神经、血管、筋腱、五脏六腑皆松。全身毛细血管开放的条数由常人生活态的8.4条/平方毫米,增加至12.6条/平方毫米,血流量增快15倍以上。外周血管舒张,减少心脏负担,心率变慢,可减少10次/分钟左右,心脏寿命延长。又使下肢静脉易于回流,消除瘀(郁)血。
(2)加强肺功能
(3)加强消化功能
(4)呼气时默念“松”字,或“守空”(无意念活动),谓之“呼无意”,(“四大皆空”:天空、地空、人空、法也空),是为“虚其心”。吸气是想肚脐,称为“吸有心”,由此“一紧一松”、“一聚一散”(聚精气,散浊气),使全身澄澄然如山泉,似水晶,象白玉一样雪亮。此时,脑电同步,高度有序化,脑中a波占绝对优势,智慧开发,脑力增强,思维、想象、感知、记忆力均大大提高。
小结
从多年实践和实验表明,松静状态下的腹式呼吸对全身各个系统的影响十分广泛,本文重点分析了腹式呼吸的直接作用是肺脏中、下叶,它令四级肺泡彻底扩大,从而使布满肺泡表面的毛细血管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张,大量的氧气通过毛细血管进入动脉血中,增加了红血球的携氧量。而静脉毛细血管则将其中的静脉血所含的二氧化碳等“浊气”,更加彻底排出体外。另一方面,腹式呼吸的作用又直接于小肠,使几百倍于人体皮肤表面面积的小肠吸收功能大为改观,“受气取汁变化而赤”的功效得以加强,促进造血机能旺盛。这样,人体的气血生化功能趋向优化,从而使各脏器,各系统的职能大大提高。因此,腹式呼吸关系着人生盛衰安危,它对人类的防病治病,延年益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分类: 艾灸养生术 |
有关艾绒的几点认识误区
误区一 艾绒比艾条好
首先,传统艾条本身就是由艾绒制成,艾绒和艾条是艾叶制成的成品的两个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其实是同根同源的。艾绒有不同的等级,艾条也是(艾条的等级高低取决于它本身所用的艾绒等级高低)。如果拿高等级的艾绒和低等级的艾条相比,则肯定是艾绒好,但如果是拿低等级的艾绒和高等级的艾条相比,则肯定是艾条好。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选择哪种产品,取决于客户所用的灸法,不能一概而论哪种比哪种好。
误区二 纯的艾绒燃烧后是清香味,不是清香味的不纯
艾绒或艾条在没有燃烧前,闻一下,确实是有股清香味,但是燃烧后味道却和未燃前截然不同。虽然说味道无法形容,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感觉,但从本人使用来看,艾绒或艾条烧后的味道跟清香味是没有关系的。相反,有些厂家为了使艾条的味道更好闻,会加入其它的成分,这就需要大家多比较和鉴别。
另外,判断艾绒纯不纯,不是从味道上来判断的。是从艾绒本身来看。很多人问,等级低的艾绒里加了什么杂质。其实等级低的艾绒里面的杂质不是添加的,是艾叶本身的艾杆等。纯度低就是这些没有去除干净。不是外加的杂质。
误区三 越陈越纯的艾绒燃烧的速度越慢
首先艾绒是新是陈跟燃烧速度无关。其次,正好相反,纯度越高的艾绒,杂质越少,燃烧的速度越快。
误区四 不纯的艾伤身
首先什么样的情况下会伤身,我们要来理清楚。过去的灸法,大都为直接灸,直接灸即为艾火直接烧灼皮肤。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才需要追求艾绒的纯度,如果艾绒等级低,里面还有些艾叶杆之类的,那么烧起来肯定会更疼。但至于伤身,则一般是指新艾用于直接灸时,易烧伤筋脉,因为新艾比较暴烈。所以在直接灸的情况下,一是需要选择陈艾,二是需要选择等级高,纯度高的陈艾绒。
而日常大家使用的多为悬灸法(温和灸),不管是用艾条也好,用灸器装艾绒也好,都属于悬灸的范围。悬灸法中,艾火离皮肤有一定距离,艾火并不直接烧灼皮肤,在这种情况下,是不需要一味的追求艾绒的等级高低的。
陈艾绒的特点:燃烧时火力温和,其温热能直透皮肤、肌肉深处,使人有舒快之感。艾绒质量的优劣,可直接影响到施灸的效果。质量优、且干燥而存放日久的艾绒,施灸的效力则更大,疗效愈佳,反之则差。不仅如此,劣质艾绒,燃烧时火力暴躁,易使病人有灼痛感,难以忍受。含杂质较多的艾绒,燃烧时艾炷常有爆裂的弊端。新制的艾绒,含挥发油较多,施灸时火力过强,故应选择陈久的艾绒为佳。正如《本草纲目》所说:“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脉。”故《孟子•离娄》早有“求三年之艾”之说。
艾绒的储藏:艾绒性善吸水,故易受潮、霉烂或虫蛀,影响燃烧。应将艾绒放于干燥容器内,霉雨季节尤应防潮,晴天宜常晾晒,切不可放在太阳下直接暴晒。(时间不宜过长,一小时左右为宜),随用随取。
误区五 艾绒的火力不足
临床上以陈久的艾绒施灸为佳,因陈艾燃烧火力温和,烟少,燃烧后艾灰不易脱落。而新艾含挥发油,火力强,烟雾大,艾灰易脱落而灼伤皮肤。
误区六 艾绒里掺杂了好多土
其实艾绒或艾条里面的那些不是土,而是干枯的艾叶,在轧制的时候研成的粉末,艾叶放陈了以后肯定会有些叶子干枯掉,枯掉的艾叶在轧艾绒的过程中必定会成为粉末状,使用的时候尽可放心。
误区七 高纯度艾条比低纯度艾条效果好
艾条灸的效果和纯度的关系不是太大,毕竟现在大多使用艾条悬空灸,并不与皮肤直接接触。纯度高的艾条使用起来热力比较大,燃烧比较快,我个人认为,这种高纯度艾条可以用于宣泄体内的火气,可多用雀啄灸的手法。纯度相对低的艾条,特别是纯手工制作的艾条,热力比较温和,燃烧速度慢,这种艾条可以调理体内的气机,打通身体经络。可多用回旋灸的手法来施灸。
标签:
杂谈 |
分类: 药名诗词文萃 |
清·叶天士·《四季药名诗》
清代名医师叶天士写了以春、夏、秋、冬为题的四首诗。巧妙地将应时药物联缀于诗中,不仅可使初入药房的学徒熟记药名,且具春光秋景的情趣。
春
春风和气满常山,芍药蓖麻及牡丹。
远志去寻使君子,当归何必问泽兰。
夏
端阳半夏五月天,菖蒲制酒乐丰年。
庭前几多红娘子,笑与槟郎去采莲。
秋
秋菊开花满地黄,一回雨路一回香。
扶童便取葡萄酒,醉到天南星大光。
冬
冬来无处可防风,白纸糊窗重复重。
睡到雪消扬起石,户悬门外白头翁。
四首诗含有常山、芍药、牡丹、远志、使君子、当归、泽兰;半夏、菖蒲、红娘子、槟榔;地黄、茴香、童便、天南星;防风、白芷、阳起石、白头翁十九味药名,道出了先生的高雅情趣。
分类: 药名诗词文萃 |
淸.周莲仙《十二思君》
http://s7/middle/4d8b8436g765e1e30e146&690
温州鼓词的传统演唱曲目中,《十二思君》词曾经很受民间欢迎。其中有一首《药名曲》串联了诸多中药名称,非常有意思。全词如下:
丑时思君枳壳怜,橘红灯高挂蛇床前。
槟榔未卜当归日,生地难将红信传。
郎君子、菟丝牵,苦参凄惨比黄连。
女贞牵牛前胡隔,
恨只恨,天上连翘未许填。
茯神庙,拜灵仙。沉香渺渺竹黄天。
郎君远志天南路,
但不知,何日条芩续断弦。
你道半夏茴香转,
到如今,过了天冬又一年。
害得奴,
丹参独活防风冷,没药寄奴心病缠。
《十二思君》词,系淸.周莲仙先生所作。周莲仙是清咸丰、光绪年间(1851—1908)的名士、才子。
《十二思君》词,曾为当时鼓词艺人广为传诵和演唱,因深受听众欢迎而得以保存。100多年以来,这首词盛唱不衰,如今已成为温州鼓词优秀传统演唱曲目之一。1996年,由鼓词艺人杨松珊先生用“唱腔”背诵,经周孔华先生详尽记录和整理,瑞安市诗词学会还特为此刊发了单行本。
《药名曲》是《十二思君》词中的第二首,又称《丑时》。这是一首唯一以中药名撰写的词曲,从词的结构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中药不仅是懂行,而是娴熟谙究。从“郎君子”、“竹黄”等药名上便可见一斑。郎君子,寡闻、罕见,《本草纲目》仅记载主治一项:“妇人难产,手把便生,极验。”词中将“郎君子”作“郎君”,合情合理。“竹黄”叉名天竺黄,其功效与竹沥相同。用“竹黄”使整句连贯成为:“沉香渺渺竹黄天”,承上启下,极为合拍。
《十二思君·药名曲》,全词123个字,药名就占一半以上,是目前温州发现的撰写楹联、诗词时采用药名最多的一首,共计32味中药。其中有:枳壳、橘红、蛇床(子)、槟榔、当归、生地、红信(红砒霜)、使君子、菟丝(子)、苦参、黄连、女贞(子)、牵牛(子)、前胡、连翘、茯神、(威)灵仙、沉香、竹黄、郎君(子)、远志、天南(星)、条芩(即黄芩)、续断、半夏、茴香、天(门)冬、丹参、独活、防风、没药、(刘)寄奴。
此词读法,以瑞安方言与其谐音,如:“积壳怜”,要读作“真可怜”;“苦参”,读作“苦心”,或为“苦身”;“前胡”,读作“前湖”或“前河”;“连翘”的“翘”,要视作“桥”来用;“竹黄天”,应读作“叫皇天”;“条芩”,应读作“条琴”,含有“抚琴一曲”之意;“半夏、茴香”,读作“半夜回乡”;“丹参”,读作“单身”。
这样,这首词的全文含意就贯通了。
分类: 药名诗词文萃 |
南宋辛弃疾 药名诗
http://s7/middle/4d8b8436g9fad0806df86&690
南宋辛弃疾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爱国将领,而且还是一名才华横溢的诗词行家。大约在南宋淳熙十五年时,他用药名写了一首《定风波·招婺源马荀仲游雨岩》
山路风来草木香,雨余凉意到胡床。
泉石膏肓吾已甚,多病,提防风月费篇章。
孤负寻常山简醉,独自,故应知子草玄忙。
湖海早知身汗浸,谁伴?只甘松竹共凄凉。
这首词里写山、写水、写石、写草、写风、写雨,眼前这些自然景象,都寄托着诗人对往昔坎坷不平道路的情思,抒发了诗人内心世界的愤懑。其中用药名本字、谐音字等嵌入的药名有木香、禹余粮(雨余凉)、石膏、吴萸、栀子、紫草、防风、海藻(海早)、甘松等,药名与词意,浑然一体。
辛弃疾早年就擅长填词。据传,他在新婚之后,便赴前线抗金杀敌,疆场夜静闲余,便用药名给妻子写了一首《满庭芳·静夜思》,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
离情抑郁,金缕织硫黄。
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堂。
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
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
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
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
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黄。
词中共用了云母、珍珠、防风、沉香、郁金、硫磺、柏叶、桂枝、苁蓉、水银、半夏、薄荷、钩藤、常山、宿沙、轻粉、独活、续断、乌头、苦参、当归、茱萸、熟地、菊花等24个中药名。
据说,妻子接信后,亦以药名回书:
槟郎一去,已历半夏,岂不当归也。谁使君子,寄奴缠绕他枝,令故园芍药花无主矣。妻仰观天南星,下视忍冬藤,盼来了白芷书,茹不尽黄连苦。豆蔻不消心中恨,丁香空结雨中愁。人生三七过,看风吹西河柳,盼将军益母。
信中用了中药名16种,表达了情意绵绵的思夫之情。同时她又另附一词于下:
标签:
杂谈 |
分类: 养生的故事 |
王婆婆食松针而成仙
http://s4/middle/4d8b8436g9f5a09351383&690
在湖北浠水县径内,有个斗方山,山上有座寺庙,因为这座庙的最后一重大殿全部是由整块的石料砌成,据说那是鲁班的杰作,故而闻名遐迩,于是斗方山就成了鄂东禅宗佛教的圣地之一。
在寺庙的旁边有个石洞,洞口比较狭窄。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这洞里有个老神仙在那里修行。人们都称她“王婆婆”,几乎所有的香客并不是前去朝拜如来世尊和观音菩萨,而是为朝拜王婆而上山来的。因为她是个千真万确的活菩萨,她耳聪目明,口齿伶俐,可以和香客对话。令人称奇的是:她不食人间烟火,渴饮山泉;饥餐松叶,所以人们送给她的礼物都是釆来新鲜的松针。人们都不知道她有多大岁数。我祖母的娘家就住在斗方山下的长嶺岗,她小时候就去朝拜过王婆婆,一直到她老了,王婆婆依然还是我祖母少年时看到的那个模样。我祖母说王婆婆从不洗浴,人们一进入洞里,就可以闻到她身上有股松香味。每当香客去见她时,都不用开口,她就知道你是为什么事去的,只要她一开口,便一语中的,把你心里要对她说的话全部讲了出来。如你家里出了什么危难的事情,你现在该怎么办,她都会向你讲过清楚明白。
去拜王婆婆的当然是以妇女为多,而妇女求她则又以求子者为多,凡是求她治病的,她就给一朿松针,和一瓢泉水,要你当面把它吃下去,如果不吃,她就把松针收回;如果是求子,她就用手指伸进胸口搓了一下,搓出一粒泥丸,要你当面吞下去,如果你觉得恶心,不敢呑,她便将泥丸收回,放还原处。
到了1954年,农村掀起了破除迷信活动,王婆便失踪了,从此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后来人们都说:王婆婆羽化登仙了。
分类: 中药的故事 |
益母草
有一种奇怪的草,嫩芽可以当菜吃,叫做“龙须菜”;长大了、成熟了、茎子、叶子可以熬药,是治妇女病的一种有效药,叫做“益母草”,熬出来的药叫“益母膏”;种子也是妇科药,叫做“茺蔚子”。据说以前北京天坛还没有修建前,这里是一片黄土地,有一家姓张的庄户,老头子死了,家里剩下一位老大娘。老大娘没儿子,只有一个十六七岁的闺女。母女俩过着缺人少钱的苦日子。老大娘因为常常想念死去的丈夫,又发愁没人给她们种地,日子一久,就生了病,病一天比一天沉重。老大娘着急了,张姑娘更着急。请了好多医生,吃了好多的药,怎么也不见效。就是秋天庄稼收净的时候,张姑娘打好了主意:到北山去找灵药。还是在她小的时候,爸爸、妈妈给她讲故事,说北山的深山老谷里,灵药可多了,只要不怕爬山,就能找到。这种灵药,什么重病都能治得好。
她托隔壁的大娘替她照管妈妈,自己带上干粮,就出门去了。
出了家门,张姑娘一直朝北走。这一天,来到一座山口,张姑娘想:是不是进这座山呢?正在这时,打山口里走下一个白胡子老头来。老头儿瞧见张姑娘,笑了笑说:“姑娘,你一个人,到深山老谷干什么去呀?”
张姑娘就把娘怎么有病,自己怎么来到北山找灵药的事,说了一遍,说完又问白胡子老头儿:“老爷爷,这山里有灵药吗?”
老爷爷回答说:“有,有!”
“老爷爷,上山怎么走呀?”
白胡子老头儿又笑了笑,回头向山里一指,说“小姑娘,你打这儿上山,左拐七道弯,右拐八道弯,饿了吃松子,渴了喝清泉,瞧见地上天,灵药到手边。”
姑娘听老爷爷象唱曲儿似的话,心里明白了,就是不懂什么叫“地上天”,刚要问老爷爷,白胡子老头儿早就出了山口,走得很远了。张姑娘,真的往左右边了七道弯,往右拐了八道弯,饿了拣些地上的大松子吃,渴了就趴在山泉边喝点清水,记不住走了几天了。这一天,她来到一个小山顶上,只见山顶上有一个小水池子,池子里的水清极了,张姑娘正在这里发愣,忽然听见身后有姑娘们说话的声音。张姑娘一回头,瞧见两个美丽的姑娘朝她走过来。一个穿的是一身雪白的衣裳,一个穿的是一身淡黄的衣裳,上面绣着白梅花,走近了,那个穿白衣裳的姑娘笑笑说:“姐姐,发什么愣?不认识我们这“地上天”吗?”
张姑娘一听说“地上天”,高兴极了,说:“姐姐们这里有灵药吗?快救救我妈妈吧!”
穿花衣裳的姑娘说:“姐姐不用说了,白胡子公公都告诉我们了。我这里有一口袋灵药,回家熬成膏子,给大娘吃了就好。这口袋里,还有灵药的种子,大娘病好了以后,姐姐可要把这些种子撒在地边上,让它自己生长,再有得了大娘这样病的人,就不怕了。”
张姑娘千恩万谢地向两位姐妹道了谢,回身向山下走去。走了不远,张姑娘真舍不得这两个好心的姐妹,她想再瞧瞧她俩,要回头一看,哪里还有穿白衣掌、花衣掌的姑娘,只见一只白鹦鹉、一只梅花鹿。
张姑娘一到家,马上将灵药熬成膏子,给妈妈吃了,没过几天,妈妈病好了。张姑娘和邻居们都十分高兴。张姑娘把口袋里的灵药种子,撒在了地边上,春天长出了深绿色的嫩芽,夏天又长成了灵药,秋天灵药又结了种子,一年比一年多。妇女们有病的,便照着张姑娘传的法子,熬灵药治好了病。灵药叫什么名子呢?大伙说:
“这是好心的张姑娘,千辛万苦为妈妈找来了灵药,给妈妈治好了病咱们就管它叫益母草吧。”益母草的名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后来,不知道过了多少年,北京有了皇上了,也不知道传到哪一个皇上的时候,这个皇上要拜求老天爷保佑他,便在这块长着益母草的土地上,盖了一座天坛。天坛盖成了,空地上还长出了茂盛的益母草,皇上生气了,说:“我这拜天的地方,哪许这么长野草,统统给我拔了去!”
这时候,有一个大臣站出来跟皇上说:“皇上,这不是野草,它叫龙须菜。皇上不是龙吗?要是把它都拔净,皇上您就不长胡子了。”皇上怕不长胡子,就让天坛里留下了益母草。打这儿起,益母草的嫩芽,就叫龙须菜了。
益母草
【性味与归经】辛、微苦,微寒。归心、肝、膀胱经。
【功效】活血调经,利水消肿,凉血消疹。
【临床应用】
1.用于月经不调,痛经,产后恶露不尽,瘀滞腹痛等症。
益母草辛开苦泄,功能活血调经,祛瘀生新,为妇科经产要药,常用于月经不调、痛经,产后恶露不尽及瘀滞腹痛,可单味熬膏服用,也可与当归、川芎、赤芍等配伍应用。
2.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益母草有利尿消肿作用。现临床常用于急、慢性肾炎水肿,可单味煎服,也可配合茯苓、白茅根、白朮、车前子、桑白皮等同用。
3.用于疹痒赤热。
本品性寒而入血分,又有凉血作用,能治疹痒赤热之症,可单味应用,亦可配合凉血解毒、祛风止痒药同用。
【处方用名】益母草(洗净,晒干,切碎用)
【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一两,煎服。
【附药】
茺蔚子:又名小胡麻、三角胡麻。即益母草的果实。功能活血调经,凉肝明目。适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目赤肿痛或眼生翳障等症。一般用量5-10克,。如属肝肾不足,瞳孔散大者不宜应用。
【按语】
1.益母草原名茺蔚,因擅长于活血调经,能治各种妇女血瘀之症,为妇科常用要药,尤善于治产后恶露不尽、瘀滞腹痛,有祛瘀生新之效,故有益母之号。兼能利水消肿、凉血消疹,均可单味独用;唯用于肾炎水肿,用量需大。
2.《本草纲目》曾云能主“跌扑内损瘀血”,以致近年来中药书籍多认为主治跌打伤痛之症,然查常用方剂及成药甚少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