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新闻纪实社会/纪实 |
分类: 刘刘看世界 |
从“少先队长”到“村委会主任”
从小学到大学,李秀琴都是爸妈眼中的乖女儿,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在校期间,李秀琴的学习成绩优秀,而且一直是学生干部。小学时,她是少先队队长,到了大学,她是班长和校学生会主席。这为她后来成为大学生村官,当选村委会主任打下了基础。
1981年,李秀琴出生在闻喜县桐城镇北薛庄村的一户农民家庭,她的爷爷是个老党员,曾经担任村支书十多年。
李秀琴家里不富裕,爸妈为了供她和弟弟上学,到处奔波挣钱。李秀清没有让父母失望,她很争气,不仅学习成绩好,一直是学生干部,而且经常为他们分担家务和忧愁。
十几岁的时候,李秀琴当上了少先队队长。那个时候的她,对学生干部的理解不是很深刻,只是觉得
“很有意思,能领导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李秀琴渐渐体会到了“当干部一定要有责任心”。
1993年,李秀琴到闻喜县城镇中学上初中。爸妈不想让女儿分心,也跟着她到了县城,在县城开了一个玻璃店,供女儿上学。
成长的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李秀琴中学毕业时并没有考入特别理想的学校。有着“想当军医”梦想的她,1997年考上了当时的运城地区卫校。
在运城卫校,李秀琴学的是中西医结合专业,学期四年,如果学出来就是社区医生。李秀琴的班里共有70多个人,她的学习成绩一直是班里的前十名,多次获得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称号,几乎每年能拿到奖学金。老师们很喜欢这个上进的学生,她和同学们相处得也十分融洽。
但是,李秀琴不甘心当一名普通的社区医生。在紧张学习之余,李秀琴开始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1997年,她被选为班长,同时兼任校学生会生活部负责人,一干就是三年。
2000年,在校学生会选举新一任学生会主席时,李秀琴成功当选。尽管只有一年的锻炼时间,但对于李秀琴来说,当学生会主席的那段时光很有价值,“那个时候我才真正感觉到,学生干部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就是为学生服务的”。
大学毕业后,李秀琴在闻喜一家医院的妇产科临时工作。干了仅仅半年,就在朋友的介绍下,离开老家闻喜,2002年到了省城太原,在太原网通公司上了班。
2007年,26岁的李秀琴再次回到闻喜,参加了当年的大学生村官考试,她如愿考上了村官。
2008年,西古赵村第八届村委会干部竞选,她的呼声最高,全票通过,成为新一任村委主任和村党支部书记。
李秀琴成为闻喜县、运城市乃至山西省大学生村官全票当选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的“第一人”。
农村氛围造就执着的性格
和李秀琴接触过的人都说,她是一个执着的人,只要自己认定的事,谁也改变不了她。特别是当年从太原回闻喜,不少人劝过她不要放弃大城市的生活,但她还是坚持回到了村里。
这和李秀琴多年的农村生活有关。从小在农村长大,农村特有的氛围造就了她坚定、执着的性格,也让她和农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2002年,李秀琴经亲戚介绍去了网通公司,做终端售后服务工作。尽管月工资只有1200元左右,但是对于一个初闯大城市的女孩子来说,拥有一份非常稳定并且体面的工作,月工资1000元已经很不错了。何况,公司的奖金和福利很高,还可以给她解决住房。所以一开始,李秀琴生活很“滋润”。每个月除了生活开销外,还能攒好几百块钱。
两年后,李秀琴的弟弟来太原上学。她的负担开始加重,不仅要供读书的弟弟,还要支付越来越高的房租、水电费等,每月还要给家里寄二三百元,自己每个月只能留下200多元。
生活拮据,李秀琴一度陷入困境,好在一个追求她的男孩在生活和精神上给了她很大的帮助,让她有了支柱和依靠。
总想为家乡做些什么
在太原的那几年,李秀琴始终在关注老家闻喜的发展,每次听说老家的许多村并不富裕,生产生活离城市的差距还很大时,李秀琴很着急,总想尽自己所能为家乡做些什么。
2007年2月,同学给李秀琴打电话说运城这边要招录大学生村官,已在太原结婚生子的李秀琴有点犹豫,但还是毅然回家报了名。
“总说要回去,这次机会终于来了,如果能够有幸考中,我一定要回到家乡,为家乡农村的发展尽微薄之力。”李秀琴说。
一位太原的同学曾劝她,“回到村里有什么意思,省城什么都有,多好啊,可别犯傻,你回了村里就后悔了。”李秀琴笑了笑,投入了紧张的复习备考中。
经过笔试、面试等层层选拔,李秀琴成为5000多名考生中的幸运儿,她在2007年8月被正式聘任为闻喜县礼元镇西古赵村村委主任助理。从此,李秀琴放弃了省城优越的发展环境,义无反顾地开始了她的“村官”生涯。
期待在农村“飞的更高”
李秀琴能全票当选村委会主任和村党支部书记,和她多年的锻炼,及在村里当一年多村官的工作经历分不开。
2007年8月,李秀琴成为西古赵村委会主任助理,配合村委会主任工作。
李秀琴善于走家串户,和村民打成一片。一开始,有的村民对她不太支持,甚至冷眼相对。在农村搞合作医疗时,许多人想不通,抵制参保,李秀琴一家一户地跑,帮助村民分析其中的利害,动员每户每人都参了保。
有一户人家比较贫穷,加上认识不到位,就是不愿意参保,李秀琴自己为这家垫了100元,说:“如果将来真的有什么事情,那不就晚了吗?”
后来有两户人家享受到了新农合,他们逢人就说:“多亏了秀琴让我入了农村合作医疗,要不然,我们家怎么能负担得起这么大的一笔开支。”
这样的事情,李秀琴还遇到过好多次。有时候,她也很苦恼,村里工作难做是她预料之中的事,但是其难度之大却大大出乎她的意料。
碰钉子是常有的事,但她没有因此失去信心。每次遇到这种情况,她就把委屈的泪水咽下,坚持给村民做工作,直到做好为止。
这次选举,村民都把票投给了李秀琴。一位村民说,在和李秀琴一年的相处中,他们发现李秀琴正直善良,做事很有主意,而且办事有耐心。
正如村民所说,李秀琴不善言辞,面对记者的采访,她只是“有问才答”,一直在微笑。
12月11日上午10点,西古赵村,新官上任的李秀琴又一次走进村民中间,和村民一起商量村里的排水问题。
李秀琴手里拿着一个厚厚的本子。她一边听着村民的意见和建议,一边认真记录。
说起自己这几年的经历,李秀琴说,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面临好多选择,有时会很迷茫,不知道哪条路适合自己走。拿她自己来说,想当军医的梦想没有实现,闯荡大城市折途而返,直到成为大学生村官,如今又当选村委会主任和村支部书记。她现在才发现,自己当年放弃大城市的生活是对的,回到农村,她能更好地展身手。
来源 山西青年报
作者 刘志良 陆祁国 摄影 刘瑞刚
标签:
新闻纪实健康 |
分类: 刘刘看世界 |
山西省儿童医院,一张病床上,一个BP机大小的胰岛素泵挂在一个孩子腰间。
这个孩子名叫舟舟,今年1岁半。
才1岁半的舟舟,不幸得了糖尿病,这种一直被认为是中老年人"专利"的疾病!
住院之后的这几天,舟舟每天要打好几次针。冰冷的针头对着他那么细嫩的皮肤,一次次无情地扎进去!
从查出糖尿病那一刻起,舟舟的人生变得灰暗!
从此,舟舟将与胰岛素相伴一生!
从此,舟舟再也无法享受本该属于他这个年龄段的甜食!
从此,舟舟的爸妈,这对年轻的夫妻,将忍受巨大的悲痛,顶着巨大的压力,为孩子"保驾护航"一辈子!
糖尿病,不仅缠上了舟舟,还缠上了和舟舟一样大,甚至比舟舟还小的孩子。
糖尿病正在袭击儿童和青少年!
权威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发病人数,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5%。
而且,这个数字正以每年10%的幅度上升!
清澈的眼睛
冰冷的针头
舟舟,一个让人看上两眼,就喜欢的不得了的孩子。
每次看到陌生人,舟舟总会睁大他那双眼睛,盯着你看个不停。
这是一双特别清澈的孩子的眼睛,像其他孩子一样,舟舟的眼睛那么纯洁无暇。
看着舟舟,看着他毫不回避地盯着你,所有人都会心生无限怜爱之情。
没有人会相信,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的孩子,竟然被糖尿病缠上了!
舟舟才一岁半。这个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病,更不用说糖尿病了。
他,一直在病床上玩耍,一会儿笑,一会儿闹,一会儿对着镜头咿咿呀呀地叫。
病床上放着一辆玩具汽车,这是舟舟最爱的玩具。孩子用他的小手,一个劲拍打着汽车,汽车发出呜哇呜哇的声响,他也跟着哼哼,笑的很开心。
孩子的爱玩天性,在这一刻展现无遗。
快中午了,属于舟舟的时间过去了,医院的阿姨要给他打针。
打针,连成年人都不愿意面对,此刻却要侵犯一个年仅1岁半的孩童。而舟舟,糖尿病患儿,必须接受"打针",才能生存,生活。
尖尖的针头,冰冷的针尖,小心翼翼地扎向舟舟的皮肤。所有人的心都悬了起来,他们睁大眼睛看着舟舟。
"啊……"一串哭声打破了凝固的气氛,舟舟感到了从没有过的疼痛,"委屈"从他稚嫩的嗓子里冲出。
舟舟的哭声,撕心裂肺,把所有人的心揪的生疼。
仅仅几秒时间,打针就已结束,针头迅速拔出。舟舟的哭声从高到低,渐渐消失……
几分钟后,孩子接着玩儿属于他的玩具汽车。
从舟舟的身上,感觉不到糖尿病带给他的可怕。
痛心的泪水快要流干了
舟舟的妈妈一直在哭。
一周前,当舟舟的妈妈,这位20多岁的女子得知自己的宝宝得了糖尿病之后,当场昏厥。
她是一名长相清秀的年轻女子,刚刚在一年前才体会到做母亲的幸福和快乐。而现在,她却要面对宝宝得了糖尿病的无情现实。她比任何人都要心疼,心痛。
几天前,她和丈夫从老家忻州到太原给孩子看病。一路上,她一直抱着孩子,紧紧的。她想,不到最后的确诊,她绝对不会相信自己的宝宝会得这种病。
在太原,省儿童医院,诊断结果很快就出来了,舟舟得了糖尿病,究竟是"一型"还是"二型",有待进一步检查。
看到这个结果,她躲到医院得卫生间里大哭了一场。
在医院的这段时间,每次,舟舟测血糖,打针,感觉很疼时,总会看她,向妈妈"求助",而她,只有不停地亲吻孩子,对孩子说:"舟舟,别怕,妈妈在这儿,马上就好了……"
这几天,不知道有多少回,她偷偷地落泪。她,只能用哭来掩饰自己的伤痛和无助。
“我真的不知道,以后我的孩子怎么办?”在镜头面前,她的眼泪又一次不听使唤地落下。
她说,为了孩子,她可以放弃一切。她只有一个希望,"我的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她也知道,在糖尿病这种病魔面前,这样的希望无疑是奢望。但是作为一个1岁半孩子的母亲,她还是从心底里发出了"救救我宝宝"的呐喊。
巨大的压力
艰难的抉择
“你们根本想不到,我的压力有多大。”舟舟的爸爸,32岁的姜弘强忍着泪水说。
姜弘一家三口是地地道道的忻州农村人。孩子生病前,他们的生活虽然称不上富裕,但一家人其乐融融,日子过得挺幸福。
姜弘就舟舟一个孩子,他对孩子的未来充满期待,他盼着孩子能成为名牌学校的大学生,不要像他一样靠体力挣钱。
事与愿违。舟舟的突然发病,打破了一家人平静的生活,"11月11号晚上,孩子又哭又闹,让大人抱着不下身。我们赶紧带着孩子去诊所检查,医生说是支气管发炎,很有可能是糖尿病。"
这个消息,让姜弘不知所措,他和爱人急忙带着舟舟到省城太原做进一步检查。
舟舟确诊患上糖尿病的事实,姜弘难以面对。看着天真无邪的孩子,以泪洗面的妻子,姜弘感觉到了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来到医院一周时间,医药费花了近1万元。姜弘知道,这仅仅是开始。
有人建议姜弘给孩子买3万多块钱的胰岛素泵,姜弘陷入了深思,“这个我也想过,我可以去借钱,给孩子买胰岛素泵,可是一旦带上了泵,就必须一直带着。这么小的孩子,带着那么大的一个泵,我心疼啊!”
说话间,大夫又来给舟舟测血糖了。这时,姜弘看着镜头说了一句话:
“一开始,我并不想让孩子登报。但我现在想通了,如果把我们作为例子登报的话,说不定可以帮助其他人,通过媒体报道,我希望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少。”
看得出来,能接受采访,姜弘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在巨大的压力下,姜弘做出了他认为合理的抉择。
走出省儿童医院,想起了那句话,一个人,在他的任何年龄段,没有什么比健康更重要的事了。”
记者手记:
那阵撕心的哭声
其实讲句实话,在我们走进儿童医院时,心里多少是有些难过的。总觉得这里充满了压力,一走进来,回忆就像潮水般涌进我的脑海。
我们还清晰的记得3个月前"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还记得医院大厅里熙熙攘攘的人群,耳边还在回响着此起彼伏的哭声。
看着一个个幼小的孩子在受苦,我们总是压抑不住哭泣的冲动。我们真的害怕再一次看到这些让我难过的画面。
楼道里,我们那与一位面容憔悴的男子擦肩而过。只是,我们没有想到,这位男子就是这次采访的对象——舟舟的父亲。
在我们走进病房,讲明来意的时候,内分泌科的宋主任告诉我们,不知道对方是否还愿意接受采访。当时,我们并没有理解宋主任的意思,还一厢情愿的认为这仅仅是一次采访,并不涉及任何利益的问题。
病房里,只有一岁半的舟舟躲在妈妈的怀抱里,好奇的瞪大眼睛看着来来往往的人。当我们开始一个一个问题询问时,我们不经意的转头,却看到舟舟妈妈已经开始抽噎,始终背对着我们,看着窗外。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知道,舟舟将终身与胰岛素为伴;舟舟每天都要注射3次胰岛素;舟舟长这么大,还不知道最普通的桔子粉水的味道;舟舟每天都要花掉近1000元,而舟舟的父亲,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一个月只有700元的工资;舟舟只能"委屈"的租用医院的胰岛素泵,而掏不出3万9千块钱,购买它。
我们觉得自己词穷了,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任何的话语,来继续我们的沟通。
又到了测血糖的时间了,舟舟似乎已经知道了,只要出现了穿白大褂的人,自己就要经历一次疼痛。舟舟回头看见了妈妈的眼泪,开始很懂事的强忍的疼痛,只是断断续续的发出哭泣的声音。我们正好赶上了舟舟佩戴胰岛素泵的时刻,几个医生把舟舟压在床上,把针头插进了舟舟的身体里。舟舟开始放声的大哭起来,而旁边的妈妈,看着哭泣的宝宝,也开始哭出声来。
这样的画面,我们实在不忍看下去,舟舟的哭声已经让我们崩溃了。当我们退出病房时突然看到,舟舟的父亲眼里滚下了几滴无声的眼泪。这个铁铮铮的汉子,看到儿子痛苦的样子,再也忍不住了。
这个时候,我们突然明白了宋主任的意思,觉的自己是多么的残酷,一次次的把他们逼到痛苦的边缘,一次次的回忆让他们难过的事情。
我们都沉默了很久,因为我们都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再次询问,总觉得不论怎么样,都是残酷。
此刻的舟舟已经停止了哭泣,开始扭动着身体,注释着镜头,"笑一个",舟舟看一下镜头,然后害羞的把头深深的埋在妈妈的胸前,脸上还残留着刚刚哭过的泪珠。
在离开病房的时候,我们慢慢的挪了出来,不敢再回头去看让人心痛的那一幕。所有的人都不知道该怎么结束这次采访,说什么样的话才能安慰这对受伤的父母,只想悄悄的消失掉,仿佛没有来过的样子。
这几个月来,结石宝宝、糖尿病宝宝、高血压宝宝,一个个新名词总是触动人们心灵中最柔软的部分。这个时侯,我们真的不想在看到什么新名词,我们只想看到宝宝们甜美、无邪的笑容,想听到他们纯真的笑声,所有的疾病、不幸,请离他们远点吧!
来源:山西青年报 http://www.sxqnb.com.cn/netmap/show.asp?id=19350&sDate=2008-11-22%2023:57:59 (刘志良)
分类: 刘刘看世界 |
冯长洪原定于2007年5月25日晚11时从上海乘飞机回太原,但他提前10个小时回来了。
记者得知冯长洪回到太原后,马上与他取得联系。冯答应与供货商协商之后接受专访。
在25日下午的协商会上,冯长洪说,超市有5000万元资金下落不明。他表示,就算砸锅卖铁也会还清超市欠供货商的债。
面对记者的采访,冯长洪说,超市停业不是因为资不抵债。冯很想力挽狂澜。
http://www.sx.xinhuanet.com/jryw/2007-05/26/xin_09050426080757819261.jpg
山姆士老板冯长洪终于露面
http://www.sx.xinhuanet.com/jryw/2007-05/26/xin_100504260807109271462.jpg
冯长洪与部分供货商代表商谈
“我必须从美国回来解决问题”
25日11时,等在山姆士超市总部的供货商们得到消息:山姆士超市老板冯长洪已回到太原,正在和太原市政府领导商谈解决欠款事宜,并将在下午和供货商见面。听到这个消息,等在山姆士超市的所有供货商先是对冯长洪提前回到太原表现出一丝惊讶,随后便都显得心事重重。
25日14时20分,十多名供货商代表来到位于建设路的必高汽修的会议室。他们等待着冯长洪的出现。
14时32分,一个中等身材的中年男子快步走进会议室,他就是冯长洪。冯长洪身穿一件白色条纹衬衣,人很清瘦。他进入会场后,将原先围成一圈的条形桌搬开一张,将自己的桌子搬到离供货商代表更近的地方,然后坐了下来。
冯长洪笑着看了看等候多时的供货商代表说:“你们放心,我肯定会回来的。”
“我发短信是想说明超市的真相”
“我是来接受大家审判的。如果是我卷款潜逃,我就不会从美国回来。大家说怎么办就怎么办。这次不解决问题,我就不走了。我就在旁边的宾馆开两个房间,大家派四个人跟着我。如果不同意,那咱就在这间会议室打地铺。”他的态度使整个见面会的气氛很平和,没有任何冲突。
没等供货商代表发问,冯长洪就说:“短信是我发的。我给大家发了个短信,大家都看到了。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必须让你们知道山姆士超市目前的真实情况。”
“我现在把山姆士的家底给你们露一下。希望我们共同想办法,共同面对现在面临的困境。”冯长洪说话的声音不太高,语速很快。
冯长洪说,他在美国给供货商发了短信后就关了手机,“我是从美国坐了14个小时的飞机回国的,今天凌晨5点才到太原,8点钟就到太原市政府向领导汇报,下午和你们见面。我原计划明天回来,但是我想回来越早越好,越快越好,所以我提前回来了,回来和你们商量怎么解决问题。”
“你们放心,我既然回来了就绝对不会再离开你们。”冯长洪笑着说。
“超市有5000万元资金不知去向”
一位供货商代表问冯长洪:“超市到底有没有钱?这么大的超市,钱去哪儿了?”
“我在短信中已经说过,我让冯焕琴去查账时发现账上只有20多万了。原来的钱到底去哪儿了?在这儿我首先给大家表个态:我要是卷钱跑了,我负所有法律责任。”
冯长洪很明确地告诉供货商和媒体记者:“超市有5000万元资金不知去向。”
“他们把钱挪哪儿了?你为什么不到公安局报案?”几名供货商问冯长洪。
冯长洪说:“公安局经侦科现在已经立案了,正调查钱的去向。”冯长洪并没有说他到底是什么时候报的案。
有供货商问冯长洪:“你不是说肖萃通过必高提取了大量的现金吗?只要把超市的总经理肖萃找回来,就可以查清钱的去向。”冯长洪说:“说实话,连我也不知道肖萃现在去了哪儿,我找不到她。我也希望尽快追回这笔钱,如果资金是个人挪走的,我一定会追回来。”
“砸锅卖铁也会还清欠你们的债”
“你们放心,就算砸锅卖铁我也一定会把欠大家的债还清。”冯长洪看了看供货商代表,深吸一口气,使劲抽了口烟。
有供货商问冯长洪:“你准备怎么还债?”冯长洪说:“实在不行我就把楼卖了,把地卖了……”冯长洪接着补充了一句:“我名下只有一样不能卖,那就是我妈的房子。除此之外的其他东西都能卖。卖一块地不行卖两块,直到把企业卖完,直到把欠大家的债还清为止。”
在和供货商协商的时候,冯长洪的手机不停在响,他一会儿接一个电话。给冯长洪打电话的有他的朋友,还有银行等单位的人员。
看着供货商似信非信的表情,冯长洪拿起他的手机说:“你们不用担心,超市的架子不是还在吗?这就好比这部手机,有信号的手机才有价值,它如果没有信号,估计连100块钱都不值……”
冯长洪解决问题的态度,似乎让参加会面的供货商代表相信了他。中途,冯长洪提出要上洗手间,他问:“谁跟我去?”供货商代表们都摆了摆手。
“我真的很想把超市继续办下去”
山姆士超市现在已经停业了,供货商在向超市追债的同时,想知道山姆士到底有没有重开的可能。协商会上,供货商代表向冯长洪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你们希望超市开还是关?”冯长洪反问供货商。
几名供货商相互看了几眼说:“我们希望开。”
冯长洪说:“你们的想法和我一样。”冯长洪说,他是从摆地摊开始慢慢发展起来的,有着20年的从商经验,“和田森超市与家世界不同,山姆士不应该是个倒闭的企业。”冯长洪说,“山姆士超市不是因为资不抵债停业的,关键是管理上出了较大的问题。”
“我告诉大家,我非常想把超市继续办下去。但这需要你们的配合和支持,你们是上帝,如果你们不给供货,重开超市就是一句空话。”冯长洪表示,“我面对大家就是要看大家的态度,超市这条船能不能浮上来,要看大家能不能扶持一把。”
在协商会上,冯长洪多次提出“我想重开企业”,他甚至带着请求的眼神对供货商说:“开吧,山姆士重开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以后,我给各位供货商打工,只要有60%的供货商能支持我,我就能让山姆士重新活起来。”面对欠款的压力,他认为让山姆士重生才是最好的也是最快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他期盼着供货商们能再度给他支持。对于供货商们的意见,他希望代理商联合会能了解全体供货商的想法,最好能达成一致意见。
有的供货商提出质疑:“我们可以配合你重开企业。但这需要你注入大笔资金,你准备投资多少?”
“我现在虽然没钱,但我会想办法。”冯长洪表示。
山姆士超市有望重新启动
供货商代表在谈判中,虽然意见不是很一致,但也都本着解决问题的态度。供货商的意见大致有几种,一种是,建议冯长洪先给供货商退货,然后进行对账,让供货商清楚,山姆士到底欠供货商多少货款,然后由山姆士拿出一份欠款清单,并确定归还时间。另一种是,建议冯长洪立即找一个接盘手,像美特好兼并家世界一样,由下家出资解决欠款问题。其中还有一种意见得到了很多人支持,他们希望冯长洪能再次注入资金,先解决供货商的部分欠款,争取供货商供货支持,让山姆士重生,这样大家最终全额拿到货款才有希望。
太原市政府和小店区政府的领导非常重视山姆士欠款和关停事件。昨天的协商会上,小店区副区长李德明说:“你们(供货商)一定要冷静、理智。冯长洪从美国回来就是解决问题的,相信他一定会给你们一个满意的处理结果。”
一位供货商表达了他的个人意见:“如果冯长洪能给我结清今年2月份的货款,我就支持他重新启动山姆士,为他供货。”
专访冯长洪
“我手里现有5亿不动产”
在协商会结束之后,应本报记者要求,冯长洪接受了短时间专访。
记者:你刚才说山姆士停业的原因不是资不抵债,那么超市现有多少资产?
冯长洪:账面资产9个亿,银行贷款3个亿。我手里现有5个亿。但这5个亿都是不动产,如果要还供货商欠款,必须找到婆家接手才行。
记者:超市没有资金还供货商的欠款吗?
冯长洪:确实没有现金。我妹妹(冯焕琴)核账时发现只有20多万。而我们欠供货商将近一个亿,我现在真拿不出这笔钱。
记者:你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冯长洪:还是那句话,我想重新开企业,等企业开了,问题也就好解决了,我希望供货商能支持我。
记者:山姆士超市有没有重开的可能?
冯长洪:有。
记者:外面传言你去年离婚了。从那个时候开始,你和肖萃的关系逐渐疏远。这是事实吗?
冯长洪(有点不高兴):这涉及个人问题,不便回答。
25日18时05分,冯长洪离开时表示:“我一定会把这件事处理好的。”
文章来源 山西青年报(http://www.sxqnb.com.cn/ )作者刘志良
分类: 刘刘看世界 |
拆了宿舍餐厅给政府盖楼
2006年8月30日上午,雨下个不停,位于临汾市汾西县城西头的汾西三中偶尔有学生进进出出。
高三女生陈丽(化名)告诉记者说:“我们补了20多天课,但啥也没学进去。学校正在盖楼,每天轰隆轰隆的,吵得厉害,我们不能正常学习。”
顺着陈丽所指的方向看去,学校东面(离教学楼约50米)有一个施工工地,占地约2000多平方米。因为下雨,工程暂时停工了。但是,从已经挖好的地基和到处堆放的建筑材料足以看出,施工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了。
工地上,几位负责看管材料的工人直言不讳:“我们干了十多天啦。听说要盖什么审计办公大楼。对了,还有劳动局的办公楼。”
这块地原来建有学校的一个餐厅和一排宿舍。学校的几位老师说,今年暑假前,“大概是6月29号左右,学校开始拆餐厅和宿舍。我们当时也很纳闷,学校要干什么?现在才知道要给政府部门盖楼。”
第一次踏进这所学校的新生小刚(化名)到未拆的宿舍看了看后说:“这里好乱呀!我以后就住在这儿?”
小刚的父亲陪着儿子在学校参观了好几个小时后忧心忡忡:“宿舍和餐厅都拆了,孩子们将来到哪儿吃住?”
学生吃住成一大难题
拆了学校餐厅和一排宿舍盖政府职能部门的办公楼,这一举动让学生家长和学校老师颇为不解。他们最担心的问题是,开学在即,孩子们的吃住怎么解决?
汾西三中分管学生宿舍的负责人郭平恩带着记者在宿舍区转了一圈。他说:“拆掉的一排宿舍共有15间房子,住着100多个学生。现在这排宿舍突然没了。这么多学生往哪儿住?让他们往其他房子里挤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可是你看看,这些房子的条件都比较差,这是对学生不负责任啊……”
这儿的宿舍都是平房。有的房子外面杂草丛生,里面乱七八糟。“夏天的时候,草里面还会突然窜出蛇来,有胆小的女生被吓得好几天不敢来学校。”几位女教师说。
不仅学生们的住宿难以得到保障,他们的吃饭问题也摆在眼前。
在餐厅被拆之前,学生们可以在一个投资数十万元、能容纳1000多人的餐厅进餐。现在,餐厅突然没了,当老师和学生代表找学校领导理论时,学校领导说,开学后先到另外的楼里用餐。
校领导所指的这个楼紧挨着厕所,看上去比较破旧,有几名职工在里面住,而且只能容纳几百名学生。
学生家长对此非常不满,学校的老师也纷纷表示:“我们都是被聘来的,理应得到学校全方位的照顾。可是现在,我们很失望。”
这直接导致汾西三中个别老师和不少学生的流失。学校一位不愿意透露名字的负责人说:“有100多名学生和好几位老师不准备来这儿上学和教书了。”
校领导:盖政府办公楼为还债
闫玉记,汾西县教育局局长兼汾西三中校长。他在面对记者采访时,肯定了“拆掉餐厅和宿舍,给政府职能部门盖办公楼”的事实。
闫玉记说,这实在是无奈之举,“学校原来的餐厅是个人承建的,对方投资了好几十万。后来,餐厅因为种种原因经营不下去了,投资方把学校告上了法庭,要求学校赔钱。法院判给人家60多万元,学校开始想办法筹措这笔钱。按照当初学校和投资方的协议,每年给人家7万元,期限是17年,合计100多万元。学校哪有那么多钱?后来,学校的账户被冻结,正常教学秩序受到干扰,教师工资也发不了。所以,现在只有把餐厅和一排宿舍拆了,空出来的地盖县劳动社会保障局和审计局两家单位的办公楼。两家单位共出资100万元。我们拿出其中的65万元付给餐厅的投资人,算是把问题解决了。”
闫玉记表示,他兼任汾西三中校长一职还不到一年,“有些具体情况,我不是太清楚。”
“而且,这些事不是我们说了算,是县领导决定的。”闫玉记说。
县领导:这个决定没错
郭向东是汾西县政府分管教育和城建的副县长。对于汾西三中的事,他最有发言权。
“没错,我们是把学校的一块地腾了出来,施工兴建劳动保障和审计大楼。他们两家单位出资100万元。”郭向东说,“这是县政府的决定,我认为这个决定没有错。”
说到原因时,郭向东对闫玉记的话作了补充说明:“学校的餐厅问题早晚要解决。当初(5年前),学校的后勤(主要指餐厅)实行社会化投资,社会化管理,‘谁建设,谁投资,谁经营,谁收益’。有人投资大概40多万元盖起了餐厅。但是,餐厅在经营过程中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内部价格比较高,学生难以接受;二是餐厅周围竞争激烈,一个卖方便面的就足以把餐厅打垮。无奈决定转包餐厅,但是一直没有人接手。投资方向学校要钱,学校没钱怎么办?我们在多次研究之后想出一个办法,也算是举措,就是用学校的地来抵学校的债。”
郭向东说,学校拿到100万元后,已经给了餐厅投资人65万元,“一次性解决了餐厅的问题。剩下的35万元准备在学校盖另一座餐厅。”
说到学生开学后的吃住如何解决时,郭向东认为这不会影响学生的吃住。
对于“学生流失”问题,郭向东只说了一句话:“绝对没有100多人,顶多30个。”
采访就要结束时,郭向东突然告诉记者:“其实一开始,我和闫(玉记)局长并不同意卖学校土地,盖劳动保障和审计大楼。可是没办法,这是县里作出的决定。”他还说:“拆了一排学生宿舍,我们正在想办法,通过开发、贷款两种渠道盖两排学生宿舍楼。但是,这件事现在还没有眉目。”
郭向东表示,对于“学校的土地属于公共财产,任何人不得私自出卖、占有”等相关规定,他非常清楚,“但是我做不了主。”
在汾西县委,另一位分管教育的领导郭炎林说,他知道这件事,“但是我自始至终没有介入。”
居民:学校应该是独立的
“汾西三中9月1号就要开学了,政府部门应该赶快定出一个解决方案,不能让全校1500名师生吃不饱,住不好。吃住不能保证,学习就是一句空话。”在有关部门占用汾西三中的土地兴建办公大楼时,汾西三中所在的凤祥居委会(原店头村)20多位居民就此事先后两次进行阻拦,他们说:“如果是盖教学楼、宿舍楼,或者是餐厅,我们不反对,但我们绝不允许在这儿给政府部门盖楼。因为这儿是学校,应该是独立的。”
尽管居民表示“我们还要阻拦施工”,然而,地基已经打好,交易已经形成事实,居民的举动会让“劳动保障和审计大楼”停工吗?
文章来源 山西青年报(http://www.sxqnb.com.cn/ )作者刘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