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19 13:19)
河南人从大河两岸挑着担子走上黄土高原,在宝鸡建起了他们的第二故乡。伴随这些河南人而来的,除了他们肩上挑的扁担还有他们口中的唱腔。
河南梆子解乡愁
和陕西的秦腔一样,俗称河南梆子的豫剧在河南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人们喜爱。即便是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也没有放弃对豫剧的喜爱。由于当时陇海铁路只修到了宝鸡,所以沿铁路逃难的大批河南人就在宝鸡落下了脚。而河南的很多剧团和民间戏班子也流落至此,1938年起,豫剧名角陈素真、常香玉、宋淑云等先后来到宝鸡,在大光明戏院、新新戏院演出。
“老河南”潘大爷说:“刚到宝鸡的时候,只有几个说书的在渭河滩上的草棚里表演,常香玉他们来了之后豫剧就多了。”随着宝鸡河南人的增多,这些流落他乡的人越来越渴望听到家乡的戏剧。于是,由河南迁到宝鸡的大新面粉厂和宝鸡河南同乡会积极筹款,在汉中路(当年宝鸡县城关镇的宣明里)购置地皮,盖起了“河声剧院”。当时已有名气的常香玉以义演入股,由于她带领的剧团在河声剧院演出时间最长,所以群众称这个戏院为“香玉剧院”。当时演出的主要剧目有《孔雀东南飞》、《西厢记》、《桃花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