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柴静

看见

卢安克

还乡

分类: 随笔札记

踏上回乡之旅http://szb.hynews.net/harb/html/2014-08/27/content_2637421.htm

张居祥

冬夜,将柴静的《看见》一口气看完,感觉不是在读书,而是在与一个老朋友作彻夜长谈。聊她看见的人,也聊她看见的自己。看书前,答应一个编辑写篇书评,合上书时,才发现,自己早已失去了评论的勇气,柴静的一番话,让我明白,自己本就是个糊涂人,以“已昏昏令人昭昭”的糊涂事,再也不

能做了!一个整日如陀螺一样不停地旋转于名利场中的人,还有资格去论人短长吗?

写些文字,就当是和自己聊聊天吧!

http://book.jyb.cn/xskd/201212/W020121220367467661465.jpg想起孔子困于途,一日,弟子早起,为孔子准备饭菜,见粥中有虫子,就用勺子将虫子捞起,不忍浪费,就喝了。孔子看见很生气,质问弟子为什么老师在他就先吃上了。听了弟子解释,孔子大惭。想不到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可信。孔子大概是为自己的误判而羞愧不已。

我想,惭愧的不应该只有孔子,我们每个人可能都犯过孔子的错。人们往往过于自信,对人对事作出判断后,便深信不疑,从而离真相越来越远,离生活的本质越来越远。

这几年,我常感觉做老师久了,容易陷入经验的泥淖,思想怠惰,遇事总想找个一劳永逸的捷径。离学生越来越远,反过来怪现在的学生难捉摸!读到卢安克,我猛然醒悟,原来自己是多么的愚蠢。愚蠢到迷信教育具有无所不能的魔力,强悍地干预孩子的成长。

卢安克没有教师资格证,但我觉得他比我们更有资格做老师:

“如果自己作为老师,想象学生该怎么样,总是把他们的样子跟觉得该怎么样比较,是教育上的最大障碍。这样我没办法跟他们建立关系,这个想像就好像一面隔墙在学生和我之间,所以我不要这个想象。”

“如果有了目的,故意去做什么了,没有用的,没有效果,那是假的。”

“把学生的事当成认真的,自己的事不要有目的,我觉得就可以。”

“停下来想一想,自己在做些什么。”

……

我被卢安克的话猝然绊倒,与他相比,我们一旦选择了一个自以为正确的目标,便以飞蛾扑火般的莽撞与热情一路狂奔,从来没有停下来想一想,自己在做些什么。眼中只有目标,心中没有人。卢安克所反对的标准化教育,整齐划一的校园,正是我们津津乐道的现代化教育。

感谢柴静,是她让我们知道,在这个世界的一隅,还有一个突然从我们的队伍里抽身而出的人。这样的人,世俗是无法与之对话的,平常人只能远远地望着他,怀疑,嘲笑,鄙夷……始终把他当作一个异类。记者们一直想着从他身上发现点新闻,却始终无法走进其生命深处。柴静!放下目的,放下生活中的定式,柴静看见卢安克的同时,也看见了自己。我想,在我们捧读此书时,是不是也看见我们的内心。现在想想,我们的教育现状是“千教万教教人求分,千学万学学会造假”。卢安克对此保持警惕,斥之为“让人的心死去”的教育。由德国而中国,没有惊人的口号,只为“德国一切都已完成,中国才刚刚开始。”不为改变什么,只为人生有点意义。大学毕业之后,卢安克不想挣钱,不知道要做什么,随帆船漂流到一个荒岛,在那里,卢安克与山水对视,与宇宙对话,与自己的灵魂对悟,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发现。于是他离开了一切都完成了的德国,来到才刚刚开始的中国。由城市而农村。不为物质,只喜欢。这样他终于一步步接近了他喜欢的地方。

反观今日,我们正在悖离生活乐趣,背叛生命纯真。天鹅委身于污水横溢的池塘,鲲鹏振翅于灰尘抖乱的蓬蒿之间。生活的庄严流失,生命的神性不再。可笑的是,我们并不挣扎,自以为这是合理的存在。一步步走向了生活与生命的反面,将自己堕落成自己起初反感的人。

“‘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

柴静的话深得我心!

在这个纷繁的世界,可看的东西太多。在这个瞎眼的时代,看见的东西太少。

我们看见了非典的灾难,却没看到阻击非典中的人性之光;我们看到了双城的创伤,却不看到童心的珍贵;我们只看到了金牌的光芒,却没看见失败者的寻常;我们看到了城市林立的高楼,却没看到被强拆者的忧伤……透过这大时代的一个个切片,我们看到了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教育,环境,家暴,地震,强权,凶杀,同性恋者孤独……http://www.idagong.com.cn/images/attachement/jpg/site1051/20121224/8c89a577494a12420faa02.jpg

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妮娜》中郑重写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的确,当你提着话筒满大街追问“你幸福吗”的时候,得到的大抵是相似的答复。这时,你能说你“看见”了吗?目盲耳瞽,心迷神失,哪里还能看到真相,亚瑟·史密斯《中国人的性格》道破天机:“一个拉丁诗人信奉一句格言:‘一个了解事物原由的人,才是幸福的。’如果他住在中国会把这格言改成:‘试图寻找事物原由的人,是要倒霉的’。”正因为如此,柴静的努力才显出其意义,服从真相,服膺真理,不谈崇高,拒绝伟大,只是讨厌屈服。

看见他人已属不易,看见自己更是难上加难。看见别人需有仁者胸襟,看见自己更需智者情怀。然而,在柴静看来,也许“看见”,只需要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善良!以前,一直觉得善良抵挡不了虚伪,改变不了丑恶,读了《看见》,倒坚定地认为,除了善良,还有什么能抵挡虚伪;除了善良,还有什么能改变邪恶呢!

正因为这个原因,柴静笔下人生的荒漠上才能野芳竞发,人性的沙砾间才能流泉潺潺。很喜欢柴静冷静的叙述间夹着的极文艺的语言,就像史努比一样,人文主义者就是不往地上砸瓶子。那里寄托着她的人文理想:

“附近村庄里的小胖子跟我一起,把脸挤在铁栅栏上,谁都不说话,往里看。水居然是透亮的,荇藻青青,风一过,摇得如痴如醉,黄雀和燕子在水上沾一下脚,在野花上一站就掠走了,花一软,再努力一下,细细密密的水纹久久不散。

一抬头,一只白鹭拐了一个漂亮的大弯。

这是远古我的家乡。”

一本《看见》,柴静中是完成了一种叙述,不是宏大的,只是细小的切片。正是这种切片,一点一点地瓦解了我固有的内心世界。早已浑然不知地走入了一片沼泽,柴静突然明明白白地告诉你的处境,却不能告诉你出路在哪。

但我不后悔,就这样在这沼泽里待会,好好想一想,看看眼前透亮的水,青青的荇藻,黄雀,燕子,野花……然后,和柴静一起踏上回乡之旅,虽然,那只是远古的家乡!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