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偶然看到北京大学视频号上,人民文学邀请了几位做名作家做访谈节目,有梁晓声、毕淑敏、徐则臣、李敬泽,后面两位我真的不熟悉。我觉得自己还自诩喜欢文字,这明显有点叶公好龙。听着他们讲文学,看着屏幕上的“文学的灯光是永远不会灭的”的文字,听着他们讲阅读的意义,讲人生应该有些事是不讲“绩效”,不讲“功利”的,觉得讲的很好。
今天是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往年都是总结过去一年,写下新年愿望的时候。也许是年龄
转眼间时令到了冬至。夏至时在家看抗疫勇士逆行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冬至是一个仅次于过年的日子,有必要记录一下自己的心。
这半年,过的异常艰难,大概也是走向更加成熟更加独立,更能担事的一个转折吧。九月,开学没多久,经历各种磨练,孩子生病,都自己应付过来了,尽管十分希望母亲来帮忙,但各种原因,母亲还是没能来。
这半年,我看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最有感触的还是,在网络上看到那张照片,一位医护在老家村卫生室的门口,光着脚站在雨中,为老家的父老做核酸场景,尽管我不知道她是谁,尽管我离开那个村子很长时间了,她也没有直接为我服务,但是应该非常感谢她,是她守护着我的父老,我的家乡,我生根的那片土地。但愿经历过这片至暗后,会迎来一片坦途和明媚的春光。
另外,难以忘怀的就是在业务上的这次磨练。尽管结果不是十分理想,毕竟是经历了一场。那段时间,每天睡那么几个小时,就像打了鸡血一样,醒来就能战斗。所以,经历后才知道,什么事是不能的,只要有干的想法。在别人看来很难的一件事,只要努力了,即便不是很成功也是一种成长。当在最难熬的时候坚持熬过了,就是成功。有时大可不必太
天气久旱,今天突然飘起了细雨,晚间有班,早来了会。看着窗外的细雨,想起过往和身边正在发生的一切,突然心情多了几丝惆怅。想起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难免又想起了恩师。恩师的英年早逝,是我心中永远的痛,十年了,一直不敢触及,那是一种泣血的撕心裂肺的痛。
今天想来,十年前的今天恩师大概正处在无限的痛苦中,天妒英才,恩师过早的走了,留下很多的遗憾。先生为人处世的态度,谦逊的人格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当年求学时,和先生话很投机,因此,了解较多。每晚经过实验室楼下,实验室里一定亮着灯,偶尔那天灯没亮,一定是师母值班,恩师在家看孩子。去图书馆观察自己的猜测,每次都应验。恩师那是真是把工作当成事业,晚间没有坐班的要求,只要有时间,必定是在学习、搞研究,这种自觉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若是愿意干要干的事,那是一种怎样的效率,怎样的
读书其实是不需要专门设一个读书日的。读书不是那一天读就可以,而应该是天天的读的,那怕是每天读一篇千字小文,是认真读的,甚至是抄写下来的,会很有益处。
收拾好行囊,明天又要开始繁重的劳动了。经过这段时间的闭关修炼,我发现很多时候自己不是不喜欢读,也不是不喜欢写,只是平日的工作太多太杂,实在是没有时间,也许这是一个很好的借口,但也不是不成立,再就是生活的压力大。如果生活比较轻松,没有太大的压力我也能做到经常读,经常写,或许也能写出比较不错的文字。所以倡导读书,不能只当成口号,应该解放人,才能提升阅读这好比马斯洛的心理学格式塔理论。只有低级的需要满足后,才能生发出高级的需要。如果社会没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强制阅读也是做不到的,犹如大跃进。
其实,读书和写作,一个是输入一个是输出。只要读,就会文思泉涌,如那汩汩的流水。现在敲击键盘很容易就能写到千字,尽管写的文不对题,毫无意义。历数自己读过的书,也有不少了,怎么感觉自己就是还没有达到“胸有诗书气自华”呢?很多书,读的时候,是为了故事与情节,也有一些是精神的碰撞,比如阎连科的书,读着的确是一种情感的碰撞,那种逃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