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2025-03-09 07:33)
    我对死亡有着天然的恐惧,尤其是呼吸系统的原因所致。这一切,大概来自于岳母间质性肺炎的直观感受,岳母在生命的后几年里,由于肺部严重纤维化,每天造成都有一阵痛苦的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咳嗽,那咳嗽,那憋喘,让人痛彻心扉。终于,他还是在被折磨了六年以后,在不足70岁时,告别了这个世界。
    据说,岳母的父亲也是因为肺病,早早离开了人世。中学学过一点科学的我,就认定这个呼吸系统的病是家族遗传的。更可怕的是,儿子自5、6岁开始就不断的咳嗽,自那时起吃了无数的抗生素,都没有太大的作用,后来怀疑是哮喘,又有很多的特征不符合,医院也按照治疗哮喘的方法治疗。随有点效果,但也甚微,效果不大。每当听到孩子的咳嗽声,我心如刀绞、心里五味杂陈的绝望。尽管,医生告诉我,这不算什么大的毛病,但我还是难以接受,在我印象里,这就是老家人口中“齁包”,是一种没法治愈的病,这样的人大多寿命不会太长。老家人形容一个人不健康,多是说“***一辈子齁齁包包,岁数不大就死了”。我心里一直过不了这个坎,听到孩子的咳嗽,就难受,就训斥他。
   虽然我不曾当面怨恨过媳妇,但心里充满了抱怨,心想都是她把这
(2025-02-11 18:18)
分类: 生活偶感
    今天是搬家后第一次惬意的码字。是在想象的情境下码字,一个人在阳台上,看着外面的点点灯火,没有任何的顾虑与功利,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虽然桌椅都很简陋,但外面的意境还是很不错。自己能在这码字,是因为自己心态比较平和,身体也恢复了。所以,我断言,能看看某位作者的文章,说明当下,他过的不错,如果光景一团糟,是没有心思去写文章的。尽管他笔下写出的文字十分凄惨,那只能说,他曾经经历的可能不很愉快。
   转眼间,又是一个假期过去,自己也又长大一岁。责任也更大了些。最近,常想人到中年的各种问题,不再是年轻时的踌躇满志。也许这就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更是不再年轻的见证。
  人生不过几十年,想开是最重要的。就如朋友圈的那句话,“只要家人健康,平安,其他的成功都是锦上添花”。既然是锦上添花就不必强求,已经是锦了,不添花又能怎样,也很令人羡慕。
   
(2024-12-31 21:18)

今晚,偶然看到北京大学视频号上,人民文学邀请了几位做名作家做访谈节目,有梁晓声、毕淑敏、徐则臣、李敬泽,后面两位我真的不熟悉。我觉得自己还自诩喜欢文字,这明显有点叶公好龙。听着他们讲文学,看着屏幕上的“文学的灯光是永远不会灭的”的文字,听着他们讲阅读的意义,讲人生应该有些事是不讲“绩效”,不讲“功利”的,觉得讲的很好。

今天是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往年都是总结过去一年,写下新年愿望的时候。也许是年龄

(2022-12-22 19:26)
  转眼间时令到了冬至。夏至时在家看抗疫勇士逆行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冬至是一个仅次于过年的日子,有必要记录一下自己的心。
  这半年,过的异常艰难,大概也是走向更加成熟更加独立,更能担事的一个转折吧。九月,开学没多久,经历各种磨练,孩子生病,都自己应付过来了,尽管十分希望母亲来帮忙,但各种原因,母亲还是没能来。
  这半年,我看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最有感触的还是,在网络上看到那张照片,一位医护在老家村卫生室的门口,光着脚站在雨中,为老家的父老做核酸场景,尽管我不知道她是谁,尽管我离开那个村子很长时间了,她也没有直接为我服务,但是应该非常感谢她,是她守护着我的父老,我的家乡,我生根的那片土地。但愿经历过这片至暗后,会迎来一片坦途和明媚的春光。
  另外,难以忘怀的就是在业务上的这次磨练。尽管结果不是十分理想,毕竟是经历了一场。那段时间,每天睡那么几个小时,就像打了鸡血一样,醒来就能战斗。所以,经历后才知道,什么事是不能的,只要有干的想法。在别人看来很难的一件事,只要努力了,即便不是很成功也是一种成长。当在最难熬的时候坚持熬过了,就是成功。有时大可不必太
(2022-07-27 09:11)
   昨天B站上的一视频走红。说的是一位山村老人的故事。今天也在这里写写我的二舅,二舅虽没有网上二舅的励志事迹,不能治愈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的精神内耗,可故事中的一切都是真实的二舅的生活。那怕是一句话带过的点滴的苦难,也浸透着主人公多日的血泪和辛酸。
   二舅是老实本分的农民,他没有大舅的木讷,没有三舅的盛气与灵活。他做事踏实低调,多少次,我都自以为是的认为这一点我像二舅。毕竟“外甥随舅吗”。关于二舅的早期的点滴还是从已过世多年的姥姥口中得知的。当年二舅家表弟小,不愿干活,姥姥就数落他,拿他与当年刚刚下学的二舅比。据姥姥说,二舅初中毕业后,没考上高中。那年就正式开始干活了,那年秋天他除了帮助家里干农活外,还用挤出的时间,揽了慢慢两袋花生(在别人收过的花生地里,复收别人落下的花生)。那时,我一直在想,二舅那么优秀的青年,怎么就没考上高中呢。二舅出生于三年自然灾害后,根据心理学的特点,吃饱了饭的人们,就有了生养孩子的需要。那一年我们周围村子生了很多的孩子,其中不乏很优秀的,二舅的同龄人中很多人端上了铁饭碗,还有人官至省长。曾经多少次,我都在梦想那个出落成省长的二舅的同龄人
(2022-06-04 18:49)

天气久旱,今天突然飘起了细雨,晚间有班,早来了会。看着窗外的细雨,想起过往和身边正在发生的一切,突然心情多了几丝惆怅。想起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难免又想起了恩师。恩师的英年早逝,是我心中永远的痛,十年了,一直不敢触及,那是一种泣血的撕心裂肺的痛。

  今天想来,十年前的今天恩师大概正处在无限的痛苦中,天妒英才,恩师过早的走了,留下很多的遗憾。先生为人处世的态度,谦逊的人格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当年求学时,和先生话很投机,因此,了解较多。每晚经过实验室楼下,实验室里一定亮着灯,偶尔那天灯没亮,一定是师母值班,恩师在家看孩子。去图书馆观察自己的猜测,每次都应验。恩师那是真是把工作当成事业,晚间没有坐班的要求,只要有时间,必定是在学习、搞研究,这种自觉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若是愿意干要干的事,那是一种怎样的效率,怎样的

(2022-04-22 19:13)
  读书其实是不需要专门设一个读书日的。读书不是那一天读就可以,而应该是天天的读的,那怕是每天读一篇千字小文,是认真读的,甚至是抄写下来的,会很有益处。
  收拾好行囊,明天又要开始繁重的劳动了。经过这段时间的闭关修炼,我发现很多时候自己不是不喜欢读,也不是不喜欢写,只是平日的工作太多太杂,实在是没有时间,也许这是一个很好的借口,但也不是不成立,再就是生活的压力大。如果生活比较轻松,没有太大的压力我也能做到经常读,经常写,或许也能写出比较不错的文字。所以倡导读书,不能只当成口号,应该解放人,才能提升阅读这好比马斯洛的心理学格式塔理论。只有低级的需要满足后,才能生发出高级的需要。如果社会没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强制阅读也是做不到的,犹如大跃进。
  其实,读书和写作,一个是输入一个是输出。只要读,就会文思泉涌,如那汩汩的流水。现在敲击键盘很容易就能写到千字,尽管写的文不对题,毫无意义。历数自己读过的书,也有不少了,怎么感觉自己就是还没有达到“胸有诗书气自华”呢?很多书,读的时候,是为了故事与情节,也有一些是精神的碰撞,比如阎连科的书,读着的确是一种情感的碰撞,那种逃离
(2022-04-21 20:26)
   谷雨已过,现在到了暮春时节,开了博客这么多年,第一次连续这么多天,写了这么多文字。也许这是一个开始,但很快就会搁置下来,因为马上就要步入正轨了,但是写还是要坚持下去,读也是。这段时间的坚持,使得写就有东西写,虽然写的不是那么好,但这终究也是一种进步。以前总是临渊羡鱼,这次也算是一种退而结网吧。
   今早出去活动,走在河岸边,感觉一晃时间,草儿从冒芽,到如今的郁郁葱葱了,那河边的垂柳,从一点点的鹅黄到嫩绿,现在似乎都已经接穗了,一树的芳华,我只能这么形容,因为我没有更丰富的词儿,也许这是基本功的问题。今早走在河沿上,想着昨晚邰枫老师的用的词儿,走过江山平湖,这是一种怎样的基本功啊。我是想不出这样的词的,是羡慕,也是敬佩,更要善于积累。还有今天看到,抄了一半的那篇“瑰丽的春光到了末尾”“清明,一半哀婉,一半诗”这都是多么好的文字啊,连喜爱、敬佩都找不出更多的词,还是就会说真好,羡慕。
   今晚,父亲在家收拾抽水机的管儿,明天,他要去浇山楂了。“山楂树下“”山楂树之恋”,多么美妙的词啊。可是在父亲那里,都是一个忙碌,一身的疲倦。侍弄一年,卖3000元
(2022-04-20 20:19)
   此黑虎泉非济南的黑虎泉,但对于太白人的心目中,可比济南的黑虎泉要神圣的多。它位于村南的一条大沟里,此泉在雨水正常的年份,一般在8月份开泉,就是在周边的土地和两侧南岭和东南岭喝透了雨水后,从两侧的岭上和周围的红土地里渗出的水。雨水大的年份,只要黑虎泉开了,意味着雨季将过,没有多大雨了。遇上干旱的年份,到8月份,人们谈论旱情时常说,到现在黑虎泉都没开。
   记忆中的黑虎泉并不是那么壮观,在一条由南向北再向西转向的地方,有一眼小泉,昼夜不停的汩汩的向外泉着水,夏日下地干活的村民,往往在这里装些水拿着,或者收工后到这里洗去身上的泥土汗水和那一身的疲惫。倒是这眼小泉的周围有些比较深的大水坑,水清澈冰凉,又隐蔽,夏日很多人在这里洗澡,是一个天然的泳池。今天我终于明白,所谓的黑虎泉并不是专指哪一眼泉,而是指的那条沟里面的无数出渗水点。无论什么事物,只要人赋予了他一定得意义,那么他的存在的意义就大于了真是含义。村里的黑虎泉也不例外。村里人在外向别人讲述我们村的黑虎泉时,讲的绘声绘色,也许因为与济南的黑虎泉同名的原因,听者往往十分感兴趣。曾经有一位村民在外打工,向工友讲述家乡的黑
   我是一个自认为干活非常实在的人,不希望别人在一边指指点点,就好像他不指点点什么,显示不出他的水平有多高一样,有时候其实只有真正的内行才更了解实际情况,更知道该怎么去做。所以,一个称职的领导,不是在业务上怎样指导别人,更多的是做到知人善用,了解一个人,更深入的了解他适合干什么,然后把他放在适合的岗位,大胆的放手让他去做就是了。
   我遇到了一个小领导,估计是由于不受原来大领导的器重,被调过来的,属于外来户,当然也不被重用,突然有一天,有一次的被启用了,肯定是想干好,就又焕发了第二春,像打了鸡血一样,事无巨细,处处指点江山。好像别人干什么都不放心一样。当然,他压力大,心情可以理解,但这种工作的做法是否可取,是否真的会有效果值得商榷。
   当下,担当作为应该是最重要的,但是担当作为不是“乱担当,胡作非为”。没有一点魄力,注定永远也是小喽啰一个,没有点承受压力的能力,是不应该也不适合放在这个位置上的。所谓的基层领导,应该是知人善用,能担得起责任,对上级负责,又能创造出一个平台,为下属打造出一个各尽其能,各尽其用的人,而不是一个只会一味的对下属施加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