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山居杂忆高诵芬摘录杭州旧民俗杂谈 |
分类: 下午茶里的书香 |
标签:
埃及尼罗河咖啡土耳其诺贝尔文学奖马哈福兹 |
分类: 下午茶里的书香 |
在古老的尼罗河畔,在开罗的某间小咖啡馆里,总会看到一位埃及老人倚窗沉思的身影。他已经养成了习惯,每天都会步行走过两座桥,从河西岸经过河心岛,来到河东岸。然后再慢慢步行,走到街心的某个广场,穿过一条窄小陈旧的通道,爬上一个吱吱作响的小木梯,来到那间不足十八平米、悬着老式电扇的小咖啡馆。
这是余秋雨先生在《千年一叹》中名为“失落的背影”的文章里描述的一个场景。透过这扇小小的窗子,那位老人可以看到繁华忙碌的开罗城,看到活色生香的市井生活,看到隐藏在城市之中形态各异漂浮飞舞的灵魂。
他那隐藏在黑色宽边眼镜下的目光,锐利深邃,洞察着人世间的浮华虚幻,用大爱之心酝酿着悲悯的文字,传递出对于生命善意的情怀。他那样平民化,一位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埃及老人形象,然而他却被那里的人民视为“阿拉伯之魂”。他就是198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埃及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咖啡馆的那扇窗就是他凝望世界的眼睛;咖啡馆里含着的那个小世界,就如跳动在生活中的一颗活跃的细胞,它有血有肉,包罗万象,生机盎然,蕴藏着静静的爆发力。它们就像飞入马哈福兹文字里的精灵,在他的许多著作里,都曾飘舞着埃及咖啡馆的身影。
余秋雨在1999年出访埃及时,想借机拜访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作家。可是,由于老人年事已高,又因为曾在1994年遭遇过一次谋害而致身体严重损伤,这次美好的谋面没能达成。余先生带着一份盼望,前往了老人常去的那间尼罗河畔的小咖啡馆,期待着能与他意外地偶遇。然而,这个愿望终没能实现。年近八旬的老人也许已没有体力每天走过两座大桥,横跨尼罗河,穿过陈旧的小巷,再爬上那部窄小的木梯了。只有那幅老作家肖像的铅笔素描画,被安静地悬挂在咖啡馆陈旧的小窗旁。透过窗棂上的灰尘,他也许还在凝望,期盼浮华躁动的生活,能注入清泉般的纯净。而我,不仅对这位用文字救赎灵魂却失落远行的背影,充满了带有神秘和敬意的迷恋;而且,对于埃及,那些古老,富于浓郁阿拉伯文化特质的咖啡馆更充满了好奇的探索之情。
品着那个场景的时候,感觉自己的心满溢着一种类似乡愁般的温情。时光像沙漏中的流沙,滤去了现实的浓彩,画出了单纯的剪影。寥寥几笔,如梦境中的底片,泛着褐色的光。阿拉伯文化对我而言是那么陌生,这样的乡愁又从何而来呢?难道,我前世是尼罗河畔的一颗沙粒吗?想到这儿,不禁哑然失笑。哦,忽然想起,世界上的水不都是相通的吗?也许,那浩瀚无垠的大海就是我的乡愁之源吧。
说起有关咖啡起源的故事,阿拉伯地区的伊斯兰教信徒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因为其教义禁止饮酒,所以他们就把咖啡作为代替酒来提神的饮料。很快,这种神奇的黑色饮品就在教徒之间传播开来,渐渐传播到埃及、土耳其、伊朗等中东国家。后来,又经土耳其推广到北美、欧洲、南美以至全世界。由此看来,咖啡文化早已深深根植于埃及的沃土之中,传承出近千年的历史。这将是怎样深入骨髓悠远绵长的底蕴呢?说到咖啡,现代人马上想起的总是浪漫的欧洲,意大利,法国,奥地利,这些充满文艺情调的国家。然而,咖啡在十七世纪才被引入欧洲,要晚于阿拉伯地区几百年。
这尼罗河东岸的小咖啡馆,似乎有着比法国香颂更动人的味道。也许是那里的阳光、土壤、空气、人文更适合咖啡豆的生长,从而使那片沃土也富有了更浓郁的咖啡情怀?我幻想着行走在尼罗河畔的金色阳光下,穿行于古老陈旧的街市之中,在法老悠远沉静的目光中,嗅着红海飘来的暖风,在蓝色的小咖啡馆里悠然地喝一杯香气四溢的阿拉伯咖啡。连同那些悠久绵长的文化一并品入口中。而后,我会是多么富于才情又带着浓浓的书卷味儿呢!
《咖啡大全》中介绍,“在阿拉伯国家,如果一个人被邀请到别人家里去喝咖啡,这表示了主人对他最诚挚的敬意”。他们传统喝咖啡的礼仪有类似于中国茶道般的神韵。“在喝咖啡之前要焚香,还要撒香料、闻香;琳琅满目的咖啡壶具,更充满着天方夜谭式的风情。”然后,在和主人一起欣赏完优良的咖啡品质和优雅的咖啡器具之后,才可以开始烹煮咖啡,期待着去品味“麝香一般摄人心魄”的阿拉伯咖啡了。喔,那充满天方夜谭风情的咖啡馆,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我想,对于亲近这个奇妙世界的人们而言,那种风情已不止于华丽的形式,而是深深地融入咖啡灵魂之中内蕴的光芒。
咖啡馆对于埃及人而言,已经是一种日常市井的生活方式。上层人有雍容华丽的咖啡馆,底层人有露天街头的咖啡摊;文化人享受情调优雅的咖啡品位,粗糙人肆意懒散实惠的咖啡情趣。大家相望于城市,相安无扰,怡然自得。据说在古老又现代的开罗街头,每个十字路口都有一间咖啡馆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向你露出善意的微笑。你会情不自禁地走进去,找一个临窗的位置坐下,喝一杯放入香料的咖啡,想一想遥远的心事。
有许多老百姓、蓝领工人,在结束一天劳累的工作之后,会把疲倦的身体投入咖啡馆里。坐在路边,悠闲地吸一袋水烟,喝一杯咖啡,看着城市里流动的风景,把生活的重担卸去,好好想想美丽的日子。也许他们还从未走出过国门,但此刻,完全可以放飞自己,想象带着家人老小,远渡重洋,到遥远的中国走一走。同为文明古都的北京,在神秘幽深的胡同儿里,是否也藏着如此朴素美好的咖啡馆,让人可以把心浸泡在里面,慢慢煮出带着馥郁香气的遐想?
甚至在埃及的乡村里,也可以和某间土房里的咖啡馆不期而遇,坐在果树边的青石上,喝一杯用小铁锅煮出来的黑咖啡。偶尔,有一只猫神秘地从身边缓缓地走过,轻掠而逝的眼神,带着傲慢的优雅。它在蔑视什么?难道是你过于快乐的表情激扰了它悠闲的平静?它,会是神奇高贵的凡湖猫吗?不,那是在地中海对岸的土耳其。没有情绪多想,你需要投入全情去品味手中的这杯难得的乡野咖啡。然后,你会看到一张张淳朴温和的笑脸,用满含期待的眼神望着你,等着你心满意足的回应。看到你笑了,他们竟然比你还喜悦,兴奋地告诉你,这是用尼罗河的水煮出的咖啡,是否无比香醇呢?
也许咖啡要的就是一份可以自得其乐的心境。有种宁静的美好,抚慰躁动的人生,在它的情怀里,你需要让自己变得祥和,而后用一份低调的心境与之无声的交流。没有这份真纯,你就品味不出咖啡的美。即使是埃及街头的蓝领,是开罗乡村的农民,小人物拥有的那份浪漫,孕育在朴素之中的优雅,也许更富有动人的魅力。就像一杯纯粹的乡野咖啡,清冽简单,带着尼罗河母亲般真诚的爱意。
尼罗河,这条承载着古老文明的河流,这条被埃及人民称为母亲的河流,也承载着咖啡从远古走出的灵魂,由非洲中部的大湖地区流经坦桑尼亚、卢旺达、布隆迪、乌干达、埃塞俄比亚、苏丹和埃及,最后伸向地中海。地中海带着咖啡深邃馥郁的香气飘向了海对面的土耳其,让咖啡旺盛绵延的生命力注入了土耳其。
在奥斯曼帝国时代的十六世纪,土耳其人的势力又扩大到北非。他们趁机垄断了当时非洲已形成规模的咖啡种植产业,严控咖啡的出口,从而垄断全球咖啡市场近百年。十七世纪开始,咖啡才由土耳其传入了北美;后来又经威尼斯商人传入了意大利,慢慢的又传入英国、法国、奥地利、德国等国家,从而延伸至整个欧洲。由此看来,咖啡源于非洲的阿拉伯地区,兴盛于横跨欧亚大陆的土耳其。在土耳其,咖啡文化也早已深入土壤,成为市井生活的一部分。与之毗邻的希腊,在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时代,有许多交融的咖啡文化,已辨不清历史渊源。比如占卜咖啡的文化归属就被两个临国争论不休。
土耳其和希腊的传统咖啡,在烹煮的过程中都有放砂糖的习惯,阿拉伯地区还会加入一些香料,如豆蔻、丁香、肉桂、姜汁等。这对于不喜欢太甜腻的口味的中国和日本人而言,可能真的不容易接受。村上春树在《雨天炎天》希腊土耳其边境纪行里也描述过,在希腊的寺院里被款待的时候,总会喝到过于甜腻的咖啡。“他给我们做咖啡,用小锅‘咕嘟嘟’煮的希腊咖啡。至少糖放了很多,甜得不行。我实在喝不惯这种甜咖啡,但希腊人不问放不放糖,只好忍着喝下。”
这是不同的饮食文化,就象中国人做菜必须放油一样,已成为人们心中固有的模式。不过,旅行是可以让人的视野和心胸都变得开阔的很好的途径。知道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不同的生活方式,不一样的精神世界,然后学会面对它、了解它、理解它、接受它。这种接受不是效仿更不是屈从,而是坦然接受一种不同的存在。海纳百川的胸怀在咖啡的世界里同样是珍贵的品质。这让我又想起另一本书《土耳其手绘旅行》,作者张佩瑜在里面也深有感触地提到:其实文化没有上下之分,每个民族文化都有值得我们欣赏之处。我反省自己,期许自己用更宽广、更公平的眼光去看待这个多元化的世界,这是旅行带给我的反思。
文化就如同人类的血液,它在古老的河流中静静地流淌着,伸入海洋,又融入土地。咖啡之所以充满意境,是因为它收纳了人们如此丰厚的情感内蕴。你赋予它思想,它又给予你灵感。这又让我不禁想起了那个消失在尼罗河畔的背影。余秋雨先生赋予这个背影“失落”的气质,是因为这位对世界充满善意关怀的老作家,因为那次意外的谋害,严重伤及了神经,从此无法恢复写作。而那次谋害,是因为他早年抨击黑社会恶行的作品,触怒了邪恶势力。“文明出现延续难乎其难,而邪恶毁坏文明则举手之劳,这里又找到了一个证明。”
而我,还是怀念着那个坐在尼罗河畔古旧的小咖啡馆里,沉默凝望窗外的老者。他那隐藏在黑色宽边眼镜下的目光,锐利深邃,洞察着人世间的浮华虚幻,用大爱之心酝酿着悲悯的文字,传递出对于生命善意的情怀。他那样平民化,一位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埃及老人,他被那里的人民视为“阿拉伯之魂”。
P.S. 1、以上图片均源自网络。
标签:
咖啡时光小人物的优雅宁静的夏日休闲 |
分类: 行走中的咖啡馆 |
那天已入黄昏。我们坐在咖啡馆临窗的座位,等待着夜幕降临。室内并不安静,但人们都沉浸在各自的小氛围里。安详的气息在空气中静静流动。偶尔会有突然高起的声音落入耳朵,但很快就如鱼儿般倏然跳出又沉入水面。邻桌的大沙发里,一对情侣十分亲密地依偎在一起。一个宽大的双人沙发只被占据了小小的一角,另外一大半被不服气地冷落在一边。他们仿佛担心甜蜜的时光过于短暂,要把此刻心里的蜜糖用力地吃个痛快。这种情景竟让人莫名地为他们忧伤起来。
隔着几张桌子的窗边,一位女子安静地坐着,她在用手提电脑播放外国电影。神态专注地盯着屏幕,身体微微倾斜,看起来并不舒适。但她僵持在那里,一动不动,让人从她的背影中,读出了一份不易觉察的寂寞。不知过了多久,她似乎厌倦了。渐渐放弃了想掩饰的欲望,心底的落寞,一点一点,慢慢流淌;渐渐的,开始倾泻而出。她也许已在那里坐了一整天,然而什么也没有发生,她的生活并没有从这一天出现奇迹。只有一杯早已冰冷的咖啡疲倦地靠在桌角望着她。
此时,一位外籍的亚洲男子走入咖啡馆。那种在热带国家成长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他的身体上。矮小,黑瘦,眼眶深陷。只有那头乌黑光洁的自然卷发,让他看起来有些柔和的浪漫。他环视着室内,只有独自看电影的女子前面,还有一张临窗的空位。但他没有直接走过去,接着在咖啡馆里轻身转了一圈,确定没有更合适的座位后,才坐到了别无选择的那里。虽然一个人,他的身上却感觉不到落寞。只是饶有兴趣地捧着那杯咖啡,目光迷离地在暖色灯光下漂游着。似乎很享受这晚餐后独处的时光,内心的愉悦正一点一点的燃亮起来。
夜幕开始沉沉落下。咖啡馆顶棚的五角星灯光安静地投映在玻璃窗上,融入深蓝的夜幕中,像不期而遇的硕大的星空。心情在这样的静谧中变得很闲适,美好得无处可依。拿出书,是那本杜拉斯的《平静的生活》。一边慢慢地小口抿着咖啡,一边并无全心投入地读着书。中厅角落里,一直兴致勃勃交谈着的两对老外,起身离开。快乐仍在体内跳动着,使他们连身影看起来都轻盈而愉悦,像夜色中久久没有散去的音符。空气里散发着淡淡的花香。
不久,一对外国老夫妇踩着花香慢慢走了进来。他们穿着十分朴素,个子不高。老先生提着一只中型的旅行袋,他的妻子只挎着小小的女士随身包。脚下的步调非常平缓,看起来有些疲倦了。路过这家香气浓郁的咖啡馆,也许令他们心情一振,总算可以喝杯咖啡歇歇脚了。他们看到了刚刚空出来的位置,毫不犹豫地径直走了过去。落座后,点了需要的饮品,两人就开始闲闲淡淡地话着家常。他们太熟悉了,彼此陪伴了一生的岁月,所以看起来,像是面对自己说话。完全的放松,自然,怡然自得。
我远远地望着,猜想他们一起走过了怎样的岁月。感觉心,仿佛穿过了时光的灰尘,来到了早晨清凉的小河边。那里万籁俱寂,绿草茵茵。一阵清风拂来,修长的树枝轻轻摆动,发出细碎的响声。岁月,在静谧的幽谷里慢慢地流淌。就这样,他们一起走到今天,还将一起走向明天。年轻的时候,他们曾经盼望着,有一天不再忙碌,可以一起周游世界,浪迹天涯。而这一天终于到来了。于是彼此搀扶着,开始了漫漫的旅程,飞越海洋,来到陌生的国度。他们的行装简单,简单的就像平常日子里去走走亲戚。
他们在谈些什么?太远了,全然听不到。也许是今天的见闻,或是明日的行程。也许在评论着手中的咖啡,分享着平淡的喜悦。看着他们,我的手在轻轻地抚摸着那本书,平静的生活。眼前的画面,才正是平静的生活。自然到,可以化为彼此,成为一人。终于,手中的咖啡喝完了。老先生不紧不慢地结了帐。然后又缓缓地拎起了那个中型的旅行袋,慢慢地迈着步子,悠然地走向门口。他的妻子安静地跟在身后,手扶着肩上的小包,嘴角含着淡淡的微笑。很巧,她的目光触到了我的笑容。有些小小的惊扰,但很快,笑容又在她的嘴角放大了。这份偶遇的善意,也会飘进彼此陌生的岁月,落入那片时光的浅蓝,和深蓝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