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山居杂忆

高诵芬

摘录

杭州旧民俗

杂谈

分类: 下午茶里的书香
杭州风俗,中产以上人家嫁女,除了必不可少的喜筵、嫁妆之外,就是要准备桂花糖,也即喜糖。之所以要用桂花糖做喜糖,大概是因为取“桂”与“贵”同音,而桂子是一种长生药物,这跟“早生贵子”的吉利口彩又有联系了。
杭州较大的糖果店一般都有现成的桂花糖出售,办喜事的人家可以较大数量采购。普通每包四粒,红、黄两色。黄的是以桂花和白糖制成,也加一些色素;红的是玫 瑰,但因玫瑰在中国系名贵花卉,不易多得,只好大多用色素冒充。较考究的也有六粒一包的。外用红、绿两色的纸分别包成长方形纸包。长短、阔狭约如两指相并 宽,比手指略短。

这种桂花糖不是在结婚当天分赠来道贺的宾客的,而是留在结婚第三天,亦即“三朝”这天晚上宴请宾客时用的。等宾客坐定,主人就派人按人头逐个将桂花糖放在杯 筷的旁边。普通每位两包:一红、一绿;体面些,则增加至四包:两红、两绿,不过这种人家不多。之所以要在开宴时逐个分糖而不再在其他场合分糖,大概是因为 这样就不会重发或漏发喜糖。

我家是杭州世家大族,从家里原来保存的家谱来考查,远祖是追随宋代高宗皇帝从河南汴梁南渡来到当时叫做临安的杭州陪都的。大家庭聚族而居的地名叫“双陈 衙”。这个地名还是沿袭南宋旧称,在元朝写成的《咸淳临安志》这部杭州地方志上都可以查到这个地名。基于我家当时的社会地位,嫁女时分送桂花糖就成了来宾 瞩目的一件事。另外,我丈夫家是从事工商业的家庭,交游广阔,家族中亲友人数众多,在桂花糖的质和量两方面都不能不有充分准备,以免被人笑话。于是我父亲 在我出嫁之前不但在嫁妆方面准备得精益求精,而且在准备桂花糖方面也要力求出人头地,让人可以赞不绝口。

首先,我们准备的桂花糖的品种不能仅限红、黄两色,而必须有六种不同的颜色;其次,选料必须讲究,一切色素或人工香料完全摈绝不用;另外,数量必须充分,不 但够在三朝的晚宴上让每位宾客都能分到四包,而且如果我丈夫家在当天还需要桂花糖,我们也要能够大量供应,务使宾客满载而归。于是,制作和储备桂花糖就成 了一桩长期而繁琐的工作。

我们准备的六种桂花糖是:黄的桂花糖,红的玫瑰糖,白的代代花糖,绿的薄荷糖,黑的乌梅糖,蓝的靛青花糖:统称“桂花糖”。这六种糖的用料,除了乌梅可以现 成从南货店里买来自己再略作加工外,其余五种都必须经过摘选、分理、拌和、研捣、印制、收乾等工序,由我们自己来制作。而且由于五种糖的原料不一样,所以 手续也不一样,再加采集原料的时间也不一样,于是从我十四岁订婚到十八岁出嫁这四年时间里,每到春、秋两季就出动不少人力进行桂花糖的制作,真是热闹非凡。

先说桂花糖的制作。我家园里有两株高大的老桂树,在二层楼的阳台上都可以采到桂花。每到秋季,屋里屋外一片木樨香。除自家瓶供外,还遣男仆分送至亲朋好友 处,年年如此,已成定规。自从大规模制作之日起,就没有多余的桂花可供分送了。不但采完了园里的桂花,还得由管园工人朱师傅将西湖上的别墅 —— 高庄的几株老桂上的桂花也采集来。即使这样,所得的桂花数量仍不够使用,于是只得遣男仆到盛产桂花的满觉弄去大量采购,年复一年,直到我出嫁。

采集桂花时,不能只将树上的桂花采下,而必须整枝带花剪下,再轻轻将花朵从细的青枝上摘下,去蒂去芯,然后放入白瓷盘中。这一采集工作必须选择女佣中年轻、 眼明、手快而又有耐心的来做。我家的亲戚中也有人被邀来参加、督工,连我父亲有空时也去检查桂花的质量。每到秋天,家中客堂中的方桌、圆桌旁都坐满了一桌 桌的人在采桂花,桌的中央则堆放着一堆堆整枝的桂花。采下而装在白瓷盘中的桂花经过我母亲的检查后,倒入纱布袋中,再浸在酸梅乾的水里。咸梅乾可以从南货 店里买到,其咸无比,无法入口,买来后将外面的盐洗净,放在大瓷钵中,倾入沸水,浸数小时,直到沸水冷却,用口尝尝酸液的浓度如已足够,就将此水倒入一大 口玻璃瓶中,这就是浸桂花的酸梅水。桂花在大玻璃瓶的酸梅水中要浸三小时以上,这样桂花的色泽就会永远不变了。

与此同时,母亲还吩咐粗做佣人去买来纯白无杂质的大块冰糖,自家磨成细粉,要细得跟水磨粉一样。然后把在酸梅水中浸了三小时以上的桂花放入捣臼,舂成浆糊 状,加入磨细的冰糖粉,拌匀,使它的颜色跟桂花的颜色一样,然后用力舂捣,直到臼内的桂花糖与臼底完全脱离,毫无黏滞之感为止。

我家藏有历代传下来的硬木印板,每块约一市尺长、一寸宽、半寸高,上下两块可以合起来,成为一副。花纹刻在下面一块上。每块印板的图案都不同,一般都有吉祥 的意义,如:双喜、双鱼、双钱、元宝、福字、方胜等等。把捣好的桂花糖泥放入下面有花纹的印板,把上面的一块印板合上,用手按平,再轻轻揭开上面的那块, 就可以取下制成的桂花糖了。

制成的桂花糖都盛在朱红漆的捧盒里。这种捧盒原来是历代传下装新娘送长辈鞋袜、绣货用的,盒盖、盒底一样大小、高低。我母亲说,因为我家历代新娘都有陪嫁, 所以这种捧盒楼上空间里有的是,正可用来装印好的桂花糖。放糖前,盒里先要铺一层小粒的石灰,起收燥、吸潮的作用。在石灰上还要盖一张矾纸,然后才把桂花 糖一粒粒均匀地放在矾纸上,直到糖变乾、变硬、入口不化、可在嘴里含很多时候才算符合要求。这时,可以把桂花糖用白绵纸包好,三十粒一包,放入石灰箱了。

别的五种糖的制作跟桂花糖的制作工艺大同小异,只是采用的原料不同。做玫瑰糖时要大量玫瑰,我们园里玫瑰的数量不多,远不傅用。好在我们有一个熟识的花农叫 阿彩师傅,他自己经营了一个规模相当大的苗圃,各色树木、花草都有,我们就请他物色、采集玫瑰和代代花。薄荷和靛青都是我们园里就有的,不用另外设法。薄 荷是春季长叶的,必须采初生的嫩叶色泽才新鲜、青翠;靛青则是七月开花,也跟薄荷一样要及时采下。做糖的最后一种原料是乌梅。乌梅是用半黄的梅子熏乾而成 的,是做酸梅汤的主要原料,在南货店里都可以买到。我们把买来的乌梅浸入沸水中,约经过三、四小时,再将乌梅从水中取出,装入纱布袋,挤乾、捣烂,和以冰 糖粉,拌匀同舂,也跟制桂花糖一样印制、收燥。

等到六种糖都制成,就将它们分装在六只很大的石灰箱里。每个铁箱外边都用红纸写上一个字:“桂”、“玫”、“代”、“靛”、“乌”或“薄”,各代表一个品种。等结婚大喜之日的前一个月,就要开始正式包装桂花糖了。
正式包装桂花糖是制作桂花糖的最后一道工序,那就是从六只石灰箱中各取一粒不同的桂花糖,分成两行,用正方形的绵白纸包起来,外加红或绿的色纸,包成长方形 的一个糖包,必须包得大小完全一样。再把四个糖包用红绿纸条绾起来,作为一札。包成每五十札,按照中国传统的计数法写个“正”字。最后,一共写了八十个 “正”字,也就是包了一万六千包,共计九万六千粒桂花糖!这真是繁琐、费时而细致的工作啊!

结婚的第三日,虽说结婚的高潮已经过去,新娘已经进门,嫁妆也早已发到夫家,本来已没有什么可以借题发挥的事再热闹一场了。但按杭州的风俗而论,三朝其实比 结婚当日更热闹。而且,结婚所必须举行的烦文缛节都已结束,所以宾主双方倒真正可以无事一身轻地尽情吃三朝酒,热闹一番了。

三朝当天,除了午、晚要摆两次酒席外,在我丈夫家的几个大厅、内厅前还搭起了明瓦棚,点上汽油灯,晚上照得如同白昼,在那儿做“堂会”。所谓“做堂会”就是 戏剧大汇演。有变戏法,就是变魔术的前身;有说大书,一般是说《三国演义》、《水浒》之类小说中的故事;还有唱杭州摊簧,那是由八个人表演的一种说唱。八 人分两边坐在由三张方桌拼起来的大长方桌旁,然后有节奏地互相说白、清唱,手里还演奏胡琴、三弦、琵琶等乐器。这种演唱形式已经失传了。

三朝的晚宴上,等每桌都坐满十人、第一道菜上好之后,我的伴娘们就手捧一个大朱红漆的木盘,将桂花糖一札四包放在每位客人前面。那时,客人一面看戏、听说 书,一面喝酒、吃菜,很是斯文有礼。但是一等宴席结束,宾客就纷纷涌进新房开始闹了起来。那时杭州有个通例,叫做“三日无大小”,就是说,在从结婚之日开 始到三朝这三天之内是没有往日的尊卑之分的,大家都可以加入闹新房的行列。

阅读    收藏 
(2009-07-14 21:52)
标签:

埃及

尼罗河

咖啡

土耳其

诺贝尔文学奖

马哈福兹

分类: 下午茶里的书香

                                      

 

在古老的尼罗河畔,在开罗的某间小咖啡馆里,总会看到一位埃及老人倚窗沉思的身影。他已经养成了习惯,每天都会步行走过两座桥,从河西岸经过河心岛,来到河东岸。然后再慢慢步行,走到街心的某个广场,穿过一条窄小陈旧的通道,爬上一个吱吱作响的小木梯,来到那间不足十八平米、悬着老式电扇的小咖啡馆。

 

这是余秋雨先生在《千年一叹》中名为“失落的背影”的文章里描述的一个场景。透过这扇小小的窗子,那位老人可以看到繁华忙碌的开罗城,看到活色生香的市井生活,看到隐藏在城市之中形态各异漂浮飞舞的灵魂。

 

他那隐藏在黑色宽边眼镜下的目光,锐利深邃,洞察着人世间的浮华虚幻,用大爱之心酝酿着悲悯的文字,传递出对于生命善意的情怀。他那样平民化,一位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埃及老人形象,然而他却被那里的人民视为“阿拉伯之魂”。他就是198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埃及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咖啡馆的那扇窗就是他凝望世界的眼睛;咖啡馆里含着的那个小世界,就如跳动在生活中的一颗活跃的细胞,它有血有肉,包罗万象,生机盎然,蕴藏着静静的爆发力。它们就像飞入马哈福兹文字里的精灵,在他的许多著作里,都曾飘舞着埃及咖啡馆的身影。

 

余秋雨在1999年出访埃及时,想借机拜访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作家。可是,由于老人年事已高,又因为曾在1994年遭遇过一次谋害而致身体严重损伤,这次美好的谋面没能达成。余先生带着一份盼望,前往了老人常去的那间尼罗河畔的小咖啡馆,期待着能与他意外地偶遇。然而,这个愿望终没能实现。年近八旬的老人也许已没有体力每天走过两座大桥,横跨尼罗河,穿过陈旧的小巷,再爬上那部窄小的木梯了。只有那幅老作家肖像的铅笔素描画,被安静地悬挂在咖啡馆陈旧的小窗旁。透过窗棂上的灰尘,他也许还在凝望,期盼浮华躁动的生活,能注入清泉般的纯净。而我,不仅对这位用文字救赎灵魂却失落远行的背影,充满了带有神秘和敬意的迷恋;而且,对于埃及,那些古老,富于浓郁阿拉伯文化特质的咖啡馆更充满了好奇的探索之情。

 

品着那个场景的时候,感觉自己的心满溢着一种类似乡愁般的温情。时光像沙漏中的流沙,滤去了现实的浓彩,画出了单纯的剪影。寥寥几笔,如梦境中的底片,泛着褐色的光。阿拉伯文化对我而言是那么陌生,这样的乡愁又从何而来呢?难道,我前世是尼罗河畔的一颗沙粒吗?想到这儿,不禁哑然失笑。哦,忽然想起,世界上的水不都是相通的吗?也许,那浩瀚无垠的大海就是我的乡愁之源吧。

 

说起有关咖啡起源的故事,阿拉伯地区的伊斯兰教信徒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因为其教义禁止饮酒,所以他们就把咖啡作为代替酒来提神的饮料。很快,这种神奇的黑色饮品就在教徒之间传播开来,渐渐传播到埃及、土耳其、伊朗等中东国家。后来,又经土耳其推广到北美、欧洲、南美以至全世界。由此看来,咖啡文化早已深深根植于埃及的沃土之中,传承出近千年的历史。这将是怎样深入骨髓悠远绵长的底蕴呢?说到咖啡,现代人马上想起的总是浪漫的欧洲,意大利,法国,奥地利,这些充满文艺情调的国家。然而,咖啡在十七世纪才被引入欧洲,要晚于阿拉伯地区几百年。

 

这尼罗河东岸的小咖啡馆,似乎有着比法国香颂更动人的味道。也许是那里的阳光、土壤、空气、人文更适合咖啡豆的生长,从而使那片沃土也富有了更浓郁的咖啡情怀?我幻想着行走在尼罗河畔的金色阳光下,穿行于古老陈旧的街市之中,在法老悠远沉静的目光中,嗅着红海飘来的暖风,在蓝色的小咖啡馆里悠然地喝一杯香气四溢的阿拉伯咖啡。连同那些悠久绵长的文化一并品入口中。而后,我会是多么富于才情又带着浓浓的书卷味儿呢!

 

《咖啡大全》中介绍,“在阿拉伯国家,如果一个人被邀请到别人家里去喝咖啡,这表示了主人对他最诚挚的敬意”。他们传统喝咖啡的礼仪有类似于中国茶道般的神韵。“在喝咖啡之前要焚香,还要撒香料、闻香;琳琅满目的咖啡壶具,更充满着天方夜谭式的风情。”然后,在和主人一起欣赏完优良的咖啡品质和优雅的咖啡器具之后,才可以开始烹煮咖啡,期待着去品味“麝香一般摄人心魄”的阿拉伯咖啡了。喔,那充满天方夜谭风情的咖啡馆,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我想,对于亲近这个奇妙世界的人们而言,那种风情已不止于华丽的形式,而是深深地融入咖啡灵魂之中内蕴的光芒。

 

咖啡馆对于埃及人而言,已经是一种日常市井的生活方式。上层人有雍容华丽的咖啡馆,底层人有露天街头的咖啡摊;文化人享受情调优雅的咖啡品位,粗糙人肆意懒散实惠的咖啡情趣。大家相望于城市,相安无扰,怡然自得。据说在古老又现代的开罗街头,每个十字路口都有一间咖啡馆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向你露出善意的微笑。你会情不自禁地走进去,找一个临窗的位置坐下,喝一杯放入香料的咖啡,想一想遥远的心事。

 

有许多老百姓、蓝领工人,在结束一天劳累的工作之后,会把疲倦的身体投入咖啡馆里。坐在路边,悠闲地吸一袋水烟,喝一杯咖啡,看着城市里流动的风景,把生活的重担卸去,好好想想美丽的日子。也许他们还从未走出过国门,但此刻,完全可以放飞自己,想象带着家人老小,远渡重洋,到遥远的中国走一走。同为文明古都的北京,在神秘幽深的胡同儿里,是否也藏着如此朴素美好的咖啡馆,让人可以把心浸泡在里面,慢慢煮出带着馥郁香气的遐想?

 

甚至在埃及的乡村里,也可以和某间土房里的咖啡馆不期而遇,坐在果树边的青石上,喝一杯用小铁锅煮出来的黑咖啡。偶尔,有一只猫神秘地从身边缓缓地走过,轻掠而逝的眼神,带着傲慢的优雅。它在蔑视什么?难道是你过于快乐的表情激扰了它悠闲的平静?它,会是神奇高贵的凡湖猫吗?不,那是在地中海对岸的土耳其。没有情绪多想,你需要投入全情去品味手中的这杯难得的乡野咖啡。然后,你会看到一张张淳朴温和的笑脸,用满含期待的眼神望着你,等着你心满意足的回应。看到你笑了,他们竟然比你还喜悦,兴奋地告诉你,这是用尼罗河的水煮出的咖啡,是否无比香醇呢?

 

也许咖啡要的就是一份可以自得其乐的心境。有种宁静的美好,抚慰躁动的人生,在它的情怀里,你需要让自己变得祥和,而后用一份低调的心境与之无声的交流。没有这份真纯,你就品味不出咖啡的美。即使是埃及街头的蓝领,是开罗乡村的农民,小人物拥有的那份浪漫,孕育在朴素之中的优雅,也许更富有动人的魅力。就像一杯纯粹的乡野咖啡,清冽简单,带着尼罗河母亲般真诚的爱意。

 

尼罗河,这条承载着古老文明的河流,这条被埃及人民称为母亲的河流,也承载着咖啡从远古走出的灵魂,由非洲中部的大湖地区流经坦桑尼亚、卢旺达、布隆迪、乌干达、埃塞俄比亚、苏丹和埃及,最后伸向地中海。地中海带着咖啡深邃馥郁的香气飘向了海对面的土耳其,让咖啡旺盛绵延的生命力注入了土耳其。

 

在奥斯曼帝国时代的十六世纪,土耳其人的势力又扩大到北非。他们趁机垄断了当时非洲已形成规模的咖啡种植产业,严控咖啡的出口,从而垄断全球咖啡市场近百年。十七世纪开始,咖啡才由土耳其传入了北美;后来又经威尼斯商人传入了意大利,慢慢的又传入英国、法国、奥地利、德国等国家,从而延伸至整个欧洲。由此看来,咖啡源于非洲的阿拉伯地区,兴盛于横跨欧亚大陆的土耳其。在土耳其,咖啡文化也早已深入土壤,成为市井生活的一部分。与之毗邻的希腊,在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时代,有许多交融的咖啡文化,已辨不清历史渊源。比如占卜咖啡的文化归属就被两个临国争论不休。

 

土耳其和希腊的传统咖啡,在烹煮的过程中都有放砂糖的习惯,阿拉伯地区还会加入一些香料,如豆蔻、丁香、肉桂、姜汁等。这对于不喜欢太甜腻的口味的中国和日本人而言,可能真的不容易接受。村上春树在《雨天炎天》希腊土耳其边境纪行里也描述过,在希腊的寺院里被款待的时候,总会喝到过于甜腻的咖啡。“他给我们做咖啡,用小锅‘咕嘟嘟’煮的希腊咖啡。至少糖放了很多,甜得不行。我实在喝不惯这种甜咖啡,但希腊人不问放不放糖,只好忍着喝下。”

 

这是不同的饮食文化,就象中国人做菜必须放油一样,已成为人们心中固有的模式。不过,旅行是可以让人的视野和心胸都变得开阔的很好的途径。知道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不同的生活方式,不一样的精神世界,然后学会面对它、了解它、理解它、接受它。这种接受不是效仿更不是屈从,而是坦然接受一种不同的存在。海纳百川的胸怀在咖啡的世界里同样是珍贵的品质。这让我又想起另一本书《土耳其手绘旅行》,作者张佩瑜在里面也深有感触地提到:其实文化没有上下之分,每个民族文化都有值得我们欣赏之处。我反省自己,期许自己用更宽广、更公平的眼光去看待这个多元化的世界,这是旅行带给我的反思。

 

文化就如同人类的血液,它在古老的河流中静静地流淌着,伸入海洋,又融入土地。咖啡之所以充满意境,是因为它收纳了人们如此丰厚的情感内蕴。你赋予它思想,它又给予你灵感。这又让我不禁想起了那个消失在尼罗河畔的背影。余秋雨先生赋予这个背影“失落”的气质,是因为这位对世界充满善意关怀的老作家,因为那次意外的谋害,严重伤及了神经,从此无法恢复写作。而那次谋害,是因为他早年抨击黑社会恶行的作品,触怒了邪恶势力。“文明出现延续难乎其难,而邪恶毁坏文明则举手之劳,这里又找到了一个证明。”

 

而我,还是怀念着那个坐在尼罗河畔古旧的小咖啡馆里,沉默凝望窗外的老者。他那隐藏在黑色宽边眼镜下的目光,锐利深邃,洞察着人世间的浮华虚幻,用大爱之心酝酿着悲悯的文字,传递出对于生命善意的情怀。他那样平民化,一位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埃及老人,他被那里的人民视为“阿拉伯之魂”。

 

 

P.S. 1、以上图片均源自网络。

     2、乔依小说《云端的咖啡》未完待续,中间会有插播,请见谅。

 

 

 

阅读    收藏 
(2009-06-15 19:36)
标签:

咖啡时光

小人物的优雅

宁静的夏日

休闲

分类: 行走中的咖啡馆

               

 

那天已入黄昏。我们坐在咖啡馆临窗的座位,等待着夜幕降临。室内并不安静,但人们都沉浸在各自的小氛围里。安详的气息在空气中静静流动。偶尔会有突然高起的声音落入耳朵,但很快就如鱼儿般倏然跳出又沉入水面。邻桌的大沙发里,一对情侣十分亲密地依偎在一起。一个宽大的双人沙发只被占据了小小的一角,另外一大半被不服气地冷落在一边。他们仿佛担心甜蜜的时光过于短暂,要把此刻心里的蜜糖用力地吃个痛快。这种情景竟让人莫名地为他们忧伤起来。

 

隔着几张桌子的窗边,一位女子安静地坐着,她在用手提电脑播放外国电影。神态专注地盯着屏幕,身体微微倾斜,看起来并不舒适。但她僵持在那里,一动不动,让人从她的背影中,读出了一份不易觉察的寂寞。不知过了多久,她似乎厌倦了。渐渐放弃了想掩饰的欲望,心底的落寞,一点一点,慢慢流淌;渐渐的,开始倾泻而出。她也许已在那里坐了一整天,然而什么也没有发生,她的生活并没有从这一天出现奇迹。只有一杯早已冰冷的咖啡疲倦地靠在桌角望着她。

 

此时,一位外籍的亚洲男子走入咖啡馆。那种在热带国家成长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他的身体上。矮小,黑瘦,眼眶深陷。只有那头乌黑光洁的自然卷发,让他看起来有些柔和的浪漫。他环视着室内,只有独自看电影的女子前面,还有一张临窗的空位。但他没有直接走过去,接着在咖啡馆里轻身转了一圈,确定没有更合适的座位后,才坐到了别无选择的那里。虽然一个人,他的身上却感觉不到落寞。只是饶有兴趣地捧着那杯咖啡,目光迷离地在暖色灯光下漂游着。似乎很享受这晚餐后独处的时光,内心的愉悦正一点一点的燃亮起来。

 

夜幕开始沉沉落下。咖啡馆顶棚的五角星灯光安静地投映在玻璃窗上,融入深蓝的夜幕中,像不期而遇的硕大的星空。心情在这样的静谧中变得很闲适,美好得无处可依。拿出书,是那本杜拉斯的《平静的生活》。一边慢慢地小口抿着咖啡,一边并无全心投入地读着书。中厅角落里,一直兴致勃勃交谈着的两对老外,起身离开。快乐仍在体内跳动着,使他们连身影看起来都轻盈而愉悦,像夜色中久久没有散去的音符。空气里散发着淡淡的花香。

 

不久,一对外国老夫妇踩着花香慢慢走了进来。他们穿着十分朴素,个子不高。老先生提着一只中型的旅行袋,他的妻子只挎着小小的女士随身包。脚下的步调非常平缓,看起来有些疲倦了。路过这家香气浓郁的咖啡馆,也许令他们心情一振,总算可以喝杯咖啡歇歇脚了。他们看到了刚刚空出来的位置,毫不犹豫地径直走了过去。落座后,点了需要的饮品,两人就开始闲闲淡淡地话着家常。他们太熟悉了,彼此陪伴了一生的岁月,所以看起来,像是面对自己说话。完全的放松,自然,怡然自得。

 

我远远地望着,猜想他们一起走过了怎样的岁月。感觉心,仿佛穿过了时光的灰尘,来到了早晨清凉的小河边。那里万籁俱寂,绿草茵茵。一阵清风拂来,修长的树枝轻轻摆动,发出细碎的响声。岁月,在静谧的幽谷里慢慢地流淌。就这样,他们一起走到今天,还将一起走向明天。年轻的时候,他们曾经盼望着,有一天不再忙碌,可以一起周游世界,浪迹天涯。而这一天终于到来了。于是彼此搀扶着,开始了漫漫的旅程,飞越海洋,来到陌生的国度。他们的行装简单,简单的就像平常日子里去走走亲戚。

 

他们在谈些什么?太远了,全然听不到。也许是今天的见闻,或是明日的行程。也许在评论着手中的咖啡,分享着平淡的喜悦。看着他们,我的手在轻轻地抚摸着那本书,平静的生活。眼前的画面,才正是平静的生活。自然到,可以化为彼此,成为一人。终于,手中的咖啡喝完了。老先生不紧不慢地结了帐。然后又缓缓地拎起了那个中型的旅行袋,慢慢地迈着步子,悠然地走向门口。他的妻子安静地跟在身后,手扶着肩上的小包,嘴角含着淡淡的微笑。很巧,她的目光触到了我的笑容。有些小小的惊扰,但很快,笑容又在她的嘴角放大了。这份偶遇的善意,也会飘进彼此陌生的岁月,落入那片时光的浅蓝,和深蓝之中。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