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高中化学 |
分类: 高考复习 |
(下文参考寇介芳老师博文改编成问答,可供复习课用)
1、为什么要浓缩?
答:蒸发浓缩是为了得到饱和溶液,为冷却结晶作准备。饱和溶液冷却,就可以有晶体析出(如KNO3)。
2、怎样知道溶液饱和了?
答:晶膜出现就表示溶液已经饱和了。所以,有少量晶膜出现时就停止加热。
3、浓缩时,若溶质发生水解怎么办?
答:以氯化铝为例,在氯化铝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如AlCl3+3H2O ⇋Al(OH) 3+3HCl,在蒸发浓缩过程中,由于盐酸挥发,使平衡右移,导致蒸法溶液时得到Al(OH)3。因此,氯化镁、氯化铝、氯化铁等溶液制备对应的晶体盐时,除采用蒸发浓缩、冷却结晶法之外,还要不断地加入过量的盐酸抑制溶质的水解。
4、采用蒸发浓缩、冷却结晶法得到的晶体可能是结晶水合物(如MgCl2﹒6H2O),怎样获得它们的无水盐?
答:采用将结晶水合物放在氯化氢气流中蒸干的方法来得到无水氯化物。
5、蒸发时溶质水解是否一定采取防水解的措施?
答:不一定。如难挥发性酸的弱碱盐,如硫酸镁、硫酸铝、硫酸铁、碳酸钠、偏铝酸钠、醋酸钠等,虽然它们的溶液中也存在水解平衡,如硫酸铝溶液中存在平衡:Al2(SO4)3+6H2O⇋2Al(OH) 3+3H2SO4,但是由于硫酸难挥发,而是水分挥发,导致平衡左移,最后仍然得到硫酸铝,故可以采用蒸发结晶法。
6.提纯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的硝酸钾溶液的操作?
答:将溶液蒸发浓缩至产生少量晶膜后,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少量NaCl杂质留在母液里。
二、蒸发结晶、趁热过滤
7、分离氯化钠与硝酸钾的混合物的操作方法?
答:将混合物溶于水制得溶液,加热蒸发至出现大量晶体,趁热过滤、洗涤、干燥,得到NaCl晶体,然后将滤液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KNO3晶体。
原理: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溶剂减少,导致析出NaCl晶体,而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大幅度增大,在蒸发过程中不会析出,而在冷却滤液时会大量析出。
8、提纯含有少量硝酸钾杂质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方法是:加热蒸发溶液至出现大量晶体,趁热过滤、洗涤、干燥,得到NaCl晶体,少量KNO3杂质留在母液里。原理同上
【浓缩归纳】:一图懂结晶
http://s8/bmiddle/001onuhazy7kGapx5dl17&690
标签: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
分类: 高考复习 |
不易夺取,就不易生成,反应物不易分解!
1、碳酸盐热稳定性
碳酸盐分解反应的通式为MCO3=MO+CO2
实验证明:碳酸盐的热分解是由于阳离子夺取碳酸根中的氧离子,使碳酸根离子分解为CO2分子的结果。当金属离子所带电荷相同时,其阳离子半径越大,难夺取碳酸根中氧离子,碳酸盐分解所需的温度越高,越难分解。
离子晶体的晶格能越大.形成的离子晶体越稳定.而且晶体的熔点越高.硬度越大. 规律:阳离子半径越小,形成的金属氧化物晶格能越大,生成物越稳定,碳酸盐分解越容易。
http://s6/mw690/001onuhazy7iByAUh4Vf5&690
生成金属氧化物的晶格能越大,金属氧化物越稳定,生成金属氧化物越容易,则碳酸盐分解越容易
http://s13/mw690/001onuhazy7iByDqOv2ec&690
热分解反应的实质是:生成能量更低、更稳定的产物
例题1:
下表是几种碳酸盐的分解温度和阳离子半径
|
|
|
|
|
|
|
|
|
|
|
|
|
|
|
A.离子晶体中阳离子的半径越大,越易分解
B.离子晶体中阳离子的半径越小,越易分解
C.离子晶体中阳离子的半径越大,结合碳酸根中的氧离子越容易
D.离子晶体中阳离子的半径越小,结合碳酸根中的氧离子越容易
2、铵盐的热稳定性
铵盐分解反应的通式为NH4X=NH3+HX,铵盐分解的实质是铵离子给出质子(即H+)的过程。一般来讲对应的酸根离子结合质子的能力越强,则对应的铵盐越容易分解,例如卤化铵的热稳定性NH4F<NH4Cl<NH4Br<NH4I,由铵盐分解的实质可知,以上四种铵盐分解后分别生成HF、HCl、HBr、HI,而该四种卤化氢的稳定性从HF到HI越来越不稳定,F,Cl,Br,I从易结合质子到 不容易结合质子,因此相应的铵盐也越难分解.
注:铵盐的分解产物中不一定有氨气,如硝酸铵的分解等。
标签:
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
分类: 看图学化学 |
http://s11/bmiddle/001onuhazy7hNGqjBImda&690
阅读出的信息:
此图表示一个放热反应。
E1——正反应发生时,反应物的活化能,反应物的键能和,
E2——活化分子变为生成物分子放出的能量,即逆反应的活化能,或成物的键能总和
△H反应热——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能量差
观察出的关系:
(1)反应物的能量(焓值H反应物)+正反应的活化能(反应物的键能和E1)
=生成物的能量(焓值H生成物)+逆反应的活化能(生成物的键能和E2)
即△H =反应物的键能和E1-生成物的键能和E2
=生成物的能量(H焓值)-反应物的能量(H焓值)
看图易理解:对于一种物质,键能越大,焓值越小,成相反关系。
(3)活化能与反应热无关。活化能的高低并不影响反应热的大小。
(4)反应条件与反应热无关:
△H反应热=生成物的焓-反应物的焓可知,焓变与反应条件无关.这就是盖斯定律。
注:催化剂是反应条件之一,与反应热无关。催化剂改变反应途径,减小活化能,改变反应速率,提高产率,但不涉及热力学问题,即不改变△H。
http://s10/mw690/001onuhazy7hOaqUWAF69&690
练习题
十氢萘是具有高储氢密度的氢能载体,
经历“十氢萘(C10H18)→四氢萘(C10H12)→萘(C10H8)”的脱氢过程释放氢气。
已知:ΔH1>ΔH2>0
C10H18(l) ==
C10H12(l)+3H2(g)
ΔH1
C10H12(l)
== C10H8(l)+ 2H2(g)
ΔH2
请回答:
(1)则C10H8(l)+5H2(g)== C10H18(l)
ΔH3=___________。
(2)有利于提高上述反应平衡转化率的条件是:C
A.高温高压 |
B.低温低压 |
C.高温低压 |
D.低温高压 |
研究表明,将适量十氢萘置于恒容密闭反应器中,升高温度带来高压,该条件下也可显著释氢,理由是:
(4)温度335℃时,在恒容密闭反应器中进行高压液态十氢萘(1.00mol)催化脱氢实验,测得C10H12和C10H8的产率x1和x2(以物质的量分数计)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http://s11/mw690/001onuhazy7hNKepV5E5a&690
http://s6/mw690/001onuhazy7hNKgyvlza5&690
在8h时,反应体系内氢气的量为:_________
mol(忽略其他副反应)。
②已知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x1显著低于x2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签:
高中化学教育学习方法 |
分类: 教育教学 |
先预习http://s5/mw690/001onuhazy7gw7rUwkYa4&690
对答案
1、同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和醋酸
|
H+的物质的量浓度C(H+) |
酸性强弱 |
中和碱的能力(消耗相同的碱液的多少) |
与相同的活泼金属反应的起始速率 |
产生H2的总量 |
HCl |
大 |
强 |
相同 |
大 |
相等 |
CH3COOH |
小 |
弱 |
小 |
①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和醋酸,氢氧化钠和氨水分别加水稀释。溶液的pH值变化,图示如下:
http://s10/mw690/001onuhazy7gw6ZjBS929&6902、同体积、H+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即PH相同)的盐酸和醋酸
|
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酸) |
酸性强弱 |
中和碱的能力(消耗相同的碱液的多少) |
与相同的活泼金属反应过程中的平均速率 |
产生H2的总量 |
HCl |
小 |
相 同 |
弱 |
小 |
少 |
CH3COOH |
大 |
强 |
大 |
多 |
②若把上述问题,换成等pH值,图示又怎样呢?
再检测
检测1
http://s13/bmiddle/001onuhazy7gw7fYYk4fc&690
试题分析:①随着反应的进行,氢离子浓度逐渐减小但是醋酸会逐渐电离出氢离子,所以醋酸中氢离子消耗的速率慢,正确;②等pH时,醋酸浓度较大,加入足量锌,不仅产生的氢气的体积更大,而且反应更快,正确;③等浓度的盐酸和醋酸,盐酸的pH小,和金属锌反应的速率比醋酸的快正确;④等浓度的盐酸和醋酸,因为盐酸是强酸,醋酸是弱酸,盐酸中H+浓度大,和金属锌反应的速率是盐酸比醋酸的快,错误,故A项正确。
检测2
http://s12/bmiddle/001onuhazy7gw9XtOfp2b&690
试题分析:0.65g锌的物质的量=0.65g÷65g/mol=0.01mol,需要盐酸和醋酸的物质的量都是0.02mol。盐酸是强酸,醋酸是弱酸,在pH都是2的情况下盐酸的浓度是0.01mol/L,而醋酸的浓度大于0.01mol/L。溶液的体积都是1L,因此盐酸的物质的量是0.01mol,醋酸的物质的量大于0.01mol。所以与0.65g锌反应时盐酸不足,醋酸过量,即醋酸产生的氢气多。在反应过程中醋酸还可以继续电离出氢离子,所以醋酸的反应速率快,因此C正确。A、起始时溶液的pH=2,而不是0,A不正确;B、产生氢气的速率醋酸快,B不正确;D、在反应过程中醋酸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大于盐酸溶液中氢离子浓度,D不正确,答案选C。
标签:
高中化学教育文化 |
分类: 化学方程式 |
一、少量、过量不一样
1、二氧化碳通入偏铝酸钠溶液
H2CO3>Al(OH)3>HCO3-
现象:都是产生白色沉淀‘
少量:2 NaAlO2 + CO2 + 3 H2O =
2Al(OH)3 ↓ + Na2CO3
过量:NaAlO2 +
CO2 + 2 H2O = Al(OH)3 ↓+
NaHCO3
少量或过量不一样
2、二氧化碳通入次氯酸钙溶液中
少量CO2通入Ca(ClO)2溶液中,反应为:Ca(ClO)2+CO2+H2O=CaCO3↓+2HClO
过量CO2通入Ca(ClO)2溶液中,反应为:Ca(ClO)2+2CO2+2H2O=Ca(HCO3)2+2HClO
当生成物中有难溶物时,弱酸与难溶物很难反应,结果是生成难溶物,
二、少量、过量都一样
1、二氧化碳通入次氯酸钠溶液
电离常数:碳酸K1=4.3×10-7
K2=5.6×10-11
次氯酸3×10-8
,
酸性强弱为H2CO3>HClO>HCO3-
HClO的酸性强于HCO3-,不论少量或过量都一样
化学方程式:NaClO+CO2+H2O =NaHCO3+HClO
离子方程式:ClO-
+CO2+ H2O= HClO +
HCO3-
2、二氧化碳通入苯酚钠溶液中
碳酸K1=4.3×10-7 K2=5.6×10-11 而苯酚的电离常数K=1.28×10-10
酸性强弱:H2CO3>C6H5OH>HCO3-,
无论往苯酚钠溶液中通入的二氧化碳是少量还是过量都一样
反应总是为:C6H5ONa+CO2+H2O→C6H5OH+NaHCO3,
当生成物中有难溶物时,弱酸与难溶物很难反应,结果是生成难溶物
H2S气体无论少量或过量,通入到CuSO4溶液中发生反应为:CuSO4+H2S=CuS↓+H2SO4
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硫氢化钠溶液
少量:Cu2+ +
HS- = CuS↓ + H+
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硫氢化钠溶液
过量:Cu2+ + 2 HS- = CuS↓ + H2S ↑
即:弱酸与难溶物很难反应,即弱酸与自己的弱酸盐不一定能反应!
标签:
高中化学教育文化 |
分类: 看图学化学 |
标签:
高中化学教育 |
分类: 看图学化学 |
从体对角线观察金刚石的晶胞
【试一试】
金刚石,其晶胞如上图所示。已知金属钠的晶胞(体心立方堆积)沿其体对角线垂直在纸平面上的投影图如下图A所示,则金刚石晶胞沿其体对角线垂直在纸平面上的投影图应该是下图 D (从A~D图中选填)。
标签:
高中化学教育文化 |
分类: 看图学化学 |
标签:
高中化学教育文化 |
分类: 高考复习 |
物质结构化学简答题
利用物质结构相关理论解释问题:
(1)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原子结构:核电荷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微粒半径、化合价等;
(2)化学键和分子构型:注意看清楚重键总键能或键能变化值;分子构型注意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
(3)晶体理论:注意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只涉及部分或全部断键,化学变化还有成键
题组:
1.试从分子的立体结构和原子的电负性,中心原子上的孤电子对等角度解释为什么与水分子结构十分相似的OF2分子的极性很小?
答1. 两者都为V型分子,中心原子都是氧原子,都有两对孤电子对,但从电负性上看,氧与氢的电负性差大于氧与氟的电负性差; F-O键中共用电子对偏向F,氧原子上两对孤电子对电子云密度减小,使得分子极性降低;而H2O分子H-O键中共用电子对偏向O,氧原子上两对孤电子对电子云密度增大,使得分子极性增强。
2.怎样理解水的密度在4摄氏度时最大?水的这一特殊性对生命的存在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2. 冰晶体中存在氢键,氢键有方向性与饱和性,使得晶体中水分子形成非密堆积,空间利用率不高,有相当大的空隙。当冰刚融化为水,冰的结构部分解体,氢键数目减少,分子间空隙减小,密度增大;当超过4摄氏度,热运动加剧,分子间距加大,密度又渐渐减小。因此,水的密度在4摄氏度时最大。 若冰的密度比液态水的密度大,地球上所有水都会在冬天结冰,会把所有水生生物冻死。
3.为什么碳酸钙分解温度(900摄氏度)远低于碳酸钡分解温度 (1360摄氏度) ?
答3. 碳酸盐的热分解是由于晶体中的阳离子结合碳酸根离子中的氧离子,使碳酸根离子分解为二氧化碳分子的结果。钙离子和氧离子之间离子键强于钡离子和氧离子之间的离子键,产物中氧化钙晶格能大于氧化钡的格能,氧化钙相对更稳定,所以碳酸钙更易分解,分解温度更低。
4. 31Ga的第一电离能明显低于30Zn的原因?
答4. Zn的4s能级为全充满结构,4p能级为全空结构,较稳定。稳定结构的原子,第一电离能大。 31Ga易失去一个电子,能形成Zn相对稳定结构,故第一电离能小。
回答方法:不稳定变稳定是容易的--------第一电离能小,
稳定变不稳定是困难的—----第一电离能大
5.解释NH3易溶于水的原因?
答5. ①NH3和H2O之间存在氢键
②NH3和H2O均是极性分子,符合相似相溶原理
③NH3和H2O之间发生反应
6.向盛有硫酸铜水溶液的试管中加氨水,首先形成蓝色沉淀,继续加入氨水沉淀溶解,得到深蓝色透明溶液,向该溶液中加乙醇,析出深蓝色晶体。蓝色沉淀先溶解,后析出的原因是?(用相关的离子方程式和简单的文字说明加以解释)。
答6. 蓝色沉淀与氨水发生如下反应:Cu(OH)2+4NH3·H2O==[Cu(NH3)4]2++4H2O+2OH-,生成的[Cu(NH3)4]SO4在极性较小的乙醇中溶解度较小而析出
7.从结构的角度解释无机含氧酸的酸性 HClO<HClO2<HClO3<HClO4?
答7. 无机含氧酸可写成(HO)mROn,如果成酸元素R相同,则n值越大,R的正电性越高,使R—O—H中O的电子对向R偏移,因而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越易电离出H+,酸性越强
8.碳和硅的有关化学键键能如下所示,简要分析和解释下列有关事实:
化学键 |
C—C |
C—H |
C—O |
Si—Si |
Si—H |
Si—O |
键能/ (kJ·mol-1) |
356 |
413 |
336 |
226 |
318 |
452 |
硅与碳同族,也有系列氢化物,但硅烷在种类和数量上都远不如烷烃多,原因是什么?
②SiH4的稳定性小于CH4,更易生成氧化物,原因是
答8. ①C—C键和C—H键较强,所形成的烷烃稳定,而硅烷中Si—Si键和Si—H键的键能较低,易断裂,导致长链硅烷难以生成。
②C—H键的键能大于C—O键,C—H键比C—O键稳定。而Si—H键的键能却远小于Si—O键,所以Si—H键不稳定而倾向于形成稳定性更强的Si—O键。
9. H2SeO3的K1和K2分别为2.7×10-3和2.5×10-8,H2SeO4第一步几乎完全电离,K2为1.2×10-2,
请根据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解释:
① H2SeO3和H2SeO4溶液中第一步电离程度均大于第二步电离的原因:
② H2SeO4比H2SeO3酸性强的原因:
答9 ①第一步电离生成的负离子较难再进一步电离出带正电荷的氢离子,且第一步电离出的H+对第
二步电离有抑制作用
②H2SeO3和H2SeO4可表示为(HO)2SeO和(HO)2SeO2。H2SeO3中的Se为+4价,而H2SeO4中的Se为+6价,正电性更高,导致Se—O—H中O的电子更向Se偏移,更易电离出H+
10. NaF和NaCl属于同一主族的钠盐,但NaF的莫氏硬度比NaCl大,原因是什么?
答10相同类型的离子晶体,晶格能与离子半径成反比,离子晶体的晶格能越大,其莫氏硬度越大,氟离子半径小于氯离子半径,所以氟化钠晶格能大于氯化钠,则NaF的莫氏硬度比NaCl大
11.举例说明元素周期表的对角线规则并用这些元素的电负性解释对角线规则。
答11. 锂和镁在过量的氧气中燃烧,不形成过氧化物,只生成正常氧化物;铍和铝的氢氧化物都是两性氢氧化物;硼和硅的含氧酸酸性的强度很接近,都是弱酸。教科书上几对处于对角的元素在性质上相似,可以粗略认为它们的电负性相近的缘故。
12. 已知N—N、N≡N、N≡N键能之比为1.00:2.17:4.90,而C—C、C=C、C≡C键能之比为1.00:1.77:2.34。如何用这些数据理解氮分子不容易发生加成反应而乙烯和乙炔容易发生加成反应?
答12. 键能数据表明,N≡N键能大于N—N键能的三倍,N=N键能大于N—N键能的两倍;而C≡C键能却小于C—C键能的三倍,C=C键能小于C—C键能的两倍。说明乙烯和乙炔中的π键不牢固,容易被试剂进攻,故易发生加成反应;而氮分子中N≡N非常牢固,所以氮分子不易发生加成反应。
http://s13/mw690/001onuhagy70LC7OPgg9c&690
16.什么是电子气理论?它怎样定性地解释金属晶体的延展性、导电性和导热性?
答16. 电子气理论认为金属键是金属原子脱落下来的价电子形成遍布整块晶体的“电子气”,被所有原子所共有,从而把所有的金属原子维系在一起形成了金属键。金属晶体里的自由电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作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因此金属具有导电性;当金属某部分受热时,该区域的电子运动加剧,通过碰撞,电子将能量传递给金属原子或离子,这样能量从温度高的区域传递到温度低的区域,因此金属具有导热性;当金属受到外力时,晶体中的原子层就会发生相对滑动,并不会改变原来的排列方式,金属键并没有被破坏,所以虽然发生了外形变化,但不会断裂,具有延展性。
17.结合事实判断CO和N2相对更活泼的是______________,试用下表中的键能数据解释其相对
更活泼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 |
C—O |
C===O |
C≡O |
键能(kJ·mol-1) |
357.7 |
798.9 |
1 071.9 |
N2 |
N—N |
N===N |
N≡N |
键能(kJ·mol-1) |
154.8 |
418.4 |
941.7 |
答17. CO ;断开CO分子的第一个化学键所需要的能量(273.0 kJ·mol-1)比断开N2分子的第一个化学键所需要的能量(523.3 kJ·mol-1)小
18. 请从电负性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等说明为什么NF3的键角(102度)比NH3键角(107.3度)小。
答18. 中心原子都是N原子、且都为sp3杂化,均为AB3型分子,结构相似,但因为F原子的电负性大于H原子,使成键电子离N原子更远,两个N-F键间的斥力减小、可以靠的更近,故键角更小
19. 键长短的共价键其键能一定大吗?
答19. 不一定。一般情况下键长短的键能大,但F2分子中, F原子的半径很小,因此其键长短,而由于键长短,两F原子形成共价键时,原子核之间的距离很近,排斥力很大,因此键能不大,F2的稳定性差,很容易与其他物质反应。
20. 已知H2O、NH3、CH4三种分子中,键角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H4>NH3>H2O,请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答20. CH4分子中的C原子没有孤电子对,NH3分子中N原子上有1对孤电子对,H2O分子中O原子上有2对孤电子对,对成键电子对的排斥作用增大,故键角减小
21. H2S的键角大于H2Se的原因可能为 。
答21. 由于S的电负性强于Se,形成的共用电子对斥力大,键角大。
22. 在测定H原子与F原子形成的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时,实验测得的值一般高于理论值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22. 氟化氢气体中存在因氢键而相互缔合形成的缔合分子 (HF)n
23. 某些不同族元素的性质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如表中元素Al与元素Be,原因是_____________。
答23. Be与Al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对角线的位置
24. 由碳原子跟硅原子以1∶1相互交替结合而形成的晶体,其晶型与金刚石相同。两者相比熔点
更高的是 (填化学式),试从结构角度加以解释:
答24. SiC ,因SiC晶体与晶体Si都是原子晶体,由于C的原子半径小,SiC中C—Si键键长比晶体Si中Si—Si键键长短,键能大,因而熔、沸点高
25. 已知A、B、C、D、E、F为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前20号元素。A与B,C、D
与E分别位于同一周期。A原子L层上有2对成对电子,B、C、D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简
单离子可形成一种C3DB6型离子晶体X,CE、FA为电子数相同的离子晶体。
(1)写出A元素的基态原子价电子排布式__________;F离子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
(2)写出X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X涉及金属冶炼中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解释工业冶炼D不以DE3而是以D2A3为原料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CE、FA的晶格能分别为786 kJ·mol-1、3 401 kJ·mol-1,试分析导致两者晶格能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F与B可形成离子化合物,其晶胞结构如下左图所示:F与B形成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________;该离子化合物晶体的密度为a g·cm-3,则晶胞的体积是________________
(只要求列出算式)。
26. 氢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必须解决它的储存问题,C60可用作储氢材料。
(1)已知金刚石中C—C键的键长为154.45 pm,C60中C—C键的键长为145 pm和140 pm,有同学据此认为C60的熔点高于金刚石,你认为是否正确并阐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科学家把C60和K掺杂在一起制造了一种富勒烯化合物,其晶胞如上右图所示,该物质在
低温时是一种超导体。该物质中K原子和C60分子的个数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继C60后,科学家又合成Si60、N60,C、Si、N原子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 __。Si60分子中每个硅原子只跟相邻的3个硅原子形成共价键,且每个硅原子最外层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则1个Si60分子中π键的数目为_________;1mol C60中σ键数目为 。
答26.(1)不正确,C60是分子晶体,熔化时不需破坏化学键
(2)3∶1
(3)N>C>Si 30 90NA
标签:
高中化学教育 |
分类: 化学方程式 |
1、制备氧化铜
称取 CuSO4·5H2O于烧杯中,加入水溶解,在搅拌下加入 NaOH溶液,小火加热至沉淀变黑(生成CuO),再煮沸约20min。稍冷后以双层滤纸吸滤,用少量去离子水洗涤沉淀。
2 制备草酸氢钾
称取 H2C2O4·2H2O放入烧杯中,加入去离子水,微热溶解(温度不能超过85℃,以避免H2C2O4分解)。稍冷后分数次加入无水K2CO3,溶解后生成KHC2O4和K2C2O4混合溶液。
3 制备二草酸根合铜(Ⅱ)酸钾
将含KHC2O4和K2C2O4混合溶液水浴加热,再将CuO连同滤纸一起加入到该溶液中。水浴加热,充分反应至沉淀大部分溶解。趁热吸滤,用少量沸水洗涤2次,将滤液转入蒸发皿中。水浴加热将滤液浓缩到约原体积的1/2。放置约10min后用水彻底冷却。待大量晶体析出后吸滤,晶体用滤纸吸干,称重。计算产率。
相关反应:
http://s6/mw690/001onuhagy6YGzLxA3j65&690
思考题
1) 请设计由硫酸铜合成二草酸根合铜(Ⅱ)酸钾的其他方案。
CuSO4溶液逐滴加入与K2C2O4溶液,并同时微热,快速搅拌溶液,然后将此反应液放入冰水浴中冷却,将所得沉淀过滤,并迅速用冷水加以洗涤后,放入烘箱中,在50℃条件下干燥数小时,即可获得干燥纯净的产品。也可以自然晾干。
2)实验中为什么不采用氢氧化钾与草酸反应生成草酸氢钾?
答:草酸不稳定,氢氧化钾碱性很强,将氢氧化钾加入到草酸溶液中,会引起草酸严重分解,致使KHC2O4量很少,从而使后期的反应中,所得的络合物产率低且不纯。故应采用碱性弱的碳酸钾与草酸反应来制取草酸氢钾与草酸钾的混合液。
3)C2O42-测定的原理是什么?
具有强氧化性的KMnO4能与C2O42-反应,且反应速度快。反应后紫红色KMnO4的颜色退去,在C2O42-的水溶液中逐滴加入KMnO4,当C2O42-被消耗完时,继续加入KMnO4,其颜色将不再褪去,即为终点。
4)pH过大或过小对分析有何影响?
高锰酸钾在酸性条件下氧化能力比较强,能快速地将草酸根离子氧化成二氧化碳,同时自身颜色退去。若溶液pH值高,甚至呈碱性,则草酸根被氧化速度将会很慢,尤其时再快达到滴定终点时,草酸根浓度较低,氧化速度将会更慢,颜色将会迟迟不退去,而误以为达到滴定终点,从而使测得的草酸根含量偏低。而酸性条件下,pH值偏低则影响不大。
【附】高锰酸钾的氧化性
http://s8/mw690/001onuhagy6YnRdLpkPe7&690
【附】相关实验视频可以手机观看:
http://s15/small/001onuhagy6YGA92ngyde&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