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杂谈

凯利太太的妖怪
    19781212日  《巴尔的摩太阳晚报》记者乔恩·富兰克林

            ()上集            妖怪的出现
    
         冬天,一个寒冷的早晨,大学附属医院高级脑外科专家托马斯·巴比·达克尔医生天没亮就起床了。妻子只给他端上华夫饼干,没有咖啡。咖啡会使他手发抖。
        市里。附属医院第12层楼上,埃德娜·凯利的丈夫在和她告别。
        57年来,妖怪一直躲藏在凯利夫人头颅里。这种情形决不能继续下去了。今天她胆战心惊,却横下一条心。
       时针指向上午650分。
       随着手术日期一天天临近,她说死,我倒是不怕。我的视力已受到影响,发生过多次脑溢血。早在几年前我就丧失嗅觉和味觉。并且频繁发病。每次发病时,我闻到一股奇怪的气味,然后就喘不过气来。病已影响到腿,我已半身不遂。
       “3年前,大夫对我说,等在我面前的是失明,偏瘫,最终是死。我患有动脉瘤,是妖怪引起的。我吓得要死……没有一天不是在疼痛中度过,我精疲力竭。我实在疼得受不了,我再也不愿这样活下去了。
        达克尔教授临上班时,夫人递给他一个纸袋,里面装有一块夹有花生酱的三明治,一只香蕉和两块甜饼。
       市里。麻醉剂对凯利夫人的头起了作用。凯利夫人后脑先天长有畸形血管缠结。开始并不大,由于逐渐发展,在头颅内压迫健康脑组织。
        终于在1942年出现症状。一根畸形动脉因承受不了压力而破裂,凯利夫人抱头猝然倒下。
       从此,巨痛无时不刻都在折磨着她。
       第一次脑溢血时,凯利夫人正怀着第二个孩子。她忍着痛苦,抚育孩子,照料丈夫。畸形在继续恶化。
      她开始把畸形叫做妖怪
      上午715分。11号手术室。技师在检查脑外科手术显微镜,护士摆好绷带和手术器械。凯利夫人静静地躺在不锈钢手术台上。
      一枚小传感器穿过静脉放进凯利大人心前室。麻醉师简·马贾斯科博士将传感器与7英尺高的电子仪器联结起来。波形开始有节奏地在示波器上闪过。
       随着每次心跳,扬声器传出怦怦的声音。稳定的怦怦声虽不大,却充满整个手术室。
       达克尔医生走进手术室,在夹着X光片的读片器前停住脚。他曾带着这些X光片去过欧洲、加拿大和佛罗里达听取意见,他早已把它们印在脑海里。虽然如此,他现在仍然又把它们审视一番。目光长时间地停留在主动脉上两个脆弱的瘤上。它们可能一碰就破。
       位于凯利夫人眼球正后方的那个瘤最危险,可也容易摘除。那是第一个瘤。
       达克尔医生的助手,一个实习医生把凯利夫人的头固定好,剃去她的头发。达克尔医生在一旁注视着。我们不能出一丝一毫的差错,他说。又看看夹钳的三个夹脚是否将头颅确实固定住。
       凯利夫人身上蒙着绿色手术单,只露出一块6英寸大小的月牙型头部。一只戴有橡皮手套的手刚伸出,手术助理护士多丽丝·施瓦布兰德立即送上器械。止血钳迅速夹住动脉。鲜血溅到达克尔医生的手术衣上。
       心脏怦,怦,怦跳着,每分钟70次,很稳定。
       现在时间是上午820分。
       今天达克尔医生预备切除那两个对凯利夫人生命构成直接威胁的动脉瘤。以后,他将再直接对付妖怪。
       这是个极担风险的手术,注定要把达克尔医生推向神经外科的是非之地。好几个专家说他根本不该做这个手术,说只有让凯利夫人死亡。不过,一般认为他无权选择。选择权在凯利夫人那里。
       达克尔医生说:手术一塌糊涂,也就是说病人手术中死亡的可能性占三分之一。
      “我曾在心里反复考虑,并和其他专家斟酌商量。我也替病人想过。在手术会怎么样和不手术会怎么样之间权衡利弊,我相信应当做这个手术。
       凯利夫人的意见是:做。
      现在,已做出决定。达克尔医生切开凯利夫人头皮,露出肉白色的骨头。
      半英寸长的钻头震颤声在手术空里嗡嗡作响,淹没了有节奏的心肌监测器的怦怦声。当达克尔医生将2x4英寸见方的三角颅骨递给手术助理护士时,已是上午9时。
       如同橡胶似的软而坚韧的脑膜切开后,露出灰色软耷耷的前脑回。
      “在那儿!一名护士嘘地一声。忙了半天就是为了找它。
       时针指向920分。
       这时,达克尔医生往:今天够我们瞧的了。
       达克尔医生把脸贴到显后稍稍让了让。将戴橡皮手套的手高高举起,避免污染。趁其他人把显微镜推向熠熠闪动的大脑上方时,这位神经外科专家再次面对x光片沉思默想。
       心脏跳动有力。1分钟70次,1分钟70次,1分钟70次。
       他冲着x光片说了一句微镜上。伸手要一件镊子样的通电仪器。助手靠近他,站在辅助目镜前。
       一台电视录像机记录下达克尔医生的手术情况。在房间另一头亮着一台彩电,将放大了许多的脑子图象显示出来。光滑的镊子头部渐渐进入画面。
       达克尔医生的手术意图是用微型弹簧夹卡住肿瘤底部。但首先必须在凯利夫人右眼上方切口放入镊子,通过一段曲折的路线,最后才能达到深埋在下面的人脑动脉环。
        路途遥远。经过放大的头脑有一间屋子那么大。达克尔医生的小巧圆头仪器1毫米l毫米地往前跳动。
        他的方案是从前脑——产生意识的地方和脑部一个象拇指那样的凸出物——叫做颞颥叶的地方插入。
        达克尔医生小心翼翼地把这两部分拨开,以形成通向纵深的道路。
        时针指向上午936分。
        灰色脑回渗出分泌液,在无影灯下闪动。显微镜中景象随着心脏监测器的怦怦声而上下抖动。
         光滑的探头轻轻地、轻轻地挑开小小的灰包脑回,扩成一个小通道,1毫米1毫米地进入闪光的脑回中去。
         手术因遇到伤疤组织而受到影响。
         每次妖怪引起脑溢血都留下疤痕,使组织发生粘连。达克尔医生必须把它们再挑开。
         这位神经外科医生一边手术,一边说凯利夫人头里的妖怪是“AVM”,即动脉静脉畸形。
        他说,在正常人体中,动脉形成高压将血液输向肌肉或器官组织。让活细胞吸收氧和养分之后,血液再流问压力低的静脉,再由静脉送回心脏和肺部。
        可是在凯利大人的后脑中,有一组动脉却直接将血液送入静脉,并不经过器官组织。多年来,这些不正常的结缔组织承受不了血液的急速流动,便发生肿胀和破裂。这就形成伤疤组织。
        现在是1058分。
       达克尔医生开始顺着大脑动脉环往深处的第2个肿瘤进发。手术难度更大了,因为肿瘤就长在动脉环后,紧靠着头颅里最敏感、最原始的组织结构——脑干。脑干具有生死攸关的作用,它控制呼吸和心跳。
       手术越来越难,出血也越来越多。小仪器在凯利夫人头脑中1毫米1毫米地开辟通路,危险性越来越大。一出血,小仪器立刻嗡嗡作响,血唧唧地被吸出。再插再探,血又流出。终于,仪器声戛然而止。
       “我什么也看不清,这位外科医生说。他往下又按了按,又发现一个通道。
        达克尔医生精疲力竭。他抽出身,退到后面。他坐到凳子上,眼睛长时间怔怔地盯着前方。脑干就在附近,就在附近。
        “真是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医生嘀咕着。
         他身后的心脏监视器怦、怦,怦、怦响着。每分钟70次,很稳定。空气中一股臭氧和焦糊味。
        时针指向上午115分。
    
    (二)下集          医生和妖怪的搏斗
       时针指在上午115分。
       托马斯·巴比·达克尔医生脸贴在外科显微镜上,全神贯注地开辟埃德娜·凯利夫人脑中通路。
        一台电子仪器矗立在平静的病人身旁。监视器灯光闪烁,示波器上波形频频跳动,数据不断变化,扬声器传来一次次心跳。怦,怦,怦,1分钟70次,很稳定。
        虽然声音调得很低,却充满整个手术室。
        自从上午825分在病人右眼上方开颅以来,大学神经外科主治医生已成功地找到并切除了两个致命肿瘤中的一个。
        现在正在寻找第2个肿瘤,达克尔医生不时被这团灰色闪光组织弄得晕头转向。要知道自从1957年以来,妖怪躲藏在凯利夫人的头脑里定期引起出血和偏头痛。在这个过程中,大脑组织的样子已发生变化。
        达克尔医生停停想想,作出决定后又继续干下去。小心,再小心。每深入1毫米都充满危险。
        手术室门开了,神经外科副主治医生迈克尔·萨克曼走进来。他和达克尔医生简单地交换一下意见,然后站到电视监视器前。
        他沉思不语,注视看由于显微镜作用而变大的镊子似的小仪器,它缓缓地顺着悸动着的奶油色血管而行。
        萨克曼医生说,动脉血管瘤就象轮胎上即将导致爆裂的鼓包。
        在无情的心跳压力下,脆弱的动脉壁向外鼓出,最终破裂。那就意味着死亡。
        他说动脉瘤的出现是因为妖怪——后脑动脉和静脉发生大块畸形。达克尔医生最终希望切除或堵塞那块畸形,但今天的目标只限于切掉它上面的两个肿瘤。
        除掉这两个随时危及病人生命的肿瘤,他以后就能向妖怪本身发起正面进攻。
        彻底干掉妖怪是以后的事。今天的目标是一前一后的两个肿瘤。前面的那个已拿下,另一个还在下面,还得去找。
        然而第2个最棘手。它搏动的位置很深,很危险,牢牢地长在大脑最敏感的部分,即脑干上。这个古老的循环块,医学上称爬行纲脑,控制呼吸和心跳等基本功能。
      “我把它叫做指示灯,萨克曼医生说,假使它熄灭了……就完了。
       达克尔医生则有另一个说法,说它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      小仪器又拨开一个通向第2个肿瘤的通道,电视屏幕上出现一片血红色。
       达克尔医生反应迅速,用小仪器迅速夹住小动脉的断头。随着兹兹的电烙声,出血点愈合起来,手术停下,等着把这些红色液体吸尽。
      “不要紧,达克尔医生说。出血并不多。但在一平方厘米的地方,两盎司的血看上去就象该死的一泓湖水。
       湖水被抽干,达克尔医生继续沿着动脉接近脑干。他极轻极轻地拨开灰色圈状物。视神经在下面露了露,又消失了。
        手术更慢了。达克尔医生一直在向脑子中心进发,有筷子那么长的一段仪器伸进去了。这里险象环生,因为这里有许多血管,他们是指示灯的命脉。
         心跳在继续,怦,怦,怦,每分钟70次。
         在伤疤迷津中,达克尔医生又一次迷失方向。它们使组织发生粘连,什么也辨认不清。
         萨克曼医生凑到显微镜的助手目镜上,想助他的头儿一臂之力。他们以低低的声音用专业词汇在讨论各种方案。一做出决定,光滑的探头又沿着血管探开了。
        阻碍医生手术的伤疤组织证明:在凯利夫人的一生内,妖怪曾多次引起脑溢血。这个受伤的脑子对自1942年以来不断折磨她的经常性头痛提供了解释。这种折磨使她痛不欲生。
        又找到了通路,达克尔医生继续往那处推进。轻轻地,轻轻地,轻轻地如同一团脱脂药棉在蠕动。灰色物体终于分开。
         这位外科医生目不转睛地盯着静脉血管,惊讶而又懊丧。坏了,上X光片的当了!
         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是妖怪。
         从显微镜中看,妖怪离这儿很远,在后脑上部。达克尔医生得过些日子再直接与妖怪交锋。不是现在,也不是在这儿。
         但是情况很明显,这些在X光片上没有显示出来却存在于凯利夫人头脑中的乱糟槽的静脉血管,正是妖怪的触须。
        小仪器小心翼翼地想绕过他们。
        怦,怦,怦………………
      “心跳减慢,麻醉师煞是惊慌,发出警告。
       象手指头碰到火焰一样,小仪器缩了回去。
       ………………怦,怦,怦。
     “恢复正常,麻醉师说。
       这些血管控制脑干——指示灯——的供血量。
       达克尔医生换了一个方向,试图绕过他们。
       怦,怦,怦,怦…………
       又缩了回去。
       萨克曼医生站在电视监视器前,双手抱在胸前,眉头紧蹙。她受不了这样的折腾,麻醉师说。会发生心律不齐并将导致……心力衰竭。
        达克尔医生又换个方向,避开这个地方继续探进去,稍拨一下再退回来。终于在长而悸动着的脑组织通道的尽头,出现苦苦寻找的肿瘤。
         怦,怦,怦,怦………………
         仪器退回。
        “糟糕,这位神经外科主治医生说。我快顶不住了,只能再坚持几分钟。
         时针指向1229分。
         由于不断探查,看得出触须周围的组织已肿起。
         小仪器再一次从不同方向朝前移动,又露出肿瘤。为了够到它,达克尔医生试图将肿瘤夹塞进细细长长的通道,可是装夹子的钳子遮住了视线。
         怦,怦,怦………………
         钳子抽出。
         这次神经外科医生不无抱怨。我们已经碰到它了,我们知道它的位置。但是怎么也夹不住它。我们离它这么近,却……”沮丧使他的声音变得生硬起来。
         达克尔医生的另一个助手,一位住院医生,一屁股坐在凳子上,眼睛直勾勾地瞪着前面,目光呆滞无神。
      “迈克尔,消毒,达克尔医生对萨克曼医生说,你来做,我浑身直发僵。
        护士在一旁按摩达克尔医生的肩膀,萨克曼没法用夹子去够那个瘤。
        怦,怦,怦,怦……
        夹子撤回。
     “肿瘤就在那里,达克尔医生又站到显微镜旁,说: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就是够不到它呢?我们试了有10次。
         1253分,又一次接近。
         怦,怦,怦,怦……
        又一次尝试。
        时间已是16分。
        一次,又一次,再一次。
         怦…………怦,怦,怦……
         怦………………
         麻醉师警觉地猛一抬头,瞪着仪表上的数字。一个护士倒吸一口凉气,呆若木鸡。
      “糟糕,糟糕,糟糕。
        达克尔医生从显微镜前移开身子,戴着手套的手高举在前面。整整有1分钟,他缄默无语。
        最后,他终于说:医学上有句格言,叫做如果无能为力,别帮倒忙。听其自然吧。我们可能早就伤害她了。曾多次使她心跳过缓。言词之间流露出失败、沮丧和忿怒的情绪。
       达克尔医生又来到X光片面前,瞅着后面那个瘤,即第2个瘤,也就是使他失败的那个瘤。他细细看着X光片,想找出以前没有看出的妖怪下降的触须。他还是没找出一点蛛丝马迹。
        监视器响着。怦,怦,怦,一分钟70次。现在稳定了。
      “大自然是母亲,一位住院医生喊了一声。
        开始撤退。在萨克曼医生指挥下,医生们将颅骨装回原处,缝合刀口。
        一切匆匆结束。护士脱下达克尔医生橡皮手套时,它啪地响了一下。
        130分。
         达克尔医生独自慢慢地踱过大厅,手里拎着棕色纸袋。他坐到休息室桔黄色硬椅边上,打开纸袋,掏出花生酱三明治。眼睛却盯着对面墙。
        手术室里。麻醉医生在测试凯利夫人对光的反映。位于刀口下的右眼瞳孔已扩散,对光束毫无反应。这是凶兆。
        达克尔医生讲,如果凯利夫人苏醒过来,他还会继续在今后手术,攻克妖怪。他将堵塞通向妖怪的所有动脉。甚至会把妖怪取出。他表情淡漠地说,那将是一个棘手的手术。
       “此外还有个条件,那就是她这次手术后情况良好。
        如果她挺住,如果她活下来的话。如果。如果……
        凯利夫人曾经说过,死,我倒是不怕。我吓得要死……实在疼得受不了,再也不愿这样活下去了。
        她的脑子疤痕累累。年轻一点的人或许能经受住这样的手术,她却不行。妖怪触须已伸到脑干前面,那里的脑组织发生肿大,影响氧气供给。
         凯利夫人即将死去。
        休息室里,离达克尔医生座位不远的地方有座钟,时针指向l40分。
      “以后怎么办,还很难说。6个星期以来,我们一直在想这次手术。但是,要知道,有些事情……随便你怎么看。我不知道……
        他把三明治、香蕉和小甜饼放在面前的桌子上,就象手术助理护士摆手术器械那样,放得整整齐齐。
        最后,他说,三重伤害。达克尔医生眼睛盯着三明治就象盯着X光片一样。三重伤害
        到143分,一切宣告结束。
        达克尔医生神情阴郁地啃起三明治。
        妖怪获胜。

 

 

前言:第一次看《凯利太太的妖怪》这篇文章是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这门课上,当时我只看了他的导语,就被他文章中一系列细节描述所震惊,我完全被新闻的魅力所吸引。当我再一次完整的看这篇文章,我完全被感动了,我的心随着他的笔调而起伏,我想着凯利太太的妖怪,想着凯利太太的心跳,想着达克尔大夫手中手术刀的每一个动作,我完全可以想象当时手术室内的每一个情景,它吸引我一遍一遍不厌其烦的阅读。我想这就是新闻的魅力,我想这就是特稿的魅力,我想这就是富兰克林伟大之处,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敬佩他的原因。It's fantastic It's amazing and i like it.

 

润物“细”无声

                      ———以《凯利太太的妖怪》为例

    这篇普利策新闻特稿《凯利太太的妖怪》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优美的语句,他只是讲述一个外科医生手术失败的事情,他只是把手术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完整的记录下来。有人说新闻可以写成小说样,有人说,富兰克林的这篇文章有着契科夫式的笔法,而我认为,它不仅仅有绝好的笔法,它还是一个艺术,它值得我们细细解剖来看。

第一、题材的选择

    所选题材比较罕见,时间结局难以预料,扣人心弦。生活中,对于简单的手术过程,人们都难以说清,更何况是这种神经密布的、复杂的脑部手术。手术过程本身就悬念重重,结局的未知性会牢牢地抓住读者的心,虽然这篇特稿的篇幅比较长,但新颖的题材能够吸引读者耐心读下去。

第二、重点的突出

    文中把人物的交代简化到了最少的程度我们只知道与妖怪作战的医生是某大学附属医院的资深脑外科专家而他要与困扰凯利太太7年的妖怪-----脑神经的病变进行一次较量他的武器是手术刀这就是该通讯的全部背景但简单到近乎苍白的背景丝毫没有影响文字的可信度这完全都是因为其中的细节。富兰克林把90%的比例都给了手术的整个过程。

第三、导语的精妙

    富兰克林开头的一段描写性导语耐人寻味;达克尔大夫天亮前就醒来了。早餐只吃华夫饼,没有咖啡,因为咖啡“会让她的手发抖”。这开篇针对脑外科医生手不能发抖的重要性强调,显示出了达克尔医生的谨慎和自信,也是提示读者后面将要发生的事实的非常重要的伏笔。

第四、细节的运用

    普利策奖的获奖作品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小细节,大思想。丝丝入扣的细节使得新闻报道的张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一些获奖作品,没有夸夸其谈,没有刻意造作,只是通过周密的调查形成精致的细节描写,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和娓娓道来的手法挖掘事实真相使受众可以得到代入式的阅读体验反映出深刻的现象和事实。

    普利策奖特稿作品《凯利太太的妖怪》,报道了一次失败的手术。这看似很普通的医院几乎每天都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具备了更高的新闻价值,原因就在于他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而这些细节所具大思想的张力让人无法忽视。

    文中提到达克尔医生在作手术前为了能更好地完成手术放弃了饮用早餐中的咖啡因为那样会使他手指发抖”。而文中首尾两次提到凯利太太的句话:“我怕死但我更怕痛。”这更加深了人们对这样一个脑手术的好奇
    到了描述手术过程时作者更是用了细致入微的描述来让人们对手术本身产生兴趣串接手术过程的一条暗线是凯利太太心跳的变化,文章先后17次提到了它。“心脏怦,怦,怦跳着,每分钟70次,很稳定。”“扬声器传来一次次心跳。怦,怦,怦,1分钟70次,很稳定。虽然声音调得很低,却充满整个手术室。”“怦,怦,怦………………心跳减慢,………………怦,怦,怦。恢复正常,麻醉师说。”“ 怦…………怦,怦,怦…………………………麻醉师警觉地猛一抬头而这17次心跳的变化恰好使手术出现了17个悬念使读者的心跳与凯利太太的心跳产生共振这种切身感正是把一个枯燥的手术激活的重要元素 
    文章中最为精彩的当属医生同妖怪作战的过程作者把凯利太太的大脑描述成一座被妖怪占领的迷宫而医生的武器便是各种手术器具搏斗的过程随时还会危及凯利太太的生命这样一种复杂的关系令医生的每个动作都小心翼翼而手术的进度从原来的英寸变成了毫米这样一个简单的长度单位的变化却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小仪器在凯利夫人头脑中1毫米1毫米地开辟通路,危险性越来越大。一出血,小仪器立刻嗡嗡作响,血唧唧地被吸出。再插再探,血又流出。终于,仪器声戛然而止。”“达克尔医生精疲力竭。他抽出身,退到后面。他坐到凳子上,眼睛长时间怔怔地盯着前方。脑干就在附近,就在附近。  每当凯利太太的情况开始恶化时,他都在叙述中留下暗示或改变用词。例如:在文章中,凯利太太开始的时候被“盖”着,后来,他被“裹起来”。这个小小的变化,却是不详的弦外之音。又如心跳声怦,怦,怦………………心跳减慢,………………怦,怦,怦。恢复正常,麻醉师说。

    到了文章的最后手术失败了作者并不打算把医生描述成一个情感丰富的完人或是过度冷静的职业人他用 了另一种手法———“医生一边吃着便当一边想着凯利太太的话死,我倒是不怕。我吓得要死……实在疼得受不了,再也不愿这样活下去了。”医生尽了最大的努力凯利太太还是被妖怪夺走了生命但这对凯利太太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呢这是源于细节的思想,这让人们更加喜爱这位仁慈的医生,细节的张力,在这里被发挥到了极致。

    文章通篇并没有过多地对医生和病人亲友进行描述鲜明的主干和毫无保留的细节描述代替了大部分铺垫这正是该篇文字最为成功的地方细节的张力在这里被发挥到了极致  因为细节可以成为新闻的原动力 细节可以给新闻以生命力

第五、人物的塑造

    在新闻人物的塑造上,应该严格遵循客观性原理,尊重事实第一的原则。即使在这篇充满感情的特稿中,一切也都可以以事实为依据。凯利太太的妖怪最终战胜了他,达克尔大夫是那样不甘心,手术的结局与人们的期待有着很大的落差,凯利太太死了,但我们无能为力,神经医学的研究与临床进展只能到这种程度。如果是电视剧,我们可以做一个圆满的结局来慰藉观众。而这恰恰是新闻特稿的魅力,一切都是真实的,新闻事件中的每个细节都是实际发生过的。

    达克尔大夫尽最大的努力却不得不面对失败,沮丧、不甘心却疲惫而无奈。

    这次神经外科医生不无抱怨。我们已经碰到它了,我们知道它的位置。但是怎么也夹不住它。我们离它这么近,却……沮丧使他的声音变得生硬起来。“‘该死、该死、该死!’达克尔大夫退步离开显微镜,那双带着胶皮手套的手紧紧抱在胸前。整整一分钟,他一直沉默着。”

    凯利太太一直都在求生,她努力与妖怪斗争、挣扎,最后却不得不放弃。

    凯利太太说过,“我虽然不害怕死亡……但是……我无法忍受这种突然疼痛。我无法这样活下去。”开始手术,“心脏跳动有力。1分钟70次,1分钟70次,1分钟70次。 当达克尔大夫10次试着接触脑瘤却不得时,她绝望了“………………麻醉师警觉地猛一抬头,瞪着仪表上的数字。一个护士倒吸一口凉气,呆若木鸡。

第六、冲突的安排

    脑部手术客观上的复杂引出了事件进行中的诸多冲突,这些冲突能给予读者深刻的印象。《凯利太太的妖怪》具有一系列复杂的情境,这一系列“复杂的情境”有一系列冲突连成。而钟表分针的走动、凯利太太的心跳和怪物的强大、生命的脆弱则成为冲突的焦点,以此来创造节奏的紧张感。

    时间这一要素在这篇文章中几乎成为全文叙事的基点。从早晨630分开始,及凯利太太准备接受手术到下午一点43分手术结束、凯利太太死亡。在整个事件的叙述中,富兰克林至少14次提要了确切的时间。时间的催促感、与死神争夺生命的紧迫感跃然纸上。

给人印象更深的是,同时,富兰克林在文章里加入了手术室经扬声器放大后的凯利太太的心跳。有时,为制造更强烈的紧张感,他加上了这样的字眼:“砰、砰、砰……”“每分钟70次,每分钟70次,每分钟70次。”这些手法都让读者着迷,每当手术进行到生命攸关的部分时,富兰克林往往使用简短而不连贯的句子,或用增加“砰、砰、砰……”来一步步强化。甚至随着危险程度的加大,“怦,怦,怦,怦………………之间的标点符号数量都会有所变化。

第七、新奇的借喻拟人和对比

    本文最大的一个借喻就是把动脉静脉畸形比作妖怪,而这个妖怪强大到“我的视力已受到影响,发生过多次脑溢血。早在几年前我就丧失嗅觉和味觉。并且频繁发病。病已影响到腿,我已半身不遂。”“我患有动脉瘤,是妖怪引起的。”文章中还有一些比喻诸如“动脉血管瘤就象轮胎上即将导致爆裂的鼓包。”“它缓缓地顺着悸动着的奶油色血管而行。

    富兰克林也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解释妖怪“要知道自从1957年以来,妖怪躲藏在凯利夫人的头脑里定期引起出血和偏头痛。”“这些在X光片上没有显示出来却存在于凯利夫人头脑中的乱糟槽的静脉血管,正是妖怪的触须。
    当然,对比的手法也常见于这篇文章。手术室的安静与机械一毫米一毫米进入凯利太太的头部的声响和通过扬声器传出的凯利太太的心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篇新闻稿无论是从选题还是导语还是细节,都是那么完美,如果说有什么不完美,那可能就是我现在才体会到他的魅力,也许这仅仅是冰山一角。

 

参考文献:

陆 露浅谈新闻中细节的处理———以普利策新闻特稿凯利太太的妖怪为例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飞天” 凌空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

  夏洁然 樊云芳

  她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在卡多拉游泳场的8000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声敛息的一刹那。

  轻舒双臂,向上高举,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那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中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郭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一秒七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开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又展开身体,笔直地象轻盈的箭,地插入碧波之中,几股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悄然不惊

  妙!妙极了广 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澎湃的激情。

  吕伟精彩的表演,将游泳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她的这个动作五一三六,从裁判手里得到了九点五分。

  这位年方16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

  她的娇小苗条的女伴,门岁的周继红,以接近的分数赢得了银牌。

  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两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惊讶不已。他说: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

  

 

 

                               一秒七的神话

                              — —赏析飞天凌空》

  在新闻摄影上,有一种技术叫定格,指的是把精彩的瞬间场景固定下来。由于瞬间稍纵即逝,人们很难快速判断其中哪些是值得把玩的,所以就把片段摄录下来,然后用更精密的仪器和技术进行分析,目的是要把瞬间中的永恒之美离析出来,放大突出给受众仔细察看。而这些蕴含精彩内容的瞬间才最能够展现出整体的精妙。

    从捕捉瞬间这一点来看,这是一篇出神人化的人物特写。整篇文章不过是记叙中国跳水姑娘夺取桂冠的一秒七,但是,中国健儿的拼搏精神却在这短短五百字内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落笔集中,突出一点,是这篇特写剪材上的突出特点。在一秒七的时间跨度里,记者极有层次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 画卷从轻轻一蹬” 凌空翔舞;由疾如流星插入碧波之中,跳水姑娘轻盈似箭潇洒自如的身姿就让人尽收眼底。

  特写就是要对报道的某些局部做突出的重点的描绘,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泛泛之笔。但这篇特写没有写整个紧张曲折的过程,没有写赢得金牌后五星红旗如何在赛场上冉冉升起,也没有写她平时怎样刻苦练功终于今日为国争得荣誉。而是全靠记者现场观察,所摄取的只是跳水冠军吕伟最后夺冠的一刹那,并把这一刹那,及一连串的跳水动作用电影分镜头的艺术表现手法,逐一摄下、定格、放大,如“轻舒双臂,向上高举”、“轻轻一蹬”、“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插入碧波之中”等等。这一系列把吕伟的5136这个高难动作分解成一连串特写镜头、慢镜头,描摹出吕伟精彩刹那的具体形象让读者产生了比看电视还要深刻的印象,这就是典型的特写形态

    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穿插自如,是一大特色。飘浮的白云、飞鸟与吕伟的沉静自若” 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 字犹如定格静静停留在空中,与疾如流星” 形成强烈反差:地插人碧波中的身体,与悄然不惊的水花以及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构成动与静的协奏典。以静反衬动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文字清新优美是这篇特写的一大特色。文中运用比喻、拟人、对照等多种修辞手段,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调动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仅一组跳水动作,记者就用了7个比喻,其中既有明喻又有暗喻,如“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笔直地象轻盈的箭”是明喻,“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是暗喻。敦煌著名的壁画飞天画的是飘飘欲飞的仙女,记者则以“‘飞天’凌空”为题,比喻跳水姑娘如仙女般优美绝伦。精彩的比喻不但增加了特写的文采,而且是动作更加可视可感。

    外国记者的赞叹,观众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以及以印度观众“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将整个特写推向高潮,也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

    总的来说,这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人物特写,但这更是一篇美文,它值得我们细细“品尝”。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