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国学书法文化资源中华文化私塾四书严寅亮颐和园君子书法社书艺文化 |
分类: 德业斋日记 |
书家严寅亮书写“颐和园”
http://s3/middle/4bb3f75btaf7941656262&690
图为:严寅亮题写“颐和园”
颐和园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家园林,也是著名的旅游名胜。颐和园大门上方的匾额“颐和园”三字,庄重、浑厚、雅致与园林瑰宝颐和园协调和谐,令世人赞不绝口。题写“颐和园”匾额的就是贵州著名塾师、书法家严寅亮先生。
严寅亮(1854年—1933年),号弼丞,字剩庵,土家族,印江自治县阳坡人,清恩科举人,授四川候补知县,成都官书局校勘。辛亥革命后,他回黔执教贵阳师范,旋任龙里知县,应聘历届贵州省府顾问。
严寅亮自幼聪敏好学,十岁即能作擘窠书,十四岁为其祖父书寿匾“竹苍松茂”四字,十九岁入思南府庠,后从师吴秋庄学经史诗文,并临摹晋唐以来诸书法名家法帖,日见长进,自成一体。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他赴京会试未中,入国子监习业。次年,颐和园落成,湖山宫殿廊庙亭榭极天下园林之胜,慈禧亲自主持,召至御前恭书“颐和园”匾额。当时京中名流,争相书献,慈禧过目,悉不称意。主事者十分惶恐,朝野上下议论纷纷。这时恰逢庆亲王寿诞,平素与严寅亮交往甚深的翰林院编修高熙哲,托严寅亮书写了一副寿联前去祝寿。庆亲王对严书大为赞赏,便对高熙哲谈及“颐和园”园名书题及部分榜联至今尚未定稿。拟请严寅亮试书进献。
严寅亮知道这信息后,甚感惶惑。他认为,朝中盛名的书法家,所书皆不中圣意,自己一个来自穷乡僻壤的落第举子哪能获选。继而又想,为何又不利用此机会试试身手。他仔细研究了那些书稿失败的原因:由于御前献书,大都心情紧张,拘谨有余,气势不足,偶有一字或几字败笔,即通篇作废。严寅亮无官无职,没有御前献书的资格,倒获得了极大的创作自由。并从容随兴书写了“颐和园”门额及楹联二十三副,大小匾额十八方,以楷、行草各体变化书之。慈禧审阅后十分满意,全部采用,并于便殿召见,勉慰有加,赐玉印“宸赏”一枚。从此,严寅亮名满京城,如得其书者,无不视若拱壁,至于名山寺观,胜地楼台,有其题字,则更生色增辉。
严寅亮一生,留下不少精湛的书法作品,除有石印《剩庵墨试》字帖外,还在成都“杜甫草堂”、“望江楼公园”,广州“中山公园”、“岁草堂”,贵阳黔灵山“麒麟洞”,修文“阳明洞”,黄平“飞龙洞”,织金赈济亭“惠此南国”等名胜留有榜题或石刻,在思南、印江、沿河等地许多友人家中所存墨迹较多,原梵净山护国寺大雄宝殿“黔山第一”木匾一块,“丰瑞桥碑序”楷书残碑一块,条屏、楹联十余副,均现存于印江民族陈列馆。严寅亮楷书雄浑清健,遒劲丰润,行草纵横奔放而不失凝重。四川名士陈矩称他“娟秀中饶有风骨,殆集唐宋诸家之长……铁画银钩,辉映霄汉,莫不绝羡”。
严寅亮不仅书艺精湛,而且诗文也称上乘。如他题写的黄果树观瀑亭联“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红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文辞清新、比喻生动。卢焘母墓园石联,“春晖寸草夜朗明,明月梅花慈母园”。文辞哀婉,凄戾情凝。追悼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长联:“数虽少田横岛五百人,而义烈过之,舍身革命同时,每忆黄花岗头,点点长流豪士血;祀应陪孔庙堂七十二位,于典礼宜矣,文德武功并重,且从黔灵山外,年年举奠国民哀。”气势磅礴,情真意切。
严寅亮书艺、诗文创作均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但他处世平直,待人和蔼,其治学做人,均为后人典范。
(来源:贵州日报)
标签:
思想 |
在政治思想方面。王船山秉承儒家“正学”思想之大旨
?
在政治思想方面。王船山秉承儒家“正学”思想之大旨 ,
以“坐集千古之智”的恢宏气魄,对中国古代各家各派政治学说进行深入的爬梳抉择,匠心独具地提出了自己颇具特色的政治观体系,它
沿着正统儒学的轨迹,以重民思想为核心,对中国古代政治观进行
批判总结。一是“公天下”思想。这是船山政治观的根本出发点和
立足点,其核心是重民思想。王船山提出,“以天下治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君主不可以“一人之正义”而
废“天下古今之通义”;“王者能臣天下之民,不能擅天下之土”;君王应“以天下之财,供天下之用”;君王应“以煜轮还┕?之贤者”“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二是强调德法兼
治。这是王船山在治国路线上提出的根本思想之一 。
他鲜明提出“治惟其人,不惟其法”、“法者非必治,治者其人也”的论断,
认为一切法律法规都是人制定的,因而必须先有“治人”,然后才有“治法”。他又明确提出“法治”是不可少的。“治道之裂,
坏于 无法”,“法不可以治天下也,而至于无法,则民无以有其生, 而上
无以有其民”。三是强调“以德为本”的道德教育。他强调指出,
刑罚必须以道德为依归,刑罚只是进行德教的一种特殊手段。“人
君操刑赏以御下,非但其权也,
所以明大义于天下而使奉若天理也”。他主张对广大庶民百姓,主要靠风化之教,“君子之德风,小人之
德草”;持谓准兑陨碜髟?“躬行于上而施教天下”, 就能收到
“化行俗美”净化社会风气的良好效果。四是“宽以养民”、“严
以治吏”。王船山以唯物主义理势理论发展了传统儒家的“即民见
天”的重民思想,提出“知天道之在人心”,主张统治者应该得“民
心”,顺“民情”而循“天道”,要多关心民生的疾苦,关注人民
的基本生存条件,决不可“纵欲”而“忘其民” ,实行“竭泽
渔”的政策。正是从“宽以养民”的思想出发,他明确提出“严以
治吏”的主?~c5XSovq%X
牛他又强调考核官德,主张从上而下杜绝贪贿,建立清廉吏治。五是
“任人唯贤”的用人方针。王船山强调指出,任用贤才是治国的头
等大事,关系国家兴亡,“用人与行政,两者相持以治”,“以要言
之,用人其尤亟乎!”主张选拔贤才,德之为最;他强调用人唯贤反对用人唯亲、唯资、唯财。他又主张“贵士”、“养士”(
即尊重知识分子),认为“士”是产生贤才的基础。
六是集权与分权的政体思想。王船山对历史上集权与分权的矛盾进行了认真的考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维护君主集权的前提下,对宰辅大臣实行必要的分权,在保证中央朝廷集权的前提下,对各级地方实行必要的分权。七是“民变”思想。王船山提出一系列防治“民变”的方略,认为统治阶级应以尽可能防止“民变”的发生。他详细分析了“一
夫揭竿而天下响应”的种种“民变”的原因和对策。八是“华夷之辨”思想。在这方面,船山先生有一系列为人重视的思想。
1MMj2e[R%x
在经济思想方面。王船山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传统“崇本务农”思想,十分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他主张“开民之利,
劝民以耕,使裕于养”,以达到“裕国而富民”。 他突破了“重农抑
商”的传统经济观点,看到商业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主张“止暴而安商”,让一般商贾“任其所往”,以“通天下之货殖”。他在肯定国内商品流通作用的同时,主张进行国外贸易,“天下交相
灌输而后生人之用全,立国之裕备”,“夫唯通市以无所德, 而视
敌国之民犹吾民也,敌国之财犹吾财也”。 他充分肯定货币在缴纳
赋税中所起的作用,“流通于四海而无不可得”,“在B)官在民,以
收以放,虽百年而不改其恒”; 他主张用经济手段来管理经济,
“上之谋之,不如其勿禁也”;他主张农民自谋生计, 国家实行招
募和雇用的工匠制度,使劳动力成为商品。“人财未有不自谋其生
者也,上之谋之,不如其自谋;上为谋之,且驰其自谋之心,而后
生计愈蹙”,“朝廷所用工匠,自宜招募和雇”。
在教育思想方面。关于教育作用。王夫之认为人性是可善可恶
的,而善恶的根源都由于“习”,所谓“习行成性,成性而严师益友不能劝勉,醴赏重罚不能匡正。”因此,他认为人们的思想意识
和行为,与现实生活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环境能决定人们的意志,意志则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人生活在痛苦贫困的环境中,其思想意
识一定是贫乏而不能开展的,生活在奢侈腐化的环境中,其思想意
识也将变成骄奢淫逸的。人的善恶既随着环境而变化,因之要使人
民受到良好的教育,关键在于改善生活环境,做好“求适其情”的
工作。教育正是要在“丰饱”的基础上,依据人们性情有个别差异而进行,决不能任其自然性情而不加以教育。所以他说:“朴之为说,始于老氏,后世习以为美谈。朴者,木之已伐而未裁者也。已伐则生理已绝,未裁则不成于用。终乎朴,则
终乎无用矣。……人之生理在生气之中,原自盎然充满,条达畅茂
伐而绝之,使不得以畅茂,而不施以琢之功,任其顽质,则天然
美既丧,而人事又废。君子而野人,而禽兽,胥此为之。”意思是
说,如果木材听任木之自然而不加工,必将是无用之木;同样,一
个生气勃勃、精力充沛的人,而得不到良好的“琢磨”和教育,或
“任其顽质”,将与一般的动物无异。因为人的性情存在个别差异,
而教育的措施不注意这个差异,或违反了人们的不同要求,那将会
造成父不能管子,师不能教弟,政府不能领导人民,教育也就失去了它的作用和意义。所以他说:“人人有情不一矣。既与物交,则乐于物而相取;名所不致,虽为之而不乐于终。此慈父不能得之于子,严师不能得之于德,明君不能得之于臣民者也。”王夫之又根
据王充“不学自知,不问自晓”的学说,否定了“生知”和“先知”
的说法。他说,“生而知之者不待学而能,是羔雏贤于野人,而野人贤于君子矣。”他肯定认为“庶物之理,非学不知,非博不辨,
学愈博则思愈远。”这就充分肯定了教育的作用。
关于教学方法。王夫之根据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学思并重的学说,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认为“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学则不恃己之聪明,而一唯先觉之是效;思则不
徇古人之陈迹而任吾警悟之灵。……学于古而法则俱在,乃度之吾心,其理果尽于言中乎?抑有未尽而可深求者也?则思不容不审。
……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
则学必勤。”这就是说,人们求学的时候可不问自己的聪明才能如何,只有向先觉者学习,才能得
益;但思,则要求自己去独立思考,对古人所说的话m:`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真有道理,都必须经过自己慎重考虑,如果有未尽的地方,还
应进行补充或发挥。所以,学不但不妨碍思,并可因思而学得更好,
思是有助于学的,二者是并重的。这种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是有
积极意义的。 QN\
p;B5y
王夫之在对“好学”、“力行”、“知耻”的三者关系中,他
特别强调“知耻”。他认为:“学易而好难,行易而力难,耻易而
知难”,“学之不好,行之不力,皆不知耻而耻其所不足耻者乱之
也。不学不行者有矣,人未有一无所耻者,乞人与有之。”只因人
不耻其所当耻,而耻其所不当耻,“故耻必知择,而后可谓之有耻”,“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都是因为“知耻之功”。这种以“知耻”作为勉励学者“好学”、“力行”的动力,也是很可宝贵
的。
王夫之也主张“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 。
他认为并不一定“非以侈见闻之博,多识而力行之,皆可据之以为德。”在学习的时候,他认为重在循序而进,不论先易而后难,或先难而后易,都是可以的。但他竭力反对所谓“速成”的取巧方法。他以为“速成之病,始于识量之小,识量小,则谓天下之理,圣贤天下之理,圣贤
之学,可以捷径疾取而计日有得……其实卑陋苟简而已……故学者以去骄去惰为本,识自此而充。”王夫之在学习态度上,竭力反对
宋儒所提倡的“习静”与“主敬”的主张。他认为天地是运动变化
不息的,所以人心也是常动不息的。他说:“人之有心?M%iN/XV#RR
缫褂枚?不息,虽人欲杂动,而所资以见天理者,舍此心而奚主?其不用而静且轻,寤寐之顷是也。……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他又
认为习静的结果,必将会消失人的智力和能力。他说:“饱食终日
之德,使之穷物理,应事机,抑将智力沛发而不衰,是贤于人,而顽石飞出贤人圈豕也。”可见王夫之所主张的,人皆有能动性,“不
动则不生”,只有培养这种学习态度,才有利发挥人的智力和才能。
王夫之又认为好学必须以立志为先。他说:“志之则学思从之,
故才日益而聪明盛,成乎富有;志之笃,则气从其志,以不倦而日
新。”他还指出,意与志是不同的。“意者,乍随物感而起;志者,
事所自立而不可易者也。庸人有意而无志,中人志立而意乱起,君
子持其志以慎其意,圣人纯乎志以成德而无意。盖志一而已,意则
无定而不可纪。善教人者,示以至善以亟正其志,志正,则意虽不
立,可因事以裁成之。”他又说:“人之所为,万变不齐,而志则
必一,从无一人而两志者。志于彼又志于此,则不可名为志,而直
谓之无志。”他这样强调立志的重要性,也是O T[ cgtU
吸取了先儒的主张对教育和勉励学者是有积极作用的。
在美学思想方面。王船山美学不仅较为集中反映在他的一系列诗学著作中,还大量涵泳在他如林的哲学、史学、伦理著作之中,在真善美统一中,王船山不仅以善去认识美的本质特征,还从真的
角度去认识美的存在及本质。在文与质的关系中,王船山发挥了孔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思想,把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贯穿
于审美之中。在情与理的关系上,王船山纠正理学家重理轻情的倾
向,把情理有机统一在审美表现之中。在情景关系上,王船山更是
以“情景互生”的辩证方法把握意境的美学本质和特征。王船山还
以“合”的目光去认识传统诗学中“缘情”与“言志?!px sMl1K Z)k&e
敝涞啮滚?矛盾,使二者在主体审美创造中实现完善融洽。他还超越前人,推
出一条“外周物理”与“内极才情”相结合的现实主义美学路线,形成了中国古典美学一座历史丰碑。王船山的美学思想还渗进深刻的历史进化观,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人类源于“直立之兽”的卓
越创见。在这个时期,欧洲正盛行“神创说”;而在中国,向来盛
行祖先崇拜。王船山这一创见,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是具有启蒙意义
的。王船山以“文”的自觉去强调野蛮人进化到文明人离不开审美
把审美看作是人类的一大文明标志,这在中国文化史和美学史上是
不多见的。他在批判总结和继承创8P![L.M&xTs,W+|
新传统美学过程中,以儒学为宗
批判继承了道家美学和佛家美学的合理内核,也是其美学总结的一 大特征,显示出船山美学的宏大气势和兼容并收的胸襟。
z/l8zf;c8P$g;wS
在佛老思想方面。王船山既辟佛老,又入佛老,传佛老。王船
山从依人立极出发,达到珍生安死、相天造命、养志报国的结论,
从而实现了天人的和谐统一。这是王氏对佛家、道家分能听、主静
寂、明心见性、心性修养、性命双修的积极合理因素的吸收,又是
对其毁人极,知人心而不知有道心、泯能听、静废动、希求顿悟,以及万法归一,空其所有,绝圣弃智、离欲谈理、侈谈天命、厌生
患死之人生观的批判,也是对宋明道学浸淫佛道、主静废动、存理
灭欲、空谈心性等错误倾向的批判。王船山之传佛老、辟佛老,并
不是随心所欲,杂乱无章,船山“采撷佛藏、道藏精华,为己所用,他从佛家法相唯识
学中,以八识论性,解决了“性”的问题,又以禅(宗)识相(宗),解决了“心”的问题。他从道家魏伯阳、张伯端的内丹学说中,
以精气神三宝论战,解决了“命”的问题,从内丹修炼实践中,得
出“人可以造命”的结论,他把转识成智的迷悟二门与逆炼成丹的
顺逆二途统一起来,把“性日生日成”与“人可以造命”统一起来,
提出“天在我”、“造化在我”、“变化在我”、“与天分伯季
的思想。他把佛家的了生死与|g道家的长生不死融合成儒家的“贞生
安死”,实际上是以禅悟做性功,以丹法做命功的……在宇宙观本体论上虽坚持儒家立场,而对佛老亦出入自如。他“博学多通,
不迁其守”,深入佛老,钻研佛老,从中剔除糟粕,取其精华,以
自己的创见传承于人。他能入能出,出入自如,是他使“六经”别开生面的重要前提。显示其佛道思想的开放性;能传能辟,自成体
系,显示其佛道思想的创见性;博学多通,不迁其守,显示其佛道
思想的原则性、灵活性、开放性以及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这就
是船山佛老思想的三个鲜明特征。
在军事思想方面。王船山认为国家必须“安不忘战”、“天下
虽安,忘战必死”;在军事部署上,他认为国家的军队,应分为“战兵”、“守兵”两种。“守兵”驻扎在全国各军事据点,不可“更戍”;“战兵”在战争时由国家调往前线作战,“虏退归休”。他还
提出防守边境抗击外敌入侵的战略思想,认为“以战为守”乃“善
术”;“以守为战”则为“败道”,阐明了积极防御与消极防御的利害关系,继承与发展了“孙子兵法”的军事辩证法思想。
在科学思想方面。王船山对天文、历法,亦有研究。他对于当时传入中国的西方科学技术,基本上持肯定态度,认为这是“西夷之可取者”;他称赞方以智父子勤为“质测之学”、“诚学思兼致
之实功”。他还以西方质测之学反思中国传统文化,提出西方“质
测之学”和中国古代科学中的“戏论”在方法论上的对立,“既天
以穷理”和“私为理以限天”。 O{E:@ ]'Q`b6V
船山学说,博大精深,对其发掘和研究,与日更新,直至哲理
养生方面,无所不及。比如,近年来,人们对他的“六然”、“四
看”的保健养生观就极为看重。所谓“六然”就是“自处超然”,超凡脱俗,超然达观;“处人蔼然”,与人为善,和蔼可亲;“无事
澄然”,澄然明志,宁静致远;“处事断然”,不优柔寡断;“得
意淡然”,不居功自傲,忘其所以,“失意泰然”,不灰心丧志,
轻装奋进。所谓“四看”,就是“大事难事看担当”,能担当得起,“逆境顺境看襟怀”,能承受得了;“临熹临怒看涵养”,能宠辱
不惊;“群行群止看习见”,能去留无意。这样就可
做到“知足不
辱”,“知止不耻”,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船山一生艰难困苦、
颠沛流离,仍活到74岁,这与他安贫乐学、著作等身、保持高尚的
气节和清白的政治操守及晚年的哲理养生是分不开的。不少人认为
船山的哲理养生达到了高层次的保健养生境界。
随着国内船山学的研究和深入,船山学正逐步走向世界,日本、前苏联、美国、法国、德国、加拿大、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
地涌现一批又一批船山学的研究者,有的还成立了学术团体。船山
学正不断植入世界文明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