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民以食为天。儿时第一次吃到一些好东西的情景,现在还历历在目。
一次母亲买菜回来,我从菜篮子里找到一种五角形的东西,很香,味道很不错,后来才知道那是蛋糕。那时我应该在五岁左右。
有一次上街,被哥怂恿着让母亲买了一瓶汽水。我喝了一口,便被返上来的气体刺激了鼻子,眼泪直流。我不知道这玩意有什么好喝的。给了我哥。
后来有一次,母亲上街回来,带回一些绿色的、圆圆的东西。一开始不知道是吃的,后来才知道这东西叫葡萄,是那种新疆马奶子葡萄。很甜。
第一次喝牛奶,是奶粉冲的。当时有点失望,不是想象中那么好喝。但直接吃奶粉,味道倒是不错。
有一次我表哥过来看我母亲,给我带来一块黑乎乎的东西,挺硬的,掰不动,吃起来是苦的,那是巧克力。当时没有觉得好吃。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转到城里读书,同桌叫黄庆。有一天他在吃一小块巧克力,非常香。他说是他爸从天津出差带回来的。还分给我了一点点,大概只有0
我的看法仅代表我个人意见。
我的看法是基于以下的前提:法律这种东西,不是为了实现正义而产生的。法律的产生是为优势群体的利益而服务的。
就留学生被害案而言,现在凶手已经被抓获,但留学生下落仍然不明。因为美国的法制保护嫌犯的基本人权,不会采取刑讯逼供等方式。
欧美的法律系统的特点是疑罪从无,尽量不去冤枉一个好人。中国的法律系统似乎是要求绝对不要放过一个坏人。我曾经也认为,欧美的法律系统才是真正完善的法律系统,代表了人类文明的高度。
但现在看来,似乎欧美的法律系统对坏人的保护超过了对好人的保护,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极端的情况呢?难道这极端的情况,真的是文明的表现吗?
仔细考虑之后,才发现中西方的差别不是文明的高度不同,而是文化的不同而已。
中国是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基本的信仰是与人为善的佛教。农耕文化是以农作物和养殖的动物为食,加上融入血脉中的佛教,使得中华民族有一种与世无争的性格,因为没有必要去争。历来的战争都是北方游牧民族对南方农耕民族的侵略,几乎没有南方主动往北方打的。好不容易有个岳飞想试试,还被自己人干掉了,因为没有必要往北打。打赢了没有意义
分类: 杂文 |
昨天整理电脑的时候,偶然看到了我在2009年8月12日写的一篇短文,记下当时的事情。这篇短文写完以后就放在了电脑里面,没有在任何地方发布过。昨天偶然整理电脑的时候才看到。清明将至,仅以此文怀念我的母亲
妈妈的眼泪
昨天晚上,给妈妈打电话,感觉到妈妈心情不是很好。
追问了半天,她才吞吞吐吐地说:她今天去看我姐姐,又扑了空。
妈妈一个人住在大冶,姐姐住在铁山,相隔30
标签:
杂谈 |
首先声明:我的观点,仅作参考。
按照我自己的理解,股市本身是一个融资手段,也就是在企业有发展潜力,而目前财力不足的情况下,通过融资来扩大生产,创造利润,然后来返还给投资者。股市本身不会创造价值,是企业的生产才能创造价值。不知道这一点是否正确。如果各位认为这一点不对,下面的就不用看了。
短期股票价格的波动,会导致部分投资者赚钱,部分投资者亏损。但由于股票市场不会创造价值,部分投资者亏损的数量应该与部分投资者赚到的钱,总量相等。也就是说,亏钱的人总共亏了100万的话,那么赚钱的人,总共也只能赚到100万。赚了钱的投资者不可能赚到101万,因为那1万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当然这1万可能从上市公司的业务增长中获得,但那需要一个过程和一定时间的。从股票价格波动中获利一方的总额同亏损一方的总额应该相等。如果各位不认可这一点,认为天上有馅饼掉下来,下面的就不用看了。
那我们再看看中国近两年的股票市场情况。在2014年年底以前的漫长时间,中国股票价格是非常稳定的。请注意,在这种非常稳定的股价下,中国的上市公司是健康成长的。
而在2015年开始,股票价格突然增高,至6月,曲线形成了一个珠
上次在北京,同朱旭( @朱阳光的围脖 )聊天的时候,朱旭也提到了中外体制不同的问题。中国的主要研究者不是独立的法人,而在国外,主要研究者是独立的法人。这种制度上的区别使得在中国进行的临床研究同其他国家的临床研究有所不同。所以给《医药经济报》写了这篇稿子,对专业化的临床研究在中国的发展模式进行探讨。
文章链接如下:http://web.yyjjb.com:8080/html/2014-04/30/content_208300.htm
原文如下:
关于主要研究者的问题
以前我写过一篇文章,提到国内的主要研究者同国外的主要研究者的不同之处。这篇文章想从临床研究操作角度来进一步谈谈这个问题。
主要研究者的英文是Principal Investigator,缩写为PI。我看到一些朋友将Principal写成了Principle,那就说不通了。
根据ICH-GCP的定义,Principal Investigator 同Investigator实际上是一回事。如果一个Site只有一个研究者,就称为Investigator,如果一个Site有多位研究者,那么主要负责的研究者就称为PI,其他的称为Sub-investigator,常常简写为Sub-I(所谓“Site”
刚写了一篇《临床研究的专业化发展》,发表在《中国处方药》杂志2014年第12卷第2期,现拷贝如下:
临床研究的专业化发展
在20年前,我刚开始做CRA的时候,去Site
最近在医药经济报发表了一篇文章,讨论临床研究保险的问题。
根据中国GCP的要求,临床研究应该购买保险。但中国的GCP并没有要求临床研究必须购买保险。中国的伦理委员会也未作此要求。
总而言之,申办方购买临床研究保险是一种趋势,但并非强制性。
同时,即使购买了保险,申办方也不一定能够得到赔付,因为购买保险需要有针对性。
文章链接如下:
http://web.yyjjb.com:8080/html/2014-01/29/content_204665.htm
欢迎讨论。
回国以后,每次进电梯,都有一种压力。
因为动作稍慢一点,电梯的门就会关上。进电梯一看,如果电梯里面有人的话,十次有八次有人将手指牢牢的按在电梯关门按钮上。
但在国外很少见到这样的情况。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有人按这个按钮的。
当然,也会有在海外生活了很多年的海归出来证明他在国外遇到的情况也是如此,就像上次讨论遇到黄灯是否该停车一样,一位声称在美国生活了十多年的海归也说,在美国遇到黄灯是需要停车的。而且,他声称他有驾照。
这可能与每个人生活的区域不同,或者是否自己实际在美国开过车有关。有驾照也不一定有车,虽然一般情况下美国的贫困阶层也是有车的。
我观察这些不停的按电梯关门按钮的人,几乎各种层次的人都有。这似乎与这个人是富豪、土豪或者屌丝没有关系。这只是一种习惯,或者说,是一种文化。
这种习惯说明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大家在心理上普遍比较急躁,另一个方面的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缺乏一种平等和尊重。
急躁的确是可以理解的。我在国外的时候虽然谈不上是心如止水,但总的来讲还是比较蛋定的,只有在老婆不断絮絮叨叨的攀比的时候,心里才会荡起波澜。但回国之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