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文学/原创

分类: 散文随笔
 

     《诗经》中的草本植物
               
                          
□周书浩

 

   《诗经》是一部情爱之书、风俗之书,同时又是一部政治之书、历史之书、宗教之书。西周至东周五百年间复杂的社会生活、民众的思想感情无不包罗其中。它也是一部百科全书。孔子告诉他的弟子们说,《诗》可以兴、观、群、怨,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还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读《诗经》,最引起我兴趣的就是诗中提及的草、木、虫、鱼、鸟、兽。其中,又以草木为甚。
   《诗经》中提及的植物近九十种。其中,木本植物有蒹葭、枌、杨、杞、栲、苌楚、枸、楰、樗、柳、楛、桑、桃、梅、常棣三十余种;草本植物有荇菜、葛、卷耳、芣苢、蘩、蘋、茨、芄、谖草、蓷、苓、荍、蕑、菡萏五十余种。双休日,室外炎天苦暑,躲在室内读《诗经》为遣,就犹如阅读一部别开生面的植物学著作。类比历代诸家就风雅颂、赋比兴六义所涉取的草木,枝枝蔓蔓,枯枯荣荣,细悉纤秾,实在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
  草,遍及大地各个角落,无处不是。除了对草木有专门知识的人外,如中药师、园艺师、林业工作者,一般人对一些草木而言,譬如说称谓、功效、科目等就知之甚微。不妨归纳诸家传、笺、疏、证、释于一体,择要介绍,就算作一篇“草本植物考”吧!
  
  荇菜,水生植物,又名“荇”。《尔雅·释草》作“莕”,又名“接余”,嫩时可食,多生于湖塘之中。《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汉代毛亨《毛诗故训传》(以下简称《传》):“荇,接余也。”三国时期吴国人陆玑《毛诗鸟兽虫鱼疏》(以下简称《疏》):“接余,白苓,叶紫赤色,正圆,茎寸余,浮在水上,根在水底,与水浅等,大如钗股,上清下白,鬻其白茎,以苦酒浸之,肥美,可案酒是也。”
  葛,多年生蔓草,花紫红色,茎可做绳,块根可入药,亦可制成葛粉食,茎的纤维可制葛布。《诗经·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清代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亦图文详作介绍。
  卷耳,菊科植物,果实呈枣核形,上有钩刺,可作药用,俗称“苍耳子”,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名“葈耳”;《诗经·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倾筐。”《尔雅》作“菤耳”,又名“苓耳”;《广雅》作“枲耳”。
  芣苢,李时珍《本草纲目》名车前子,亦称“车轮菜”。“苢”亦可作“苡”。《诗经·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毛亨《传》:“车前也,宜怀任。”《诗经·芣苢·释文》引《周书·王会》:“芣苢,木也。实似李,食之宜子,出于西戎。“(见《农政全书·救荒本草·车轮菜》)。
  蘩,白蒿,生陂泽,叶似嫩艾,茎或赤或白,根茎均可食,古时常做祭品。《诗经·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于沼于沚。”陆玑《疏》:“蘩,孙炎曰‘白蒿也’。”《尔雅·释草》:“蘩,菟蒵。”
  蘋,生浅水中,叶有长柄,柄端四片小叶成“田”字形,亦名“田字草”,夏秋开小白花。古人取供祭祀之用。《诗经·召南·采蘋》:“于以采蘋,南涧之滨。”汉代郑玄《毛诗传笺》(以下简称《笺》):“古者妇人先嫁三月,祖庙未毁,教于公宫,祖庙既毁,教于宗室,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教成之祭,牲用鱼,芼用蘋藻,所以成妇顺。”《左传·襄二八年》:“济泽之阿,行潦之蘋藻,寘诸宗室,季兰尸之,敬也。”
  茨,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有刺,学名“蒺藜”。《诗经·鄘风·墙有茨》:“墙有茨,不可扫也。”毛亨《传》:“茨,蒺藜也。”
  芄,芄兰,蔓生植物,俗称“婆婆针线包”。《诗经·卫风·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觽。”郑玄《笺》:“芄兰柔弱,恒蔓延于地,有所依缘则起。”陆玑《疏》:“芄兰一名‘萝摩’,幽州谓之‘雀瓢’。”
  谖草,亦名“萱草”、“忘忧草”。《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韩婴《韩诗》作“萱”字;许慎《说文解字》引《诗经》作“憲”字。
  蓷,书名“益母草”,果实名茺蔚子。益母草,一说陆草,怕水,“最能任酷烈。日愈烈,色愈鲜”;一说“益母草正生海滨池泽,其性宜湿”。《诗经·王风·中谷有蓷》:“中谷有蓷,暵其干矣。”陆玑《疏》:“郭璞曰:今茺蔚也,叶似萑,方茎白华,华注节间,又名益母。”
  苓,一说苍耳子(参见“苍耳”);一说甘草。《诗经·唐风·采苓》:“采苓采苓,首阳之颠。”
  荍,学名“荆葵”,又名“锦葵”,夏季开花,花紫色或白色。《诗经·陈风·东门之枌》:“视尔如荍,贻我握椒。”毛亨《传》:“荍,芘芣也。”
  蕑,兰草。《诗经·郑风·溱洧》:“士与女,方秉蕑兮”,又作“莲”。《诗经·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郑玄《笺》:“蕑当作莲,莲,芙蕖实也。”
  菡萏,荷花的别称。《诗经·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文选》三国魏何平叔(何晏)《景福殿赋》:“菡萏  翕,纤缛纷敷。”
  荼,苦菜。《诗经·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一名菅茅的花,白色。《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出其闉闍,有女如荼。”《国语·吴》:“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旂、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
  苹,皤蒿。李时珍《本草纲目》:“苹即陆生皤蒿,俗呼艾蒿。”《尔雅》作“藾萧”。《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陆玑《疏》:“苹,叶青白色,茎似箸而轻脆,始生香,可生食,又可蒸食。”
  芩,蒿类植物。《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芩。”陆玑《疏》:“陆玑云:茎如钗股,叶如竹,蔓生泽中下地咸处,为草嘉宾,牛马亦喜食之。”
  薇,学名“巢菜”,一年生或两年生草本植物,羽状复叶,开紫红色花,结荚果;嫩茎与叶可做蔬菜,种子可食,通称“大巢菜”或“野豌豆”。《诗经·召南·草虫》:“陟彼南山,言采其薇。”《诗经·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史记·伯夷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莱,一说藜草,亦称“灰菜”,嫩叶可食。《诗经·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台,北山有莱。”毛亨《传》:“莱,草也。”二指生满杂草。《诗经·小雅·十月之交》:“徹我墙屋,田卒汙莱。”
  莪,又名萝、萝蒿、莪蒿。《本草纲目·草》作“廩蒿”,茎可做蔬菜。《诗经·小雅·菁菁者莪》:“菁菁者莪,在彼中阿。”
  芑,一为谷类植物名,指白苗的粱和粟。《诗经·大雅·生辰》:“诞降嘉种,维秬继秠;维穈继芑,恒之秬秠。”《尔雅·释草》:“芑,白苗。”《注》:“今之白粱粟,皆彼好谷。”二指野菜名。《诗经·小雅·采芑》:“薄言采芑,于彼新田。”陆玑《疏》:“芑菜,似苦菜也,茎青白色,摘其叶,白汁出,肥可生食,亦可蒸为茹。”三为木名。《山海经·东山经》:“(东始之山)上多苍玉,有木焉,其状如杨而赤理,其汁如血,不实,其名曰芑,可以服马。”
  蒲,一指香蒲。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叶长而尖,可编席、篓等工具,根茎可食。《诗经·大雅·韩奕》:“其维簌何?维筍及蒲。”二为菖蒲的简称。三指蒲柳(水杨)。《诗经·王风·扬之水》:“扬之水,不流束蒲。”
  苕,一指陵苕花,亦名凌霄、紫葳(薇),根茎叶入药。《诗经·小雅·苕之华》:“苕之华,芸其黄矣。”二指翘饶,亦名柱夫、摇车、紫云英,作蔬菜和绿肥及饲料用。《诗经·陈风·防有鹊巢》:“防有鹊巢,邛有旨苕。”《疏》:“苕,苕饶也。幽州人谓翘饶,蔓生,茎如劳豆而细,叶似蒺藜而青,其茎叶绿色可生食,如小豆藿也。”《说文》:“苕草也。”唐代孔颖达《正义》引陆玑《疏》云:“苕一名鼠尾,生下湿水中。”清人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是苕生于下湿,今诗言邛有者,亦以喻谗言之不可信。”三指芦苇的花。本作“艻”,人取之为帚,曰苕帚。《晋书·庾衮传》:“衮乃刈荆苕为箕帚。”
  荠,一指蒺藜。《说文》:“荠,蒺藜也。”《尔雅·释草》:“茨,蒺藜。”荠是蒺藜的合音。二指荠菜。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羽状分裂,裂片有缺刻,花白色,嫩叶可食。全草入中药,有利尿、解热、止血功效。《诗经·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
  炎夏,读着这些花花草草,似见众多草木葱茏,兴味纡郁中,仿佛于故乡的深山大壑、田边路间行走,空翠润泽之气扑面而来,湿人衣衫、面孔,眼里绿意婆娑,心中馨香陡生,顿觉无限清凉,酷热、浊俗一扫而光。(
字数:约3500)
  
                                                                                                   2006·7·23·夜,7·25·夜于巴州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