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落在日本的国宝级紫砂壶
我国对外贸易自古有之,到明朝更繁荣,当时茶叶也是因此传入欧洲各国的,与之一道的,还有逐渐风靡起来的紫砂壶茶具。
宜兴紫砂壶最早通过贸易方式出口到欧洲可追溯到1679年,留存在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荷兰东印度公司总部的档案材料见证了首批从中国漳州运抵的7箱朱泥壶。
而这也是紫砂出去的一个开始,往后数百年间,紫砂多有精品流出,到今天来看,便有好几件国宝级的紫砂壶,流落在日本与欧洲、美洲。
王铎《高适七绝万骑争歌杨柳春诗立轴》,约书于明崇祯十二年(己卯1639年),行草书,166cm×55cm,日本村上三岛氏藏。
箐莛注:此帖技法丰富,笔势力多变。主体笔势是米芾的刷字法,用笔极其块,笔势扁平(笔调得像刷子),但是王铎有意拉开左右结构,变米芾的行书结字更向草书接近一些。张怀字就是纯正中锋游走;黄字就是盘曲拖拽。
此帖应是其盛年古法大成之作。其在明时,心情应该还不错。
箐莛再注:山谷字或没那么差,不知者为拽,知者可谓游。19夏识。
简之书院
“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左右缠绕,遂号为草书可,不知蝌蚪、篆、隶同法同意。数百年来,唯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及余三人悟此法可。”
——黄山谷
明朝万历年间,中外贸易繁荣。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荷兰船队将中国茶叶装运上船,这是中国茶叶传入欧洲的开始。
五代彦修的书法
从很喜欢张旭书法说起,不得其真书,不得已迂回寻找此门书风。颜真卿得其亲自传授,而字风迥异;怀素素未谋面,而得真传。有可靠记载的弟子乌彤无书法留世。
知彦修源于网上流传的一篇托名怀素书写的《裴说寄边衣诗》,裴说为晚唐人,无论从时代还是字风上,此帖均与怀素无关,不难辨别。
对比了下绛州帖,《裴说寄边衣诗》为彦修书法其中局部精拓者。
梁乾化时人。他的草书写得很有特色。北宋李丕绪题其书尾说:'乾化中僧彦修善草书,笔力遒劲,得张旭法。惜哉名不振于时。'他还把彦修草书模刻上石'以贻同好'。彦修草书气势磅礴,狂态逼人,颇有特色。——网上资料。
《裴说寄边衣诗》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原石竖方形,两面分三截刻。据说刻了《裴说寄边衣诗》,《入洛帖》(当为“残秋入洛阳”),
碑阴下段一并摹刻有
鲜于枢摹补高闲千字文
笔画短简,笔力不殆。有些长笔画没有发挥出原作的优势。可以看出作者抑制自己擅长的长圆笔画。粗壮的短笔中略带长笔更能发挥优势气韵。有出版物,网上无此帖图片。
另可以看出鲜于其他书的折转受高闲影响还是比较深的。
清】傅山《草书临阁帖》绢本墨笔 50.8×174.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吾当记桓江州助汝,吾此不辨,得遣人迎汝。当具东改枋三四。吾小可者,当自力无湖迎汝。故可得五六十人小枋。傅山临。
肥而丰腴。有些是靠主笔横画,有些是靠勾挑来支撑。并不全是靠转。此书当时傅山书风初成之时的风格。部分字和笔画是有长史风格的。此时线条走笔王铎的影子还很浓重。注意此二帖斜笔穿插技巧。王看不上唐草,鲜有长史怀素的回锋倒笔,傅山在这方面显得灵巧的多。王铎勤苦化诸家,傅山将此一人化折为转。